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选必3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教师版+学生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选必3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教师版+学生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7 18:40:46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三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渊源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师版
【课标要求】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的成果
难点: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科书能够自主完成本课的思维导图,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出发,在初步了解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与中华文化对世界影响的基础上,利用时间轴感知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对时间跨度较大的西学东渐(jiān)等事件以年表的形式,结合中外史纲所学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整合,归纳特定时间段内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2.通过对中华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对异国他邦文化的学习、接纳、内化,并发展成为中华的一部分,通过参悟、内化据证辨析,实现对史料的合理解读,从而达到历史深度学习的思维方法。
3. 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并不断向外辐射,形成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东亚文化圈和向西方传播并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学西传,深刻认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终达到对本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
【名词解释】
1.西学东渐: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2.中学西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16-18世纪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和大转折时期。西方经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艺复兴和产业革命,为资产阶级大革命作好了物质和思想上的准备,开始从启蒙时代向近代社会迈进。欧洲人从16世纪起就逐渐摆脱在历史发展中长期落后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波斯——阿拉伯文明的状态,广泛吸收了其它文明的大量精华,而向近代社会冲刺,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3.东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地理范围,东边是朝鲜、日本,东南是越南及其以南、以东的东南亚国家,太平洋构成它的海洋界限;西南越过内、外蒙古大草原直达西伯利亚大森林,东北到达外兴安岭内外,高山大漠构成它的陆地界线。
任务一:绘制本课时空坐标
任务二:阅读教材P8-13,自主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和总结,并将重点知识标划在课本上。
吸收: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吸收融合古印度佛教
1.过程
时间 具体表现
两汉 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 佛教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积极 ①对文学艺术: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②对建筑艺术: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消极 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西方文化的传入1.明末清初:“西学东渐”(1)背景
①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②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③传教士的推动
④皇帝的支持
(2)表现
明末 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清初 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影响 只在极少数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
2.近代:西学进一步传入
背景 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
表现 (1)学器物 措施内容影响新式学堂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相继开设了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馆,还增设了天文算学馆。传播内容变化:这一时期,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政治运动开展: a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b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留学教育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译书机构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
A.地主阶级抵抗派: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地主阶级洋务派
(2)学制度 A.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维新运动,倡导君主立宪B.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辛亥革命,宣扬民主共和
(3)学思想 A.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B.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总结
层次 派别和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器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编译书籍 仿制西方战舰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体西用 夷长技以自强 洋务运动
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 和平改良,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传播: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对亚洲的影响
汉字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儒学 (1)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2)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制度 (1)社会制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①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②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2)教育体制.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其他 “历史纵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二)对欧洲的影响(中学西传)1.四大发明外传
地位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表现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外传: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影响: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 传入欧洲: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影响: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指南针 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 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知识拓展】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影响
造纸术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中国 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典文化的保存 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早期有利于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但后来却成为迷信活动的工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后来火药成为迷信活动、敬鬼神所使用的工具
西方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纸张取代了羊皮和小牛皮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火药传播到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火器的进步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2.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
时间 16-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
内容及影响 ①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②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任务三:绘制本课思维导图
课内探究案
1.材料1 (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然而,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朝川济世《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 》
材料2 《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末志士的必读书。……《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大国崛起·日本》
抵抗派的主张达成目的了吗?抵抗派在中国产生了什么作用?
没有完全达到。启迪了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想主流。西学传播渠道大大增加
2.小组合作并思考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对比明末清初和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的不同。背景不同:前者是在国力较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后者则是在中国落后于西方被迫向西方学习。内容不同:前者内容涉及较少主要是自然科学,后者则内容包括广泛,涉及器物、制度、思想等多个方面。主体和目的不同:前者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与中国士大夫进行合作,反映了向中国传播基督教的目的,后者是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目的是救亡图存。
3.请同学们结合所学思考中国对佛教文化有何贡献?(1)保存了佛教文化资料。其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翻译佛教典籍,二是撰写佛教历史著作。(2)丰富和发展了佛教文化。可概括为新典籍、新教义、新宗派、新圣地、新艺术等方面。(3)弘扬了佛教文化。海外传播的过程不仅是传播佛教文化的过程,而且是以佛教文化为载体,全面弘扬、传播中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
4.材料1 中国传统文化对全球化本质内容究竟有哪些蕴含,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观念和原则: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第二,“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第三,实行“开户牖”、互学习、兼收并蓄,“携手共进”。第四,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
——摘编自李慎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
材料2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主要价值。
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促进文明的多元发展;
辐射其他国家的文化,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
助力世界难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方案:科技方面:青蒿素、杂交水稻;国际关系方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环境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等。
课后巩固案
全面认识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唯物史观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对点训练]
1.(2021·山东省淄博市高二期末·3)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在中国与四邻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这一网络的形成根源于(  )
A.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B.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册封朝贡制度形成
2.(2021·山东济南高二第二学期期末·4)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佛教学者便也风云星宿、图道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而佛教在民间的传播则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这说明(  )
A.中国古代文化呈现多元性 B.佛教思想冲击传统文化
C.佛教具有很强的调适性 D.文化发展引领时代湖流
直击高考
3.(2021·四川宜宾一模·25)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键陀螺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这种变化反映出(  )
A.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 B.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
C.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 D.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
4.(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5.(2020.1·浙江高考·8)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一认识反映了(  )
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
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
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
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6.(2021·江苏连云港高三上学期期中·22)(12分)探索国家出路和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几次上书的内容,就是他提出变法的总纲领。“富国”的具体主张,就是取消各省原有禁令,允许人民办工厂、制机器、发展铁路、轮船事业。这些事业都要“纵民为之,由官保护”。“养民”的重点在于发展工农商业,诸如利用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讲究制造技术上的发明,给予专利,甚至允许民间制造枪炮,此外还鼓励商会和大公司的组织,并由国家协助……为了推行这个纲领,他在“求人才”的名义下,提出一种代议制度,即由每十万户推出一个“议郎”,也就是绅商推选的新式议员。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主张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全变”与“小变”的关系。(6分)
7.(2020·山东潍坊二模·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下表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史实
时间 史实
汉朝 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到达了波斯湾。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 226年,大秦商人来到建业,西晋初年又派使者来到中国。波斯、大月氏的商人、使者不断来华。445年,波斯王朝遣使来华。佛教传入并不断发展,印度等国的僧侣来华传教。日本、朝鲜多次派使者来华。
唐朝 日本、朝鲜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唐朝。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高僧空海长安求法。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定居。
宋朝 高丽政府遣使到宋朝搜求书籍。日僧寂昭、元灯等乘宋商船渡海入宋。明州城出现多处“波斯馆”“清真寺”。印刷术外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广州、泉州城内居住着许多阿拉伯富商。
元朝 元初,高丽从中国购经籍一万多卷。元朝和日本两国僧人互相访问极为频繁,来华日僧仅知名者即达220余人。1299年,妙慈弘济大师把程朱理学传到日本,长期成为日本统治阶层的思想武器。马可·波罗来华。
明朝 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各国。华侨开发南洋地区。戚继光抗倭,援助朝鲜抗击日本。利玛窦来华传教,徐光启翻译了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人民反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
清(1840年前) 郑成功收复台湾,来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介绍到中国也向本国广泛的介绍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人民抗击沙俄、英国、法国的入侵。仅留广州作为贸易出口。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任选一个角度,评述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要求:写明角度,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课后巩固参考答案
A组(对点练习)1.B 2. C
B组(拓展学习)3.C 4.C 5.B
6.【答案】
(1)核心内容:富国养民;允许民间发展近代工业;鼓励新知识新技术;实行代议制。(每点1分,任意三点,3分)
背景:民族危机加剧;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洋务运动破产;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每点1分,任意三点,3分)
(2)观点:“全变”是对“小变”的突破(或继承发展,2分)
论证:“全变”突破了“小变”单纯学习西方技术、维护封建制度的局限,主张改革政治制度;鼓励民间发展近代工业;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推动社会变革等。(4分,持类似观点,论证言之成理的可酌情赋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核心内容,据材料一中按照叙述顺序可得富国养民;允许民间发展近代工业;鼓励新知识新技术;实行代议制。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19世纪末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的背景可得民族危机加剧;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洋务运动破产;实业救国思潮影响。
(2)结合材料二“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和所学维新变法和洋务运动的对比可得“全变”是对“小变”的突破论证:“全变”突破了“小变”单纯学习西方技术、维护封建制度的局限,主张改革政治制度;鼓励民间发展近代工业;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推动社会变革等。
7.示例1:
角度:中国对外交流的内容。(2分)
评述: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内容多样,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政治:如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日本、朝鲜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唐朝;唐朝派使者到天竺;郑和下西洋等。
经济:如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同亚洲、非洲和欧洲一些国家的贸易往来;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等。
文化:如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徐光启翻译了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西亚、北非和欧洲等。(7分)
总之,中外交流内容丰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2分)
示例2:
角度: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趋势。(2分)
评述:从汉到元,总体来看,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统治者大都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如唐宋政府重视中外交流,支持海外贸易,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明清时期,面对西方殖民扩张,厉行“海禁”,短期内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外交流,使我国逐步落后于西方。(7分)
总之,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保守,这既是本国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也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2分)@历史园地网站
(其它角度,如:中国对外交流的路线;中国对外交流的途径等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析】题干表格主要列举了从汉朝到清朝,中国历代政府对外交流的情况,内容非常之多,在题干中要求学生“任选一个角度”,可以说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思路和方法,如我们可以选择中国对外交流的内容、中国对外交流的政策、中国对外交流的途径等多个方面;如果我们选择“中国对外交流的内容”,我们大致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然后我们要从表格中梳理出历朝历代有哪些内容体现了上述三个方面,如政治方面: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日本、朝鲜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唐朝,唐朝派使者到天竺;郑和下西洋等,经济方面,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同亚洲、非洲和欧洲一些国家的贸易往来;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等,文化方面,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徐光启翻译了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西亚、北非和欧洲等;如果我们选择“中国对外交流的政策”,综观材料中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从汉到元,总体来看,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统治者大都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但是,明清时期,面对西方殖民扩张,厉行“海禁”,短期内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外交流,使我国逐步落后于西方。选择性必修三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渊源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班级: 姓名: 小组: 目前等级:
【课标要求】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的成果
难点: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科书能够自主完成本课的思维导图,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出发,在初步了解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与中华文化对世界影响的基础上,利用时间轴感知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对时间跨度较大的西学东渐(jiān)等事件以表格的形式,结合中外史纲所学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整合,归纳特定时间段内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2.通过对中华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对异国他邦文化的学习、接纳、内化,并发展成为中华的一部分,通过参悟、内化据证辨析,实现对史料的合理解读,从而达到历史深度学习的思维方法。
3. 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并不断向外辐射,形成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东亚文化圈和向西方传播并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学西传,深刻认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终达到对本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
【名词解释】
1.西学东渐: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2.中学西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16-18世纪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和大转折时期。西方经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艺复兴和产业革命,为资产阶级大革命作好了物质和思想上的准备,开始从启蒙时代向近代社会迈进。欧洲人从16世纪起就逐渐摆脱在历史发展中长期落后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波斯——阿拉伯文明的状态,广泛吸收了其它文明的大量精华,而向近代社会冲刺,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3.东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地理范围,东边是朝鲜、日本,东南是越南及其以南、以东的东南亚国家,太平洋构成它的海洋界限;西南越过内、外蒙古大草原直达西伯利亚大森林,东北到达外兴安岭内外,高山大漠构成它的陆地界线。
课前预习案
任务一:绘制本课时空坐标
任务二:阅读教材P8-13(第二单元第五课P26-28也有对佛教文化的介绍),自主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和总结,并将重点知识标划在课本上。
美人之美——吸收: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吸收融合古印度佛教
过程
时间 具体表现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明
影响:
综述影响:
积极 ①对文学艺术
②对建筑艺术:
消极
(二)西方文化的传入
1.明末清初:“西学东渐”
(1)背景
(2)表现
明末
清初
影响
2.近代:西学进一步传入
背景
表现 (1)学器物 措施内容影响新式学堂留学教育译书机构
学制度
(3)学思想
3.结合纲要上和本科所学总结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层次 派别和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器物
制度
思想
美美与共——传播: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对亚洲的影响
汉字
儒学 (1)
(2)
佛教
制度 (1)
(2)
其他
(二)对欧洲的影响(中学西传)
1.四大发明外传
地位
表现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外传:
影响:
火药 传入欧洲:
影响:
指南针
印刷术
2.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
时间
内容及影响
任务三:绘制本课思维导图
课内探究案
1.材料1 (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然而,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朝川济世《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 》
材料2 《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末志士的必读书。……《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大国崛起·日本》
抵抗派的主张达成目的了吗?抵抗派在中国产生了什么作用?
2.小组合作并思考回答:
根据所学知识对比明末清初和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的不同。
3.请同学们结合所学思考中国对佛教文化有何贡献?
4.材料1 中国传统文化对全球化本质内容究竟有哪些蕴含,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观念和原则: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第二,“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第三,实行“开户牖”、互学习、兼收并蓄,“携手共进”。第四,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
——摘编自李慎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
材料2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主要价值。
课后巩固案
全面认识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对点训练
1.(2021·山东省淄博市高二期末·3)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在中国与四邻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这一网络的形成根源于(  )
A.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B.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册封朝贡制度形成
2.(2021·山东济南高二第二学期期末·4)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佛教学者便也风云星宿、图道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而佛教在民间的传播则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这说明(  )
A.中国古代文化呈现多元性 B.佛教思想冲击传统文化
C.佛教具有很强的调适性 D.文化发展引领时代湖流
直击高考
3.(2021·四川宜宾一模·25)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键陀螺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这种变化反映出(  )
A.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 B.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
C.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 D.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
4.(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5.(2020.1·浙江高考·8)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一认识反映了(  )
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
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
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
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6.(2021·江苏连云港高三上学期期中·22)(12分)探索国家出路和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几次上书的内容,就是他提出变法的总纲领。“富国”的具体主张,就是取消各省原有禁令,允许人民办工厂、制机器、发展铁路、轮船事业。这些事业都要“纵民为之,由官保护”。“养民”的重点在于发展工农商业,诸如利用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讲究制造技术上的发明,给予专利,甚至允许民间制造枪炮,此外还鼓励商会和大公司的组织,并由国家协助……为了推行这个纲领,他在“求人才”的名义下,提出一种代议制度,即由每十万户推出一个“议郎”,也就是绅商推选的新式议员。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主张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全变”与“小变”的关系。(6分)
7.(2020·山东潍坊二模·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下表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史实
时间 史实
汉朝 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到达了波斯湾。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 226年,大秦商人来到建业,西晋初年又派使者来到中国。波斯、大月氏的商人、使者不断来华。445年,波斯王朝遣使来华。佛教传入并不断发展,印度等国的僧侣来华传教。日本、朝鲜多次派使者来华。
唐朝 日本、朝鲜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唐朝。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高僧空海长安求法。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定居。
宋朝 高丽政府遣使到宋朝搜求书籍。日僧寂昭、元灯等乘宋商船渡海入宋。明州城出现多处“波斯馆”“清真寺”。印刷术外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广州、泉州城内居住着许多阿拉伯富商。
元朝 元初,高丽从中国购经籍一万多卷。元朝和日本两国僧人互相访问极为频繁,来华日僧仅知名者即达220余人。1299年,妙慈弘济大师把程朱理学传到日本,长期成为日本统治阶层的思想武器。马可·波罗来华。
明朝 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各国。华侨开发南洋地区。戚继光抗倭,援助朝鲜抗击日本。利玛窦来华传教,徐光启翻译了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人民反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
清(1840年前) 郑成功收复台湾,来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介绍到中国也向本国广泛的介绍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人民抗击沙俄、英国、法国的入侵。仅留广州作为贸易出口。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任选一个角度,评述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要求:写明角度,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评分卡 角色等级:
题型 课前预习案 课内探究案 课后巩固案
题号
等级 Ⅰ Ⅰ Ⅰ Ⅰ Ⅰ Ⅱ Ⅱ Ⅱ Ⅱ Ⅱ Ⅲ Ⅲ Ⅲ Ⅲ
分值 1 1 1 1 1 2 2 2 2 2 3 3 3 3
得分
单元总分 离升级还差 分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