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历史概念教学历史概念教学是一种教师围绕历史概念开展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掌握和理解历史概念的教学方法。历史概念是指透过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等表象性知识得到的更为抽象化和概括化的专用术语或名词,历史核心概念则指是居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和概念体系中心的关键概念,本课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便属于核心概念。本课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全课的核心概念展开,构建清晰的教学逻辑体系。首先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简要介绍说明其与我国其他基本制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结合视频、图片、文字等材料,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展开教学。同时融入家国情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意义与影响,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民族团结的意识。“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课借助“一条天路”青藏铁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了解青藏铁路修建的困难后,思考与探究青藏铁路给西藏自治区的人民带来了什么,为什么在二十世纪初要克服万难、投入百亿而修建青藏铁路的问题,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中深入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理解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制度自信。(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各民族经过长期生活与交往而逐步形成的有机整体,是融地缘、血缘与精神为一体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人们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蕴含着人们对于所生活的共同地域以及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本课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串联起本课的教学,同时结合民族团结象征之一的青藏铁路,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必须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维护好中华民族大团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课标分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本课内容后应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新中国建立后为适应国情、巩固统治而建立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同时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时空逻辑梳理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新时代背景下为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学习中深刻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国家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和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意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中的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本课在单元中对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和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起着承接作用,与下一课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并列作为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当代政策延伸与发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本课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三个子目,叙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背景、建立过程与发展变化,以及十八大以来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三个子目之间呈现递进式的结构与关系,顺着时空顺序叙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及发展过程,强调与突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学生情况分析1、已知:学生通过对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与解读材料的能力,具备一定程度的历史学科学习基础。同时学生在初中历史中学习过有关民族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并且在初高中政治的学习中也有相关内容的涉及,使得学生对于本节课所涉及的史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2、未知:学生先前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学习较为简单与零散,未能形成更具备逻辑性的知识体系,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学习还是不够深入,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的理解还较为欠缺。3、想知:学生在该阶段思维较为活跃且有较强的探究欲,对于小组合作、课堂讨论与师生互动也具备较强的积极性,对西藏等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区域的发展与青藏铁路有着较高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的探究与学习中。4、能知:借助丰富图文、时政和视频等材料,以及教师整合讲解、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建立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发展与完善的时空认识,能够全面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牢牢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绘制时间轴、填写时间轴对应事件等活动,能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到完善的过程,知道每一阶段发生的重要事件。(素养目标:时空观念)2、通过观看视频资料,阅读相关文字、图片等史料,并结合小组讨论、课堂探究,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与历史意义,在小组合作与探究中增强提取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通过思考与探究当代民族政策的具体落实措施,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建立正确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视频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历史课堂讨论教学法、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等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绘制时间轴等
板书设计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团结(1941-1954)促和谐(1984-1997)筑与共(十八大以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板书构思:板书组合的形状如一把钥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钥柄,反映其的核心地位;三个子目概括为“为团结”、“促和谐”和“筑与共”,组成钥匙三个钥齿,分别与教学内容中的三个板块相对应,同时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表明三者间是递进的关系,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建立到发展,最后到完善的逻辑线索;钥匙身则代指青藏铁路,寓意本课借助青藏铁路创建的情境,首尾相应最后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明本课要落实的家国情怀培育是帮助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民族观,升华本课教学主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本课课标要求,播放《天路》剪辑音频,询问学生歌曲中唱到的“一条天路”指的是什么,引出课程导入内容:青藏铁路。2、教师播放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青藏铁路的修建耗费巨大、牺牲众多,我们究竟为什么要修建青藏铁路,青藏铁路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了什么?启发学生思考后指出青藏铁路的修建是我国当代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引导学生联系到本节课的主题: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3、教师过渡后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中国民族政策的内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教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接着呈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与构成图示,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核心概念的认识。 回答问题。认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认真听讲,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 通过音频和视频导入,并结合学生较为感兴趣的青藏铁路构建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联系时政,并用图示展现本课核心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进学生理解,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逻辑体系。
一、为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教师让学生翻开课本看到第一条“学习聚焦”,提出问题:为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让我们需要这样一项制度作为我国治理的基本制度?教师让学生根据第一子目的内容思考,并选取学生进行回答。2、教师总结学生答案,过渡后指出第一个原因: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结合课文内容提出在这样的格局下应该如何处理好多民族的管理问题。接着顺着问题逻辑,教师根据《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所呈现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治理时所起到的积极作用。3、教师过渡后引出另一个原因:少数民族在过去面临的无权困境。教师通过以西藏为例,简要说明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和西藏博物馆中关于封建农奴制的整合表格所体现的过去西藏人民的无权困境,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保障少数民族人民权利的积极作用。 思考并回答问题。认真听讲,跟随教师讲解思考。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结合图片分析,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与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以西藏封建农奴制下人民的悲惨地位为例,并结合西藏博物馆中的材料,通过对比突出西藏等边
4、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时间轴,最后公布答案。同时联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提问1949年提出的“民族的区域自治”和1954年提出的“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有何差别?教师讲解。教师最后根据课文图示按顺序简要说明1954年后成立的各个自治区。 3、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时间轴,思考问题。 疆少数民族以前的无权困境,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的理解;通过绘制时间轴,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并再结合本课核心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比较与思考,增进学生的理解与认识;
二、促和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1、教师给出年份时间,让学生根据课本相关内容回答对应事件,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过程。接着教师给出材料一的内容,学生仔细阅读后,教师联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具体分析出现的变化,突出发展的重点是如第二条“学习聚焦”中提到的要建立和健全与此相配套的法规体系。2、教师过渡后播放视频,提出问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接着教师过渡到第一条意义: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并给出三则材料让学生仔细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并总结出得出新中国初期面临的民族社会情况。随后以开火车的方式请3-4名学生分享自己的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得出:新中国建立初期,反动势力阴谋破坏活动持续不断,民族隔阂问题依然存在,进而联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国家集中统一的作用。4、3、教师提出第二条意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并以西藏为例,结合材料五与图片,指出西藏成立自治区后发生的巨大改变,西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得到保障。 回答对应的事件,认真阅读材料一,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认真观看视频并思考问题,仔细阅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享;3、认真听讲,感受西藏成立自治区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通过师生互动,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专注度,增进对课文内容与要点知识的理解;通过视频材料更加直观生动引发学生思考,增进课程参与兴趣;通过阅读与分析三则材料,增强学生解读材料和归纳概括的能力,提升学科素养,培养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作用的认识,感悟平等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初步建立共同体意识;
4、教师过渡到下一点: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让学生阅读本课“学思之窗”并给5分钟小组讨论时间,合作探究“学思之窗”提出问题:结合材料,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后,给出材料六有关西藏发展的内容,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中国当代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最后联系时政“青藏铁路进入‘动车时代’”进行收尾和过渡到下一子目。 4、小组合作探究后,选出代表进行分享回答。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促进生生间的积极互动,交流中促进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当代民族政策的认识与了解。同时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中感受团结力量,增进民族团结意识;
三、筑与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教师简要讲解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2、教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说明十八大以来中国当代民族政策完善的方向,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后教师进行首尾呼应,回应课程导入时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最后启示学生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维护好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而贡献力量。 认真听讲,结合本节课学习内容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重新思考课程导入提出的问题,在回答问题中感悟要牢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促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通过回扣问题进行首尾呼应,突出本节课的主题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呼吁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对民族关系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民族观,涵养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与课后作业 1、教师根据板书进行简要课程小结,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认知。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跟随教师讲解进行课程回顾,记下课后作业并课后完成。 通过课程小结帮助学生建立本课知识的系统逻辑体系,课后作业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认识,落实核心素养培育。
教学反思
1、自行反思与优化方案本课教学设计上“依标托本”,紧紧围绕课标要求展开教学,并依据课标要求提炼出本课核心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历史概念教学”和“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的理念为主要支撑,利用核心概念和情景建构将本课的内容联结成一个整体,主线分明、逻辑清晰,帮助学生建立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本课最后回扣问题进行首尾呼应,结合时政涵养家国情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核心素养培育。本课从学情出发,在教学活动设计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设置绘制时间轴、小组活动、师生和生生互动环节,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设置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解读材料、归纳概括、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提升学科素养。本课还重视教学评一体化,将评价持续镶嵌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在课程开始前说明本课课标要求,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在课程中注意学生的表现,并根据实时教学反馈进行调整,注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课程结束后利用课后作业、问卷、面对面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调研结果结合自我评价与其他教师评价进行调整与优化。本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史料运用不够丰富、教学活动环节安排不够合理等,在教学中应该拓展更多不同类型的史料,促进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互动环节,把控时间,在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更加系统的知识体系,最后要注意结合课标中学业质量水平的划分来调研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为之后更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指明方向。2、对教学实施效果的调研(1)听课教师的反馈分析(以面对面访谈方式,内容略)(2)与学生的调研与访谈分析(以问卷与面对面访谈方式,内容略)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