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描述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
(3)了解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构建变态发育的核心概念,提升学生归纳与概括的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和阅读资料,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环境状况,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形成生态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青蛙生殖和发育过程的视频,蝌蚪发育过程的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由此导入新课。
(二)互动授课
1. 播放青蛙生殖和发育过程的视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青蛙鸣叫时伴随着什么动作的发生?青蛙鸣叫有什么意义?
学生:青蛙鸣叫时,青蛙口角的鸣囊,鼓起来又瘪下去,只有雄蛙才有鸣囊。雄蛙以鸣叫声招引雌蛙前来抱对,有利于繁殖后代。
(2)在视频中可以看到雌蛙和雄蛙分别排出了什么?又排在了什么地方?
学生:雌蛙排出卵细胞,雄蛙排出精子;雌蛙和雄蛙将卵细胞和精子排在水中。
(3)卵细胞和精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卵细胞和精子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
(4)青蛙是以什么方式生殖的?为什么?
学生:青蛙的生殖属于有性生殖;因为雌雄蛙有抱对现象,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形成了受精卵。
(5)青蛙在生殖过程中进行体外受精。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说是体外受精呢?
学生:因为雄蛙将精子排在水中而不是排在雌蛙体内,雌蛙也将卵细胞排在水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在水中进行而不是在雌蛙的体内进行,所以是体外受精。
2. 播放蝌蚪发育过程的视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了什么?
学生: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了蝌蚪。
(2)蝌蚪的形态特征是什么?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生活习性是什么?用什么呼吸?
学生:蝌蚪有头、尾,没有四肢;蝌蚪生活在水中,以游泳的方式生活,用鳃呼吸。
(3)蝌蚪长大的过程中慢慢长出了什么?蝌蚪的尾巴和鳃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蝌蚪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尾和鳃逐渐萎缩消失。
(4)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
学生:蝌蚪最后变成了青蛙。
(5)青蛙生活在哪里,用什么呼吸?
学生:青蛙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中生活。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6)与家蚕相比,从蝌蚪到青蛙的发育过程变化大吗?
学生:从蝌蚪到青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有头有尾无四肢的蝌蚪变成了有头无尾有四肢的青蛙。
(7)青蛙的发育过程称为什么?
学生:青蛙的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青蛙的卵细胞在水中受精,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概率低,而且在极少有亲代关照的情况下,环境的影响和天敌的捕食都会降低受精卵发育为成蛙的概率。两栖动物一次产出较多的卵细胞,能确保至少有一定数量的受精卵发育成熟。因此,它们产的卵细胞多是对受精概率低和受精卵孵化率低的一种适应,有利于两栖动物的种群繁衍。
3.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的“资料分析”。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资料中的事实说明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
学生:环境变迁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所需的环境,使两栖动物不能正常地进行生殖活动,同时环境变迁还影响了两栖动物正常的发育,最终导致两栖动物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种群的数量和种类减少。
(2)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造成的,水被污染后,其中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或其他生物(如寄生虫)的数量增加。
(3)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资料③可以说明这两种因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非生物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生物也可能影响其他生物的生活和分布。在资料③中,向河流和池塘排放的生活污水,属于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它影响了寄生虫的数量,寄生虫数量增加后,导致出现畸形蛙,即生物因素能影响另一种生物。
(4)从上述事实中你受到哪些启示?
学生: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因此生物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限的,一旦环境的变化超出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生物的生活和分布就会受到影响。
教师总结归纳:
蛙的以下生殖和发育过程必须在水中进行:①雌雄蛙抱对;②雌蛙排出卵细胞,雄蛙排出精子;③受精作用;④受精卵和蝌蚪的发育。也就是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因此水域环境的减少使两栖动物的栖息场所面积减少,水体污染危及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青蛙作为农田中的有益动物,呼吁学生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动物,保护我们的家园的情感和意识。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