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说明文阅读: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湖南专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4说明文阅读: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湖南专用)(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7 23:1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湖南专用)
专题14 说明文阅读
【2023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盐湖为什么色彩斑斓?
王建萍
①初夏时节,随着气温不断上升,各地盐湖宛如调色板,色彩斑斓,美不胜收。这种美丽的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
②首先要明确,不是所有的咸水湖都能叫盐湖,盐湖一般指湖水含盐量在50克/升以上的湖泊。我国是盐湖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超过1000个大大小小的盐湖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内蒙古等地。
③那么,是什么让盐湖如此色彩斑斓呢?其实,我国98%的钾资源、超过80%的锂资源、50%的硼资源、50亿吨的镁资源都赋存在盐湖卤水中,还有巨量的石盐、芒硝、天然碱、硝酸盐等矿产资源,盐湖可以说是一个个“聚宝盆”。也正是由于不同盐湖中含有的离子组合不同,以及富含盐湖微生物,如绿藻等,我们在自然界可以看到蓝色、绿色甚至棕红色的盐湖,十分美丽。
④盐湖按成因可以分为陆相盐湖和海相盐湖。陆相盐湖主要形成于大陆内部,如青藏高原、内蒙古等地的盐湖;海相盐湖蒸发岩形成于相对封闭的海湾、浅水台地等。按形成时间,盐湖又可以分为现代盐湖和古代盐湖。如柴达木盆地盐湖一般形成于几十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晚期,属于年轻的现代盐湖;而四川盆地深部的杂卤石形成于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就属于比较老的古代盐湖(矿)。
⑤无论是海相还是陆相成因,盐湖的形成都需要三个必备条件:构造、物源和气候。值得一提的是,盐湖不一定是有湖水的“湖”。合适的构造、丰富的物源,加上持续干旱的气候,导致湖水大量蒸发浓缩,各类元素不断在盆地中富集,经过长时间演化,最终形成了高矿化度的盐湖。如果补给水源消失或减少,盐湖将进一步浓缩,甚至可能形成地表水较少或没有地表水的干盐湖,或者最终埋藏在地下而形成古代盐湖。例如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就是一个巨大的干盐湖。干盐湖的主要特征是在一年内绝大部分时间是干枯的,只有潮湿季节才有暂时性的表面卤水。
⑥由于盐湖多发育在干旱盐渍荒漠为主的封闭型内陆高原盆地,这里干旱少雨,淡水资源短缺,植被覆盖度低,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严重,物种稀少,盐湖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必须统筹做好盐湖的保护利用工作。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23日,有删改)
1.对文中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盐湖可以说是一个个“聚宝盆”。(打比方)
B.盐湖按成因可以分为陆相盐湖和海相盐湖。(下定义)
C.例如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就是一个巨大的干盐湖。(举例子)
D.我国是盐湖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超过1000个大大小小的盐湖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内蒙古等地。(列数字)
2.文中第②段划线句中的词语“以上”可否删去?请谈谈你的理由。
盐湖一般指湖水含盐量在50克/升以上的湖泊。
3.针对文末提到的“干旱少雨,淡水资源短缺,植被覆盖度低,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严重,物种稀少”等现状,请就如何统筹做好盐湖的保护工作,提出你的建议。
【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
阅读说明性文章,完成各题。
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重现人间
马思嘉
①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对贺兰山东麓古代文化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贺兰山苏峪口生态保护区内的一处山坡上,发现大量闪着神秘光泽的细白瓷碎片,以及部分从流沙中浮现的窑炉遗迹。
②a据调查,瓷窑遗址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有13处窑炉。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围绕1号和2号窑炉进行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揭开了包括两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出土大量精细白瓷产品和各类窑具,并在窑场周围发现开采瓷土、石英、煤、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
③专家介绍,两座残高逾两米的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历经千年风雨,保存完好的风道、火膛、窑室、烟囱等遗迹揭示了当时高超的窑炉建制。b作坊遗迹还包括瓷土粉碎、贮存、拉坯、上釉、晾坯等痕迹,反映了较为完整的制瓷工艺流程。
④今年2月15日,c国家文物局将这一考古新发现作为2023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发布。2月22日,宁夏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据考古专家推断,这一窑址始建于西夏早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西夏瓷窑址。
⑤d苏峪口瓷窑址项目负责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朱存世说,窑址废弃后就被山上流沙掩埋,后期人类破坏极小,因此是全国瓷窑址作坊遗迹保存最好的窑场之一。
(选自《半月谈》2023年第8期,有改动)
4.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发掘苏峪口瓷窑完整作坊遗迹的时间是2017年。
B.现已发掘的两座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高两米,虽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
C.考古专家认为,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建于西夏早期,是国内最早的西夏瓷窑址。
D.瓷窑址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是废弃后就被山上的流沙掩埋,后期人类破坏极小。
5.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a处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瓷窑遗迹的占地面积和窑炉数量。
B.b处加点的词语没有先后顺序之分,可以随意调换,调换后并不影响表达效果。
C.c处“这一考古新发现”具体指代的内容是“发现贺兰山东麓古代文化遗址”。
D.d处画线句子可以删除,删除后语意没有变化,语言更加简明,表达更加准确。
【2022·湖南永州·中考真题】
6.阅读说明性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古剑不锈之谜
江伟
①1965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发掘楚墓时,发现两把寒光闪闪的宝剑,其中有一把剑就是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剑身上黑色菱形格子花纹仍清晰可见。a为什么已埋在地下2000多年的宝剑出土时竟没有一丝锈痕?
②1974年,三把剑身乌亮、寒光逼人的宝剑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陶俑坑中出土。同样,这几把剑也是在五六米深的湖湿土壤中埋了2000多年,出土时不但毫无锈迹,b而且能一下子划破十多张纸,其锋利程度让人咋舌不已。
③c古剑不锈成为人们急于探索的神秘现象。为了不损坏这些宝贵的文物,有关部门采用了多种现代仪器对宝剑的表层化学成分进行检测。
④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宝剑的金属成分是铜与锡的合金,即商朝时就发明的青铜,正是锡这种抗锈金属使宝剑历经2000多年都不生锈。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宝剑在当年被打造的时候对其表面都进行了防锈处理。
⑤1974年出土的三把剑的表面处理技术,则更为先进,古人用氧化能力非常强的铬盐酸对剑进行氧化处理,于是剑的表层金属氧化物就紧紧地覆盖在剑的表面,d这层仅厚0.01毫米的金属氧化物性质却非常稳定,因而剑也就不会被锈蚀了。
⑥这种精细的铬盐钝化加工处理技术,国外应用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比我们的祖先晚2000多年,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先进程度。古剑不锈之谜就此被揭开。
(选自《点亮一生的科学美文》,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出土的三把古剑毫无锈迹,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它们都埋在干燥的土壤中。
B.为了检测古剑的表层化学成分,有关部门从剑身上截取了样本进行详细分析。
C.古剑由铜、锡合金打造,其中铜的使用是其历经2000多年不生锈的主要原因。
D.我国在古剑表面使用的这种精细的铬盐钝化加工处理技术,领先国外2000多年。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加点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a处“竟”字删去之后不会改变句意,并没有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
B.b处“十多张”,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充分地说明了古剑的锋利程度。
C.c处“急于”二字生动地表达出了人们对破解古剑不锈之谜的渴望。
D.d处“仅”字突出古剑表层金属氧化物的薄和古人铸剑技术的先进。
【2022·湖南衡阳·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巧用微生物,改善水环境
张文豪
①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有的对人类有益,有的对人类有害,堪称分布最为广泛、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命形式。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超乎想象,有微生物学家形容微生物是“最小的生命,有最大的作用”。人们常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水之所以不腐,就与微生物净化水体的作用有关。更好认识微生物的特性和功能,善加利用,可以在处理污水、改善水质上实现更好的效果。
②传统的污水处理主要有重力沉降、混凝澄清等物理方法,以及化学沉淀、氧化还原等化学方法。利用微生物来吸附、分解、氧化污水中的有机物,把不稳定的有机物降解为稳定无害的物质,同样可以使污水得到净化。这意味着人为创造了一个适合微生物菌群生长的生态系统,继而通过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与占地多、费用高、能耗大、管理复杂的物理治污相比,以及与化学试剂消耗量大、易产生二次污染的化学治污相比,微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治理效果好、优势菌种富集率高、微生物活性高、抗环境干扰能力强、经济成本低并且可重复利用等多种优势,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③近年来,微生物处理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巧用微生物技术,可以改善水质,推进资源化利用。同时,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构建良性生态系统。比如,四川成都最大的人工湖泊兴隆湖水质一度达劣V类,当地在采用控流截污等常规手段外,还投入复合菌等微生物、种植狐尾藻等沉水植物、投放鱼虾等动物,形成以微生物消解藻类、沉水植物吸附氮磷、底栖螺类生物以及鱼虾消化微生物的完整闭合生态链。这一天然“净水器”,使兴隆湖具备了强大的自净能力,水质逐渐稳定转好。从巧用微生物去除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到人工合成微生物传感器对水环境进行监测,再到微生物助力构建清水型生态系统,微生物技术在城乡污水处理、水环境修复等方面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④当前,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正从“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转变,要求以更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对包含微生物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就一定能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在更多地方重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22日)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生物之所以能净化水体,是因为水的不断流动,使细菌快速繁殖。
B.传统的污水处理主要有重力沉降、混凝澄清、氧化还原等物理方法。
C.微生物技术在处理污水、修复水环境等方面,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D.当前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已经从“深入打好”向“坚决打好”转变。
8.文中第②段划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9.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可以用微生物技术改善水质?请举例谈谈你的设想。
【2022·湖南常德市·中考真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体味是怎么来的
赵天
①家在农村的朋友一定不会对小鸡小鸭破壳而出的场景陌生,它们在叽叽喳喳坠地时,往往会追随在世间第一个看到的物体,无论这个物体是不是它们亲妈,甚至不管是否跟它们一个物种,它们都会将其当成自己的妈妈去依恋,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烙印现象”。
②人类也有烙印现象,只不过小朋友呱呱坠地时认妈妈靠的不是看,而是闻。原来,人类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时,虽然视力和听力还未发育,却能闻到妈妈的气味。怀胎十月后,胎儿闻到的食物气味和母亲身上的气味会构成母亲在胎儿头脑中的整体印象,所以当宝宝们降临人间时,带着早已印刻在记忆中的气味印记,能够准确将自己妈妈和其他人区分开来,绝对不可能像小鸡、小鸭那样第一眼看到谁谁就是妈……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小孩只让自己妈妈抱,别人一抱他们就哇哇大哭的原因。
③母亲的气味让婴儿觉得熟悉亲近,同样,新生儿身上浓浓的“奶香”也常常吸引人们去亲近他们。研究表明,新生儿的气味能激活人们大脑中的奖赏回路,靠近新生儿,大脑就会产生更多的多巴胺,让人们感到愉悦。这种气味也吸引着大人心甘情愿地照顾他们。但新生儿发出的让人愉悦的气味在他们大约6周大的时候就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独特的个人体味慢慢形成。
④科学家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味道,并且是独一无二的,甚至连长得非常相似的双胞胎也拥有独特的气味。
⑤那么,人的体味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
⑥研究表明,每个人的体味主要来自汗液,而汗液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体味,与基因有关,更与生活在人们身上的微生物有关。
⑦首先每个人的汗液多寡,主要由基因决定。
⑧在我们的印象中,与亚洲人相比,欧洲人和非洲人通常长得更高大粗犷,身上体味也更浓。为什么亚洲人的体味不那么重呢?原来,大约70%亚洲人的16号染色体上的ABCC11基因发生了突变,使得汗腺的分泌减少。
⑨难道有汗液就有汗味吗?不是的。我们身上刚刚分泌出的汗液,是没有气味的。汗水中含量最多的三种成分是硫醇、类固醇和酸性物质,这三种物质本身是无色无味的,人之所以有体味,主要是汗水分泌出来后,被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转化,才生成有气味的化合物。非洲人和欧洲人汗水分泌多,所以微生物“发酵”的原料就多,体味就会更大。
⑩目前科学家已经知道了一些规律,比如身上带有较多棒状杆菌的人,往往有刺鼻的气味,而男人通常比女人带有更多棒状杆菌,因此他们的体味也较浓;相反,女人通常比男人身上带有更多葡萄球菌,因此体味比较清淡。
这样,现在我们知道了,在遗传基因和微生物的双重作用下,我们获得了自己独特的、辨识度堪比指纹的气味。
(选自2021年第12期《奥秘》,有改动)
10.试用自己的话给第1段中的“烙印现象”下一个定义。
11.作者的说明对象是“人的体味”,为什么要从生物学上的“烙印现象”谈起?
12.根据上文,说说“人的体味”的形成过程。
13.对上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的味道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们愿意靠近新生儿,是因为新生儿的独特体味能刺激多巴胺的产生,从而让人感到愉悦。
B.大约70%亚洲人因基因突变,汗腺分泌减少,体味较轻,另30%的亚洲人的体味则与高大粗犷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差不多。
C.运动之后,人们的体味往往会加重,其根本原因是运动使得汗液分泌增多,从而为微生物的“发酵”提供了更多的原料。
D.身上带有较多棒状杆菌的人,往往会发出刺鼻的气味,女人身上没有男人身上的棒状杆菌多,因此她们的体味比较清淡。
【2021·湖南永州市·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鱼”现身“地球第四极”
①位于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被称作“地球第四极”,这里最深处达10911米,静水压极高,是人类难以涉足之地。没想到,一群中国学者研发的软体机器鱼,仅有一张A4纸太小,无需任何耐压壳,便可同此处的生物“竞自由”。它的潜行有怎样的故事?
②马里亚纳海沟深海里,狮子鱼可以惬意地游来游去。它们何以能在这等极高压深水及生存?研究发现,狮子鱼的骨骼细碎地分布在凝胶一般柔软的身体中,能承受近而兆帕必压力。“向狮子鱼学习,或许能研制一种无需耐压壳保护就可承受深海静水压力的仿生软体机器人,实现深海探测我备的小型化与智能化。”李铁风和学生就此展开了讨论。
③2018年5月,李铁风团队联合之江实验室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正式启动相关研究。最终,项目组研发出的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果然形似一条鱼,长22厘米,翼展宽度28厘米。该机器人由一种在高压低温环境下依然能保持良好电驱动性能的智能软材料制成,控制电路、电池等硬质器件融于凝胶状的软体机身,无须耐压外壳,使能承受万米级别的深海静水压力。
④2019年12月,机器人在马里亚纳海沟坐底,在海沟10900米深处实现了稳定扑翼驱动。2020年8月,该软体机器人又在南海3224米深处成功实现自主游动。
⑤相比于传统的“铠甲式”抗高压深潜装备,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重量轻、洁构简单,能大幅降低深海探测的难度和成本。软体机器人的吸引力在于其灵活性和通用性,它们身子软,本领却硬,能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非常适用于深海、极地、高冲击性等恶劣及特种环境的监测和探索工作。
⑥未来,项目组将在进一步提升其智能无人化水平的同时,降低应用成本。研究团队还计划将仿生软体机器人的关键技术运用到深潜器上,研制小型化的深海装备,实现深海通讯、深海检测等功能。
(文/王思远,有删改)
14.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0911米,静水压极高,除了狮子鱼外,其它生物难以生存。
B.中国学者研发的软体机器鱼,外形像一张A4纸,可以与海底的生物“竞自由”。
C.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重量轻,结构简单,具有灵活性和通用性,能适应复杂环境。
D.仿生软体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已经运用到深潜器上,实现了深海通讯、深海检测功能、
1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抒发了对中国学者研发软体机器鱼这一成果的惊叹之情。
B.第②段中加点的“或许”,在文中只是表示推测,因此可以删去,不影响文意。
C.文章运用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等方法具体说明了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的特点。
D.文章按空间顺序说明了仿生深每软体机器人的研制过程,内容清楚而有条理。
【2021·湖南衡阳市·中考真题】
说明文阅读
①在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万里海底处,一条柔软的“鱼”在轻轻扑翼。
②这是一条仿生鱼,它源自李国瑞10年前的创意。那时,我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就读,学校倡导科技创新,我觉得水下机器人大有意思,就在大一暑假琢磨着做了一个仿生鱼雏形,能遥控它在水里游动。”李国瑞说。2017年,李国瑞课题组做出电驱动的水下机器人。
③接下来朝哪个方向研究?深海水压那么高,海洋生物为什么能经受住压力生存?这或许说明在深海环境,软材料比钢铁更具优势。于是,下一步方向有了:开始研发深海软体机器人!“造一条能在马里亚纳海沟游泳的机器鱼。”李国瑞兴致勃勃。
④马里亚纳海沟是已知的海洋最深处,低温、寂静,水压极高。深海机器人必须有高强度的金属耐压容器保护,才能抵抗巨大的压力。在马里亚纳海沟6000—11000米之间,生活着一种狮子鱼,它的骨骼分布在凝胶状柔软的身体中。从狮子鱼身上,李国瑞获得灵感:“要是将单薄的电子元器件离散分布,并嵌入柔软的硅橡胶中,扛住高压,不就能摆脱传统深海机器人必用的抗压外壳了吗?”
⑤深海狮子鱼的“生命之秘”化作了“机器之力”。最后成型的仿生软体智能机器鱼,形似一条深海狮子鱼,它长22厘米,翼展宽度28厘米,大小跟一张A4纸差不多。两个会扑动的侧鳍,与躯体的“肌肉”相连。当机器人电池发出的电信号经过“肌肉”时,这些“肌肉”便会舒张,通过节律性扑翅实现游动。
⑥2019年12月,仿生鱼潜至马里亚纳海沟深处。海试影像记录显示,在马里亚纳海沟10900米的地方,仿生鱼实现了稳定扑翼驱动。2020年8月27日,仿生鱼在南海3224米深处成功游泳。
⑦目前,深海机器人的抗压外壳成本高昂。仿生鱼又轻又灵巧,重量还不到200克,而且成本远低于现有的深海机器人。“软体机器人有很多特殊优势,对复杂环境、极端环境、恶劣环境适应性都好。”未来或将看到,软体机器人深入有待探索的深海区,在珊瑚礁、水下洞穴中穿行,参与海洋监测、海洋污染清理和预防、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多工作。
——摘选自《让仿生鱼游向万米深海》(《人民日报》2021年3月29日,有删改)
16.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仿生鱼源自李国瑞大学期间的创意,他那时就做了一个能遥控着在水里游动的雏形。
B.李国瑞从生活在马里亚纳海沟的狮子鱼身上获得了研发仿生软体智能机器鱼的灵感。
C.2019年12月和2020年8月,仿生鱼分别在南海深处和马里亚纳海沟成功游泳。
D.未来或将看到,软体机器人深入有待探索的深海区,参与跟海洋有关的诸多工作。
17.与深海机器人相比,仿生鱼具有轻便灵巧、 和 的优势。
18.指出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021·湖南湘潭市·中考真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宇宙也有“高速公路”
李明涛
①据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日前报道,科学家在太阳系中发现了新的星际“高速公路”。小天体可以“借道”星际高速公路,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从小行星带到海王星之外的轨道迁移,此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该迁移过程需要几十万至百万年时间。
②在宇宙中航行,离不开引力,也藏有“高速公路”。星际高速公路,就是太阳系中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空间流形管道构成的超级运输网络。这些空间流形管道与太阳系天体的拉格朗日点密切相关。不同天体附近的流形管道在空间中可以相互连接,由此形成庞大的星际高速公路网络。在星际高速公路网络上运行的物体,无需消耗任何燃料便可从太阳系一处转移到另一处。
③早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就利用星际高速公路理论,为“创世纪号”航天器设计了低能量转移轨道。该航天器在从2001年发射后到返回地球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消耗任何燃料。2011年,中国“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完成任务后,利用剩余不多的燃料“搭乘”星际高速公路飞向日地系统第二拉格朗日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月球飞向日地系统第二拉格朗日点的深空探测器。
④星际高速公路虽不是新理论,但它在太阳系小天体快速轨道运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却是首次被发现,颠覆了人们对小天体轨道迁移速度的认知,也表明当今太阳系仍然处在快速演化的过程中。作为太阳系中引力最强的行星,木星附近的流形管道对太阳系中小天体的快速轨道迁移起主导作用,是太阳系星际高速公路网络中的“霸主”。小天体可以沿着流形管道抵达木星附近,在木星强大引力作用下,要么被木星俘获,要么被木星弹出到海王星轨道之外,甚至弹出太阳系,成为进入恒星际空间的流浪天体。
⑤当然,其他星系也存在类似的星际高速公路,让一些“不速之客”造访太阳系。2017年,人类发现了首颗闯入太阳系的星际访客“奥陌陌”;2020年,第二颗星际访客“鲍里索夫”被发现。它们的到来很有可能与其母星的星际高速公路网络有关。
⑥星际高速公路理论为设计创新的空间任务轨道方案提供了基础,有望进一步应用于未来的月球与深空探测中。该理论还增进了人们对太阳系中小天体轨道迁移规律的理解。星际高速公路令小天体在太阳系中的迁移速度加快,增加了小天体与行星发生碰撞的概率。据美国宇航局研究,1994年“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就是因为进入木星系统拉格朗日点附近的星际高速公路网络,最终撞击木星。星际高速公路的混沌效应也增加了小天体轨道预报误差和小天体碰撞概率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小天体的监测预警难度,对防御潜在威胁小行星提出了挑战。
⑦目前,我们对星际高速公路的认知仍然有限。小行星是否会搭乘星际高速公路到达地球?如何及时发现星际高速公路网络上运行的具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未来人类能否借助星际高速公路网络更快地飞出太阳系?要回答这些问题,科学家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人民日报》2021年5月17日)
19.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星际高速公路网络上运行的物体,需要消耗较多燃料便可从太阳系一处转移到另一处。
B.中国“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是世界上第一个从月球飞向日地系统第二拉格朗日点的深空探测器。
C.“奥陌陌”的到来很有可能与其母星的星际高速公路网络有关。
D.星际高速公路理论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未来有可能应用于月球与深空探测中。
20.文中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1.很多读者喜欢文章的最后一段,试阐释其妙处。
试卷第10页,共10页
试卷第1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B 2.不能删去。“以上”,指数量、程度、阶段等超出并达到某一标准。说明“盐湖”的标准,语言准确严谨。 3.坚持生态优先,加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从根本上、源头上解决区域内生态环境问题,保护好盐湖的自然生态景观。(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考查说明方法。
B.有误,结合“盐湖按成因可以分为陆相盐湖和海相盐湖“的内容可知,该句将盐湖按成因分为两种,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故选B。
2.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
“以上”,指数量、程度、阶段等超出并达到某一标准。结合“盐湖一般指湖水含盐量在50克/升以上的湖泊”的内容可知,“以上”在句中起到范围上的限制作用,说明只有湖水含盐量在50克/升以上的湖泊才能称之为盐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谨和准确的特点。所以,不能删去。
3.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结合盐湖地区“干旱少雨,淡水资源短缺,植被覆盖度低,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严重,物种稀少”等现状,围绕“统筹做好盐湖的保护工作”,提出自己的建议即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示例:在科学支撑上,建立全要素信息化、系统化、动态化、可视化的自然资源数据库,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全方位做好盐湖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支撑。在环境整治上,加大盐湖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严禁和查处倾倒垃圾、排放污水、私搭乱建、私挖乱采、破坏林草等违法违规行为。在依法保护上,加大了对盐湖区域内土地、林草、水资源、微生物、野生动物等方面的依法保护力度。
4.D 5.A
【解析】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
A.有误,根据第②段“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围绕1号和2号窑炉进行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揭开了包括两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可知,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发掘苏峪口瓷窑完整作坊遗迹的时间是2021年;
B.有误,根据第③段“专家介绍,两座残高逾两米的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历经千年风雨,保存完好的风道、火膛、窑室、烟囱等遗迹揭示了当时高超的窑炉建制”可知,两座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残缺,只是风道、火膛、窑室、烟囱等保存完好;
C.有误,根据第④段“据考古专家推断,这一窑址始建于西夏早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西夏瓷窑址”可知,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西夏瓷窑址,“国内最早的西夏瓷窑址”过于绝对;
故选D。
5.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B.有误,根据第③段“粉碎、贮存、拉坯、上釉、晾坯”可知,加点词是按照制瓷的工艺步骤来排序的,不可随意调换;
C.有误,根据第②段“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围绕1号和2号窑炉进行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揭开了包括两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出土大量精细白瓷产品和各类窑具,并在窑场周围发现开采瓷土、石英、煤、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可知,“这一考古新发现”具体指代的内容是发现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
D.有误,根据第⑤段“窑址废弃后就被山上流沙掩埋,后期人类破坏极小,因此是全国瓷窑址作坊遗迹保存最好的窑场之一”可知,画线句介绍了解释瓷窑址保存完好原因的对象是苏峪口瓷窑址项目负责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朱存世,使得解释更加具有权威性;
故选A。
6.(1)D
(2)A
【详解】(1)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
A.不符。原文没有“主要原因是它们都埋在干燥的土壤中”的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B.不符。原文第③段表述的是“为了不损坏这些宝贵的文物,有关部门采用了多种现代仪器对宝剑的表层化学成分进行检测”,而不是“从剑身上截取了样本”;
C.不符。原文第④段表述的是“正是锡这种抗锈金属使宝剑历经2000多年都不生锈”,而不是“铜”;
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说明文的语言。
A.不恰当。“竟”表示出乎意料,让人们对古剑出土时仍然像新的一样感到不可思议,如果删去这个词,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故选A。
7.C 8.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微生物治污与传统的物理治污、化学治污相比,体现了微生物治污的多种优势,进一步体现了说明文的严谨性。 9.言之有理即可,切记联系生活实际。
【解析】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A.根据第①段“人们常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水之所以不腐,就与微生物净化水体的作用有关”、第②段“利用微生物来吸附、分解、氧化污水中的有机物,把不稳定的有机物降解为稳定无害的物质,同样可以使污水得到净化”可知,此选项中的“是因为水的不断流动,使细菌快速繁殖”说法错误;
B.根据第②段“传统的污水处理主要有重力沉降、混凝澄清等物理方法,以及化学沉淀、氧化还原等化学方法”可知,“氧化还原”属于化学方法,此选项中“物理方法”说法错误;
D.根据第④段“当前,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正从‘深入打好’向‘坚决打好’转变,要求以更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可知,此选项“已经从‘深入打好’向‘坚决打好’转变”说法错误;
故选C。
8.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
读划线句“与占地多、费用高、能耗大、管理复杂的物理治污相比,以及与化学试剂消耗量大、易产生二次污染的化学治污相比,微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治理效果好、优势菌种富集率高、微生物活性高、抗环境干扰能力强、经济成本低并且可重复利用等多种优势”可知,这里拿物理治污、化学治污和微生物治污相比较,说明微生物治污具有多种优势,这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结合整个句子来看,作者将物理治污、化学治污和微生物治污相比较,突出强调了微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治理效果好、优势菌种富集率高、微生物活性高、抗环境干扰能力强、经济成本低并且可重复利用等多种优势”,进一步体现了说明文的严谨性,增强说服力。
9.本题为开放性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例如:在湖泊可以用微生物技术改善水质。先投放食藻虫把水中的藻类生物和有机碎屑吃掉,改善水体浊度,使水质更加清澈见底,为沉水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之后种植沉水植物,如苦草和红线草,一方面可以吸收和去除水底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则可以进一步稳定水流、降低浊度,形成良性循环;然后投放水生动物,如鲫鱼、鲢鱼、虾螺贝等,吃掉牺牲的食藻虫。各种不同的种群以有规律的方式共处激发土著微生物,从而建立“浮游生物(食藻虫)——水下森林(沉水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激发土著微生物)”的共生生态,促进湖泊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平衡。
10.“烙印现象”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生物学现象。 11.用“烙印现象”来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并由此引出人类的烙印现象靠的是“闻”,进而亮明本文说明的对象“人的体味”。 12.汗水分泌出来后,被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转化,生成有气味的化合物。 13.C
【解析】10.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下定义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是×××的×××”。
从首段“小鸡小鸭破壳而出的场景陌生,它们在叽叽喳喳坠地时,往往会追随在世间第一个看到的物体,无论这个物体是不是它们亲妈,甚至不管是否跟它们一个物种,它们都会将其当成自己的妈妈去依恋,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烙印现象’”可知,“烙印现象”是一种生物学现象,其特点是小鸡小鸭等动物追随它在世间第一个看到的物体,并产生依恋。故而可得:“烙印现象”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生物学现象。
11.本题考查段首的作用。
说明文的段首往往能引出说明对象,或明确说明对象的特点,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等作用。本文说明对象是“人的体味”,从“烙印现象”说起,一是因为烙印现象是日常的常见的现象,充满生活的趣味,故而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再由第②段“人类也有烙印现象,只不过小朋友呱呱坠地时认妈妈靠的不是看,而是闻”可知,从动物的烙印现象进而引出人类的烙印现象,再进一步人类的烙印现象靠的是“闻”体味,从而得出说明的对象——人的体味。
12.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
从第⑨段“道有汗液就有汗味吗?不是的。我们身上刚刚分泌出的汗液,是没有气味的。汗水中含量最多的三种成分是硫醇、类固醇和酸性物质,这三种物质本身是无色无味的,人之所以有体味,主要是汗水分泌出来后,被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转化,才生成有气味的化合物”可知,人产生体味的第一步是“分泌汗液”;汗水分泌出来后,被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转化,这一发酵转化的过程是第二步;最后生成有气味的化合物,进而形成了体味。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3.A.“是因为新生儿的独特体味能刺激多巴胺的产生”表述错误。从第③段“……但新生儿发出的让人愉悦的气味在他们大约6周大的时候就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独特的个人体味慢慢形成”可知,新生儿的此时还没有形成独特的体味。能刺激多巴胺的产生是新生儿身上浓浓的“奶香”。
B.“另30%的亚洲人的体味则与高大粗犷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差不多”表述错误。从第⑥段“研究表明,每个人的体味主要来自汗液,而汗液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体味,与基因有关,更与生活在人们身上的微生物有关”可知,人的体味的浓淡与汗液的多少和生活在人们身上的微生物有关。虽然另30%的亚洲人没有基因突变,汗液分泌和欧洲人非洲人差不多,但可能因为生活在人们身上的微生物较少而体味较轻。故不能得出“另30%的亚洲人的体味则与高大粗犷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差不多”的结论。
D.“女人身上没有男人身上的棒状杆菌多,因此她们的体味比较清淡”表述错误。从第⑩段“目前科学家已经知道了一些规律,比如身上带有较多棒状杆菌的人,往往有刺鼻的气味,而男人通常比女人带有更多棒状杆菌,因此他们的体味也较浓;相反,女人通常比男人身上带有更多葡萄球菌,因此体味比较清淡”可知,女人体味较清淡,不仅因为其身上带有的棒状杆菌少,最主要原因是她们比男人身上带有更多葡萄球菌。
故选C。
14.C 15.A
【解析】1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文章中并“除了狮子鱼外,其它生物难以生存”这样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B.依据“没想到,一群中国学者研发的软体机器鱼,仅有一张A4纸太小”可知,“外形像一张A4纸”的说法是错误的。
D.依据“研究团队还计划将仿生软体机器人的关键技术运用到深潜器上”可知,“仿生软体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已经运用到深潜器上”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C。
1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第②段中加点的“或许”,在文中只是表示推测,删去后,语义变成肯定的了。是不能去掉的;
C.文章没有使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D.文章采用的是“时间顺序”,不是“空间顺序”;
故选A。
16.C 17. 成本低 对复杂环境、极端环境、恶劣环境适应性都好 18.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仿生软体智能机器鱼轻便小巧。
【分析】16.A.内容与第②段“我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就读,学校倡导科技创新,我觉得水下机器人大有意思,就在大一暑假琢磨着做了一个仿生鱼雏形,能遥控它在水里游动。”相符;
B. 内容与第④段“从狮子鱼身上,李国瑞获得灵感:‘要是将单薄的电子元器件离散分布,并嵌入柔软的硅橡胶中,扛住高压,不就能摆脱传统深海机器人必用的抗压外壳了吗?’”相符;
C. 内容与第⑥段“2019年12月,仿生鱼潜至马里亚纳海沟深处。海试影像记录显示,在马里亚纳海沟10900米的地方,仿生鱼实现了稳定扑翼驱动。2020年8月27日,仿生鱼在南海3224米深处成功游泳”不相符;
D. 内容与第⑦段“未来或将看到,软体机器人深入有待探索的深海区,在珊瑚礁、水下洞穴中穿行,参与海洋监测、海洋污染清理和预防、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多工作”相符;
故选C。
17.本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特点的把握。根据第⑦段“目前,深海机器人的抗压外壳成本高昂。仿生鱼又轻又灵巧,重量还不到200克,而且成本远低于现有的深海机器人。”得出:轻便灵巧,成本低;
根据“软体机器人有很多特殊优势,对复杂环境、极端环境、恶劣环境适应性都好”得出:对复杂环境、极端环境、恶劣环境适应性都好;
据此填空即可。
18.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根据“长22厘米,翼展宽度28厘米”分析,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根据“大小跟一张A4纸差不多”分析,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结合下文“两个会扑动的侧鳍,与躯体的‘肌肉’相连。当机器人电池发出的电信号经过‘肌肉’时,这些‘肌肉’便会舒张,通过节律性扑翅实现游动”分析,准确地说明了仿生软体智能机器鱼轻便小巧。
19.A 20.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星际高速公路令小天体在太阳系中的迁移速度加快,增加了小天体与行星发生碰撞概率的情况。 21.示例:(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提出了很多星际高速公路上的问题,引发人们的兴趣;(2)总结上文,点明主旨,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激发人们去探知宇宙的奥秘;(3)与文章的题目和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分析】1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对即可作答。依据原文“在星际高速公路网络上运行的物体,无需消耗任何燃料便可从太阳系一处转移到另一处”可知,选项A中的“需要消耗较多燃料”的说法与原文不符。故选A。
20.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中画线句子列举了1994年“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进入木星系统拉格朗日点附近的星际高速公路网络,最终撞击木星的事例,具体地说明了“星际高速公路令小天体在太阳系中的迁移速度加快,增加了小天体与行星发生碰撞的概率”这一情况。
21.考查文章段落的表达作用。文章的结尾段分别提出了“小行星是否会搭乘星际高速公路到达地球?”“如何及时发现星际高速公路网络上运行的具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未来人类能否借助星际高速公路网络更快地飞出太阳系?”这些人们感兴趣的问题。结构上,又与文章的题目和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在点明主旨的同时,给人以想象空间,能激发读者去探知宇宙的奥秘。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