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6张PPT)
祝 福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
导入新课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了解作者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祝福》选自小说集《彷徨》,写于1924年。
创作背景及时代意义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祝福”,在绍兴土话里就是“请大菩萨” “祝福菩萨”。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掸扫、洗刷得干干净净。这时候是女人们最忙的时候。
解读文题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重点)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
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
五常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三从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四德
贞节
“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封建社会有哪些礼教思想呢?
封建礼教
具体内容
情 节 内 容 时 间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祥林嫂寂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卖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
尾 声
序 幕
结 局
开 端
发 展
高 潮
1.传统小说运行模式中的单线结构基本模式是什么?请你阅读课文,据此划分、概括故事情节,并完成下表。
单线结构基本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悲惨身世
社会环境
整体感知
2.本文采取了 的叙述方式,这样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倒叙
情节上: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内容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结构上: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补充:小说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也有不同。
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过渡的语句。
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
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人物形象赏析
亲爱的侦探,
欢迎来到剧本杀犯罪现场——
编剧:鲁迅
各位侦探大家好,我是本场DM鲁迅(鲁镇有志青年),欢迎各位侦探来到案发现场。很抱歉地告诉大家,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我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项不占的美丽小镇出现了一起凶杀案,由于案件性质的特殊,我们不得不选择邀请机智勇敢的侦探——你,来为我们破获这起不幸的案件。
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简单介绍案件的基础背景:
案发地点:鲁镇
案发时间:鲁镇旧历的新年(祝福时刻)
死者:祥林嫂,姓名不详,真实身份不详,死亡原因不详
请大家阅读课文剧本,完成第一阶段任务:
1.找到死者祥林嫂的相关资料;
2.完成死者肖像侧写;
3.梳理祥林嫂个人生平时间线。
死者档案
身份:祥林嫂、寡妇、逃妇、女工、被卖的女人、改嫁的女人、再次丧夫的寡妇、乞丐、谬种
性别:女
年龄:二十六、七~四十上下
亲属:无
遗产:一个竹篮、一个破碗、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
姓名:祥林嫂
死者侧写
第一处: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死者侧写
第二处:再到鲁镇。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死者侧写
第三处:临死前。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时间 穿着 脸色 眼睛 外在形象 内在精神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临死之前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但脸颊却还是红的
生机活力
老实
温顺
只是顺着眼
憔悴痛苦
逆来
顺受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
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麻木绝望
未老
先衰
瞪着眼,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他是一个活物。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
头发全白,全部向40上下的人,提着竹篮,拄着竹竿,下端开裂了
死者侧写
死者侧写
比较肖像描写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
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
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在精神上所受的迫害和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对照鲜明,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压迫。
找眼睛 析特点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
讲阿毛故事——
捐 门 槛——
不让祝福——
行 乞——
问有无灵魂——
顺着眼
安分
顺着眼,
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直着眼
分外有神
失神、窈陷
眼珠间或一轮
忽然发光
精神有些麻木
又有希望
再受打击
麻木
一丝希望
死者侧写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鲁 迅
找对话
析特点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
—————
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
—————
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
—————
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
—————
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祥林嫂都说过哪些话?从中你可以看出她有怎样的心理特征?
死者侧写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鲁 迅
死者侧写
她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
她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
她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
祝福之时,她凄凉死去。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之点,是性格必须善良。”
《祝福》的案件情节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序幕
结局
祥林嫂突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死者分析:祥林嫂的人生
二十六七岁
丧夫,离家到鲁镇务工
二十七八岁
被迫改嫁,生儿阿毛
三十、三十一岁
阿毛被狼吃,回鲁镇务工
四十岁上下
腊月二十四或者二十五死去
二十八九岁
再次丧夫
三十四五岁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落为乞丐
死者分析
逃
撞
捐
问
A.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抗争过吗?如有,请用文中四个最精练的动词概括并简要说明。
死者分析
逃
撞
捐
问
丈夫死后,她不堪忍受婆婆的虐待,逃到鲁镇做工。
被卖到深山成婚,撞向香案。
听柳妈讲“阴间法则”后,她辛苦劳作,用积攒下来的钱捐门槛。
临终前向“我”发问,表现出对灵魂有无的困惑
冲破家族束缚、追求正常生活的意志
既是保持贞洁,也是对强迫婚姻的反抗,维护了人格的尊严
出生时赎罪、死后不受惩罚的朴素愿望
对封建社会鬼神信仰的怀疑与反抗
抗争表现:
B.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躲避被卖
撞
捐
逃
不愿二婚
向封建迷信低头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总结:
抗争是祥林嫂自发的,但她缺乏明确的认识,且方式方法也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
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死者侧写结论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安分耐劳、质朴、顽强,生活要求低;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里,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不但不能争得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被践踏、遭迫害、被愚弄、受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在“祝福”中走向死亡。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
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请大家迅速重读课文剧本,完成第二阶段任务:
1.找到相关嫌疑人;
2.理清嫌疑人作案动机。
祥林嫂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也正因为如此,死于祝福的她更需要各位侦探来还她一个公道。
嫌疑人一一锁定
鲁四老爷
柳妈
四婶
卫老婆子
祥林嫂的婆婆
鲁镇的人们
回到鲁镇的我
祥林嫂大伯
祥林嫂对"我”的三问:人死后有无魂灵,有无地狱,死后的一家人能否见面。
我”对祥林嫂的三答:” 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
“我”在回答的时候心理活动:悚然、踌躇、吃惊、胆怯。因为“我”不知道实情,不愿意说假话,更不愿意承担责任。
5.“我”——一个见过世面、有知识的先进革命者,面对祥林嫂最后的灵魂提问,表现出无法救助的无能为力和软弱妥协。
嫌疑人分析——“我”
朱拓的大寿字
一边已经脱落的对联“事理通达;心平气和”
案头书籍:一堆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
初见:皱眉
被绑:可恶…… 然而……
再见:嫌弃、歧视
死后:怒骂“谬种”
(1)身份:
(2)陈设:
(3)对祥林嫂:
讲理学的老监生
——冷酷无情、虚伪、自私、迷信
嫌疑人分析—— 鲁四老爷
“可恶!”
“可恶,然而”
“然而”
担心婆婆“抢”的举动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祥林嫂私自逃走于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反映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卫老婆子先荐后劫,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嫌疑人分析—— 鲁四老爷
模样周正,手脚壮大,顺着眼,安分守己
后来雇用女工不如意
听说祥林嫂被卖改嫁的不幸遭遇
得知祥林嫂寡而再嫁
不再灵活能干
“你放着吧,我来摆(拿)!”
头发花白,记性很坏
留下
也还提起,希望她再来
同情怜悯
踌躇
不满
不让她祝福、祭祖
警告、赶走
嫌疑人分析——鲁四婶
鲁四婶自私、冷漠,她并没有真正关爱祥林嫂,只是把她当作一件干活的工具。她不允许祥林嫂参加祭祀活动的准备工作,粉碎了祥林嫂生前免于耻辱、死后免于痛苦的希望,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
四婶的三次断喝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 四婶又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的三次断喝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冷酷
嫌疑人分析——鲁四婶
嫌疑人分析——柳妈
柳 妈
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
婆婆带人掳走祥林嫂,逼迫她再嫁;大伯收屋赶走祥林嫂,他们断送了祥林嫂两段短暂而平稳的生活。祥林嫂想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为祥林守一辈子的寡,婆婆却逼她再嫁,让她成了一个不贞不洁的女人。大伯收走房屋,赶走祥林嫂,使得祥林嫂承受使祥林嫂承受丧夫失子后,无法给贺老六守寡。
嫌疑人分析——祥林嫂的婆婆、大伯
嫌疑人分析——卫老婆子
卫老婆子是一位利欲熏心、毫无人情味、虚伪狡黠的中人形象。她以介绍人打工为职业,从中谋利。即使对祥林嫂这样一个善良、安分耐劳、命运悲惨的人,也把她当作自己谋取金钱的工具,即使对鲁四老爷这样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她为了拿到祥林嫂婆婆的一点施舍,也敢于欺骗,合伙将祥林嫂劫走,她认为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是“交了好运”。在鲁镇,她奔走于大户人家和穷困潦倒人家之间,凭借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貌似有同情、怜悯之心,活得有滋有味。她被金钱和礼教吞噬了灵魂,而同时又帮着封建礼教吞噬任何一位她认为有可能被吞噬的人。祥林嫂被四婶赶出家门,卫老婆子再也不来帮她介绍打工的人家了,因为她认为祥林嫂再也没有能力充当她赚钱的工具。因此,卫老婆子和祥林嫂之间纯粹是一种金钱关系,卫老婆子命运的悲剧性更显示祥林嫂命运的可悲。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都冷冷的了”。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很快就感到厌烦,常打断她的话,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去:逗引她,戳她的痛处,对她进行嘲弄。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捷的说”“我说不清” ”淡然的回答”。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
嫌疑人分析——鲁镇的男男女女
鲁四老爷、卫老婆子、祥林嫂的婆婆、夫家堂伯、鲁四婶、柳妈、鲁镇闲人以及“我”,他们在精神上、灵魂上都影响了祥林嫂,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伦理道德、礼教思想的驱使,致使祥林嫂成为愚昧、吃人的封建礼教思想的牺牲品。
“鲁镇住满了吃人的人,自己被吃又转过来吃人的人,他们组成一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 有的笑吟吟,有的流着泪,有点皱着眉,但全部都闪着白森森的牙齿,对着牺牲者祥林嫂明中暗中咬她一口!“
嫌疑人分析结论
嫌疑人分析结论
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柳妈、众人以及“我”,他们在精神上、灵魂上都影响了祥林嫂,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伦理道德、礼教思想的驱使,致使祥林嫂成为愚昧、吃人的封建礼教思想的牺牲品。
1.鲁四老爷和鲁四婶背后体现的
2.祥林嫂婆婆、大伯行使得的是
3.柳妈背后体现的是:
封建礼教
封建社会的族权、夫权
封建神权
请大家迅速重读课文剧本,完成第三阶段任务:
1.找到祥林嫂的真正死因;
2.探究祥林嫂的死亡环境。(这会对您探究真相起到巨大作用!)
案件到这里似乎进入了僵局。鲁镇上的每一个人都似乎是凶手(包括DM我本人),可似乎每个人都不是凶手。为了探究真凶,还死者公道,还请侦探们不要放弃,不要草率结案!
死亡原因分析
“还不是穷死的!”
祥林嫂真的穷吗?
穷?
不多言,专心劳动
不穷?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知识链接
小说环境描写
本篇文章的社会环境有哪些?
死亡环境分析
五次。
第一次:开头两段描写鲁镇的“祝福”景象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猪,宰鹅,卖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胳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恭请福神们来享用…但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一、社会环境——“祝福”景象的描写
1.渲染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气氛。
2.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落后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3.为祥林嫂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中间三次描写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景象
第一次祥林嫂刚到鲁镇时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了。”
忙碌
能干
满足
表现人物
第二次祥林嫂再到鲁镇时
鲁四老爷告诫四婶说,“这种人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她“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被四婶禁止,于是“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还是被四婶禁止,于是“终于没有事情可做,只得疑惑的走开。”
鲁四老爷的告诫体现了反动理学观念和封建卫道士的淫威,揭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思想根源。
第三次祥林嫂捐了门槛后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捐了门槛,祥林嫂满以为取得了参与祭祖的资格,因而“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岂料还是遭到四婶慌忙呵斥与禁止;于是,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
这次“祝福”从精神上将祥林嫂彻底击垮,使她走向死亡。
这段场景描写更加清楚地表明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更具控诉力量。
结尾再现“祝福”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
“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
祥林嫂死的惨象
鲜明对照
1、通过对比,表达了“我”对“祝福”的悲愤与嘲讽。
2、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3、在结构布局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
小结
五次“祝福”景象的描写,有点有面,点面结合,与自然环境的描写相互交融,很好地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三、冷漠人情的描写
《祝福》通过对鲁镇冷漠人情的描写,展示了祥林嫂活动的冷酷恶劣的社会环境。
祥林嫂的婆婆
祥林嫂的大伯
鲁四老爷
鲁
四婶
柳妈
其余的人
点面
结合
个体群体结合
作者初到鲁镇时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作用: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渲染悲凉的气氛。
死亡环境分析——雪景
听闻祥林嫂死讯后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
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表现祥林嫂死后“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死亡环境分析——雪景
祝福前夕,柳妈拿祥林嫂寻开心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作用:暗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死亡环境分析——雪景
小说结尾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作用:借雪的飞舞,暗示封建势力猖狂,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死亡环境分析——雪景
小说为什么要以“祝福”为题?
①作为小说的线索。“祝福”贯穿始终,使结构谨严。
②提供典型环境。 “祝福”为塑造祥林嫂的性格与命运提供了典型环境。
③揭示小说主题。“祝福”是鲁镇的人们最重视的习俗,是人们祈祷幸福的时刻,祥林嫂却在祝福时最受打击和侮辱,最后死在的祝福声中,深刻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
④具有反讽的意味。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
死亡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
(鲁镇)
自然环境
封建迷信的毒害
封建礼教的束缚
封闭的农村社会
群众的淡薄、冷漠
旧历的年底
雪天
死亡时间分析
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第71段)
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疼。(第80段)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第87段)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第101段)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甚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第109段)
“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吧”;
旧历的年底;
鲁镇祝福时节;
……
但祥林嫂实际上早死了,她死于何时?
死亡原因分析
政 权
族 权
神 权
夫 权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结案陈词
《祝福》的主题有以下几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对以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或封建礼教吃人的批判(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对国民奴隶性的批判
展示人生“希望”与“绝望”间的存在
对社会中“怀疑者与觉醒者”的祝福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