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章 地球和地图
1.1 地球和地球仪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
2.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1.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
2.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1.经纬线的含义。
2.经纬度的概念。
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
【情景导入】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活动:展示课本第5页图片,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
图2:“盖天说”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
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
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述。
(学生回答)
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刚才,我们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盖天说”,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2.地球的大小
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6页图c,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图片:课本第6页图C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 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 371千米。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是6 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
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平均半径
地球的大小: 赤道周长
地球表面积
地球的形状:认识过程:盖天说 浑天说 麦哲伦环球航行 卫星图片
结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仪: 地轴 北极 南极
第2课时 纬线和经线
【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新课教学】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三、纬线和经线
1.纬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
活动一: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2.经线
活动二: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四、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图F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9页,图H并回答。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是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是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位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了解纬度后,我们来学习下经度和经度的划分。
提问:观察课本P8页图G。0°经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叫做什么名字?
师生共同归纳:0°经线就是本初子午线。
提问:经度是从0°经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经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9页,图Ⅰ并回答。
小结:经度是由本初子午线向东西递增的,我们把0°经线以东的经度是东经,用字母“E”表示,;0°经线以西的经度是西经,用字母“W”表示,最大的经度是180°
经线的特点:
1.和0°经线相对的是180°经线;
2.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这两条线东西经相反,度数之和为180°。
五、半球的划分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陆地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海洋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是一块陆地
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从20°W向东到160°E是东半球,从20°W向西到160°E是西半球。
拓展延伸:如何确定地球表面某点的东西半球位置?
口诀“小小为东,大大为西”。牢记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若已知点的经度是东经,就与160°比,比160°小,则在东半球,比160°大,则在西半球;若已知点的经度是西经,就与20°比,比20°小,则在东半球,比20°大,则在西半球。
第3课时 地球上的五带
【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内容:展示下列表格,让学生填出。
纬线 经线
形状特征 圆圈 半圆
指示的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长度的分布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相等
标度的范围 赤道为0°,南北两极为90° 本初子午线为0°
度数的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经纬度的表示法 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赤道划分南、北两半球 20°W和160°E划分东、西半球
数量特征 0°~90° 0°~180°
【讲授新课】
六、五带的划分
1.划分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
2.五个温度带
活动:读课本第11页图M,回答:
(1)说出五个温度带名称。(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2)说出温度带之间的分界线。(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是南、北极圈)
(注意)热带没有南北之分,我们可以说热带的南半球部分,或热带的北半球部分。
3.五带范围及气候特征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热带地区气候终年炎热,四季和昼夜长短变化都不明显。
寒带: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是北寒带,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是南寒带。寒带地区太阳斜射得很厉害,一年中有一段时间是漫长的黑夜,因此,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小,故称寒带。这里气候终年寒冷,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有极昼、极夜现象。
温带: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的广大地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的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地区,地面阳光斜射,寒暖适中,得到的光热比热带少,但比寒带多;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昼夜长短变化明显。
归纳:五带的比较
名称 分界线 纬度范围 特点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23.5°N~23.5°S 有阳光直射,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
北温带 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23.5°N~66.5°N 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获得的热量居中,四季变化明显
南温带 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 23.5°S~66.5°S
北寒带 北极圈以内 66.5°N~90°N 无阳光直射,有极昼、极夜,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气候终年寒冷
南寒带 南极圈以内 66.5°S~90°S
,
拓展延伸:为什么两极地区在极昼的时候终日有阳光照射,气候却还是那么寒冷呢?
当极昼现象发生时,虽然太阳光照射的时间很长,但是因为这时太阳高度很低,太阳辐射强度很小,使得两极地区比照射时间短但太阳高度大的温带和热带地区寒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