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8 08:2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内容主旨】
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不断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逐渐形塑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在对外交流往来中,古代中国的朝贡体制加强了同交往国家和地区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朝贡体制给中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边疆管理制度,以及中国古代朝贡体制。通过对历代边疆治理措施的结构化梳理,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认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大家庭的辉煌历史,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难点: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区别。
【教学理念】
本课基于自身课题“《中外历史纲要》中图片史料的运用”这一研究,在唯物史观统领下,充分运用教材现有的《礼宾图》、《明朝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清朝疆域图》并补充相关地图史料,结合文字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形成了图史互证,帮助学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依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按照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聚焦内容主旨,突出主干核心知识,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充分运用教材和历史地图册中现有的图片、史料,并补充其他类型的图文史料。
在历史核心素养视域下,对教材进行整合、重组,贯通《纲要》和《选必》教材,采用问题链教学法进行整堂课的教学设计,设计过程注重创设情境与构建逻辑框架,以任务引领、合作探究的方式层层递进,让学生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及其推动因素,寻找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之间的逻辑支撑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新课
出示唐朝《礼宾图》(壁画)图片,结合文献史料,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文物图片和文献史料,形成图史互证,认识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主题。
环节2:对“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进行概念解读,重点区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不同之处,了解其在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区别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对课题的解读和概念界定化解难点。
环节3:回溯历史,依据疆域地图梳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民族关系,并归纳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梳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演变的历程。
设计意图:纵向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王朝设立的民族事务机构和边疆管理机构,引导学生用“时间与空间”概念梳理历代对于边疆的治理,认识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边疆治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并未中断,只是形式和手段有所差异。
环节4:补充材料,以文化、经济为视角,探究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推动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研读,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探究民族交融背后不仅是经济文化的交流,更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对峙和交流。
环节5:以唐朝、清朝为例,分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背后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探究清朝疆域治理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必修与选修教材贯通,横向对比唐朝与清朝的边疆治理措施,通过历史解释,让学生深刻理解清朝疆域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逐渐形成对于整个中国古代的边疆管理制度设计的整体认识。
环节6:自主学习:梳理教材,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时间轴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梳理,掌握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重要史实,认识到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具有共同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意义。
环节7:讨论·探究:分析井真成、马可波罗、马戛尔尼三个外国人来华状况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与对外交往趋势。
设计意图:把握时代特征,通过对比,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认识近代前夜,随着世界格局的大变革,朝贡体系已经严重阻碍了传统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深刻认识到保守封闭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只有开放包容、与时俱进,方能自立于民族之林。
环节8: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论从史出,总结本课核心内容,深化主旨。
【结构板书】
【作业设计】
小夏同学准备以“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视野下的各族关系”为主题,举办一场展览,搜集了如下材料,请你帮他补充收集主题相关的材料,协助完成此次布展,并说明理由。
【资料附录】
材料1:蕃客朝贡使至,鸿胪寺勘风俗衣服、贡献物色、道里远近,并具本国王名录报。
——王溥《五代会要》卷18《诸司送史馆事例》
材料2:民族关系是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关系。
——沈林编著《中国的民族国情与理论政策》
材料3:“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中国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的民族及建立的政权都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和政权”。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材料4:“《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长经,古今之通谊也。”西汉思想家董仲舒适应时代需要,将大一统上升到天地常理、历史规律的高度。从此,追求大一统成为历代政治家们国家治理的理想与目标。
——卜宪群《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5:通过所谓的“茶马贸易”中国获得了紧缺的马匹,西北少数民族茶叶依赖中原地区的供给,中央王朝因茶叶而掌握了“华夏边缘”地区的命脉。
——杜君立《历史的慰藉》
材料6: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异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
——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7:中国各族人民从民族认同到对统一国家认同经历了几千年漫长岁月的积淀和整合,清朝统治的这300年才最终成为定局。清朝的疆域观超越了历代汉族帝王所固有的“天下观”之窠臼—— 对领土、主权、边界有着清晰的界定与认知。
——杨学琛《清朝的民族政策》
材料8:“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2019年民族团结大会的讲话》
【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依据大单元、大概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整合,贯通《纲要》和《选必》,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核心素养,展示历代疆域地图和相关史料、图片,通过读图讲史、以图证史的方式,让学生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寻求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之间的逻辑支撑点。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大概念设置问题链,运用“智慧笔”赋能教学,破解重难点,内容处理得当,巧妙化解难点,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从上课情况看,参与课堂的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问题探究的兴趣浓厚,核心素养、思维能力得到了重点培养。但是,由于课程内容丰富,取舍难度大,面临着课时紧张的问题。因此要注意,在教学当中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控,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防止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偏离主题、钻牛角尖等情况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的备课工作要充分,研读课标、熟悉教材、扩展阅读、准确把握学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确定鲜明的教学主题,进行合理的问题链教学设计,为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