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是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包括了三节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历史上的重大战争与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来的不同文化的碰撞,本课内容专门讲述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的关系。在结构体系方面,本课教材内容注重时序性,先后为美洲、欧洲和亚洲的战争,方便学生建构时空观念;具体内容上通过战争反映文化的传播交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本课内容包含三次战争与文化的互动。其中,第一部分是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第二部分是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第三部分是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三个部分的共同点在于,殖民者在进行文化侵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将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想带到殖民地,而被侵略和奴役的国家一方面接受其中的部分并改造自己的文化,另一方面坚守保留了自身的传统文化。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学生具有较好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且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比较强,特别是是对战争史有较浓厚的兴趣。学生比较熟悉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拿破仑战争和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相关史实。学生的局限性在于其理解具体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仍有所欠缺,对历史问题现实意义的认知还不够全面。所以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找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尤其是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两大方面,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能概括美国文化和拉美文化的特点;让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美国文化和拉丁美洲文化出现差异的原因。2.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概括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政治文化重构的表现;让学生能通过辨析史料,提升史料实证意识,认识回忆录的史料价值。3.通过分析近代中国、印度和埃及回应文化侵略的表现,说明欧洲文化侵略的影响。4.通过对战争与文化的学习,认识到要尊重文明多样,以文明交流、互鉴超越文明冲突、隔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文化重构;殖民战争对亚洲文化的双重影响。教学难点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2课 近代战争和西方文化的扩张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美文化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观看视频《国旗文化看历史》老师先和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介绍的是欧洲以条纹旗为代表的国旗文化,请你边看边记关键词,并思考:欧洲国旗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有哪些?通过观看视频,我们能够发现国旗文化背后形成的历史原因有:荷兰殖民扩张、法国大革命、民族独立战争,这些事件从时间上看都发生在近代,从性质上看都或多或少与战争有关,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近代战争除了破坏性之外,它与文化的形成还存在一定的关系。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战争频发,西方文化以一种强势的姿态扩张到世界。2.展示学习目标。 1.学生边看边记关键词,并思考和回答:欧洲国旗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有哪些。2.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创设情景,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第一篇章 两个大陆的相遇与碰撞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导入】“两个大陆”指的是哪两个大陆呢?这两个大陆是如何相遇的呢?他们的相遇要感谢一位航海家——哥伦布,在他发现美洲之后,紧跟其后在拉丁美洲开展殖民活动的是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而更多的英国人则移居北美,随着历史的发展,同为美洲,北美和拉丁美洲的文化逐渐呈现出不同特点——一个地域两种文化请阅读教材p66-67,完成导学案问题1和2,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北美文化和拉美文化的特点3.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美国文化和拉美文化的异同点4.【播放视频】《五月花号公约》有人根据其宗主国的不同,把拉美文化称为“伊比利亚文化”,把美国文化称为“清教文化”,何为“清教文化”,英国的清教如何来到美洲?信仰、自愿、自治、法律,这些精神内涵影响了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涵盖了美国立国的基本原则,《五月花号公约》成为了美国政治文化的精神来源。除了清教因素,影响美国与拉美政治文化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还有哪些?5.展示下列材料,分析美国和拉美政治文化出现差异的原因。材料一 17世纪以后的英国,已经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当它加紧向北美殖民扩张时,更多地是把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带到北美,使北美形成了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主的经济结构……同时,到独立战争爆发前,殖民地经济,特别是北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这样,北美资产阶级日渐成熟…… 材料二 经过16、17、18世纪的拓殖和开发,拉丁美洲经济变成了典型的殖民地经济,生产活动和经济生活完全是围绕着宗主国的利益、欧洲以及世界市场的需求进行,处于一种边缘的、从属性地位……殖民地时期的政治制度要求人们绝对服从……西班牙国王拥有对殖民地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利……国王利用审查制度来监视下属的所作所为。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分别概括北美文化和拉美文化的特点。注意限时4分钟,边看边写关键词。2.结合完成的知识梳理进一步探究:美国文化与拉美文化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3.看视频,概括出五月花号公约体现的精神内涵。4.小组合作,结合下列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分析美国和拉美政治文化出现差异的原因。5.总结提升:独立战争后的美洲,分别形成了以英国文化为内核的美利坚文化和以西葡文化为主导的拉美文化,在美洲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融合性新文化。 1.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梳理北美文化和拉美文化的特点。2.让学生通过比较能认识到北美和拉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样化文化,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素养。3.让学生能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史料阅读,理解“清教文化”对美国文化的影响,并能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差异出现的原因。
第二篇章 帝国战争的挣扎与火种——拿破仑战争和欧洲文化重构 1.【导入】拿破仑生前自我评价说:“我是一位新普罗米修斯……我曾从天上窃了火种,作为一份礼物,奉献给法兰西。”2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拿破仑扩张,带着问题看视频:这里的火种是什么?拿破仑为法国窃了的火种,它是如何播撒到整个欧洲?它又给欧洲政治文化带来了哪些新因素?法国的启蒙思想、法国大革命精神和《拿破仑法典》伴随着拿破仑扩张,传播到欧洲他所征服的每一寸土地上。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俄国、波兰、德意志为例,阅读教材P68思考,拿破仑战争如何引起欧洲文化重构?4.回忆录的史料价值初探:【史料实证】请阅读赫尔岑回忆录的节选,印证所学知识。赫尔岑回忆录 《往事与随想》部分章节标题节选第一卷 1812——1834第一章 我的保姆与”伟大的军队“——莫斯科大火(卫国战争中)——我的父亲觐见拿破仑…………第三章 (沙皇)亚历山大之死和12月14日(1825年)——精神觉醒——恐怖分子布肖…… 第六卷 1852——1864 第六章 波兰流亡者……波兰人的流亡历史比所有的人都古老,他们受的折磨也比别人大,但他们顽强地生活着。离开国境时,波兰人……心中怀着自己的祖国,他们没有低下头,却高傲地、森严地带着它走向世界各地。……波兰流亡者,这民族独立的义士的忧伤形象,始终留在人民的记忆里中。在异国的二十年中,他们的信念没有削弱……第七章 德国流亡者……在德国流亡者内部,也像他们的祖国一样四分五裂。他们没有一致的纲领,他们的统一是靠相互仇视和恶意攻击支撑的……这些仇恨的根源,一部分在于意识到祖国德国在政治上处于二流的地位,又竭力想扮演第一流的角色。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回忆录作为一种文献史料,记录见证了那个时代,还是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5.【史料价值辨析】结合赫尔岑简介,辨析材料一中所提及的四个章节,你认为哪一章节的史料价值相对较低,并说明你的理由。【点拨】回忆录作为一种文献史料,其价值的高低取决与当事人对所回忆事件的参与程度和知情程度、以及当事人记忆的准确程度;回忆录使用时需甄别使用。 1.带着问题看拿破仑扩张视频。2.阅读赫尔岑回忆录 《往事与随想》部分章节标题节选,印证所学知识。3.阅读【赫尔岑简介】俄国思想家、革命家。1812年他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家庭中,那是拿破仑大军侵入莫斯科的前夕。他的童年是在关于这次战争的传说中度过的。1825年12月14日在彼得堡广场上发生了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被残酷镇压,但在他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正如列宁所说“十二月党人唤醒了赫尔岑”。1835年被流放,1842年回到莫斯科投入战斗但受到迫害,1847年携家到达欧洲,成为流亡者,从此再未回到俄国。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触发他重新思考社会根本问题。4.【总结提升】通过拿破仑战争将启蒙思想,大革命的精神和《拿破仑法典》的精神带到所到之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 1.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刻理解“拿破仑战争推动欧洲文化重构”的含义,能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2.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回忆录的史料价值,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并学会辨析利用史料。3.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第三篇章 古老文明的困境与回应——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序 【导入】曾经的文明古国,到了近代,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蹂躏,相继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面对资本主义的奴役,古老的文明将何去何从?1.引导学生【概念解读】——文化侵略材料中体现的侵略方式是什么?其目的何在?材料 基督教是帝国主义的先锋,他到一个弱小的民族地方去宣传,有两个目的。第一是和平地宣传“无抵抗主义”,即《圣经》上所谓的“有人打你这边脸,你脸那边都让他打”。他们传播这种思想的用意,简单说起来,就是使他们政治经济侵略减少阻力……————《不平等条约集研究》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请阅读教材第69——70页,概括面对文化侵略被殖民地区的反应。3.引导学生【名画鉴赏】《北大钟声》——辜鸿铭,并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他曾在北大教授英文和西洋文学,有着深刻的西方文化背景,精通九国语言,能倒读英文报纸。他认为“洋人绝不会因为我们割去发辫,穿上西装就会对我们稍加尊敬的,当我们变成西洋化的洋鬼子时,欧美人只能对我们更加蔑视,事实上只有欧美人了解到我们真正的中国人,一种有着和他们截然不同却毫不逊色于他们文明的人民时,他们才会对我们稍加尊敬。”4.【点拨提升】透过这幅画,或者辜鸿铭本人,我们能看到在那个时代,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中国人、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责任,列强文化侵略的目的非但没有达到,反而会在客观上传播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激发被压迫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被侵略的民族会不同程度接受外来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呈现文化多样性。 1.知道,了解,感悟,思考。2.学生【总结归纳】文化侵略是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3.学生【名画鉴赏】《北大钟声》——辜鸿铭思考回答:在回应殖民者文化侵略的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的反应有何特点? 1.掌握必备基础知识2.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3.能够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爱,认识到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并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文化。
课堂小结 学生观看视频并总结提升。 学生感悟文明的进步,文化的交流要,要靠战争推动,人类付出的代价未免过于沉重、昂贵,我们依然期待世界和平,期待人类文明能够在和平的环境下传承、进步。与不同文明共生、共赢、共享!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设计了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同时,本课注重教材和基础;注重对知识的整合;注重落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设计问题链时主要的思考方向是是学生比较关注和困惑的问题,是紧扣教学目标重难点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能够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能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的问题,是由浅入深并层层递进的问题。本节课仅仅围绕课标和积极践行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师生互动,突出了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效率高,效果非常好。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