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7 17:3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所著的一首著名古诗,体现了元曲的优美诗韵和抒情特点。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在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这首诗与其他三首古代诗歌一起,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初中阶段的起步时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但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学习这首诗时,学生需要通过诵读、解析诗歌内容和意境,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天净沙·秋思》,学生可以积累文学词汇,了解古诗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天净沙·秋思》的优美诗句和韵味,学生可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自己的创作欲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学习《天净沙·秋思》,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学会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秋天的景象和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朗读教学法: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对比分析法:将《天净沙·秋思》与其他古代诗歌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特点和风格。
4. 拓展延伸法:引导学生收集与《天净沙·秋思》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激发学生兴趣:谈论秋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思考秋天带给我们的情感。
2. 简介作者:马致远,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是我国元代时期著名的大戏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年轻时热衷于功名,有强烈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未能实现,最终选择隐居田园。马致远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郁郁不得志的生活,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在《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中,表现出了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3. 介绍《天净沙·秋思》:这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并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小令。
二、新课教学
1. 默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主默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2. 解析诗歌,深入理解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意象、意境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可以圈点勾画诗歌中的重要词句,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境。
《天净沙·秋思》讲解:
- 枯藤老树昏鸦:描绘出一幅深秋村野的景象,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这句诗营造出一种冷落暗淡的氛围,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
- 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这里描绘了一个安静、宁静的乡村生活场景,与前句的荒凉景象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 古道西风瘦马:古道西风瘦马。这是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表达了游子在古道上艰难跋涉的场景。
- 夕阳西下: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这句诗为后面的抒情铺垫了背景。
- 断肠人在天涯:在这荒凉凄苦的景象中,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在夕阳下独自前行,心情悲凉,仿佛魂断天涯。这句诗直抒胸臆,将孤苦悲凉之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3. 学习诗歌表现手法
教师介绍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等,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该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
-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通过对秋天黄昏时的景物描写,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刻画了一个奔波在外的游子形象,表达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思。
- 衬托,映衬:诗歌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点染出来的哀景,与“小桥流水人家”展示出来的乐景形成极为鲜明的对照,通过这种对比手法,突出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和忧伤。
- 直抒胸臆:在诗的结尾部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惆怅悲哀之情,点明了全文主旨。
- 象征:诗歌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可以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老,“小桥流水人家”则象征着家庭的温馨和故乡的眷恋。通过这些象征手法,诗人表达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和思念。
这首诗歌通过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展现出一种令人哀愁的情调。作者通过这首诗歌抒发了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在这首诗歌中,马致远运用了白描的手法,通过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九种景物,简洁而富有意蕴地勾画出一幅秋郊夕照的图景。这些景物既有自然的元素,也有人文的元素,通过它们的并置,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然而,在这和谐的景象背后,作者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忧伤和孤独。诗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揭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在这幅秋郊夕照的背景下,孤独的旅人骑着瘦马,漂泊在古道上,陪伴他的只有萧瑟的秋风,而心灵的慰藉却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这种孤独、忧伤和思乡之情,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这首诗歌,我们可以理解到《天净沙·秋思》的意境是一种宁静与忧伤共存的美。在这幅秋郊夕照的图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忧伤之美。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是对故乡的思念、对漂泊生活的孤独和无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练习题
- 仿写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歌。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我们提高了默读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同时也掌握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所学,更好地欣赏诗歌。
【教学反思】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
(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多次朗读《天净沙·秋思》,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2)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天净沙·秋思》的意境,我运用了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对比鉴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在课堂上,我将《天净沙·秋思》与其他古代诗歌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鉴赏不同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不足之处:
(1)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讲解《天净沙·秋思》时,我可能过于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导致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部分学生可能没有完全掌握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
(2)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掌握所学知识。
3. 改进措施:
(1)优化课堂时间安排,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既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感悟诗歌的意境,也要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授《天净沙·秋思》这节课中,我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存在不足之处。通过反思,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力求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