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气温和降水(教案 共2课时)【2023中图版七上高效实用备课】

文档属性

名称 3.2 气温和降水(教案 共2课时)【2023中图版七上高效实用备课】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08 00:0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3.2 气温和降水
1.能读懂并能根据数据材料气绘制温曲线图。
2.知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3.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规律,并简要分析原因。
4.在图中记住0℃等温线大致通过的地方。
5.理解温度带的划分。
6.了解我国降水季节分配变化的规律和我国的年降水量空间分配规律。
7.记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
8.理解我国干湿区的划分。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1.温度带、干湿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第1课时 气温的变化 温度带
【导入新课】
让学生读课本P66页探索活动里面的图片
提问:1.春节期间广州和哈尔滨两地的气温有何差异?
2.同样是冬季,两地的气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学生讨论回答。
【新课教学】
一、 气温的变化
什么是气温?
顾名思义:气温指大气(地球表面的气体圈层)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那么,如何测量大气的温度呢?
地面气象观测中测定的气温是离地面15米处的大气气温的观测项目包括实时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观测仪器主要有温度计、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等。这些观测仪器放置在百叶箱中。百叶箱能让空气自由流通防止太阳对仪器的辐射,使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保证测得的数据更加准确。
自动气象站对气温能够进行实时观测,并每逢整点记录一次。在我国,人工观测记录气温一般每天在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各进行一次。
1.气温的日变化
提问:说出最高、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及对应的气温。(日较差)
最高温:午后2点;最低温:日出前后;温差7℃左右。
提问:怎样求出日平均气温?
讲解:日平均气温:把一天四次观测到的气温相加并除以4。
提问:如何读出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要点:说出最大值、最小值及变化趋势。
一天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然后气温逐渐上升,午后2小时左右气温最高,随后气温逐渐降低。
(2)气温的年变化
读上图,回答下面问题:
①北京最高月平均气温是多少?出现在几月?
学生回答:26.1℃,7月。
②北京最低月平均气温是多少?出现在几月?
学生回答:-4.7℃,1月。
③北京最高月均温与最低月均温的差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26.1℃-(-4.7℃) =30.8℃。
④一年中,该地气温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
小结:读出气温的年变化规律要说出最大值、最小值及变化趋势。
一年中,1月气温最低,然后气温逐渐上升;7月时,气温最高,随之气温逐渐降低。(北半球陆地)
思考:为什么陆地上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在7月和1月?
夏至日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白昼最长,获得的热量最多。
这里适当的延伸讲解一下陆地和海洋在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上的差异。(这部分属于物理上的,学生很难理解。)
拓展: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①找极值:即找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②看弯曲:即看气温曲线的弯曲程度的大小;
③析变化:即分析气温的变化。在气温日变化图中,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气温的日变化越大。在气温年变化图中,位于热带判断的依据是各月均温都高,都在15℃以上,气温曲线弯曲程度很小;位于温带判断的依据是各月均温高低变化明显,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气温曲线弯曲程度也大;位于寒带判断的依据是各月均温都很低,大多在0℃以下,只不过各月的寒冷程度不同。
3.气温的空间变化
如何在地图上反映气温的地区差异呢?
等温线 :气温相等的点连成的线。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读70页图G,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我国0℃等温线,描述它大致经过哪些地方?
(2)哈尔滨市和海口市的1月平均气温各大约是多少?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3)分析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读71页图J,回答下列问题:
(1)哈尔滨市和海口市的7月平均气温各大约是多少?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2)找出7月气温最低的地方。
(3)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
(4)分析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小结:夏季,我国除青藏高原及个别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冬季我国气温分布规律是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提问:为什么冬季温差大呢?
气温从南向北逐渐降低的原因是因为纬度越高气温越低,这是主要原因(纬度位置)。冬季我国会刮西北风(冬季风)由于西北风来源于西伯利亚,属于冷空气,所以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冬季的南北温差。所以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二、温度带
(1)划分依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
提问:读课本P72页最后一段,P73页L图,找到把我国划分为几个温度带,分别叫什么?
学生回答。
读课本第73页图L,提问:
①东北平原属于哪个温度带?
②华北平原属于哪个温度带?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哪个温度带?
④青藏高原属于哪个温度带?
⑤我们内蒙古自治区属于哪个温度带呢?
(2)温度带与耕作制度和农作物
读课本P73页最上面的阅读部分,了解我国温度带与耕作制度和农作物
温度带 耕作制度 主要农作物
热带 一年三熟 水稻、热带经济作物(香蕉、菠萝等)
亚热带 一年两至三熟 水稻、冬小麦、亚热带经济作物(柑橘等)
暖温带 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 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温带水果(苹果、葡萄等)
中温带 一年一熟 春小麦、亚麻、大豆、甜菜
寒温带 一年一熟 春小麦、马铃薯
青藏高原高寒区 部分地区一年一熟 青稞(禾谷类作物)
气温气温的,变化时间变化,(气温曲线图)日变化(日较差)
年变化(年较差)
空间变化,(等温线图)冬季: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大;
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温度带划分依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
五带一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
带、青藏高原高寒区
第2课时 降水的变化 干湿区
【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气温的变化,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新课教学】
一、降水的变化
1.降水的主要形式及降水量的测量
(1)降水
定义: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或液态的水,统称为降水。
讲解:降水不只是指下雨,还包括雪、冰雹、雾、霜几种形式:
(2)降水量的测量
测量降水量的仪器:雨量器和量杯。
降水量的单位:mm(毫米)
(3)降雨的等级
在气象上通常用某一段时间内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水强度。最常用的对降雨的分类方法是按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雨的等级。
级别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大暴雨 特大暴雨
24小时
降水量
(毫米) <10.0 10.0~
24.9 25.0~
49.9 50~
99.9 100.0~
249.9 >250.0
  2.降水的时间变化
(1)降水量柱状图
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2)降水量的分布
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课堂活动:观察课本P74页O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三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吗?降水集中在哪个季节?
讲解:三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
②三城市的雨季长短有何差异?
讲解:越往南,雨季越长。
③读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对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讲解:年际变化大。
④说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个城市那几个月降水最多?那几个月降水最少?
讲解:降水较多的月份,广州为4、5、6、7、8、9月,武汉为3、4、5、 6、7、8月,北京为7、8月,哈尔滨为7、8月。
⑤四地降水季节变化的规律是?
讲解:四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共同点夏秋多,冬春少。明显的差异是越往北雨季越短,降水集中程度越高。
3.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观察课本第75页图P,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共有几条等降水量线?
讲解:图中共5条等降水量线
(2)分别说出广州、武汉、兰州、乌鲁木齐四地的年降水量范围。
讲解:广州在1 600毫米左右;武汉800毫米~1 600毫米之间;兰州在400毫米~800毫米之间;乌鲁木齐小于200毫米。
(3)总结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讲解: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东多西少,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提问:为什么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西南部离印度洋也较近,是世界上受季风影响显著的国家。夏季盛行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风,温暖湿润,带来丰沛降水。
原因:①海陆因素(夏季风),降水东西差异;
②地形因素(山脉阻挡),加剧东西差异;
③纬度因素,东部降水的南北差异;
在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小结:降水的变化。
时间(季节)变化:用降水量柱状图表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空间变化: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
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东部多西部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分布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端一线分布。
拓展延伸1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达6 558毫米。1912年更创下年降水量8 409毫米的记录。
拓展延伸2
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年降水天数不足10天,有些年份滴水不见。
二、干湿区
1.干湿区的划分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
当降水量>蒸发量时,表示气候湿润
当降水量<蒸发量时,表示气候干燥
课堂活动:读课本第76页图Q,回答问题。
(1)我国干湿区的划分界线和200、400、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是什么关系?
讲解: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2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
(2)东北地区东部和北部都属于什么干湿区?为什么?
讲解:东北地区东部和北部属于湿润区,因为东部靠近海洋,
(3)内蒙古自治区自东向西都属于什么干湿区?
讲解:内蒙古自治区自东向西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变化
小结:
划分依据: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干湿区的分布:我国东南部以湿润区、半湿润区为主,西北部以半干旱区、干旱区为主。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①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②冬季我国河流是否结冰的分界线;
③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④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
⑤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三、降水与生产和生活
小组讨论:举例说明降水的多少、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地区分布不均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1)降水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北方旱田如果降水少了就会发生旱灾。
南方水田如果降水多了就会发生洪涝灾害。
新疆北部雪灾。
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
(2)降水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房屋:黄土高原降水少住窑洞;傣族位于云南地区降水多住竹楼。
交通:南方降水多可以走水运;北方降水少只能走陆运,所以有了南船北马一说。
体育活动:南方降水多可以赛龙舟;北方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少,有赛马比赛。
降水降水的
变化时间变化,(降水量柱状图)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
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空间变化,(等降水量线图)东多西少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干湿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