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故乡》课件(共4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故乡》课件(共47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8 06:2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鲁 迅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基本情节。(重点)
2.学习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用对比、议论突出主题的写法。(难点)
3.体会文中“我”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我”探求人生道路的坚定信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
想象中的故乡
故乡的今天
课时一
感知课文内容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时代背景
小说写于1921年1 月。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十多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下,混战不已。各地的军阀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定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劳动人民,身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中痛苦的扎挣,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故乡》描绘了近代中国农村破产的图景,写出了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层层逼迫下的深重灾难。
写作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希望”的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1921年,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谈谈小说
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分类:
长篇
中篇
短篇
按篇幅长短
(小小说)
小说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读准字音
阴晦huì 苍cānɡ黄
刺猹chá 五行xínɡ
竹匾biǎn 胯kuà下
髀bì骨 愕è然
嗤chī笑 廿niàn年
心绪xù 谋móu食
瓦楞lénɡ 寓yù所
缚fù住 鹁bó鸪ɡū
伶línɡ俐lì 恐吓hè
萧xiāo索 潮汛xùn
秕bǐ谷 打拱ɡǒnɡ
隔膜mó 寒噤jìn
深黛dài 惘wǎnɡ然
恣zì 睢suī 潺chán潺chán
獾huān猪 伶línɡ仃dīnɡ
鄙bǐ夷yí 惶huánɡ恐
大抵dǐ 忙碌lù
学习词语
阴晦yīn huì阴沉昏暗。
萧索xiāo suǒ荒凉、冷落的意思。
祭祀jì sì旧时习俗,陈设供品向祖先或神佛等致礼,表示尊崇并祈求护佑。
伶俐línɡ li聪明;灵活。
愕然è rán处于受惊或受惊者的状态。
鄙夷bǐ yí看不起。
嗤笑chī xiào讥笑。轻蔑地笑。
应酬yìnɡ chou交际来往,以礼待人。
世面shì miàn指人世间形形色色的情状;人情世故。
惘然wǎnɡ rán失意的样子;心情迷茫的样子。
隔膜ɡé mó感情或道德方面的分隔或缺少牵连。
恣睢zì suī放纵,放任。
我会注释
如许rú xǔ这么多。
苍黄cānɡ huánɡ灰暗的黄色。
伶仃línɡ dīnɡ瘦弱。
寓所yù suǒ寄居的房子、住处。
心绪xīn xù心情。
缚fù捆绑。
素sù向来,一直。
无端wú duān没有来由,无缘无故地。
凄凉qī liánɡ形容寂寞冷落或悲伤难过。
惶恐huánɡ kǒnɡ 惊慌害怕。
絮絮xù xu形容说话连续不断。
定规dìnɡ ɡuī一定的规矩。
景况jǐnɡ kuànɡ光景,情况。
潺潺chán chán拟声词,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偶像ǒu xiànɡ原指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神像。也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
家景jiā jǐnɡ家里的生活状况。
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2、依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分为几部分,怎样分?
以“我”在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一)回故乡(1—5)
思考
(三)离故乡(78—88)
(二)在故乡(6—77)
一、阅读1—5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
“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眼前故乡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有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内心则流露出一种忧郁悲伤之情。
4、作者回到家见到的又是怎样的景象
“枯草”“断茎”“寒风”“老屋”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景象。
“我”要永别故乡、永离老屋,而老屋的颓废、荒芜、冷落更增加了惆怅、悲凉的情绪。
5、 “我”这次回故乡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特别的交代回乡的目的呢?
搬家(永别熟识的老屋、远离熟识的故乡,搬家到异地)
写明了作者心境悲凉、忧郁的原因之一。
课时二
走进故乡
故乡的变化
记忆中的故乡
眼前的故乡
神异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人物:
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人也变化了。速读课文,勾画出描写闰土(少年和中年时)的语句。填写下面的表格。
闰土变化
肖像
紫色的圆脸小毡帽手红活圆实颈套银项圈
很深的皱纹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像松树皮无银项圈
(健康开朗朝气蓬勃)
(苍老贫困饱经沧桑)
对比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肖像
动作 语言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可爱)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苍老穷困)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隔膜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充满热情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闰土变化
语言
对比
乡间趣事滔滔不绝热情活泼脱口而出
无聊的客套生活的痛苦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闰土变化
动作
对比
月夜刺猹动作灵活身手敏捷无拘无束
老友相见手提纸包
拘束瑟缩麻木迟钝
生气勃勃热情开朗勇敢善良纯真质朴
小英雄
木偶人
苍老贫困因循守旧麻木愚昧迟钝
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社会落后愚昧。
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
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表面原因:
深层原因: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杨二嫂之变
对比
端庄文静豆腐西施
泼辣刻薄自私圆规
社会挤压、扭曲 可笑可气可恨可怜
塑造杨二嫂形象的作用
1、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
尖嘴利舌、贪财爱小、自私狭隘,
可笑、可恨、可怜、可气,她是庸俗
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是“辛苦恣睢
而生活”的人。
2、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的日趋破产和诚实小市民的日趋贫困。
杨二嫂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小说刻划杨二嫂形象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同:
都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
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
异:
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前,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已经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写杨二嫂则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更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
小说中的“我”
1.是不是鲁迅?
不是。本文是小说(虚构)。散文(真实)
2.“我”小时候是什么人?
地主家的小少爷。
3.长大后是什么人?
知识分子
体会文中的“我”
1.“我”对故乡萧条、衰败、冷漠,感到
(悲哀、失望)
2.对闰土那样的劳苦农民,感到
(深切同情 和爱)
3.对未来,——读86-88段
有美好的憧憬
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 知识分子形象。
课时三
深入主题
快速阅读课文第三部分(78-88)
1、“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我为什么感到“非常气闷”。
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儿时亲密的伙伴与我有了“隔膜”,杨二嫂对我也有了“隔膜”,导致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
2、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又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为什么“清楚”,又“模糊”了?为什么又感到“悲哀”?
西瓜地的影像,寄托了“我”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表明追求的目标是清晰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所以“我”感到“悲哀”。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4、“……不愿意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
“不愿意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
“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这三句中的“辛苦”的含义是什么?
1、指的是“我”,在当时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知识分子。
2、指的是闰土,是一个辛苦民众的代表。
3、指的是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人格被扭曲的庸俗小市民。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2)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6、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结尾充满了哲理。
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以下几种理解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A、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了。
B、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
C、愚味、落后、贫穷的轮回。
D、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
主题分析
小结:
闰土:
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的挣扎着的中国光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作者对其态度
塑造其目的
自题小像
鲁 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拓展延伸
这首诗声调激越,感情强烈。作者运用顿挫跳跃的笔法,有曲折、有波澜、有起伏地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抒发得深刻真切。
全诗四句,先写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继写由热爱而引起对处在“风雨如磬”之中的祖国的忧虑,再写由忧虑而感到“寄意寒星荃不察”,心情不免有点沉重,最后跃上一个新的高峰,激昂慷慨,热血沸腾,迸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最强音,充满着激励的力量。
诗人运用典故、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使自己抒发的感情形象化。如“神矢”这个典故的运用,就把抽象的爱国主义感情表现得十分具体。“风雨如磬”这个富有象征性的比喻,十分形象地表现出黑暗势力的强大,民族危机的深重和国家处境的险恶。以“荃”这种芳香的草比喻人民,表现了鲁迅对人民的热爱、赞颂。最后用“轩辕”代祖国,并誓以鲜血来奉献,使爱国主义的思想得到最形象最突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