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7 19:0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学案 包括答案)
一、学习目标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二)学习目标
1、概述美洲物种在欧洲和中国的传播,以及其他地区农作物和畜禽等在美洲传播情况,认识新航路开辟对物种传播的影响。
2、分析物种交流对世界各地人口、饮食、经贸、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二、知识梳理
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开辟,物种交流的全球化时代到来。由大西洋沿岸的欧洲人组成的海员们把几乎所有人类可居住的土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物种交流网络。地球的海洋不再把不同的物种地理区域隔离开来。世界失去了物种边界,植物、动物和疾病可以迁移到任何生态条件允许他们传播的地方。这些迁移的速度、彻底性,往往仍然取决于交通运输的技术和技能,以及贸易、生产和政治的模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阅读材料并思考: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现象又有什么影响?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人口迁移
物种交流
疾病传播
商品世界性流动
(一)“万里为邻”——美洲物种的外传
1、哥伦布大交换
2、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以来,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3、根据材料,画出玉米传入中国的主要路径。简要说明你这样绘制的理由。
地区 名称 16世纪有玉米记载的资料
西北 西天麦回回大麦 甘肃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平凉府志》卷4
西南 番麦 御麦 云南 嘉靖四十二年(1563)《大理府志》卷2
东南 玉麦 玉蜀黍 江苏 嘉靖三十七年(1558) 《兴化县志》 浙江 隆庆六年(1572) 田艺蘅《留青日札》卷26
4、根据课本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投桃报李”——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大豆的“投桃报李”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
思考:大豆种植在我国古代的意义。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
(三)“独木不林”——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以日本为例,虽然地理位置过北不利于树薯生长,日本人民也从未喜欢上玉米,可是美洲马铃薯,不论甘薯,白薯却都已多年成为该国重要营养内容。17世纪晚期甘薯经琉球群岛,从中国传到日本……甘薯也向众人证明,有了它铁定不会断粮:四个不同的年月里——1832年、1844年、1872年、1896年大量日本人发现,自己是靠甘薯方才活了下来。
——《哥伦布大交换》
物种交流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世界人口激增。
2、根据材料:概括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随着西方殖民时代的到来,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美洲高产粮食作物传入我国后……特别是民众的主食结构产生了影响。在土地贫瘠的山区传统作物无法生长,它们以其强大适应性迅速成为山区人民的主粮,马铃薯在高寒山区意义更为重大,成为山农的重要食料。在平原地带,稻麦处于主粮地位,玉米、番薯作为辅助杂粮,马铃薯主要用作蔬菜。
——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增加了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食物结构发生变化。
3、根据材料:概括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 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玉米和番薯的推广增加了粮食供应量,在满足人民口粮需要的同时,也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这两种作物的推广解决了广大民众的基本食粮,从而有稻米可以出售,促进了稻米生产的商品化。
——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推动世界不同地区之间以及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4、根据材料:概括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通过将玉蜀黍和甘薯挤塞进每一个角落和每一处缝隙,在1700年至1800年间,棚民(福建等地客家人)和移民让这个国家的种植面积几乎增加了两倍。为了开辟必须的农田,他们砍伐了许多已有树百年历史的森林。失去林木的遮蔽,山坡再也不能蓄住雨水。土壤养分从山丘上 被冲刷下来。最终,养分耗尽的土地甚至连玉蜀黍和甘薯都无法滋养了。于是农民会砍伐更多的森林,这个周期又再一次开始。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何炳棣、陈树平
物种交流引发生态问题。
三、课堂小结
请自行完成思维导图。
四、随堂练习
1、有学者统计,中国1685年人口约为1亿,1767年约为2亿,1790年约为3亿,此间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来自新的作物从新大陆直接或间接传入中国。“新作物”最有可能是( )
A.玉米和马铃薯 B.小麦和番茄
C.马铃薯和小麦 D.水稻和玉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7-18世纪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是玉米和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A项正确。小麦和水稻在中国古代已经种植,不是引进的新物种,番茄属于引进的新物种,但不是促进人口增长的因素,故排除B、C、D三项。
2、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黍,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这说明当时中国( )
A.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C.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 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说明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与美洲的经济交往,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大力引进”,故C项错误;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
3、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最早种植甘薯时间表,这说明当时我国( )
地区 台湾 四川 云南 广西 湖北 河南 湖南 陕西 山东 河北 安徽
时间(年) 1717 1733 1735 1736 1740 1743 1746 1749 1752 1758 1768
A.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甘薯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C.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D.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A
【解析】从最早种植甘薯的地区看出,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4、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经由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为开通美洲到吕宋航路做出贡献的航海家应隶属于( )
A.葡萄牙 B.荷兰 C.英国 D.西班牙
【答案】D
【解析】麦哲伦代表西班牙开辟了环球航线,途径菲律宾,并建立了殖民地,故选D项。
5、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
A.小麦、水稻、牛、马 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
C.玉米、水稻、牛、马 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
【答案】A
【解析】小麦、水稻、牛、马都不是美洲原有产物,故A项正确。玉米、马铃薯原产地都是美洲,故B、C、D三项错误。
6、新航路开辟后,一些美洲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传遍世界;许多旧大陆的物种,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形成 B.殖民活动客观推动文明交流
C.新航路开辟带来经济繁荣 D.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的影响
【答案】B
【解析】当时西班牙人、欧洲移民属于殖民者,而美洲作物传入欧洲,其他地区的物种传入美洲属于物种交流,是文明交流的一个方面,故选B项。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雏形,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故A项错误;C项“繁荣”说法错误,排除;D项“不受地域的影响”说法错误,排除。
7、1300-1500年左右,欧洲人口只有八千万,1700年达到了一亿两千万。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B.物种的全球大交流
C.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 D.生育观念有所变化
【答案】B
【解析】1500年左右进行的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人种和物种的交流,材料中1700年之后人口的增长主要是新航路开辟之后引起的物种交流,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故B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是17-18世纪,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也与新航路开辟导致的物种交流有关,但不是人口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生育观念的空前解放显然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农政全书》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此广种。”这种现象最直接的作用是( )
A.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B.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
C.出现专业化生产区域 D.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
【答案】B
【解析】材料意思是说,种了甘薯之后,当地人就有了半年的口粮,渐渐在民间推广。这种现象最直接的作用是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生产的商品化,也没有说到专业化生产,甘薯主要是口粮,不能算是经济作物,故排除A、C、D三项。
9、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影响是( )
A.使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B.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C.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 D.扩大耕地面积植被遭破坏
【答案】D
【解析】中央集权与引进推广高产作物无关,排除A项;高产作物与是否丰收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明清时期,中国并未出现资本主义经济,故排除C项;推广高产作物,过度的垦荒造田,会造成环境破坏,故选D项。
“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该观点( )
A.错误,因为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 B.正确,因为符合全球史观
C.错误,因为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 D.正确,因为符合社会史观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灾荒只是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因素,属于偶然性的因素,其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统治。故材料的观点是错误的,夸大了偶然因素的影响,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