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 教学设计 (表格式 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观潮》 教学设计 (表格式 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8 08:4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 于 高 效 课 堂 的 教 学 设 计
语文学科四年级上册
课题名称 1.观潮(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会认本课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难点) 能梳理课文结构,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重点)
教学内容与过程 备注
导: 1.回忆有关山水的古诗词,结合单元页导语,引出古人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2.观看钱塘江大潮视频,使用一个词语进行评价。 3.找出作者评价钱塘江大潮的词语“天下奇观”,扩展“奇观”的含义,辨析“观”在“观潮”和“天下奇观”中的不同释义。 4.自主阅读资料袋,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 思: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哪句话来写? 预设:“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 预设:“潮前(第1、2自然段)——潮来(第3、4自然段)——潮去(第5自然段)”。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自然山水的兴趣。 融入单元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议: 1.检查易错字音,适当扩展:大堤、屹立、昂首挺胸、人声鼎沸、踮脚、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震动、霎时。 2.根据语境辨析“薄”的读音:(口语,báo )很薄、薄饼、薄片;(书面,bó )薄弱、稀薄、单薄、淡薄;(bò )薄荷。 3.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分三大组,分别找出标志“潮前、潮来、潮去”不同状态的句子,并概括三个部分的关键词。 展: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汇报,其余同学补充意见,教师相机板书。预设: 潮前——“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人山人海、充满期待 潮来——“顿时人声鼎沸……潮来了!”——响声如雷,浪潮飞奔 潮去——“潮头崩腾西去”——余波漫卷、风号浪涌 评: 引导学生通过填空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了( )前( ),( )时( ),以及( )过后( )。 预设:课文写了(潮来前)前(人们充满期待),(观潮)时(潮水由远及近的壮观场面),以及(潮水)过后(余波漫卷的场景)。 用: 分类指导书写:潮、渐(左中右等距);据、堤、盼、顿(左窄右宽);崩、震、霎(上收下放) 通过关键词,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为后续的背诵打下基础。
基 于 高 效 课 堂 的 教 学 设 计
语文学科四年级上册
课题名称 1.观潮(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关键词背诵第三、四、自然段。(重点) 2.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难点)3.读诗歌《浪淘沙》(其七),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重点)
教学内容与过程 备注
导: 1.学生开火车复习词语:奇观、农历、据说、堤岸、宽阔、人山人海、昂首、滚动、顿时、人声鼎沸、逐渐、犹如、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震动、霎时、余波、依旧。 2.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思: 1.默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它描写了哪些景物?这时候的钱塘江有什么特点?预设:(景物)江面、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小山;(特点)宽阔、平静。 朗读第三、四自然段,你能找出表示潮来的方位词,以及描写潮水声音和形态的词语吗?预设: (方位词)远处——再近些——越来越近; 通过关键词,回顾课文内容,锻炼学生“使用关键词记忆课文、复述课文”的能力。 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通过“闷雷”声想象潮水的声音。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态)一条白线——横贯江面——两丈多高水墙——白色战马。 议: 提供“学习提示”,引导学生寻找描写生动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在小组内使用“读了( ),我仿佛看到( )”的句式交流。 展: 小组代表借助“学习提示”交流想象的画面,并展示朗读。 预设1:读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我仿佛看到了一堵高大的银白色水墙,这堵水墙横跨整个江面,宽达几公里,我深深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那排山倒海的气势。 预设2:读了“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我仿佛看到一群身姿矫健、四蹄生风的战马,以不可阻挡之势踏地而来,发出了巨大的声响。 预设3:读了“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我仿佛听到了潮水奔腾的声音,那潮涌的声音声势浩大、震耳欲聋! 评: 1.回顾课文内容,结合原文关键词(如第一自然段“天下奇观”、第二自然段“人山人海”、第三自然段“闷雷滚动”、第四自然段“白色战马”、第五自然段“漫天卷地”),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的观潮感受。 2.出示古诗《浪淘沙》(其七): 通过重点句子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根据文中的具体描写来想象画面。
(1)学生齐声朗读; (2)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预设:“八月”(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传统的观潮日”; “涛声吼地来”(声音)——“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头高数丈”(壮观)——“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须臾却入海门去”(退潮)——“霎时,潮头奔腾西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余波)——“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 (3)诗文参照,多种形式朗读。 用: 1.使用不同方法背诵三、四自然段。 (1)填空:( )左右,从( )传来( ),好像( )。顿时( ),有人告诉我们,( )!我们( )往东望去,江面还是( ),看不出( )。过了一会儿,响声( ),只见东边( )的地方出现了( ),人群又( )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 ),逐渐( ),( ),( )。( ),只见( ),形成一堵( )。浪潮( ),犹如( )齐头并进,( )地( )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 )。 (2)关键词:第三自然段:闷雷滚动——潮来了——风平浪静——一条白线;第四自然段:横贯江面——水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诗文对照朗读,感受钱塘江的壮美。 探索记忆方法,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快速又准确地记住内容。
2.使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生活场景,分别造一个不少于15个字的句子:人山人海、山崩地裂、顿时、犹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