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劳动恰如时代洪流中的一叶小舟,载着青年人逆波而上到达理想彼岸。“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是范成大笔下的劳动图景;“夙兴夜寐,洒扫庭内”,这是绵延至今的热爱劳动的传统。我们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总有劳动的旋律回响其中。劳动是让我们享受生活,享受生活细小而平凡的乐趣,让我们的生活不至于单调,而是繁花似锦、热烈充盈。
《芣苢》《插秧歌》
——劳动之歌
任务一:走近名著 熟记常识
活动1:《诗经》简介
活动2:诗经“六义”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按音乐和内容)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
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有一定联系。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任务二:诵读感知 尝试翻译
活动1:听朗读音频,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 )之。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 )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意轻重音、停顿,带着欢欣的情感
字 甲骨文 小篆 含义 纵观六个字,
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
采
有
掇
捋
袺
襭
采摘芣苢
越采越快
越采越多
收获满满
(劳动过程)
(劳动欢乐)
采摘
取得,获得
拾取,摘取
从茎上成把取下
提起衣襟兜东西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
兜东西
活动2:这六个字有哪些细微区别?可以改变顺序吗?
展现了古人一种什么样的劳动生活场景?
活动3:自主朗读,结合注释,尝试将本诗
翻译成现代文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 )之。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 )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任务三:品读诗句 感知情感
活动1: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从一开始的采摘,到最后的满载而归,表现出劳动者劳动成果由少变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活动2:前人读《芣苢》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本诗有什么写作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1)结构:重章叠唱,回环往复。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内容和主题:深化了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和谐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欢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主题
插秧歌
宋 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
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作者简介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dōu jiǎ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shì chú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móu
zā
suō
shà
问题一:阅读诗歌,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诵读感知 尝试翻译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抛秧接秧图
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
拔秧插秧图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雨中插秧图
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呼唤早餐图
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农夫应答图
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插秧歌》是杨万里写给农民的颂歌:歌颂他们辛劳中的秩序井然,顶风冒雨中的热火朝天;赞颂他们吃苦耐劳,废寝忘食,投入忘我。春种,秋收,这是劳动者发自内心的责任,也是根植于骨子里的习惯。
问题二:《插秧歌》的诗句哪些用得好,为什么?
通读诗歌,鉴赏诗句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运用四个动词,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叠用两个比喻(战士打仗必备的装束/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
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问而不答,用动作回答,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通过语言,勾勒出了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
这首诗展现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通过插秧劳作的场面描写,真实客观地表现出农人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主题
《芣苢》《插秧歌》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是他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填写下表。
诗歌 表现手法 劳动场景 表达情感
《芣苢》
《插秧歌》
重章叠唱
直接描写,展现了劳动妇女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
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白描、比喻、反衬、对话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展现了农忙时节插秧劳作的紧张与艰辛
形象地表达了劳动的紧张与辛苦,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劳动最光荣 劳动最崇高 劳动最伟大 劳动最美丽
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