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选必1 第一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选必1 第一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7 20:2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必1《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课标要求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教材分析 1.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 纵向脉络上,本课时序上承接选必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横向脉络来看,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也有西方国家近代政治制度演变影响的因素。一方面认识到制度变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将西方各政治制度的产生和演变,与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发展脉络相对比,从而更好认识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2.从教材地位来看 本课位于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一单元处于本册教材的核心地位,讲授以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为主的政治体制,规定国家制度的基本框架,第二至六单元为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人事、法律、外交、财政等。第一单元共四课,其中第一课与第三课为时间上的纵向发展,讲述中国从早期国家、帝制时代、民国时期至中共百年探索政治体制的变革。第二课为空间上的横向发展,讲述西方从古典时代、中古时代、近代至当代政治体制的变化。第四课作为第一课与第三课的补充,以点带面讲述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变法与改革,可视为制度变革的动力。本单元的四课横纵交织、点面结合,将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多维呈现,其中第三课作为横纵交织的连接点,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也是构建“政治制度”大概念的关键一课。 3.从教材内容来看 本课内容主要讲述民主革命到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人民经历的共和制的曲折探索。共包含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内容为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二子目“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和边区政府进行的人民革命政权和抗日民主政权的探索,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三子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内容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的逐步确立及完善,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宏观上以时间为序,在梳理时间线的基础上呈现较强的专题特征,体现新课标“大时序、小专题”的编写原则。 学情分析 1.历史基础:本课授课学生为高二学生,在知识上,通过对《纲要上》的第19、22、24、26、29等课的学习,学生对于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土地革命、抗日民主政权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即对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时空背景有一定的掌握。 2.跨学科视角:学生在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三中第五至第七课学习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及基本制度等内容,对于当代政治制度有基础知识支撑,因而学习本课时可以做到学科之间的知识迁移,从而对于学习内容产生共鸣。 3.方法与技能: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一定的制度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与学习特点,对于古代制度史有了全面的梳理,为学至当代的政治制度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与要点
教学目标 1.结合《纲要上》,多角度认识共和制曲折历程的特定时空环境;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掌握民国至当代不同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内容,客观认识其性质与特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概括民国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揭示不同制度之间的因果及逻辑关系,揭示共和制在中国发展的客观规律,理解中国共和制探索的艰难性与复杂性。(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增强对国家制度建设的认同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国民政府时期的制度探索、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难点: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堂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出示冰墩墩照片和总书记冬奥考察的8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成功举办冬奥会如此大型的国际盛会,完成各个方面的统筹兼顾,离不开我们如今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那么中国近代以来经历了哪些制度变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探索出来的?让我们带着问题共同学习本课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图片回想记忆中的冬奥会,以此进入中国政治制度优势情景,从而开始本课政治制度的学习。 【设计意图】以时事热点引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晰本课内容。
新课讲授 环节一:民国政争·共和虚置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回顾必修教材,梳理时间线索,提出问题链 (一)民初政争 ——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材料1:内阁制乃平时不使用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余亦不肯徇诸人之意见,自居于神圣赘疣,以误革命之大计。 ——孙中山(1911年12月) 材料2:内阁若有不善之行为,人民可以推倒之,另行组织内阁。总统制度为总统担负责任,不但有皇帝性质,其权力在英、德诸立宪国皇帝之上……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为最佳。 ——孙中山(1913年春) 材料3:今天改选总统,把革命大业,让渡于一个老奸巨滑的官僚……临时约法这时还在讨论中,我们要防总统的独裁,必须赶紧将约法完成,并且按照法国宪章,规定责任内阁制,要他于就职之时,立誓遵守约法。 ——蔡寄鸥《近代史资料专刊:鄂州血史》 材料4: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问题设置】共和政体如何在中国诞生?为何民初由总统制转向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何意义与不足?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自主思考问题,提取共和制建立的关键信息;对史料进行对比分析。 【答案设置】①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②由于国情变化,辛亥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为限制袁世凯权力,从而由总统制转向责任内阁制。③《临时约法》不足之处:存在“因人设法”;总统府和国务院职权不明,无法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双行政中枢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材料5:1913年国会选举结果 名称发起人在议会中所占席位政治派别国民党宋教仁392革命派共和党黎元洪176旧官僚统一党程德全24旧官僚民主党汤化龙24立宪派
材料6:作为激进派政党的同盟会和国民党,是使民初国会发挥功能的主要力量。…但以执政者无限之地伸张行政权,在野党和立法者愈伸张其监督权,结果使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当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而又不能取决于选民时,政治的危机即升高。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 材料7: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材料8:我国由五千年之专制一跃而进于共和,旧信条横亘脑中,新信条未尝熏受 ,欲求新政体之圆满发达难矣。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9:在第一届国会议员中,资产阶级出身的仅 12 人,占统计人数的 2.6%,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为 45 人,占统计人数的 9.9%,如果把后两种人加起来也才 45 人,占统计人数的 12.5%。 ——徐昌义《民初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失败原因》 材料10:以蹙灭他党为惟一之能事,狠鸷卑劣之手段无所不至……乃各杂以私见,异派因相顷陷破坏,而同派之中,亦往往互相忌刻,势若水火。 ——赵书钢《民国初期的多党制》 【问题设置】政党政治缘何开始?有何特点?为何最终失败? 【学生活动】回顾必修,梳理政党政治发展历程,由政党政治的特点分析至政党政治失败原因。 【答案设置】①开始原因: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成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展开激烈竞争,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②特点:国民党是当时最具革命性和影响力最大的党派;政治倾向分野明显,党派之间立场鲜明;政纲趋同,大都主张民主共和、建立统一政府;寿命短促,二次革命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③失败原因:脱离人民群众,盲目学习照搬英美模式;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政党腐败,党争不休。 (二)一党独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材料11:五、建设之程序分为三期;一曰军政时期;二曰训政时期;三曰宪政时期。 六、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 七、凡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 八、在训政时期,政府当派曾经训练、考试合格之员,到各县协助人民筹备自治。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有直接创制法律之权,有直接复决法律之权。 十六、凡一省全数之县皆达完全自治者,则为宪政开始时期。 二十三、全国有过半数省分达至宪政开始时期,即全省之地方自治完全成立时期,则开国民大会决定宪法而颁布之。 二十五、宪法颁布之日,即为宪政告成之时,而全国国民则依宪法行全国大选举。 ——节选自《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材料12:这种以一党“训政”而垄断国家权力的不合理局面,抗战中期起已广受社会各界和舆论的批评,要求实施民主宪政的呼声日渐高涨。中共力量的成长壮大已经成为对国民党统治最大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也需要国民党广为获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中间势力的逐渐兴起及其民主诉求,以及美国出于建立中美稳固的战略同盟关系之考虑,而希望国民党实行美式民主和多党体制。这些都对国民党继续其一党"训政"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压力。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问题设置】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分为几个步骤?国民政府如何实践的“训政”“宪政”,与孙中山的理想有何不同?从国民政府的政权组织图示可以看出此时权力掌握在谁的手中?国民党被迫从“训政”到“宪政”的原因? 【学生活动】理解名词“训政”、“宪政”,将孙中山的理想与国民政府的现实相对比,理解为何说国民政府时期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答案设置】①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②书上原文。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③国民党。④国民党的宪政承诺;中共和民主党派的斗争;美国的压力和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必修知识串起本子目的时间线,使学生对不同制度的形成时空定位,将本课所学政治制度内容填充进原有的知识脉络;提出问题链:每种制度如何产生?权力如何分配?机构如何设置?规则如何制定?使学生明晰制度史学习的逻辑顺序,即政治体制中权力分配、机构设置、规则制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史料阅读及分析能力,在具体时空背景下理解民初制定《临时约法》及选择责任内阁制的现实因素,全面看待《临时约法》的意义与不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对于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失败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全面分析,理解“民国政争”的过程与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设计意图】结合相关材料,学生理解重点名词“训政”“宪政”,进而对于国民党一党专政形成深入认识,认识到国民政府时期的“共和虚置”,掌握本课重点。
环节二:中共探索·因地制宜 ——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一)新硎初试:苏维埃政权 材料13:《1929-1932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图》 材料14:中共六大关于《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中称:“苏维埃的正式名称应当是:工农兵代表会议(乡区的可简称农民代表会议)。”就是说,工人、农民与士兵通过“代表会议”的组织形式来管理国家,实施自己的权力。中共独立开展武装割据建立红色政权后,沿用“苏维埃”名词,并在自已割据的区域广泛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苏维埃政权组织。 ——摘编自张玉龙等《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七卷):中共农村道路探索》 【问题设置】苏维埃政权建立的背景?政权如何组织?中共为何会采用苏维埃作为政权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结合革命根据地分布图与教材相关内容,概括苏维埃政权建立的背景与政权组织形式并分析其适合我国国情的原因。 【答案设置】背景:思想基础: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摸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时空背景: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政权探索: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 组织形式: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原因:选举产生的各级政府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二)筚路蓝缕:边区政府 材料15: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何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 材料16:19个抗日根据地分布地图 材料17:抗日民主政权的政权结构 材料18: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 材料19: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小组讨论】抗日民主政权诞生的背景?政权如何组织?“三三制”原则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通过小组形式合作探究,概括抗日民主政权的诞生背景和目的,理解边区参议会、边区政府、边区法院之间的联系,宏观构建抗日民主政权,深入分析“三三制”原则的建立目的及其影响。 【答案设置】①背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初期的根据地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②“三三制”原则。③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三)砥砺奋进:解放区行政区的设置 与《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材料20: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大行政区)这样一级的有力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应该统一的,必须统一,决不许可各自为政;但是统一和因地制宜必须互相结合。在人民的政权下,产生像过去那样的封建割据的历史条件已经消灭,中央和地方的适当分工将有利而无害。 ——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21: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22: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解放区区人民政权建立的背景和具体措施。 【学生活动】通过分析史料,认识到行政区的建立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史料阅读,概括相关知识点,认识苏维埃政权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史料和政权结构图的分析,加强对本课重点内容“抗日民主政权”和“三三制”选举原则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拔高对比与苏维埃政权相比,抗日民主政权有何发展。 【设计意图】认识到大行政区的建设在政治制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突出本课重点。 【设计意图】通过纵向梳理中共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下的不同制度建设,突出中共对制度探索的因地因时制宜。
环节三:当代制度·康庄大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本固枝荣:根本与基本政治制度 【教师活动】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等重要文件,以点串线。 【学生活动】根据史料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于发展,阅读重点文件。 (二)臻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 【学生活动】与政治学科相联系,根据课前分组,上台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发展与完善,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与整合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史实的梳理和文件阅读,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内容和优越性。 【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和最本质特征,其符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感悟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通过板书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经国序民,正其制度”,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制度的重要性,展示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史料,升华本课,分析“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政治制度道路的独特性。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本课此课知识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升华教学立意,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布置作业】 ①基础作业(必做):制作本课时间轴或思维导图 ②进阶作业(选做):叙述近代以来中国政治道路的独特之处,形成200字的小作文。 【设计意图】由于本课内容较多,在课上学习后,需要学生将制度融入时空背景中,消化制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分层作业形式,要求所有同学巩固基础知识,纵向串起时间轴。在此基础上,为部分学生设置拔高作业,将中外制度进行横向对比,横纵交织,构建起对于“政治制度”的知识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教学前)
本课时间跨度大、教学内容多,考验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与老师的课堂掌控能力,课堂预设与生成之间存在差距,因而需要在实际授课时,结合《纲要上》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对于讲授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尤其是《纲要上》已经讲述的内容可简单带过,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