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6课《我看》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6课《我看》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7 20: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1.题目为“我看”,那诗人“看”到了什么?
2.诗歌主要借助于哪些意象,构建出了怎样的画面?
3.诗歌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一下。
自主预习
自由朗诵诗歌,并根据最近的诗歌学习方法,思考下面问题并进行批注。
我 看
5
穆 旦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原名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得“穆旦”(最初写作“慕旦”)之名。祖籍浙江海宁,著名诗人,翻译家,精通俄语,“九叶诗派”代表人物,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主要作品有《赞美》《诗八首》。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8年赴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文学。1953年回国后在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之后的五年内翻译出版了普希金、雪莱、拜伦等人的诗集十余册。
作者介绍
穆旦(1918—1977)
跌宕起伏的一生
1、祖籍浙江海宁,1918年生于天津。
2、中学时即开始诗歌创作,17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3、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大学南迁长沙,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
4、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留校担任助教。
5、1942年从军,参加入缅抗日,历经艰险。
6、1943年回国后经历了几年不安定的生活。
7、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
8、1949年8月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9、195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
10、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劳改,停止诗歌创作,坚持翻译。
11、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1977年春节因病去世。
九月诗派
九月诗派崛起于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是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因1981年7月出版《九叶集》而得名。
内容上:追求现实与艺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美,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
艺术上: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
——艾青
写作背景
1937年抗战爆发,穆旦作为清华大学外文系的学生随清华大学迁往长沙,后又随步行团开始了教育史上的“长征”。这首诗作于1938年6月,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当时诗人随学校(清华大学)一起来到云南蒙自。云南蒙自宁静美好的春天给了他全新的体验,自然的广博更让他叹息,于是诗人怀着敬畏的心情写下这首《我看》。诗歌写的是蒙自的春天留给诗人的印象以及诗人从中获得的生命感悟。
写作背景
丰润(rùn) 红晕(yùn) 揉过(róu)
翅翼(yì) 忧戚(qì) 枉然(wǎng)
勃发(bó) 谐奏(xié) 飘逸(yì) 挽(wǎn) 摇曳(yè) 凝望(níng)
咏赞(yǒng) 流盼( pàn ) 漫游(màn)
字音落实
停顿:
1.标点符号停顿。
2.语法停顿。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
3.感情停顿。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重音:
表达感情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要读得重一些,重音一般是把声音加强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有时为了突出某些词语还要一字一顿地读。
朗读四要素:感情 语调 节奏 重音
朗诵指导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我 看
—穆旦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内容解读
问题:四个“我看”到底看到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作用?
(可以结合这两节的意向和所构成的画面进行结构和内容上的分析)
内容上:“看到”了一幅充满了生机和爱意的春天原野图,。
形式上:反复,开篇点题,丰富了春日夕阳图的内容,又形成不断反复的韵律,富有节奏感,增加诗歌的音乐美。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内容解读
思考:这一小节主要写什么?“你”具体指什么?
内容:写在充满生机的大自然面前,‘我’的欢乐和忧虑是微之甚微,以此突出大自然的博大,人应该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你”:指大自然和生机勃勃的万物。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内容解读
思考:这一小节主要在赞叹生命的什么?
内容: 哲人也曾咏赞生命,但自然却始终以自己的姿态不停息地向前。年年如此,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内容解读
思考:这一小节作者因为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请结合具体的词语分析)
内容: 表现出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就像花朵随着季节自然荣枯一样,欢笑和哀愁都是生命的重要部分。
诗人借助大自然中的春风、 春草、飞鸟、流云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要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思想感情。
主旨提炼
这是一首春的赞歌,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我想更是20岁的青年诗人对生命的咏叹,诗歌前两节是青年眼中的美景,充满希望和爱,而后三节是作者对生命“稚嫩而火热”的思考,自然永恒,生命不息,个人的悲欢离合不过“沧海一粟”,人类属于自然,亦必将与自然融为一体。
教师小结
同学们,在春风揉过春草,充满激情;飞鸟吸入天空,充满激情;大自然丰润的生命永在勃发,充满激情;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充满激情;春天里的一切万物,都充满了激情,都能引发青年的思考。那么,面对秋的金色,秋的丰收,秋于我们的学习新起点,你又将抓哪些标志性意象,并进行生命的思考呢?不妨仿照《你看》,创作一首小诗吧。
作业设计
《穆旦诗集(1939~1945)》
俄国普希金《普希金抒情诗集》
英国雪莱的《云雀》英国拜伦的《唐璜》
课外拓展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