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过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体会词的韵味,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重点字词,理解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超脱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体会词的韵味,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重点字词,理解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超脱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历代歌咏洞庭湖的名篇有很多,在这个单元,我们就已经是“再过洞庭湖”了,我们刚刚在杜甫的名篇《登岳阳楼》中共赏了恢弘无比的洞庭湖——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我们更是在孟浩然的名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领略过它的烟波浩渺、气势磅礴——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成为千古绝唱。但在这众多吟咏洞庭湖的名篇名句中,今天我们要共同研读的这首宋词却毫不逊色,“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犹有尘心。”(王闿运(晚晴文学家)湘绮楼词选》)。
二、词牌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就词牌的缘起而言,娇艳是此调的本色。但就这一词调的声韵而言,则更适宜表达豪放悲壮的情感。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是豪放派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雄姿英发、豪情万丈,直接影响豪放派词人的创作。
三、吟咏
四、讲解
1.八月的洞庭湖是怎样的景象?此时作者的心情又如何?再读诗词,寻找能够表现景物特点、表达作者心情的字词。(抓关键词)
——澄澈、悠然、空阔
2.结合具体诗句赏析,整首词是如何表现这三个特点的?(抓意象,纵想象)
1)澄澈: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这三句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洞庭湖上此时应是万里无云,水波不兴,澄清中更透着平静,实乃澄静之美。又正值中秋佳节,表现出了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绝美景象。
“玉鉴琼田”——鉴,是镜子。玉鉴就是玉镜。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用“玉鉴琼田”来形容月光下洞庭湖皎洁的水面,玉,有光泽,略透明,质地莹透温润,所以,月色下的洞庭湖虽不是澄澈见底,但也应是莹透温润的色泽。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明月与银河在光与影中共同绘制了新的画面。明写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清亮明洁的境地,仿佛是一片通明的琉璃世界。
“表里俱澄澈”中的“表里”二字,便在向我们暗示着,这不仅是写景,更寄寓了深意。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情感。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杜甫有一句诗:“心迹喜双清”(《屏迹》三首其一),心是内心,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所以,这里的“澄澈”,不仅是“景”,更是“情”。
“肝肺皆冰雪”——“冰雪”洁白晶莹,常用来比喻心志之忠贞、品格之高尚。南朝诗人鲍照在《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以冰雪比喻高洁的心性。这首词里以“冰雪”表明词人心志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
2)空阔
“洞庭青草”——两湖相连,纵目远眺,视野广阔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着者,安也,置也。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在三万顷玉鉴琼田和一叶扁舟意象的对比下,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此时,空阔已不只是景象,更是胸怀。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西江,西来的长江。挹,汲取。“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万象”,天地间的万物。词人选取长江、北斗、万物等宏大的意象,又极尽想象地以主人身份,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意境恢宏。此时,景物的“空阔”与词人的“豪情”再次融合。
3)悠然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上片以此句做结。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
“稳泛沧浪空阔”——这句是说,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浩渺之中的一“稳”字,突出词人的气定神闲。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舷,船边。扣舷,敲着船舷,也就是打拍子。苏轼《赤壁赋》:“扣舷而歌之”,悠然自在。啸,有啸咏、啸歌的意思。“不知今夕何夕”,用苏轼《念奴娇 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张孝祥稍加变化,说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轻松,且有余味。
小结:
景:空阔 澄澈
情:豪迈 磊落
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物我相融,天人合一。
四、探究
为什么这种“天人合一”的“妙处”由词人所独得?词人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之人?是一个生来的“遗世独立”之士?(知人论世)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23岁参加廷试,高宗亲自将其擢为第一。他为人正直、不阿权贵,曾在朝堂之上断然拒绝秦桧党羽曹泳的求姻。他一生力主抗金,虽几次三番遭谗落职而初衷不改。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因主和派失势,张孝祥得以复官,任静江(今广西桂林)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在知府任上一年时间且“治有声绩”,乾道二年(1166),却又遭到毁谤而罢官,再次经历了仕途的险恶。在离任饯行时作的诗中,他曾写有“伏枥壮心犹未已,须君为我请长缨”的豪壮诗句。他七月由桂林北归,一路泛湘江,过衡阳,登衡山祝融峰,自长沙经湘阴,中秋之夜到洞庭湖畔,于是有了著名的《念奴娇过洞庭》。
此时,重读词作,是否会有更深层次的领悟?(知人论世)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应念岭表经念”是承接上文的景象,让作者忆起在岭外一年左右的官场生活。“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整句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看,似乎还有表示问心无愧的意思。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此时,再看词人的“悠然”,是在经历了“世路”的坎坷艰险后才达到的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而绝不是一种天生的冷漠或自我麻醉。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短发萧骚襟袖冷”,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而此时的“稳泛”又是何等的自信、乐观与超脱。此时,诗人全然忘却了这坎坷的仕途与官场的烦恼,在壮丽的湖光月色中,以西来的大江为酒,以北斗当杯,以宇宙万物为宾客,在洞庭湖开怀畅饮,更见气概卓然。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今夕何夕”?回答本来是明确的:今夕是“近中秋”的一夕。但是作者此时已经达到了“忘形” 的超脱地步,而把人世间的一切都遗忘得干干净净了 ,那些富功名、宠辱得失,更已一股脑儿地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在这一瞬间 ,“时间”似乎已经凝滞了,“空间”也已缩小了,幕天席地,上下古今,只有一个“扣舷独啸”的词人形象。
《赤壁赋》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种徜徉在清风明月的怀抱之中而感到无所不适的快乐,这种融通了人与宇宙界限的意识观念,标志着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一部分士人,已逐步从前代人的困惑、苦恼中解脱出来,而达到了一种更为“ 高级”的超越世俗宠辱得失的思想境地。
人们比较熟悉辛弃疾与苏轼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却较少有人注意张孝祥在苏、辛之间所起到的过渡性作用。张孝祥实际上是南宋豪放词派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张孝祥的这首词,以他高洁的人格和高昂的生命活力作为基础,以星月皎洁的夜空和寥阔浩荡的湖面为背景,创造出了一个光风霁月、坦荡无涯的艺术意境和精神境界。
结语:词中虽说“妙处难与君说”,但跨越了千年的我们也通过我们掌握的密匙解读了词人的心境,重读,再品。
五、作业
将本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对比阅读,从张孝祥对苏轼词风的继承与创新角度进行赏析,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