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新生入学素质检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新生入学素质检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7 08:43:39

文档简介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新生入学素质检测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24分)
1.默写
(1)《岳阳楼记》中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变化无穷的句子是:   ,   。
(2)《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   ,   。
(3)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   ,   ?
(4)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之行也》中与之意思相近的语句是   ,   。
(5)“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通过写景表达送别之情的佳句,如“   ,   ”等,至今仍广为传诵。
【答案】(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子其子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2.语言文字运用
【甲】
播种者呵/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yùn育/金色的颗粒。/就在此刻,/你——悲哀的诗人呀,/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久久负伤着的心里:/____,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乙】
当它来时,我听见/冬zhé的虫蛹转动于地下/群众在____上高声说话/城市从远方/用电力与钢铁____它/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搁弃在河畔/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   育 冬zhé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  )
A.但是 旷场 呼唤
B.因为 旷场 召唤
C.但是 犷场 召唤
D.因为 犷场 呼唤
(3)结合你读过的艾青的其他诗歌,说说艾青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什么?各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答案】(1)孕;蛰
(2)B
(3)两个意象是:土地、太阳。象征意义:“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太阳”象征着对光明、希望的向往和追求。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近义词辨析;欣赏文本的形象
3.综合实践运用
复兴学校九年级某班将举行“走进章回体小说”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本次活动结束后,班刊编辑部拟出一则征稿启事,请你修改。
征稿启事 各位同学: 为交流“走进章回体”语文活动心得体会,本刊拟出一期活动专刊,请大家活跃投稿。投稿截止日期为2023年8月31日。 此致 敬礼 班刊编辑部 2023年8月20日
(1)这则启事内容有一处缺漏,请指出。
(2)征稿启事中有一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3)这则启事格式上有一处不规范,请指出并修改
【答案】(1)应补充交稿的方式或地点。
(2)“活跃”改为“踊跃”(或“积极”)。
(3)征稿启事不需要“此致敬礼”,应删除
【知识点】语言得体;搭配不当
二、阅读(38分)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历代有不少皇帝昭告人民“以孝治天下”,自己还装模作样,尽量露出一副孝子的形象。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并不缺少为了争夺王位导致儿子弑父的记载。但那是天子的事,老百姓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如果发生儿女杀父母的事,皇帝必赫然震怒,处儿女以极刑中的极刑:万剐凌迟。在中国流传时间极长而又极广的所谓“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比如王祥卧冰、割股疗疾等等,都是迷信色彩极浓的故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选自季羡林《谈“孝”》)
材料二:
孝敬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是人类出于社会本性追求的基本价值。孝德文化以“唯人为贵”为核心内容,既是治国理政必须秉持的基本理念,又是从上到下的基本价值遵循,这些要求与当代中国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为内容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个国家如果每个人都把孝做好,这个德就立起来了,德立起来,人就立起来了,人立起来,国就立起来了。所以说实现中国梦,要从孝道做起。
(选自何虎《孝为德之本》)
材料三:
当然,孝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并非出于纯粹的功利,更主要的是人们的情感。“孝”的基础是基于自然性的血缘关系,人自幼受到父母的多年抚养而成长起来,自然就积累起对父母的一种无可替代和解除的原生性情感。所以在父母年迈失去劳动能力之时,绝大多数儿女都会承担起养老送终的责任。有人认为西方社会没有孝的观念,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在西方,人们注重自己的独立性,青年人不愿依赖父母生活,家长也不想拖累子女。可是一旦父母有需要时,子女仍会把照顾老人视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在这方面与东方社会相比只有程度的区别,而无本质不同。所以,孝是人类普世的价值和道德。它的表现形式可以随时代和空间而变化,但作为人类必具的高级情感这点却是古今中外总体相同的。
从社会的角度讲,孝作为一种情感还具有超越家庭而普及全社会的意义。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情感包括亲情、爱情、友情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亲情,亲情中最主要的又是父母与子女间的感情。“百善孝为先”,作为家庭内部普遍存在的原生性关系的血缘情感,又是培养基本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自然基础。如古语所道“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假如一个人没有特别原因而对父母不孝的话,基本上也不可能会有真正的爱情和友情,更不会有社会责任感。
(选自方新德《孝作为一种情感而存在》)
材料四: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孝顺的人不计其数。古有仲由为母百里负米,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今有年过七旬养子蒋德明反哺105岁母亲,“她养我长大,我养她到老”,他一做就是几十年。全国道德模范张永珍,37年相继照顾6位与她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用柔弱的肩膀撑起半边天,用坚韧谱写新时代敬老孝老的赞歌。
“常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扶老之事”,其实,对父母来说,子女能回报多少,以什么形式回报,并不重要,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此无私伟大,比起在特定节日的问候,我们更应该让爱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世界上最大的遗憾无异于子欲孝而亲不在。多陪陪自己的父母。“百善孝为先”,敬老养老是每个子女的义务与责任,从自身做起,树立榜样,让孝养老的家风代代相传!
(选自李巧莲《以敬老之心,笃行扶老之事》)
4.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
A.古代皇帝都是“以孝治天下”,但有的为了争夺王位导致儿子弑父,这显示了他们的虚伪
B.一个人如果没有特别原因而对父母不孝的话,那么他基本上也不可能会有社会责任感。
C.西方青年同样具有孝敬的观念,虽然人们注重自己的独立性,但子女不会逃避照顾老人的义务。
D.父母并不在意子女回报的多少和形式,但子女要有敬老之心,要尽到敬老养老的义务与责任。
5.材料一和材料四都提到了“王祥卧冰”的故事,作用有什么不同?
6.同是“孝”的话题,材料二和材料三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7.结合所给四则材料,说一说你对“孝”的理解。
【答案】4.A
5.材料一提到“王祥卧冰”,是证明在中国流传时间极长而又极广的所谓“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的观点。材料四提到了“王祥卧冰”的故事,是证明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孝顺的人不计其数的观点。
6.材料二侧重从德的角度,谈孝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重要意义。材料三侧重从情感的角度,谈孝是人类普世的价值和道德。
7.古代的愚孝不值得提倡;孝敬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对实现中国梦意义深远;孝是人类普世的价值和道德。是每个人必备的情感;“百善孝为先”,敬老养老是每个子女的义务与责任。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社科类
文学类文本阅读
父子之战
余华
①我对我儿子最早的惩罚是提高自己的声音。那时他还不满两岁,当他意识到我不是在说话,而是在喊叫时,他就明白自己处于不利的位置了,于是睁大了惊恐的眼睛,仔细观察着我进一步的行为。渐渐地,我的喊叫失去了作用,他最多只是吓一跳,随即就若无其事了。
②我开始增加惩罚的筹码,将他抱到屋外。当门一下子被关上后,他重新唤醒了自己的惊恐,嚎啕大哭。可是随着抱他到屋外次数的增加,他的哭声消失了,他学会了如何让自己安安静静地坐在楼梯上。接近四岁时,他知道反抗了。有几次我刚把他抱到门外,他下地之后以难以置信的速度跑回了屋内,并且关上了门,把我关到了屋外。
③儿子瓦解父亲惩罚的过程,其实也在瓦解着父亲的权威。人生就像是战争,即便父子之间也同样如此。当儿子长大成人时,父子之战才有可能结束。不过另一场战争开始了,当上了父亲的儿子将会去品尝作为父亲的不断失败,而且是漫长的失败。
④我注意到我儿子现在对付我的手段,很像我小时候对付自己的父亲。那时我已经上小学了,我意识到父亲和我之间的美妙关系,于是我出招了。当我做错事父亲正要大发雷霆时,我假装发烧了,而且这样去告诉父亲。父亲听完我对自己疾病的陈述后,第一个反应——抬起手,张开手掌,伸过来,贴在我的额头上。
⑤我才想起来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我竟然忘记父亲是医生。我心想完蛋了,我不仅逃脱不了前面的惩罚,还将面对新的惩罚。幸运的是我竟然蒙混过关了,当我父亲明察秋毫的手意识到我什么病都没有的时候,他居然没有去收拾我是否在欺骗他,反而是对我整天不活动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他怒气冲冲地训斥我,警告我不能整天在家里坐着或者躺着,应该到外面去跑一跑,哪怕是晒一晒太阳也好。接下去他明确告诉我,我什么病都没有,我的病是我不爱活动,然后他让我出门去,两个小时以后再回来。
⑥父亲的怒气因为对我身体的关心一下子转移了方向,他似乎忘记了我刚才的过错。于是,我有关疾病的表演深入到了身体内部。在那一两年的时间里,我经常假装肚子疼,确实起到了作用。每当我做错了什么事,我意识到父亲的脸正在沉下来的时候,我的肚子就会疼起来。刚开始我还能体会到自己是在装疼,后来竟然变成了条件反射,只要父亲一生气,我的肚子立刻会疼,连我自己都分不清真假。父亲的生气总会一下子转移到我不活动、乱吃食物等其他事情上去,使他忘记了应该对我做出的惩罚。尽管他显得更加气愤,可是这类气愤由于性质的改变,我能够十分轻松地去承受。
⑦有一次我弄巧成拙了。当我声称自己肚子疼的时候,父亲的手摸到了我的右下腹,他问我是不是这个地方,我连连点头。然后父亲又问我是不是胸口先疼,我仍然点头。接下去父亲完全是按照阑尾炎的病状询问我,而我一律点头。其实那时候我自己也弄不清是真疼还是假疼,只是觉得父亲有力的手压到哪里,哪里就疼。在这一天的晚上,我躺到了医院的手术台上。当时我心里充满了迷惘,父亲坚定的神态使我觉得自己可能是阑尾炎发作了,可是我又想到自己最开始只是假装疼痛而已。我的脑子转来转去,不知道如何去应付接下去将要发生的事,我记得自己十分软弱地说了一声:我现在不疼了。我希望他们会放弃已经准备就绪的手术,可是他们谁都没有理睬我。护士长将一块布盖在了我的脸上,在我嘴的地方有一个口子,然后发苦的粉末倒进了我的嘴里,没多久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⑧等到我醒来的时候,我已经睡在家里的床上了。我看到父母站在床前,我的阑尾已经被割掉了。很多年以后,我曾问过父亲,我的阑尾是不是应该切掉。父亲告诉我应该切掉,因为我当时的阑尾有点红肿,他认为手术是最为正确的方案。其实对那个时代的外科医生来说,不仅是“有点红肿”的阑尾应该切掉,就是完全健康的阑尾也不应该保留。我的看法和父亲不一样,我这是自食其果。
8.请根据文章①~⑥段的内容完成下表。
9.阅读全文,请对下面的加点词语和句子作简要赏析。
①我记得自己十分软弱地说了一声:我现在不疼了。
②抬起手,张开手掌,伸过来,贴在我的额头上。
10.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我的看法和父亲不一样,我这是自食其果”的理解。
11.我们身边也有类似的“父母与子女之战”,你觉得在这样的战争中是否需要胜利者,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8.将儿子关在门外;假装发烧或假装肚子疼
9.①软弱:缺乏力气。在这里指声音因心虚而显得无力,生动传神地写出“我”得知阑尾将被割掉时的无奈和慌乱,表达了“我”心中的纠结和懊悔。②运用动作描写,如“抬起,张开,伸,贴”等,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得知“我”生病后的反应,表现出父亲对“我”的关心。
10.①“自食其果”指做了坏事,结果害了自己;自作自受。父亲认为“我”是因生病而割掉阑尾,而“我”明白被割掉阑尾是自己撒谎受到的惩罚。②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因为撒谎而受到被割掉阑尾惩罚的醒悟,深化主旨。
11.文章写两对父子之间的“战争”都是以父亲的“妥协”告终,而这种“妥协”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父母与子女之战的战争不需要胜利者的,而是需要沟通和交流。学会换位思考,多体谅家人,这种“战争”就会消弭于无形。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
文言文阅读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②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安可为俗士道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乃记之而去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潭中鱼可百许头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D.以其境过清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4.写游记常运用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的方法,请结合【甲】文内容,简要分析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在【甲】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15.【甲】【乙】两文都是游记作品,两文中划线句子在描绘景物的手法方面有何相同之处?两文所流露出的作者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2.D
13.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4.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石潭,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15.都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景。甲文中划线句子通过写小石潭中鱼的情态看得清清楚楚,侧面描写水的清澈透明。乙文中划线句子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侧面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两文所流露出的作者思想感情不同。【甲】文通过写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气氛,表达了作者贬官后的孤凄悲凉之情;【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课文理解
三、写作(35+3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中指出:“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请以“自找苦吃”为主题,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题目自拟,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顺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1 / 1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新生入学素质检测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24分)
1.默写
(1)《岳阳楼记》中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变化无穷的句子是:   ,   。
(2)《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   ,   。
(3)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   ,   ?
(4)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之行也》中与之意思相近的语句是   ,   。
(5)“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通过写景表达送别之情的佳句,如“   ,   ”等,至今仍广为传诵。
2.语言文字运用
【甲】
播种者呵/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yùn育/金色的颗粒。/就在此刻,/你——悲哀的诗人呀,/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久久负伤着的心里:/____,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乙】
当它来时,我听见/冬zhé的虫蛹转动于地下/群众在____上高声说话/城市从远方/用电力与钢铁____它/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搁弃在河畔/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   育 冬zhé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  )
A.但是 旷场 呼唤
B.因为 旷场 召唤
C.但是 犷场 召唤
D.因为 犷场 呼唤
(3)结合你读过的艾青的其他诗歌,说说艾青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什么?各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3.综合实践运用
复兴学校九年级某班将举行“走进章回体小说”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本次活动结束后,班刊编辑部拟出一则征稿启事,请你修改。
征稿启事 各位同学: 为交流“走进章回体”语文活动心得体会,本刊拟出一期活动专刊,请大家活跃投稿。投稿截止日期为2023年8月31日。 此致 敬礼 班刊编辑部 2023年8月20日
(1)这则启事内容有一处缺漏,请指出。
(2)征稿启事中有一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3)这则启事格式上有一处不规范,请指出并修改
二、阅读(38分)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历代有不少皇帝昭告人民“以孝治天下”,自己还装模作样,尽量露出一副孝子的形象。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并不缺少为了争夺王位导致儿子弑父的记载。但那是天子的事,老百姓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如果发生儿女杀父母的事,皇帝必赫然震怒,处儿女以极刑中的极刑:万剐凌迟。在中国流传时间极长而又极广的所谓“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比如王祥卧冰、割股疗疾等等,都是迷信色彩极浓的故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选自季羡林《谈“孝”》)
材料二:
孝敬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是人类出于社会本性追求的基本价值。孝德文化以“唯人为贵”为核心内容,既是治国理政必须秉持的基本理念,又是从上到下的基本价值遵循,这些要求与当代中国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为内容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个国家如果每个人都把孝做好,这个德就立起来了,德立起来,人就立起来了,人立起来,国就立起来了。所以说实现中国梦,要从孝道做起。
(选自何虎《孝为德之本》)
材料三:
当然,孝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并非出于纯粹的功利,更主要的是人们的情感。“孝”的基础是基于自然性的血缘关系,人自幼受到父母的多年抚养而成长起来,自然就积累起对父母的一种无可替代和解除的原生性情感。所以在父母年迈失去劳动能力之时,绝大多数儿女都会承担起养老送终的责任。有人认为西方社会没有孝的观念,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在西方,人们注重自己的独立性,青年人不愿依赖父母生活,家长也不想拖累子女。可是一旦父母有需要时,子女仍会把照顾老人视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在这方面与东方社会相比只有程度的区别,而无本质不同。所以,孝是人类普世的价值和道德。它的表现形式可以随时代和空间而变化,但作为人类必具的高级情感这点却是古今中外总体相同的。
从社会的角度讲,孝作为一种情感还具有超越家庭而普及全社会的意义。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情感包括亲情、爱情、友情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亲情,亲情中最主要的又是父母与子女间的感情。“百善孝为先”,作为家庭内部普遍存在的原生性关系的血缘情感,又是培养基本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自然基础。如古语所道“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假如一个人没有特别原因而对父母不孝的话,基本上也不可能会有真正的爱情和友情,更不会有社会责任感。
(选自方新德《孝作为一种情感而存在》)
材料四: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孝顺的人不计其数。古有仲由为母百里负米,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今有年过七旬养子蒋德明反哺105岁母亲,“她养我长大,我养她到老”,他一做就是几十年。全国道德模范张永珍,37年相继照顾6位与她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用柔弱的肩膀撑起半边天,用坚韧谱写新时代敬老孝老的赞歌。
“常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扶老之事”,其实,对父母来说,子女能回报多少,以什么形式回报,并不重要,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此无私伟大,比起在特定节日的问候,我们更应该让爱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世界上最大的遗憾无异于子欲孝而亲不在。多陪陪自己的父母。“百善孝为先”,敬老养老是每个子女的义务与责任,从自身做起,树立榜样,让孝养老的家风代代相传!
(选自李巧莲《以敬老之心,笃行扶老之事》)
4.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
A.古代皇帝都是“以孝治天下”,但有的为了争夺王位导致儿子弑父,这显示了他们的虚伪
B.一个人如果没有特别原因而对父母不孝的话,那么他基本上也不可能会有社会责任感。
C.西方青年同样具有孝敬的观念,虽然人们注重自己的独立性,但子女不会逃避照顾老人的义务。
D.父母并不在意子女回报的多少和形式,但子女要有敬老之心,要尽到敬老养老的义务与责任。
5.材料一和材料四都提到了“王祥卧冰”的故事,作用有什么不同?
6.同是“孝”的话题,材料二和材料三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7.结合所给四则材料,说一说你对“孝”的理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
父子之战
余华
①我对我儿子最早的惩罚是提高自己的声音。那时他还不满两岁,当他意识到我不是在说话,而是在喊叫时,他就明白自己处于不利的位置了,于是睁大了惊恐的眼睛,仔细观察着我进一步的行为。渐渐地,我的喊叫失去了作用,他最多只是吓一跳,随即就若无其事了。
②我开始增加惩罚的筹码,将他抱到屋外。当门一下子被关上后,他重新唤醒了自己的惊恐,嚎啕大哭。可是随着抱他到屋外次数的增加,他的哭声消失了,他学会了如何让自己安安静静地坐在楼梯上。接近四岁时,他知道反抗了。有几次我刚把他抱到门外,他下地之后以难以置信的速度跑回了屋内,并且关上了门,把我关到了屋外。
③儿子瓦解父亲惩罚的过程,其实也在瓦解着父亲的权威。人生就像是战争,即便父子之间也同样如此。当儿子长大成人时,父子之战才有可能结束。不过另一场战争开始了,当上了父亲的儿子将会去品尝作为父亲的不断失败,而且是漫长的失败。
④我注意到我儿子现在对付我的手段,很像我小时候对付自己的父亲。那时我已经上小学了,我意识到父亲和我之间的美妙关系,于是我出招了。当我做错事父亲正要大发雷霆时,我假装发烧了,而且这样去告诉父亲。父亲听完我对自己疾病的陈述后,第一个反应——抬起手,张开手掌,伸过来,贴在我的额头上。
⑤我才想起来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我竟然忘记父亲是医生。我心想完蛋了,我不仅逃脱不了前面的惩罚,还将面对新的惩罚。幸运的是我竟然蒙混过关了,当我父亲明察秋毫的手意识到我什么病都没有的时候,他居然没有去收拾我是否在欺骗他,反而是对我整天不活动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他怒气冲冲地训斥我,警告我不能整天在家里坐着或者躺着,应该到外面去跑一跑,哪怕是晒一晒太阳也好。接下去他明确告诉我,我什么病都没有,我的病是我不爱活动,然后他让我出门去,两个小时以后再回来。
⑥父亲的怒气因为对我身体的关心一下子转移了方向,他似乎忘记了我刚才的过错。于是,我有关疾病的表演深入到了身体内部。在那一两年的时间里,我经常假装肚子疼,确实起到了作用。每当我做错了什么事,我意识到父亲的脸正在沉下来的时候,我的肚子就会疼起来。刚开始我还能体会到自己是在装疼,后来竟然变成了条件反射,只要父亲一生气,我的肚子立刻会疼,连我自己都分不清真假。父亲的生气总会一下子转移到我不活动、乱吃食物等其他事情上去,使他忘记了应该对我做出的惩罚。尽管他显得更加气愤,可是这类气愤由于性质的改变,我能够十分轻松地去承受。
⑦有一次我弄巧成拙了。当我声称自己肚子疼的时候,父亲的手摸到了我的右下腹,他问我是不是这个地方,我连连点头。然后父亲又问我是不是胸口先疼,我仍然点头。接下去父亲完全是按照阑尾炎的病状询问我,而我一律点头。其实那时候我自己也弄不清是真疼还是假疼,只是觉得父亲有力的手压到哪里,哪里就疼。在这一天的晚上,我躺到了医院的手术台上。当时我心里充满了迷惘,父亲坚定的神态使我觉得自己可能是阑尾炎发作了,可是我又想到自己最开始只是假装疼痛而已。我的脑子转来转去,不知道如何去应付接下去将要发生的事,我记得自己十分软弱地说了一声:我现在不疼了。我希望他们会放弃已经准备就绪的手术,可是他们谁都没有理睬我。护士长将一块布盖在了我的脸上,在我嘴的地方有一个口子,然后发苦的粉末倒进了我的嘴里,没多久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⑧等到我醒来的时候,我已经睡在家里的床上了。我看到父母站在床前,我的阑尾已经被割掉了。很多年以后,我曾问过父亲,我的阑尾是不是应该切掉。父亲告诉我应该切掉,因为我当时的阑尾有点红肿,他认为手术是最为正确的方案。其实对那个时代的外科医生来说,不仅是“有点红肿”的阑尾应该切掉,就是完全健康的阑尾也不应该保留。我的看法和父亲不一样,我这是自食其果。
8.请根据文章①~⑥段的内容完成下表。
9.阅读全文,请对下面的加点词语和句子作简要赏析。
①我记得自己十分软弱地说了一声:我现在不疼了。
②抬起手,张开手掌,伸过来,贴在我的额头上。
10.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我的看法和父亲不一样,我这是自食其果”的理解。
11.我们身边也有类似的“父母与子女之战”,你觉得在这样的战争中是否需要胜利者,请谈谈你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②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安可为俗士道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乃记之而去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潭中鱼可百许头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D.以其境过清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4.写游记常运用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的方法,请结合【甲】文内容,简要分析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在【甲】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15.【甲】【乙】两文都是游记作品,两文中划线句子在描绘景物的手法方面有何相同之处?两文所流露出的作者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三、写作(35+3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中指出:“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请以“自找苦吃”为主题,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题目自拟,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顺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子其子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2.【答案】(1)孕;蛰
(2)B
(3)两个意象是:土地、太阳。象征意义:“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太阳”象征着对光明、希望的向往和追求。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近义词辨析;欣赏文本的形象
3.【答案】(1)应补充交稿的方式或地点。
(2)“活跃”改为“踊跃”(或“积极”)。
(3)征稿启事不需要“此致敬礼”,应删除
【知识点】语言得体;搭配不当
【答案】4.A
5.材料一提到“王祥卧冰”,是证明在中国流传时间极长而又极广的所谓“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的观点。材料四提到了“王祥卧冰”的故事,是证明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孝顺的人不计其数的观点。
6.材料二侧重从德的角度,谈孝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重要意义。材料三侧重从情感的角度,谈孝是人类普世的价值和道德。
7.古代的愚孝不值得提倡;孝敬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对实现中国梦意义深远;孝是人类普世的价值和道德。是每个人必备的情感;“百善孝为先”,敬老养老是每个子女的义务与责任。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社科类
【答案】8.将儿子关在门外;假装发烧或假装肚子疼
9.①软弱:缺乏力气。在这里指声音因心虚而显得无力,生动传神地写出“我”得知阑尾将被割掉时的无奈和慌乱,表达了“我”心中的纠结和懊悔。②运用动作描写,如“抬起,张开,伸,贴”等,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得知“我”生病后的反应,表现出父亲对“我”的关心。
10.①“自食其果”指做了坏事,结果害了自己;自作自受。父亲认为“我”是因生病而割掉阑尾,而“我”明白被割掉阑尾是自己撒谎受到的惩罚。②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因为撒谎而受到被割掉阑尾惩罚的醒悟,深化主旨。
11.文章写两对父子之间的“战争”都是以父亲的“妥协”告终,而这种“妥协”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父母与子女之战的战争不需要胜利者的,而是需要沟通和交流。学会换位思考,多体谅家人,这种“战争”就会消弭于无形。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12.D
13.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4.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石潭,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15.都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景。甲文中划线句子通过写小石潭中鱼的情态看得清清楚楚,侧面描写水的清澈透明。乙文中划线句子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侧面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两文所流露出的作者思想感情不同。【甲】文通过写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气氛,表达了作者贬官后的孤凄悲凉之情;【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课文理解
16.【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