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选择性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5课,是“文化交流与传播”这本教材的最后一课,是整套教材的收官之课,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情怀。本单元侧重于文化传承的载体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两课内容联系紧密,旨在培养学生自觉重视并保护相关文化遗产,做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本课共分三个子目,包括“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世界遗产公约》”“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结合课标要求“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的重要意义”,本课聚焦于《世界遗产公约》这一国际视野,介绍世界各国为保护文化遗产采取的多种措施,并着重于中国对遗产的保护,展现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大国担当。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本课以“双墙记”即中国长城与英国哈德良长城的对比分析为主题和线索,通过创设中英两国几乎同时修建长城和同年申遗成功这一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学习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树立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真正认识到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中国在保护文化遗产过程中所展现的大国担当。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本课共分三个部分:“遗产之名:多元文化的世界阐释”“遗产之魂:人类文明的璀璨明珠”“遗产之幸:共同财富的大国守护”,分别学习世界遗产的内涵、长城的遗产价值、如何保护世界遗产,在中英双墙的价值对比中,感悟中国长城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独特精神价值,生成家国情怀,树立民族自豪感,同时学习文化遗产的世界性,自觉树立保护意识。学生情况分析本课属于高二下学期课程,学生已经学完了《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四册教材,以及《文化交流与传播》前14课内容。经过两年的高中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相应的历史学科素养,能够自主分析历史问题,对中外历史知识能够初步建立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但本课内容仍是学生较为陌生的知识,需要学生建立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与世界遗产的联系,并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生成关于世界遗产的内涵、自觉保护世界遗产以及对长城价值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世界遗产定义的学习,能了解世界遗产的分类,并对双“墙”的遗产类型做出初步区分;2.通过图片信息、文字和表格材料等进行史料分析,能分析出双“墙”的世界价值,从而以点到面,明确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3.学会以表格形式整合世界各国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的举措,并借助相关史料,从国家、专家、社会等层面知道保护世界遗产的方法和原则;4.通过对长城价值的解读、以及对中国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取得成果的了解,体悟中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所展现出的大国担当,真正感受到保护遗产对传承民族文化和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作为世界遗产的“双墙”具有何种价值;如何对世界遗产进行科学保护。教学难点作为世界遗产的“双墙”具有何种价值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视频材料(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双墙记”——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遗产之名:多元文化的世界阐释遗产之魂:人类文明的璀璨明珠遗产之幸:共同财富的大国守护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地图上的细节:通过仔细观察两张地图,发现罗马帝国和秦帝国在北部疆域上的相似点。命运的巧合:1987年,中国长城和英国哈德良长城同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播放关于中国长城和英国哈德良长城的相关视频介绍,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对两座长城形成初步印象和了解。 1.观察地图,运用时空观念掌握读图技巧。2.观看视频,形成对中国长城和哈德良长城的初步认识。 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创设情境。
一、遗产之名:多元文化的世界阐释 了解世界遗产的内涵: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通过表格了解世界遗产的相关遗产数据,并知道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连一连:通过具体的世界遗产项目,简要区分不同类型的世界遗产。过渡:学生思考“双墙”属于哪类遗产。 齐读世界遗产的定义,知道什么是世界遗产。分别了解世界、中国的世界遗产数据。连线,归纳不同类型的世界遗产,并说出“双墙”的遗产类型。 界定和区分重要历史概念
二、遗产之魂:人类文明的璀璨明珠 过渡:作为人类文明的璀璨明珠,世界遗产是罕见的、不可替代的、具有突出价值。那么它到底具有何种价值呢?让我们借助“双墙”一探究竟!(一)世界遗产的价值史料一:长城,包含从春秋战国到明共12个历史时期的遗存,这些累世形成的超大型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以全套人工建造物及其与自然要素的结合利用,展现了中国古代北方边疆防御制度,以及在军事防御建筑方面展现出世所罕见的宏大规模、完备功能以及充分因地制宜的建造技术与工艺,成为人类历史上历史悠久、规模最大的人工建筑奇迹。史料二:——陈同滨《长城的文化遗产价值研究》设问1:结合材料,说说长城是一次性完成的吗?为何要修长城?修建时遵循什么原则?含有何种建筑价值?史料三:长城……人地互动方式,有效促进了中国北方不同生业之间交错地带的文明发展,……长达上万公里的亚洲地理环境分界线,揭示出以农耕和游牧为主的、兼具了渔猎、畜牧、绿洲农业等不同生业交错地带的冲突与交流兼存的文明与文化特征,并于长城沿线的山岭、草原、森林、戈壁、农田等地貌景观,呈现出宏伟壮丽与气势苍莽的景观审美特征。 ——陈同滨《长城的文化遗产价值研究》史料四:设问2:长城是什么的分界线?这一分界线南北各有何特点?周围景观与长城本身相结合体现了什么样的自然文化景观价值?过渡:同样是长城,英国哈德良长城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呢?史料五:哈德良长城及周边地区是由军事设施和民用建筑共同构建的复杂的边疆聚落形态,……展现了罗马帝国鼎盛时期西北边疆地区不同阶层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见证了古罗马防御技术和地缘政治战略,见证了罗马帝国殖民……文化传统的传播,大量与军事防御体系相关的人类聚落……提供了特殊见证。哈德良长城是罗马帝国军事建筑和建造技术发展的典范。——李金蔓《世界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启示:以哈德良长城为例》史料六:设问3:结合所学和材料,回答哈德良长城为何而建?展现了什么样建筑和文化价值?过渡:今天的中国长城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否仅是一座建筑?一条分界线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长城早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长城寄托了中国人怎样的情怀?史料七:——摘自陈同滨《长城的文化遗产价值研究》设问4:长城留下了中华民族哪些历史记忆?对中华民族来说,长城象征着什么?小结:每处世界遗产都有其独特价值,他们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都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璀璨明珠。因此,我们可以说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过渡:然而如此罕见的、无可替代的财富今天却面临着严重威胁!(二)世界遗产的现状史料一:设问:结合所学和材料,双“墙”都面临着何种威胁? 分析材料,解读文字和图片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得出中国长城的建筑价值:超大型军事防御工程体系的建筑遗产。分析材料,解读文字和图片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得出中国长城的文化价值: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人地互动的文化景观。分析材料,解读文字和图片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得出哈德良长城的建筑价值是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见证了罗马帝国的西北疆界;自然文化景观价值是罗马文明影响下复杂的边疆聚落形态。回顾所学,梳理了古代以长城为背景诞生的边塞诗并朗诵《出塞》,近代中国人民的长城保卫战、抗日战争等,毛泽东主席在长征途中留下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名句等内容。自然联想到经过长期艰苦斗争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提取表格信息,分析出中国长城所具有的独特精神价值:中华民族坚韧自强、众志成城的精神象征。观察图片和注释,可以得出世界遗产主要面临来自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威胁。 1.通过设计问题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对有关长城的历史记忆的梳理,突出中国长城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学生在认识到世界遗产价值的同时,还需对目前世界遗产面临的威胁有所了解,引导学生自觉保护遗产的价值观的形成。
三、遗产之幸:共同财富的大国守护 过渡:幸运地是,今天人们的遗产保护意识不断提高,采取了多种措施守护这一人类共同的财富。设问1:阅读教材第83-85页,梳理为保护文化遗产,世界各国采取了哪些措施?设问2:根据表格,归纳近现代以来文物保护最显著的特点?简要说明英国1996年已出台《哈德良长城世界遗产管理规划》,目前更新至第四版;中国2006年出台《长城保护条例》、2019年出台《长城保护总体规划》,都采取了立法的方式。过渡:回到表格,观察发现无论中国还是世界,世界遗产的保护都建立在《世界遗产公约》框架之下。《公约》前言立意鲜明地阐述了这样一句话。史料一: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摘自《世界遗产公约》前言设问3:《世界遗产公约》为保护文化遗产提出了怎样的倡议?过渡:在《公约》号召下,中英双方早在2017年就开启了“双墙对话”。史料二:中英双墙对话缘起于2017年的中英文化遗产高级别对话,此后签署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英格兰遗产委员会关于哈德良长城与中国长城的全面合作协议》。在《全面合作协议》的框架下,2018年和2019年中英共同主办了“双墙对话”,取得了互访交流、出版论文集等多项重要的成果。——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2021年中国长城和英国哈德良长城保护和阐释、开放学术研讨会召开》设问4:从中英“双墙合作”的开展中,说明国际合作有哪些形式?过渡:经过中英双方的对话合作,“双墙”的保护也出现了阶段性的成果。史料三:设问5:结合材料说明,双“墙”保护中着重运用了什么手段?这些手段达到了什么效果?过渡: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有效达到了监测和修缮的效果,如何修缮呢?让我们看两组长城的修缮案例。史料四:长城保护维修必须遵守不改变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 ——国家文物局《长城保护维修工作指导意见》设问6:根据材料,说明文化遗产修复的原则。过渡:遗产保护不是小事,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参与,那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史料五:设问7:结合材料和自身经历,说说保护世界遗产,社会公众可以怎么做?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以开火车的形式学生分别回答仔细观察表格内容,找出关键信息“立法”,得出结论世界遗产的保护措施一:加强立法。阅读并分析材料,得出结论世界遗产的保护措施二:国际合作。分析材料,并简要归纳概括。观察图片并阅读注释,得出结论世界遗产的保护措施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观察图片并阅读注释,得出结论世界遗产的保护措施四:修复上要“最小干预”。观察图片并阅读注释,得出结论世界遗产的保护措施五:公众参与。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通过表格梳理教材内容,形成时空观念。掌握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掌握读图识图能力。通过了解他人如何保护遗产,明白遗产保护应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课堂小结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世界遗产保护的认识?(请从遗产保护的原因、方法和意义等角度说明)升华总结:大国担当无论是从19世纪就开始进行维护的哈德良长城,还是2021年获得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成为保护示范案例的中国长城,世界遗产保护永远在路上!史料: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2022年1月,习近平在山西省晋中市考察调研时指出总结: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保护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资源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拥有56项世界物质文化遗产、43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今天,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做到了!担起了守护共同财富的大国担当! 分组讨论,每小组选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大声齐读 整合本课内容,形成知识体系。总结本课,升华主题,以“双墙”为线索,突出中国在守护世界遗产时的大国担当。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高中历史教材的收官之课,是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一次充分展现。申报世界遗产本身即是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我国对遗产保护和申报非常重视,不仅是积极承办世界遗产大会,更是注重历史遗产的研究性保护。同时,我国申报世界遗产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现出我国作为文明古国的风采,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之路。查阅资料时我偶然看到了中国长城和英国哈德良长城的两次历史巧合,逐渐构思形成了这次教学设计。本课知识性的内容不多,更多是对学生历史视野的开阔,因此,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地取舍,以“双墙”为线索,整合教材,重新构建历史情境,通过文字材料、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将长城更具象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采取问答法、合作研究等形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生成,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培养。本课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是文字材料选取较多、难度较大,学生在史料分析时容易抓不住关键信息,对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要求较高;其次是世界遗产项目较多,中国也有很多其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世界遗产,本课仅选取了长城为探究对象,还需要学生自己课后做更多的功夫。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