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历史情境探究是基于历史学科教学特点的感受性学习法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走进历史,感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活动。在教学中要注重情境的构建以及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探究,在探究中整合已有知识点、观点、情感态度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领悟到历史学科独特的趣味性与厚重感。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第15课是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选择性必修3的最后一课,为本册的收尾与升华所在,蕴含着深厚的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本单元旨在简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所经历的变化及其主要载体。根据课标“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的重要意义”,本课主要介绍文化遗产如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各国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上所采取的的举措,解读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了解和领略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在整合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本课设计以著名的“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为主题和线索,通过创设敦煌莫高窟发展历程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学习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与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保持文化传承、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创造性的世界意义。因为主题的设置,本课主要分为两个内容:“敦煌在中国”与“敦煌学在世界”。“敦煌在中国”包含“筚路蓝缕的保护之路”与“同心戮力的世界之路”,前一主题主要阐述莫高窟近现代以来的艰难的保护历程,与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紧密联系;后一主题主要阐述莫高窟与世界相联系的保护历程,重点分析《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宗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定义,最后通过分析莫高窟的保护历史来探究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敦煌学在世界”包含“自信开放的世界之路”。这一主题明线是以“敦煌学”的学术发展历史为主,呈现敦煌学从“在国外”到“在世界”的转变;暗线是通过“敦煌学”的学术交流与发展来体现中国文化正以更包容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从而实现“敦煌莫高窟属于中国,灿烂的文化属于全人类”的体悟。学生情况分析本课面向的是高二的学生。学生经过高一中外历史纲要和对高二选择性必修的学习,对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等知识性内容掌握水平较好,但对于本课涉及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历史内容比较陌生。因此要注意对旧知的联系,通过联系贯通所学知识,进行新知的迁移与建构。例如通过回顾第9课“丝绸之路”的历史,迁移本课敦煌莫高窟的发展历程。同时,高二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已经有了一定掌握,家国情怀和世界视野已经有所感悟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问题探究、情感抒发都可以根据学生情况点到即止,让学生自主发散看待历史的角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敦煌莫高窟的国内与世界保护历程,在具体的历史细节中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举措和原则;通过对《世界遗产公约》主旨的学习,结合文字与图片材料的呈现,了解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2.利用关于莫高窟保护的视频、图片、文字和时间轴等有效信息,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艰难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历史情境中通过问题探究,归纳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加强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能力。3.通过本单元及本课的学习,利用不同时空的地图、图片和时间轴等材料进行探究,加强时空观念的培养;以莫高窟的视角立足中国与世界的历史背景,培养正确对待世界文明的理念,加强家国情怀和世界视野的培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举措;把握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保护原则。教学难点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文字材料、历史图片、历史地图、视频、多媒体课件(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华戎所交一都会”——敦煌 展示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回顾第9课丝绸之路带来文化交流的内容。结合时间轴,说明莫高窟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自前秦开凿开始,到隋唐时期发展繁荣。播放《敦煌经变画》视频。问:如此精美的壁画绘于盛唐,反映了隋唐时期的盛世气象。在隋唐之后,莫高窟是否还如此熠熠生辉? 说明敦煌处于丝绸之路的要塞,商路贸易交流带来多文化的交流。观看视频,感受莫高窟的艺术成就。带着对问题的疑惑进入本课学习。 回顾旧知,了解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结合时间轴强调时空关系。通过视频和问题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过渡:千年兴衰莫高窟 1.展开时间轴,说明自元到清时期莫高窟的发展状况。2.展示图片。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此时的莫高窟历经千年兴衰,不复往日。问:莫高窟千年来遭受了怎样的严重威胁?过渡:从清末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起,莫高窟又将历经怎样的风雨? 结合材料和所学回答莫高窟可能面对的威胁:天灾方面,有风沙侵蚀、雨水侵蚀、地质灾害等;人祸方面,有战争、盗窃、缺乏维护意识等。 结合敦煌地理环境回答,体现史地结合的理念。
敦煌在中国1.筚路蓝缕的保护之路 1.根据课本p85-87页,概括古代与近现代文化遗产保护举措。(课前准备)我们可以明显发现从古代到近现代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主要由上层人士的收藏,朝立法为主的保护措施发展。2.问:从表格中,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保护举措怎样的发展特点?过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以来也逐渐开始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那么莫高窟会得到相应的保护吗?实际上,莫高窟藏经洞自1900年被发现以来,就展开了一场威胁与保护交织的一段历史。 在课前根据课本内容整理概括出古代与近现代文化遗产保护表格。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举措发展历程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框架。对比课件所展示表格进行查缺补漏。通过对表格的分析体会出文化遗产保护朝专业化、法制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培养学生概括课本系统性知识的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
①威胁:1.展示时间轴和相应的图片,结合清末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莫高窟遭到的来自英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列强的严重盗窃。列强对莫高窟的各种劫掠造成了我国文物古迹史上最严重的损失。列强的盗窃远远超过“天灾”对莫高窟的威胁!过渡:陈寅恪先生就曾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这既是时代的无奈,也是我们应当铭记的苦难。在当时的乱世之中,仍然有向陈寅恪先生这样的有志之士看到莫高窟的伤痛,并开始相应的保护。②保护:1.展示陈寅恪和罗振玉的图片,简要介绍其对于莫高窟文献整理的贡献。2.展示时间轴,介绍莫高窟自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实施的保护举措。重点提示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是莫高窟保护体系的开始,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过渡:在莫高窟的保护中,宏观上看是国家统筹建立起的保护体系,而从微观上看,我们可以看见众多文物保护工作者坚毅的身影。播放敦煌第一位专职修复工匠李云鹤先生的视频并做简要介绍。4.展示新闻图片和文字材料。介绍李云鹤先生在脚手架倒塌时仍然心记壁画安危的感人事迹。问:从李云鹤先生的事迹和文字材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物修复者始终遵循着怎样的原则?过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就一直十分重视文物的保护工作的开展。但随着全球化的趋势越发明显,世界的联系千丝万缕,而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走上一条世界的道路。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深刻感悟莫高窟遭受的盗窃之殇。结合图片与文字材料,注意到莫高窟的保护历程与中国近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是紧密联系的。了解李云鹤先生的事迹,感受文物修复者伟大的奉献精神和工匠精神。根据材料,回答:理解文物修复者始终遵循真实性为第一要义的原则。 通过近代莫高窟被劫掠的历史凸显文化遗产保护的困难与紧迫性,同时渗透家国情怀。通过莫高窟的文物保护历史事迹,加深对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印象。突破本课重点。通过具体的历史细节来突破本课保护原则的重点突破。
敦煌在中国2.同心戮力的世界之路 1.展开时间轴,简要介绍《世界遗产公约》通过以及中国加入的历史。2.展示世界遗产公约的标志和文字材料。结合课本介绍世界遗产公约的主旨,和遗产的三种类型。结合课本第85页的历史纵横,强调莫高窟为世界文化遗产。3.继续展示时间轴和世界遗产分类流程图,结合课本第85页的历史纵横简要“世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4.展示每种遗产的代表图片并简单说明,加强对于不同类型遗产的理解和记忆。过渡:在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结合课本的历史纵横概念和遗产代表图片,了解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含义。理解人类文化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 不脱离课本内容,充分利用课本材料。同时结合各遗产的具体案例,实现对定义的突破重点。
1.展示时间轴,简要介绍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之后莫高窟开展的国际合作。2.展示美国人华尔纳盗窃壁画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的图片,简要说明盖蒂研究所与莫高窟开展的壁画修复工作。对比敦煌壁画在半个世纪之中所遭受的不同命运。4.展示文字材料。问:从敦煌研究院前院长樊锦诗所讲的与盖蒂的合作过程中,你能从中体悟到文物修复工作者怎样的精神或者原则? 从壁画的不同命运中感受文物保护工作发展的艰辛与不易。根据材料,回答:体现出文物修复工作者在修复时遵循完整性和人文性的原则。 设置壁画命运的矛盾,加深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印象。从中体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与上升性。通过具体的历史细节来突破本课保护原则的重点。
探究小结 展示敦煌莫高窟保护历程的时间轴和地图。探究:根据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历史,思考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分析材料,得出答案,重点在于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根据地图,发现敦煌莫高窟交融了中西多方文化,可知①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②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根据时间轴关于莫高窟的保护历史,可知③促进多方面交流,发挥民族文化创造性;④融于世界潮流,体现文明大国担当。 材料图文结合,通过问题探究形式培养学生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能力,突破本课难点。
敦煌学在世界:自信开放的未来之路 简单介绍“敦煌学”的概念。①自信展示世界地图和外国敦煌学的发展。结合先前所学,呈现出敦煌学发展前期的“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过渡:这种局面深深刺痛了国内学者们的心,让敦煌学回到中国是几代学者的梦想。展示文字材料,介绍中国几代学者在敦煌学上的艰苦耕耘,终于让敦煌学的中心重新回到中国。问:为什么我们终于让敦煌学中心回到中国,季羡林先生却还会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说法呢?过渡:季羡林先生的说法,成为了如今敦煌学发展的指导理论,显示了中国学者的开阔胸怀与世界视野,体现学术交流的开放。对于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还有哪些方面显示出我们的开放之路呢?②开放展示时间轴、文字和图片材料。问:根据时间轴及其材料,说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从哪些方面体现“开放”理念。 回顾中国近代莫高窟被列强劫掠的历史,能够理解“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的形成。根据所学,可以回答:符合敦煌学在世界上百花齐放的现实;体现中国学者开阔胸怀等等。根据时间轴和“数字敦煌”的材料,可以回答:①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展现大国责任担当;②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学习引进先进理念、技术等;③开展数字化项目,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明确概念定义,有助于学生把握之后的学习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地图展示利于学生加强空间观念。渗透开放对待世界文明的理念,加强家国情怀和世界视野的培养。同时便于教学过渡。在前文的探究学习之后,学生已经能够理解保护文化遗产在促进多方面交流、维护世界文化创造性的意义。本题是此点的一个具体延伸:在保护文化遗产时怀有开放的理念,更有助于文化创造性的保持。同时从单纯的“敦煌学”学术交流角度扩大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的角度来看待“开放”,利于学生最后理解“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堂小结 1.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图片。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敦煌莫高窟属于中国,灿烂的文化属于全人类。”张大千先生也称:“盖敦煌文化,不仅为中国文化,且为世界文化。”其实,敦煌莫高窟的文化不仅是融汇了中古东西方文化之精华,也是如今我们中国文化以更包容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2.展示“雅典卫城”、“孟菲斯金字塔”和“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的图片。总结:同时,莫高窟和世界其他的文化遗产一样,在世界上百花齐放。我们以世界性的眼光来看这些文化遗产,它们不是单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灿烂文化,而是全人类的共同的财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聆听,深刻理解本课“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这一主旨。 总结本课,呼应主题并升华主题:“敦煌莫高窟属于中国,灿烂的文化属于全人类。”同时以莫高窟的视角立足世界,培养正确对待世界文明的理念,深化本课主题。
教学反思
本课力图以图表、时间轴、图片、视频等多种材料创设保护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情境,并在情境中通过问题探究让学生走进历史,感悟文化遗产保护之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最后理解“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这一主旨。但本课还存在着以下不足:①本节课在设计中“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没有落实到位。特别是在前半节教学内容中教师的讲授部分过多,与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部分较少,给予学生自由拓展、自主思考的空间可能不够充裕。②虽然材料较为多样,但第一手史料较少。以及在展示知识性内容、解析文字材料时较为枯燥,对展示的众多历史图片、视频没有深入的分析,趣味性不强,难以调动学生兴趣。③虽然有一定整合课本内容,但对于课本材料的使用与挖掘较少,对课本教学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很容易脱离课本内容讲授。④整节课材料叠加多,显得较为繁杂。整堂课容量可能过大,学生可吸收知识有限,导致学生在最后理解整课的升华总结时可能会有较大困难。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