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32张PPT)+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32张PPT)+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7 22:32:32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 选择性必修二
课标要求: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历史影响
交流、互通、戮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开辟,物种交流的全球化时代到来。由大西洋沿岸的欧洲人组成的海员们把几乎所有人类可居住的土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物种交流网络。地球的海洋不再把不同的物种地理区域隔离开来。世界失去了物种边界,植物、动物和疾病可以迁移到任何生态条件允许他们传播的地方。这些迁移的速度、彻底性,往往仍然取决于交通运输的技术和技能,以及贸易、生产和政治的模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阅读材料并思考: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现象又有什么影响?
知识回顾
人口迁移
物种交流
疾病传播
商品世界性流动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第一子目:万里为邻——美洲作物的外传
第二子目:投桃报李——其他地区的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第三子目:独木不林——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物种交流
“万里为邻”
美洲作物的外传
01
交流
哥伦布大交换
Columbus Exchange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 包括黑奴 )、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以来,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地区 名称 16世纪有玉米记载的资料
西北 西天麦回回大麦 甘肃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平凉府志》卷4
西南 番麦 御麦 云南 嘉靖四十二年(1563)《大理府志》卷2
东南 玉麦 玉蜀黍 江苏 嘉靖三十七年(1558)
《兴化县志》
浙江 隆庆六年(1572)
田艺蘅《留青日札》卷26
根据材料,画出玉米传入中国的主要路径。简要说明你这样绘制的理由。
明朝时
清朝前期
鸦片战争前
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
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
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
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
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
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矣。
——清人袁景晖《建始县志》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闲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藻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闲中早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找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首奴,获之。……未几何问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据啖益美,念来自首,因名“番薯”云。
——《风冈陈氏族谱》
三“番”
番茄的传播: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蕃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
——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
三“番”
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
——高濂《遵生八笺》
辣椒…大量传入则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大开海禁之后…值得一提的是,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南和四川数省民众都以嗜椒著称。人们常不无戏谑地说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四川人“不怕辣”…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与清初的人口大迁移有关。
——摘编自戴雄泽《漫话辣椒的起源和传播》
三“番”
思考:三“番”中的“番”体现了什么?
交流
美洲作物在欧洲和中国的推广情况
物种 在欧洲的推广 在中国的推广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番茄
辣椒
美洲作物在欧洲和中国的推广情况
物种 在欧洲的推广 在中国的推广
玉米 1、15世纪末16世纪初传入后,仅供观赏 2、16世纪中期在南欧广泛种植 3、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空间:三条路径传入中国;丘陵山地→平原地区
时间:乾隆前零星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后遍布全国
马铃薯 1、最初种在庭院里供观赏 2、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与玉米相似
甘薯 传播比较缓慢 与玉米相似
番茄 1、传入后作为观赏植物 2、18世纪中叶开始栽培,农艺家改良培育 万历年间引入,观赏和药用植物
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辣椒 1、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2、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被称为“番椒”
02
“投桃报李”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互通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类别 作物或物种
粮食类
水果类
蔬菜类
经济类
牲畜家禽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类别 作物或物种
粮食类 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 黄瓜、甜瓜、豌豆
经济类 甘蔗
牲畜家禽 牛、驴、骡、马(役畜)猪、羊、鸡(食用)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
思考:我国古代的大豆的种植有什么样的作用?
1、是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
2、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大豆的“投桃报李”
世界文明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
中国
美洲
大豆的“投桃报李”
物种交流
世界文明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03
“独木不林”
思考:根据前面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食物物种交流为世界带来了机遇还是危机?
戮力
机遇
危机
VS
__________
以日本为例,虽然地理位置过北不利于树薯生长,日本人民也从未喜欢上玉米,可是美洲马铃薯,不论甘薯,白薯却都已多年成为该国重要营养内容。17世纪晚期甘薯经琉球群岛,从中国传到日本……甘薯也向众人证明,有了它铁定不会断粮:四个不同的年月里——1832年、1844年、1872年、1896年大量日本人发现,自己是靠甘薯方才活了下来。
——《哥伦布大交换》
明清时期人口增长情况对照表 明洪武26年 0.70亿
明万历28年 1.97亿
清康熙39年 1.50亿
清乾隆59年 3.10亿
清道光20年 4.10亿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新旧世界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物种交流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世界人口激增。
随着西方殖民时代的到来,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美洲高产粮食作物传入我国后……特别是民众的主食结构产生了影响。在土地贫瘠的山区,传统作物无法生长,它们以其强大适应性迅速成为山区人民的主粮,马铃薯在高寒山区意义更为重大,成为山农的重要食料。在平原地带,稻麦处于主粮地位,玉米、番薯作为辅助杂粮,马铃薯主要用作蔬菜。
——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增加了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食物结构发生变化。
玉米和番薯的推广增加了粮食供应量,在满足人民口粮需要的同时,也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这两种作物的推广解决了广大民众的基本食粮,从而有稻米可以出售,促进了稻米生产的商品化。
——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推动世界不同地区之间以及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 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材料:通过将玉蜀黍和甘薯挤塞进每一个角落和每一处缝隙,在1700年至1800年间,棚民(福建等地客家人)和移民让这个国家的种植面积几乎增加了两倍。为了开辟必须的农田,他们砍伐了许多已有树百年历史的森林。失去林木的遮蔽,山坡再也不能蓄住雨水。土壤养分从山丘上 被冲刷下来。最终,养分耗尽的土地甚至连玉蜀黍和甘薯都无法滋养了。于是农民会砍伐更多的森林,这个周期又再一次开始。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何炳棣、陈树平
物种交流引发生态问题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指出:当前,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原生物种衰竭、物种多样性减少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的重要原因。外来物种入侵是一场生态灾难,现已成为全球问题。“生物入侵和气候变化、栖息地减少、环境污染防治一样,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物种交流引发生态问题
成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公约、协议,成立联合管理机构;
国家高度重视外来物种防控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投入大量财政用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及研究;
组织专家开展外来物种入侵的科学研究和防治技术攻关……
如何做?
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是创新发展的前提。不同文明国家之间,交流互鉴越频繁、越深入,彼此之间也就越认同、越尊重,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就越稳固。交流互鉴越稀少、越浮浅,相互之间也就越容易误解,越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面对当前世界各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摩擦,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坚持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戮力
戮力
有人将地球比作一艘大船,190多个国家就是这艘大船的一个个船舱。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地球号”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行。
——新华网《命运共同体:对人类未来的理性思考》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食物物种交流
交流
互通
戮力
课堂小结
美洲作物的外传
其他地区的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新航路的开辟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机遇
危机
人口
饮食
经贸
生态
选择一个作物,并研究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历程及意义。
课后作业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