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统编选择性必修教材仍面临着“纲要体”“大容量”的困境。因此,大概念教学是核心素养时代必然的历史教学选择,也是处理新教材中新授课的教学实施路径。通过对本课教材的文本阅读及整合,明确了本课的主旨是“政治制度”,纵向揭示了从古代、近代至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即民主和法治精神,这体现了制度演变的传承性。同时,每一个历史阶段内,不同地域的文明发展因时空条件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即多元性。因此,笔者将本课主题拟定为“政治制度的多元与传承”。在这一课魂的统摄下,突出课堂教学的结构化,将教材中的三个子目进行横纵向的逻辑贯通,把纷繁复杂的史事逻辑严密地呈现出来,让历史知识成为横纵关联的网状结构。同时,将历史大概念和知识间的逻辑构建置于历史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会在情景中深度思考及理解。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本课通过三个子目讲述了西方政治制度的产生和演变的过程,分别是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立意)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的过程”,因此,本课“骨架”为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国家的治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治制度的高效合理,西方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西方政治制度源于古代的希腊、罗马,历经3000年的沧桑变迁,演化为现今西方国家的各种形态。近现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不仅仅是源于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制度,中古西欧封建制度对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依据时间纵向发展脉络,以“多元与传承”为主题“课魂”,将本课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滥觞——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传承——中古晚期西欧的政治制度、第三部分创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每一部分内设计了横向地比较政治制度的异同,突出文明的多元性。同时,在纵向上,设计了从古代到中古再到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演变的传承性。
子目间逻辑关系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是“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二个子目是“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第三个子目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是西方政治制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包括雅典的民主制,斯巴达和古罗马共和国的混合政体。古希腊和古罗马留给人类最重要的遗产是民主的理念和混合政体的政治架构,因此,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是西方政治制度发展的滥觞与源头。民主的因素在中世纪的发展比较曲折,甚至一度被淹没。民主穿越了中世纪的雾霾,完成与代议制的结合。中古后期的等级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构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背景。中世界接过古典社会的接力棒,将文明传递到现代社会。很多教师和学生错误地认为近代资产阶级立法源自于罗马法,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兴。事实上,是欧洲中世纪孕育出的诸多现代文明要素以及中世纪与现代社会的历史渊源。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典型代表有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法国的民主共和制及美国的三权分立。三者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
重难点分析
重点:认识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各种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难点:理解西方政治制度的多样性与传承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及高中必修部分已进行过相关学习,但是不够深入和系统,本节课将以专题的形式,以时间为线索,并进行不同空间的横向比较,学习介绍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目标
1.通过表格比较及史料阅读,认识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治与以斯巴达和古罗马共和国为代表的混合政体的异同及认识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留给后世的遗产;
2.通过英国议会君主制和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史料阅读及分析,了解英国议会制度的由来、认识英国议会制度的特点,并比较与法国政体的不同及二者对后世的影响;
3.通过史料阅读及表格分析,了解近代西方民主与代议制结合的背景及认识近代英国、美国、法国政治制度的异同。
4.以“时空”为立足点,从横纵向角度认识西方政治制度演变的多元和传承特点,并使学生理解和尊重各民族文明多样性的情怀。
教学方法
问题引领、情境创设、史料研习、表格分析、时空探索、教师讲授、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1课时
导入新课: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提到古希腊,就会涌起一种家园之感。”
思考:
“家园之感”是指什么?
古希腊与近现代欧洲的关系?
中世纪在其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从古代到近代西方政治制度是如何发展与演变的?
这一发展历程体现出哪些特点?
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设计意图: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非常著名的一句话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直接明了地将古希腊与近现代欧洲联系在一起,并激发学生思考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新授:
依据时间纵向发展脉络,以“多元与传承”为主题,将本课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滥觞——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传承——中古晚期西欧的政治制度、第三部分创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设计意图:在每一部分内设计了横向地比较政治制度的异同,突出文明的多元性。同时,在纵向上,设计了从古代到中古再到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演变的传承性。
一、滥觞——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学习任务一:认识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治与以斯巴达和古罗马共和国为代表的混合政体的异同
1.教师出示公民大会的图片及民主和混合政体的概念。
“民主”的含义:“民主”从词源学上来讲,最初含义就是统治归于人民,是强调以民众直接到场的方式来参与政治决策的一种政体形式。然而这里的人民是有限制的,主要是指成年男性公民,广大的奴隶、妇女、外邦人是被排斥在外的。
“混合政体”的含义: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些人推崇斯巴达,乃因为这种政体是“寡头政体、君主政体和民主政体因素”的混合,他更愿意称之为混合政体。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政体的类型及概念,为下面的自我进行比较学习提供基础。
2.教师出示表格,学生比较两种政体的异同,包括国家、时间、政体运作、性质。
学生分析作答:相同之处是三者的主要国家机关都有官员、议事会和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都是最高权力机关,皆有民主性因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表格中获取、解读、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师提问:民主因素在三个国家的发展程度是否一样呢?两种政体的不同之处有哪些呢?请结合上表信息和以下两则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苏格拉底在鼓励一个叔父参政时嘲讽雅典公民大会是一个由擀毡工人、补鞋匠、铜匠、农民、批发商和在市场上斤斤计较贱卖贵卖的二道贩子组成的。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
材料二:混合政体可以说是质和量两方面得到一定平衡的结果,这个“质”指的是自由、财富、教育和良好的门第,所谓数量指的是人数上的优势,即一方面要让公众的意见得到倾听,另一方面要让城邦得到有效治理。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
思考: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作者对民主政治与混合政体怎样的评价?
学生分析作答:材料一认为雅典民主是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易带来多数暴政。
材料二认为混合政体吸收了民主制的合理成分,值得肯定。
结合以上分析,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不同之处: ①民主化程度不同。雅典民主化程度高,斯巴达和罗马民主的激情得到抑制,体现的温和的民主原则。
②国家稳定程度不同。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易导致雅典政治秩序不稳定,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混合政体分权制衡,保持了长达400年的政治稳定。
教师小结: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呈现,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并获取、加工信息,以及运用史料去论证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特点,横向比较不同国家文明政治体制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各国文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及多样性的家国情怀。
学习任务二:分析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留给后世的遗产。
教师根据多元史料归纳出表格请学生分析问题,并进行讨论,进而作答。
概括学生的答案主要有:
古希腊罗马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是政治制度的滥觞。其留给人类最重要的遗产是民主的理念和混合政体的政治架构。雅典直接民主留给后人更多的是关于人民主权的价值观念、平等的精神和自治的原则,同时它在民主实践方面也为后世提供了制度模型和操作原则,如公民大会,多数决定原则等。混合政体作为一个重要的政体原则影响了中世纪到近代的政治制度发展,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就是三制混合的产物。
设计意图:一方面,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历史理解、逻辑分析、语言组织能力,从时空观念的纵向角度认识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制度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影响,认同文明的传承性。
民主是如何穿越中世纪的雾霾,完成与代议制结合的?
二、传承——中古晚期西欧的政治制度
学习任务一:知道英国议会制度的由来并分析其特点
史料阅读:“三代英王推动英国议会形成”
1.“无地王”约翰:议会雏形
材料:约翰生性多疑,过于严苛地对待封臣,因此一些人跟他作对。同时,另两个精明干练地对手也让他不得安宁。法国“尊严王”腓力二世收回约翰在法国的领地;教皇英诺森三世迫使约翰承认教皇对英国教会的领导。约翰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失败为英国贵族叛乱铺设道路。1215年,贵族们强迫约翰签下《大宪章》(the Great Charter)。旨在控制国王的权力,国君不得不尊重封臣的权力……为了让约翰成为一个好君主,贵族们在懵懂中走向了君主立宪政体。这个时代的最大任务是创建一种能将国王、官僚和贵族结合起来统治国家的政治体制。最后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全新的制度:议会。
——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大宪章》规定:
(39)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审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41)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思考:《大宪章》 对王权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亨利三世:议会形成
材料:亨利三世性情易变,不切实际。他之后在征收新税才召开大型会议,且只让与会者举手同意。1258年,为了弄到足够的钱,亨利同意签订一项由贵族来限制王权的《牛津条例》(Provisions of Oxford),强迫国王以合乎传统的方式来统治国家。大型会议被改名为“议会”,每年必须举行三次。不久,亨利故态复萌,法国大贵族孟福尔击败王军。接下里的15个月里,孟福尔以国王之名统治英国。孟福尔召开了一次大型会议,这次会议包含了组成议会的所有要素,在历史是第一次。与会人员有教士、王室成员、骑士、市民。
——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3.“长腿”爱德华一世:议会发展
材料:亨利的儿子爱德华一世精明能干,他完成了先辈们构建一个高效而严密的国家行政系统的任务,发展了立法和司法,培养了发展中的议会机构,并发现王权力量可以通过议政和协商得到加强。他把议会当作加强君权而不是限制君权的工具。国王在强有力的政府的支持下,稳居中央。
——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思考:三代英王推动英国议会形成的过程,反映了中古末期英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中世纪末期,国家借助议会实现与贵族、市民的协商、议政,有民主的色彩;
2.议会君主制下,议会是实现王室政策的工具,国王通过建立良好、高效政府来加强君权
3.议会制定法律,限制、规范君主行为,出发点是整个国家,为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法治的立宪政府、权力制衡的民主政治,为近代代议制奠基;
4.继承古典社会的遗产的同时,下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体现制度的传承性。
设计意图:教师从美国学者朱迪斯·M·本内特的《欧洲中世纪史》中选取英国爷孙三代三个国王的趣味外号、性格特征、任期政绩、政治发展等史料介绍,并配国王画像图。一方面提升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历史时空情境之中,仿佛穿越时空隧道,置身于中世纪的英国;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史料阅读和解读信息及历史解释的能力;第三方面,通过史料分析,使学生知道英国议会制度从萌芽到形成的过程,并在分析英国议会制度特点中感悟到贵族们颁布《大宪章》、《牛津条例》,虽然侵扰了国王,但没有想过要削弱中央政府,他们的利益在于整个国家。他们只是部分干预国王的执政,而不是要彻底终止王权。他们要做的使控制武断无能、挥霍无度的国王,而不是要废除王权本身。史学界对中世纪议会的定位是是进步的,虽然王权受限,但它是一种进步,为后来的英国君主立宪制打下基础,从而体会到文明具有传承性的特点。
学习任务二:与英国“议会君主制”相比,简析法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美男子”腓力四世:法国等级君主制
材料:在“美男子”腓力的统治下,法国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三级会议(Estates General)——召开了。三级会议的与会人员包括来自三个社会级别的代表:教士、贵族和市民。从1302年开始,三级会议多次召开,目的是为了在多事之秋给王室支持,比如和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斗争时候。但是三级会议在王室税收方面没有自己的声音,没能处在和“美男子”腓力和继任者讨价还价的位置。尽管三级会议在接下去的几个世纪里时不时召开,但它从来没有像英国的议会一样,真正成为政府的一个内在机体。
——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学生作答:
特点:法国等级君主制通过三级会议强化王权;英国议会君主制侧重强化议会的权利
对后世的影响:18世纪时两国具有巨大差别的政治体制——英国稳定的君主立宪制和法国的王权专制——就来源于中世纪。法国大革命后,政权在君主派和共和派间反复易手,共和之路漫长曲折,亦与此相关。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呈现“美男子”腓力四世首次召开三级会议,形成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史料,使学生将英法政体进行横向比较,体会文明的多样性。并且将视野拉长,引导学生结合中世纪两国政体特点去理解18世纪两国政治体制呈现巨大差别的原因所在,感悟到历史映照现实及历史的传承特征。
三、创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学习任务一:分析近代西方民主与代议制结合的背景。
史料阅读:
材料一: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一世坚定地维持君权神授观念,他认为君权直接来自上帝,只有上帝才能解除君权。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他们在1836年组织的“伦敦工人协会”提出了这样的宗旨:“用一切合法手段废除统治阶级的各种反动立法,争取人民自由权利,使社会一切阶级处于平等地位,争取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三:孟德斯鸠指出,在民主制度下,握有最高权力的人民,应该自己做他所能够做好的一切事情;而那些超过人民自己能力的事情,就应该让代理人去执行。美国国父之一的汉密尔顿可能是第一个将民主和代议制结合在一起的美国人。
——约翰·基恩:《生死民主》
材料四:把代议制同民主制结合起来,就可以获得一种能够容纳和联合一切不同利益和不同大小的领土与不同数量的人口的政府体制。 ——潘恩:《潘恩选集》
参考答案:
历史传统:古代及中世纪的政治制度传承;
经济角度:工业革命改变了欧美的社会结构,社会向着平等方向演进;
政治角度:王权专制强化,资产阶级运用民主观念反专制统治。
思想角度: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为新的政府架构提供政治构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本课的逻辑联系,承上启下,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建立的背景与古代及中世纪的历史传承有关。同时结合材料及所学,引导学生练习从政治、经济、思想等不同角度思考分析,构建领域思维逻辑,并且培养学生致力于运用已有历史知识解决新环境中的问题,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在训练中培育学科素养。
学习任务二:近代英国、美国、法国政治制度的异同。
表格阅读及交流讨论:
相同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在原有政治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范畴;
都体现了权力制衡、法律至上、人民主权、天赋人权等权力运行特点;
议会都掌握立法权,普遍设置两院制;
法院成为防止民主偏离正轨的重要工具;
让代表来代民众行使权力,会使激情的民众得到驯服;
都是启蒙思想的实践及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在不同点的思考中,教师加入三幅主题图片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分别是“英国议会大厦”
、“1787年制宪会议”、“曲折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不同点:
①政体不同,分别是民主共和、君主立宪制;
②民主发展程度不同,美国民主发展程度最高,因为封建残余较少;
英国居中,从中世纪发展而来,历史上已形成限制王权的传统,议会制度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法国共和之路较为漫长,因为封建传统浓厚,君主派势力强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与表格,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历史分析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历史情怀。
学习资源与学业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9 年,《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停止任何法律效力;1701 年议会又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把原先属于国王的任免法官的权力转到各部大臣的身上。罗伯特·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内阁首相,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多数的信任即告辞。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 成为“委托—一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与此同时,美国还找到了妥善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权力划分,保证了中央政府权力的强大。总之,美国在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创立了美妙的联邦共和体制。
——摘编自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并分析其对英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相对于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美国民主制度的新变化,并概括西方政治制度文明发展和演进的基本特征。
说明:本题所考查的是学业质量水平2。重点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是否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够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作出解释。第(1)问“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并分析其对英国产生的积极影响”突出考查学生学业质量水平2中的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和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作出解释,需要学生按照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加工、分析,完成要求。第二问(2)要求学生与古代相比,说明美国民主制度的新变化,突出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完成要求。
同时,要注重课堂学习评价和实践活动评价的有机结合。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也要关注学生在复杂情境下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的能力。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要关注学生在阶段学习完成后所达到的核心素养水平层次。
九、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青年教师,每一节课后的自我深度反思对于未来前行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优点
首先,本课以“时空观念”素养为立足点,横纵向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演变,并站在唯物史观立场,通过史料实证的途径,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与尊重各民族文明多样性的情怀;
其次,化繁为简,突出新教材历史教学的“大概念”,突出课魂“多元与传承”及课堂教学的结构化;
再次,注重情景化教学,通过史料呈现去回放历史场景,把学生引入情景交融的历史时空,真切感知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历史,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与思考的兴趣,使得课堂丰富多彩有灵性。
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教学预设与课堂实践的落实方面,需要进一步努力。本节课涉及到的历史概念很多,有些概念需要进一步解释;
其实,在高效利用统编新教材方面还需努力;
再次,课堂中可以对问题进行拆分,设置问题链,层层递进。
未来的解决思路。
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标在变,高考在变,高考中变化最大的42题已从对历史现象的阐释,上升到对学术专著的个性化解读,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历史教育已从过去的“会不会”到“能不能”,再到今天的“认不认同”,可见思维课堂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重思存疑”的精神,以及设疑引探、巧问善诱的能力。在授课中,要勤问、多问、避免将知识一股脑地塞给学生,而是将知识整合成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步步思考,真正地理解、内化知识,而不是生搬硬套、死记硬背。
第二、扎实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中学历史教育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给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新的挑战。这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不能在教学中浅尝辄止,仅仅通过几本历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理解历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夯实专业功底“最好的方法是阅读”。一方面,应徜徉于史学著作中提升自我,增强知识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在学术论文中捕捉学术前沿信息,提升专业素养。
第三、应加强集体共研,将理论转化为专业素养
作为青年教师,我认为教师靠个人的力量无法成长,只有与同伴在一起,通过协同研究才能积累知识和提升素养。这学期我们组内集体买书共5本,分别是《乡土中国》、《议会不是一天开成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哲学通信》、《欧洲中世纪史》。当我们讲到一个新知识、又缺乏史料依托时,我们会及时购买与之相应的学术著作,一起阅读,一起分享。渐渐地,整个办公室有了阅读和共研的氛围,我们的闲暇时间不是闲聊,而是一种常态化的共研状态。这不仅有利于自我研修,也抓实了教师的专业功底,从书中收获最大的就是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