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 《燕歌行》教案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基本掌握诵读本诗的要领,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能力。
2.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悟诗歌复杂的情感意蕴,体会高适古体诗的格律化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边塞成卒生活的艰辛苦楚,激发对和平稳定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悟诗歌复杂的情感意蕴,体会高适古体诗的格律化风格。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边塞成卒生活的艰辛苦楚,激发对和平稳定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习流程】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峰极,有唐一代诗人名家辈出,如果我问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或许答案不尽相同,有人喜欢李白的飘逸,有人喜欢杜甫的沉郁。然而我若问唐代哪位诗人的身份最显达,那恐怕就没什么争论了。诗人多是在困厄中磨砺好诗,如果抛开李世民那种写诗的皇帝不论的话,做官的诗人中,最飞黄腾达的就要数高适了。高适官至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旧唐书》评价他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
二、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渤海。去世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二)解题
“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的“燕歌”。
“歌行” 这里的“行”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 “燕歌行”,乐府旧题,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
三、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该诗共28句,每四句一韵,共换七韵,且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具有音调之美。
2.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思考:按照什么顺序写“征戍之事”的?
明确:战事发展的顺序: 出师——失利——被围——死斗
五、文本研读。
(一)思考:本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苦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环境之苦、战争之苦、相思之苦
1.请找出体现“环境之苦?的诗句,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作用:选取塞草、孤城、落日等意象,写出了边塞秋末衰败、凄凉的自然景色。渲染了肃杀、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2、战争之苦具体体现在哪些诗句?写了什么?
明确: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战争的残酷、无休止、写出了征战沙场士兵的伤亡惨重。
3、相思之苦
明确: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摇那可度?”蓟北征人,回首亦是枉然。
(二)思考:是什么造成这些苦?请找出相关诗句,体会其中作者的感情。
明确: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将领过于轻敌,贪图享乐,只想邀功求赏,却不爱惜士兵的生命。
造成战士沙场征战苦的原因,也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关背景】
1.自唐开元十八年(730)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
2.(李)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匈奴畏李广之略,……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厚遇战士。……李牧多为奇陈,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史记》
【名家点评】
既苦征战,则思古之李牧为将,守备为本,亦庶几哉!——《唐诗解》
“高适既肯定具有自卫性质的边塞战争,又同情出征将士的辛苦,从而希望出现李牧那样的良将来镇守边塞,完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任务,这就是《燕歌行》的真正主题。” ——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
六、总结
高适《燕歌行》——抒出征之豪情;惜战士之辛苦;怜思妇之断肠;赞战士之死国;讽将帅之骄逸;盼边地之和平。
唐代边塞诗不只有豪情壮志,不只有闺怨乡愁,还有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对强大国势下隐藏矛盾的担忧和冷峻分析。高适不仅是风骨凛然的边塞诗人,还是敏锐的军事家和清醒的政治家。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燕歌行》主要表现了边塞戍卒浴血奋战的艰苦生活,特别突出了他们为国捐躯的爱国情怀,并借此表现了对和平稳定生活的期盼,这是盛唐气度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暗合今天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沙场征战长苦辛,如何不忆李将军!大时代中如何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样是我们每个青少年都要思索的问题。
【积累】
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六个方面: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 。王维《使至塞上》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王昌龄《从军行》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陈陶《陇西行》
(5)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及环境的恶劣。李白《塞下曲》
(6)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士的同情。
边塞诗常用手法: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2)对比(3)衬托(4)象征(5)比喻(6)夸张(7)用典(8)渲染(9)虚实结合
边塞诗常见意象:
A、有关景物:烽火、狼烟、孤城、黄沙、雪山、黑山、大漠等。
B、有关动物:马、雁、鹰等
C、有关地名:轮台、龟兹、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边关、玉门关等
D、常见乐器:羌笛、胡笳、芦管、鼓、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