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探究高考真题【新高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土壤——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探究高考真题【新高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07 18:5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土壤——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探究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
【2023 新课标综合卷】1.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 )
A.基岩风化 B.流水搬运 C.冰川搬运 D.风力搬运
(2)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 B.大气含氧量低 C.蒸发弱 D.太阳辐射强烈
(3)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 )
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②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③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④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3 浙江卷1月】2.盐土是排水不畅或蒸发强烈地区具有明显积盐过程的土壤。下图为我国某内陆盆地山前冲积平原断面图,沿坡分布多种盐土。完成下面小题。
(1)该区域盐土地域分布呈现(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 D.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
(2)符合甲地盐土盐分垂直变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3 广东卷】3.草毡层是由土壤物质与植物根系交缠而成的毡状表土层,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极地地区。青藏高原上的草毡层,虽然厚度不大,但坚韧且富有弹性,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草毡层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中风力搬运输入的粉尘物质增加将( )
A.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B.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
C.加快下覆基岩风化破碎 D.有助于耕作土壤形成
(2)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 )
①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
②冻土融化速率减缓
③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④地表侵蚀强度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考情分析】
考查内容:通过认识区域位置,结合区域人文活动的发展,考查影响土壤的形成因素和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变式训练】
1.土壤冻融通常是高纬度及高海拔地区因季节或昼夜气温变化使得土壤温度在0℃上下波动而出现土壤冻结和融化的现象。研究发现,除纬度和海拔外,土壤最大冻结深度(历年冻土深度中的最大值)和土壤冻结日数还与当地积雪覆盖厚度、植被覆盖度和腐殖质厚度等相关。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季节性冻土地区不同海拔各站点土壤最大冻结深度,其中站点③④的自然植被分别是温带荒漠草原、温带草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图示四个站点中冻结日数最多的是( )
A.站点① B.站点② C.站点③ D.站点④
(2)与站点③相比,站点④土壤最大冻结深度较浅是因为( )
①积雪时间长
②积雪厚度大
③植被覆盖度较高
④腐殖质层较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该地可能位于( )
A.黄河源区 B.伊犁河谷 C.东南丘陵 D.松嫩平原
2.“肥岛效应”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的现象。灌丛的植株、冠面越大,生长耗水量越多。图为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过程与肥岛效应强度变化关联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肥岛效应”的强度直接取决于( )
A.区域气候特征 B.灌丛生长状况 C.人类干预程度 D.地表沙化程度
(2)与灌丛间空旷地带相比,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主要原因有( )
①栽留水肥,聚集土壤养分
②枯枝落叶,增强土壤有机质
③遮蔽阳光,减少养分消耗
④根系发达,固定矿物元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程度与肥岛效应强度变化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
A.灌丛入侵阶段:正相关,土壤肥力 B.灌丛入侵阶段:负相关,土壤含水量
C.灌丛退化阶段:正相关,土壤肥力 D.灌丛退化阶段:负相关,土壤含水量
3.土壤有机碳浓度是指单位质量土壤中有机质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分解。下图示意祁连山中段森林草原带(海拔3000米附近)南坡和北坡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祁连山中段森林草原带同一土层深度南、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差异的原因是( )
①南坡土壤水分条件好
②北坡土壤水分条件好
③南坡太阳辐射强
④北坡太阳辐射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推测该地区同一坡面沟谷和山脊土壤有机碳浓度的差异及主要原因是( )
A.沟谷大于山脊,沟谷水分汇集,植被覆盖率高
B.沟谷小于山脊,沟谷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能力强
C.沟谷小于山脊,沟谷气温高,微生物活动强
D.沟谷大于山脊,沟谷人类活动影响强,有机质积累多
4.土壤团粒结构是由若干土壤单粒粘结在一起形成团聚体的一种土壤结构,腐殖质和生物的代谢物质是土壤中的胶结物质。单粒间形成小孔隙,团聚体间形成大孔隙,与单粒结构相比较,其总孔隙度较大。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大量毛管孔隙存在,利于通气透水 B.大量非毛管孔隙存在,利于持水保肥
C.微团粒孔隙小,适合厌氧微生物生存 D.团粒结构松散,使得土壤更易被侵蚀
(2)下列条件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形成的是( )
A.土壤单粒颗粒大 B.气候干旱程度高
C.长期大量施用化肥 D.土壤腐殖质含量高
5.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碳密度(单位:kg/m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差异大,原因可能是( )
①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强,枯枝落叶较多
②山脊水热条件好,有机质分解速度快
③山谷光照条件好,植被生长数量多
④山谷水热条件好,有机质分解速度快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直接原因是( )
A.纬度更低 B.海拔更低 C.暖流流经 D.水热丰富
(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 )
①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
②扩大宣传,防止森林火灾
③加强管理,林木伐育结合
④加强监测,减少废气排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草炭土常由半分解或未分解的有机残体组成,其中有的还保持着植物根、茎、叶等的原形,其有机质含量多在50%至87%之间,土质松软。黑龙江省某草炭土基地采用深层采挖、表土还原方式,根据不同需要研制出适用于草坪、花卉、育苗等的专用草炭土,并销往全国各地。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草炭土保持大量半分解或未分解的有机残体的环境条件是( )
A.春季风力大 B.夏季光照强 C.秋季湿度大 D.冬季气温低
(2)家庭养花用草炭土,主要是因为草炭土( )
A.矿物质多 B.保水透气 C.重量很轻 D.不发病虫害
答案以及解析
【高考真题】
1.答案:(1)D;(2)A;(3)C
解析:(1)基岩风化后与原物质的成分相同,但材料中表明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所以细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不是基岩风化,A错误;草毡层的厚度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如果是流水搬运,地势平缓处的堆积会更多,B错误;冰川搬运的物质往往大小混杂,而草毡层中的是细颗粒物,C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风力作用显著,易搬运细颗粒物与植物的活、死根系混杂在一起,D正确。故选D。
(2)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土壤内微生物活性低,植物死根分解缓慢,A正确;微生物分解植物死根需要氧气,草毡层结构致密,内部水分含量较高,氧气含量较低,对微生物分解作用有影响,但与大气含氧量关系较小,B错误;蒸发弱有利于保持土壤环境的湿度,在较湿的环境下植物残体会更快腐烂分解,C错误;微生物活性主要受气温影响,与太阳辐射无直接关系,D错误。故选A。
(3)草毡层覆盖在地表,可以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①错误,②正确;草毡层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且厚度约20~30厘米,能够减缓地表径流,有利于水分下渗,可以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③正确,④错误。综上,C正确。故选C。
2.答案:(1)B;(2)A
解析:(1)图中呈现的是坡面上不同空间的盐土分布差异,下方受地下水影响大,加上蒸发作用,形成沼泽盐土和草甸盐土,上方受地下水影响小,形成残积盐土等,盐土空间分异较小,这种分异主要是地下水埋深的差异所致,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B正确;垂直分异指的是高大的山体风化物等地方随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差异很大,形成的地域分异,A错误;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强调的是纬度差异导致的自然带的分异,C错误;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强调的是距海远近的差异导致的水分的差异,表现为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异,D错误。故选B。
(2)由材料可知,盐土是排水不畅或蒸发强烈地区有明显积盐过程的土壤,甲地盐土表层蒸发强烈,盐分明显偏高,随着深度的增加,盐分逐渐变小,该处潜水位高于盐湖水位,下层盐分随地下水补给盐湖,故甲地盐土下层盐分较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答案:(1)D;(2)C
解析:略
【变式训练】
1.答案:(1)D;(2)D;(3)B
解析:(1)读图可知站点④的海拔最高,因此当地的气温最低,因此当地土壤冻结时间较早,融化时间较晚,因此④冻结日数最多,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根据材料可知,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与当地积雪覆盖厚度、植被覆盖和腐殖质厚度等相关。站点④海拔较站点③高,气温应较低,但土壤最大冻结深度较站点③浅,这是因为站点④的土壤温度较站点③高,说明站点④的积雪厚度大;由材料可知,站点③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荒漠草原,站点④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草原,站点④植被覆盖度较站点③高、腐殖质厚度较站点③大,对土壤的保温作用较强。综上,②③④正确,D正确,故选D。
(3)黄河源区在青藏高原上,图示海拔不符合,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广布,植被类型为高寒植被,A错误;根据图文材料,站点③和④的自然植被分别是温带荒漠草原和温带草原,伊犁河谷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且海拔较低处为温带荒漠草原,符合题意,B正确;东南丘陵地区地处亚热带地区,气温较高,无季节性冻土分布,C错误;我国松嫩平原海拔在300米以下,与图中海拔不符合,D错误。故选B。
2.答案:(1)B;(2)A;(3)D
解析:(1)据材料可知,“肥岛效应”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常的现象,所以肥岛效应强度直接取决于灌丛生长状况,B正确;与气候、人类干预、沙化程度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2)灌丛可以截留降水,冠下遮阴,可以减少蒸发,因此冠下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周边;灌丛可以降风滞尘,截获沙尘;灌丛凋落物及冠下动物排泄物补给表层土壤有机质,因此灌丛冠土壤肥力高,①②正确;遮蔽阳光,减少水分的消耗,③错误;根系发达,固定矿物元素,属于土壤肥力高表现不是原因,④错误,A正确。故选A。
(3)读图可知,灌丛入侵阶段荒漠化程度与肥岛效应强度呈正相关,灌丛退化阶段荒漠化程度与肥岛效应强度呈负相关,B、C错误;灌丛根系较深,草甸根系较浅,在灌丛化阶段,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均下降,草甸因缺水逐渐消失,植被由草甸退化为灌丛,后灌丛进一步吸收消耗地下水,土壤含水量进一步减少,灌丛因缺水逐渐死亡,最终演变为荒漠;所以荒漠化过程与肥岛效应强度变化的因素是土壤含水量,A错误,D正确。故选D。
3.答案:(1)C;(2)A
解析:(1)读图可知,1990年以来上海市常住人口数量增加,可以弥补上海劳力不足,A正确;增加上海市场需求,B正确;加重上海治安难度,C错误;加剧上海人地矛盾,D正确,故选C。
(2)1990~2014年上海市户籍人口数量相对稳定,而常住人口数量增加,说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水平较高,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但受严格的户籍管理制约,户籍人口相对稳定,A正确,B错误;较高的教育水平、完善的社会保障对人口数量变化影响小,C、D错误,故选A。
4.答案:(1)C;(2)D
解析:(1)大量毛管孔隙存在通常是指土壤质地疏松,有利于通气透水,但不涉及团粒结构,A错误;大量非毛管孔隙存在通常是指土壤具有较高的容重或高含沙量,持水能力相对较差,但不涉及团粒结构,B错误;团粒结构松散会导致土壤的抗侵蚀能力降低,使得土壤更容易被侵蚀,D错误;选微团粒孔隙小,适合厌氧微生物生存。在微团粒孔隙中,微生物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C正确。故选C。
(2)土壤单粒颗粒大并不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大颗粒之间的空隙较大,黏合力较弱,不容易形成结构稳定的团粒,A错误;气候干旱程度高通常会导致土壤干燥和含水量降低,这对团粒结构的形成不利,B错误;过量的化肥使用可能对土壤微生物活动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土壤结构的形成,C错误;土壤腐殖质含量高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腐殖质可以提供黏合土壤颗粒的物质基础,促进团粒的形成,并增强土壤的结构稳定性,D正确。故选D。
5.答案:(1)B;(2)D;(3)A
解析:(1)等高线向低处弯曲(凸出)的是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弯曲(凸出)的是山谷,结合有机碳密度的等值线分布情况可知,山谷中的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大部分低于3kg/m2,而山脊上的大部分高于3kg/m2,说明山脊表层有机碳密度大,山谷表层有机碳密度小。山脊地势较高,容易受到受台风影响,植被倒伏量大,枯枝落叶多,①正确;当地处于热带,由图可知,山脊与山谷海拔高差小,山脊热量充足,但水分条件较差,有机质分解较慢,有机碳密度较大,②错误;受两侧山坡遮挡,山谷光照条件较差,③错误;山谷地势较低,水热条件好,有机碳容易分解,有机碳的密度较低,④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④正确,②③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相较位于东北地区的长白山,海南纬度低,受夏季风影响大,水热条件好植被茂密,固碳能力强,D正确;纬度更低只能说明热量条件好,无法说明水分条件,A错误;水热条件主要与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有关,与海拔、暖流的关系较小,B、C错误。故选D。
(3)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扩大宣传、防止森林火灾,加强管理、林木伐育结合,均有利于保护森林,有助于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①②③正确;加强监测、减少废气排放,与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关系很小,④错误。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答案:(1)D;(2)B
解析:(1)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有机质在一定的温度、湿度下被微生物分解为腐殖质。夏季光照强,气温高,秋季湿度大,微生物活动都比较旺盛,有机质易被分解,不利于草炭土保持大量半分解或未分解的有机残体,B、C错误;风力大小对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影响很小,A错误;冬季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慢,枯枝落叶不易腐烂变质,因此草炭土保持大量半分解或未分解的有机残体,D正确。故选D。
(2)材料中“其有机质含量多在50%至87%之间”说明草炭土含有机质多,而不是矿物质多,草炭土的矿物质含量从题中信息无法得知,A错误;材料中“土质松软”说明草炭土透气性好,材料中“半分解或未分解的有机残体”说明草炭土保水较好,B正确;土壤的重量往往不是家庭养花用土考虑的主要因素,C错误;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土壤肥沃,花长得茁壮,而与病虫害的发生关系较小,D错误。故选B。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