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课内文言文阅读: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湖南专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1课内文言文阅读: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湖南专用)(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7 23:5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湖南专用)
专题11 课内文言文阅读
【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真题】
课内文言文阅读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调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①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 ②水尤(格外)清冽
B.①潭中鱼可(可以)百许头 ②日光下澈(清澈),影布石上
C.①斗折蛇(像蛇那样)行 ②其岸势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
D.①凄神寒(使……寒冷)骨 ②悄怆幽邃(深)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文中写清潭中的游鱼,蕴含着作者什么情感?
【2022·湖南湘潭·中考真题】
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可得兼 风雨兼程 统筹兼顾
B.不为苟得 一丝不苟 苟全性命
C.人之所恶 深恶痛疾 褒善贬恶
D.可以辟患 不以物喜 严阵以待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6.文段中蕴含着一个人生准则,请你概括出来。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准则的理解。
【2022·湖南株洲·中考真题】
文言文阅读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电。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在 ②略无阙处 阙:同“缺”,缺口
B.①至于夏水襄陵 襄:冲上 ②沿溯阻绝 绝:隔断
C.①虽乘奔御风 奔:飞奔 ②素湍绿潭 素:素雅
D.①林寒洞肃 肃:肃杀 ②属引凄异 引:延长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9.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特征。
(1)第②段,作者化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夏水 的特点。
(2)第③④段,作者分别用四个字的“ ”和“ ”概括描写了三峡春冬和秋季的景象,语言凝练俊雅。
【2022·湖南常德·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蔓不枝/青树翠蔓 B.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
C.予谓菊/秦王谓唐雎曰 D.宜乎众矣/诚宜开张圣听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晋 陶 渊 明 独 爱 菊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3.你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4.依据上文,谈谈“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的现实意义。
【2022·湖南娄底·中考真题】
15.文言类。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1)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伐/竹取道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教然后/知困 D.今齐地方/千里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日光下澈(清澈) B.可百许头(可以)
C.凄神寒骨(凄凉) D.佁然不动(……的样子)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
B.第①段开头寥寥数语便颇有情致地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出了小石潭的位置、环境,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作者探幽的浓厚兴味。
C.文章②③④三段中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对小石潭周围的景物进行了细致描绘,渲染出幽僻凄清的氛围。
D.柳宗元在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中,寓情于景,奇丽的小石潭风光中始终流淌着喜悦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永州山水的热爱。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小石潭本是永州一无名小潭,却因柳宗元诗情画意的笔调而闻名古今。结合全文说说柳宗元描写山水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2021·湖南永州市·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坚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始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1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 B.且焉/置土石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其妻献疑曰/其真无马邪
C.跳往助之/友人惭,下车引之 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
18.下列有关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山的高大,可见愚公移山任务艰巨。
B.文中愚公妻子提出疑问与智叟笑着劝阻,表明二人对愚公移山均不赞同。
C.文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愚公目光长远、意志坚定、不惧艰险的品质。
D.结尾写神仙背走大山,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甚矣,汝之不惠!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021·湖南常德市·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B.野芳发而幽香 野芳:山野的芬芳。
C.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D.树林阴翳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21.下列句子中的“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请选出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C.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D.太守谓谁?卢陵欧阳修也。
2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醉能同其乐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24.关于《醉翁亭记》的主题,历来有“忧虑说”和“闲适说”两种主要意见。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2021·湖南湘潭市·中考真题】
文言文段阅读
文言文段阅读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2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宴酣之乐 客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泉香而酒冽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行者休于树 征于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酿泉为酒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27.联系全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试卷第6页,共7页
试卷第1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B 2.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3.贬谪后初见小石潭的欢愉之情。
【解析】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的的“可”是大约,不是“可以”;“日光下澈”的“澈”是穿透,不是“清澈”。
故选B。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以(因为)、清(冷清)、居(停留)、去(离开)”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而探山访水。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叙写作者初见小石潭,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因此,作者写清潭中的游鱼,抒发了作者贬谪后初见小石潭的欢愉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4.B 5.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6.准则:舍生取义。
理解:生命是珍贵的,当面对生死抉择的紧要关头,要坚守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在新的时代也要见义勇为,勇于坚持正义的事业,做于人于国有益的事。
【解析】4.A.同时占有几样东西或进行几件事情\加倍的,双倍的\同时占有几样东西或进行几件事情;
B.都是“苟且”的意思;
C.厌恶\厌恶\罪恶、邪恶,与“善”相对;
D.凭借\因为\来;
故选B。
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非独,不仅、不只是;是心,这种心;勿,不;丧,丧失。
6.第一问: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文本中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人生准则是:舍生取义。即在生与义发生矛盾时,要选择义,放弃生。
第二问: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舍生取义不仅适用于古代,同样适用于当代。当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应果断的放弃个人利益,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中华民族实现百年复兴的关键节点,“舍生取义”这一人生准则显得更加重要。
【点睛】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7.C 8.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9. 水流湍急 清荣峻茂 林寒涧肃
【解析】7.C.①句意: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奔:飞奔的马。②句意: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素:白色。
故选C。
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由第②段“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可知,这里化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这里是说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写出了夏水水流湍急的特点。
(2)第③段中,作者用“清荣峻茂”这极为精准的四个字,着重状写了三峡春冬之际,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特点,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由此引发作者“良多趣味”的感慨。第④段中,由“林寒涧肃”可知,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三峡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据此概括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D 11.晋陶渊明/独爱菊 12.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13.①感慨知音少(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②即使同道不多,也要坚守志趣,洁身自爱(永葆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要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4.示例: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要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解析】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横生枝蔓/藤蔓;
B.更加/好处;
C.认为/对……说;
D.应当/应当;
故选D。
1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本句句意为: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晋陶渊明”是主语,“爱”是谓语,此处限画一处,故在“晋陶渊明”与“独爱菊”之间断开。故断句为:晋陶渊明/独爱菊。
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后,之后,以后;鲜,很少;闻,听说,听到。
1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思想情感的理解。
由“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作者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该句表明作者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贴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谈看法。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意思是: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这一句既写莲本身的特征,又象征着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的美好品质。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依然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更应该注重品德修养,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做一个正直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15.(1)B
(2)D
(3)B
(4)(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5)示例: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游兴被激发了。“水尤清洌”“青树翠蔓”“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
【详解】(1)本题考查节奏划分,可根据句意判断。
A.句意为: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节奏为:伐竹 / 取道;
B.句意为: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节奏为:其岸势 / 犬牙差互;
C.句意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节奏为:教/然后知困;
D.句意为:如今齐国疆土,方圆千里。节奏为:今齐地/方千里;
故选B。
(2)A.句意为: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一作“彻”。
B.句意为: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C.句意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D.句意为: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然:……的样子。
故选D。
(3)A.有误,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
C.“对小石潭周围的景物”说法错误。文章按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由远及近,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D.“始终流淌着喜悦之情”说法错误。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
(1)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2)以:因为;其:那;清:凄清;居:待、停留;乃:于是,就。去:离开。
(5)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赏析。本文运用多种描写手法,任选一种结合文章分析即可。
示例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示例二:抓住景物特征,精细生动地描绘。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写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领受着这画卷的美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示例三:侧面描写,烘托景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运用侧面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
16.A 17.C 18.B 19.(1)你也太不聪明了。(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分析】16.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
B.“且焉置土石”的正确停顿是:且/焉置土石。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正确停顿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正确停顿是: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故选A。
17.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固:形容词,顽固/动词,巩固;
B.其:代词,他,他的/语气词,加强反诘语气;
C.之:代词,他/代词,他;
D.苦:动词,愁/使动用法,使……受苦;
故选C。
1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中愚公妻子提出疑问与智叟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所以B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B。
1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甚(很,非常)、汝(你)、惠(聪明)”几个词是重点词语,注意句式倒装。
(2)句中的“易(交换)、反(同‘返’)”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点睛】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装土石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20.B 21.B 22.醉/能同其乐 23.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 24.示例:“闲适说”。选文描写醉翁亭秀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游宴之乐、禽鸟之乐,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
【解析】20.B.错误,句意: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野芳,野花开放;芳,花。故选B。
21.考查对虚词的辨析。
ACD三项的“也”都是表示判断;
B.表示陈述;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醉/能同其乐。
2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关键词和句式。本题中的关键词:临,来到;渔,捕鱼、钓鱼。
24.主观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选择一种说法,合理阐述理由,语句通顺流畅即可。
示例:①“忧虑说”。《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②“闲适说”。选文围绕一个“乐”字展开,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作者极力写出滁州人民的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优雅的情致,也反映了这位北宋政治家在遭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点睛】译文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25.C 26.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27.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志趣追求。
【分析】25.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之: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而: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承接;
C.于:介词,在/介词,在;
D.为:动词,酿造/介词,向;
故选C。
26.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从(跟从,跟随)、而(却)、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27.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这篇文章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欣赏“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三是“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所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体现其贬谪后的旷达情怀。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答案第10页,共10页
答案第9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