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猜猜看这是哪个国家?
日本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这个岛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新课导入】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程标准】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
【学习目标】
1.了解大和政权基本统一了日本、武士集团的形成和幕府统治的发展等基本史实;(史料佐证)
2.掌握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历史解释)
3.知道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唯物史观)
4.通过对古代日本的学习,认识到要不断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积极体会时代内涵,弘扬民族自信心和民族使命感。(家国情怀)
快速阅读课本P52-54,思考下列问题。
1、6世纪前日本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2、大化改新的背景、主要人物、学习对象、内容、影响、启示?
3、幕府统治形成的背景、建立的标志、地位、影响?
4、武士集团的形成、效忠的对象?
自主学习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地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
2.地理环境特点:岛国,岛屿众多、山地众多,平原少、多火山地震,资源匮乏
3.地理环境影响:便于发展渔业,航海业、便于畜牧业发展
、灾害频繁,忧患意识较强
一、6世纪前的日本
2、3世纪的日本:
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3、5世纪的日本:
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一.6世纪前的日本-大和时代
最高统治者称
贵族
王室
“大王”
私有领地
私有领地
组织形式—部
土地私有制
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锦织部、锻治部等。部民地位近似奴隶
部民制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大王是日本大和国家首脑,豪族的同族集团叫做氏,有臣、连、君、直、造、首等姓。这种以姓氏表示的政治关系称氏姓制度。大王依赖中央、地方的氏姓贵族统治全国。大和统治阶级将被征服的部落居民,按照"部"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生产。
国家统治:①实行土地私有制②实行部民制,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统治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一、6世纪前的日本
王室
贵 族
部
部民
领地
地位近似奴隶
海部
田部
锦织部
锻冶部
“田 部”
“海 部”
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
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
一、6世纪前的日本
二、大化改新
1.背景
阅读材料,分析日本为什么要进行改新?
材料一:(6—7世纪的日本)“其臣连伴造等,各置己民,咨意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数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
——《日本书纪》
皇极天皇
中大兄皇子
中臣镰足
苏我入鹿
645年 大和皇族中改革派发动政变乙巳之变
材料二: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①内: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落后的奴隶制阻碍发展(根因)
②外:中国隋唐繁荣强盛,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③直:大和皇族中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2.时间:
646年开始
3.人物:
孝德天皇(年号:大化)
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
二、大化改新
646年,日本仿照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改革。
二、大化改新
4.内容
如果你是此时日本大和国改革派的大臣,请你递交一份合理的改革方案,并说明理由。
天皇陛下:
臣以为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所以臣建议:
1.政治上: 这样可以
2.经济上: 这样可以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贵族实力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班田收授法);统一赋税(租庸调制)
削弱地方贵族,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二、大化改新
5.影响: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注意: 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为日本,意为“日出之国”。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意改革,重视教育,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大化改新的启示:
二、大化改新
历史史事
日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模仿唐朝
唐长安与日本平城京
唐开元通宝与日本和同开珎
中日文字比较
唐装
和服
三.幕府统治(1)背景
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 ——《三世一身法》
①政府为增加耕地,鼓励开垦私田,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
②贵族、豪门、寺院大量垦荒、购买、兼并土地
③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地方失去控制,社会局势动荡
三、幕府统治
(2)幕府统治的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时间:
12世纪晚期
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2)事件:
(3)影响:
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源赖朝
(1147——1199)
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当生与死逼迫你选择时,唯干脆利落地选择死。”
“我讨厌考虑那些所谓的是非、正邪。不顾一切的尽心侍奉,无论什么事情都首先考虑主君就可以了。”
——山本常朝《叶隐》
【思考】结合以上材料,指出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
武士道: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强调了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的精神。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在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穷兵黩武的道路之后,武士道成为帝国主义激励士气、巩固军队、侵略扩张的工具。
幕府与天皇的关系
①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②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三、幕府统治
天皇
将军
大名
武士
武士集团
③逐渐形成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幕府统治的特点: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武士道。
三、幕府统治
内容:
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等。
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古代日本
6世纪前的日本
大化改新
庄园和武士集团
幕府统治
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
部民制
背景
中国文化影响;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等
开始
646年仿效唐朝典章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
内容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班田制等
影响
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形成
原因;特权“不输不入”;影响
武士
集团
保护庄园;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并逐渐形成军事集团。
建立
幕府
1192年源赖朝“征夷大将军”,设幕府于镰仓。幕府将军把持国家大权近700年。
武士道
武士效忠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
【课堂小结】
直击中考
1. (2023年湖北中考). 从7世纪中期开始,日本人的服饰、饮食、建筑、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以及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中国唐朝的印记。古代日本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大和统一 B.大化改新 C.幕府统治 D.明治维新
2. (2022湖南益阳)“中国经历上下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灿烂文明,被日本通过一次革新,尽数吸收。”材料中的“革新”使日本( )
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C,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天皇的权利
D.促进了封建庄园制度形成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