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共两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共两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8 22:0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走进西南边疆,领略民族小学的独特风采
——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学设计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学习目标
语文要素
阅读: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能关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
写作:能借助提示,介绍自己学校生活中的某个场景。
学习重点
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关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中的某个场景。
教师准备
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如,图片、视频等;《新解新教材》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前置性学习内容
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画出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新词,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预习卡》。
2.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
学习内容与目标
1.认识“坝、汉”等生字,会写“晨、绒”等字,会写“早晨、穿戴”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3.学习第1自然段,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情境与任务
宣传栏目一:别具特色的边疆民族小学
活动一:激趣开场白
同学们,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这样一所学校,学生来自不同民族,他们语言不同,穿戴不同,却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这所学校呢?(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活动二:浏览宣传简介,交流初步印象
一、自读课文,学习字词,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词语或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画出来。
2.同桌之间读一读自己画的词句,相互正音。
3.小组内互相纠正部分词语的读音和意思,并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1)读准词语:坪坝、鲜艳、打扮、摔跤、凤尾竹、洁白。
(2)交流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说说为什么觉得有新鲜感。
预设1:我对课文描写边疆风貌时提到的事物或景物比较好奇,我可以结合图片理解“坪坝、铜钟、绒球花、凤尾竹”等,加深感受。
预设2:我觉得课文中对上课情景的描写有新鲜感,如,“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我可以结合插图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想。
小结:这真是一所特别的小学,这里有不同民族的小学生,他们的学习和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还有各种小动物被他们吸引过来,也加入了他们的活动,真有意思呀!
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在初读课文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习,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觉得这些词句有新鲜感,然后通过图片引导理解。
二、交流反馈。
活动三:走进学校,聚焦“画面”,分享观后感
一、聚焦“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学校的“特别”。
1.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第1自然段所描绘的画面。
预设:从山坡、坪坝、小路上走来不同民族的小学生。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小鸟打招呼,向老师问好,向国旗敬礼。
2.圈画描写画面的语句,与同桌交流“大青树下的小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预设1: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预设2: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预设3: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二、聚集“画面”,分享感受。
1.全班同学朗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2.小组合作,根据第1自然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3.集体交流反馈。
预设1:①读到“山坡、坪坝”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山坡上长着碧绿的小草,树木郁郁葱葱,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坪坝平整、空旷,一路走来可以看到美丽的鲜花,闻着花香,让人一大早就很清爽。另外,我们还可以想象小学生还可能从哪些地方走来,并用“从……从……从……”的句式来说一说。
预设2:根据“鲜艳”,我们可以想象小学生服装的颜色、样子,再想象他们在大青树下,在洁白的墙边,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从而体会学校的生气蓬勃。
预设3:通过学生到学校后的表现,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画面,并由此想到我们在上学路上或在校园里会做些什么。我们可以运用“向……向……向……”的句式来表达,如,“早上来到学校,我向高大的梧桐树打招呼,向门卫爷爷问好,向值周的老师敬礼”。
小结: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群穿着各色各样的服装的小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学习第1自然段,运用边朗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课文的表达。将句子的学习与学生初读课文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朗读和想象画面中理解意思,促进语言的积累。
活动四:交流反馈,课堂延伸
一、练习书写,交流评价。
1.仔细观察汉字“晨、绒、球、汉、艳、服、装、扮”的结构,相互提醒需要注意的笔画。
2.重点观察“绒、球”,注意笔画的穿插,左右两部分要写得紧凑。
3.比赛书写“绒、球”,注意“绒”右边部分的“戈”横短斜钩长,竖撇要穿插到左边提的下面。
4.抄写词语“早晨、穿戴、鲜艳、服装、打扮、敬爱、国旗、敬礼”。
5.展示书写,互相评价。
二、检查反馈,课堂延伸。
1.订正本课《新解新教材》本课《预习卡》,互相听写本课重点词语。
2.摘抄积累本课中有新鲜感的词句。
学习内容与目标
1.会写“静、停”等字,会写“安静、树枝”等词语。
2.学习第2~4自然段,能边读边想象画面,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
4.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中的某个场景。
情境与任务
活动一:深入校园,感受独特风采
同学们,初入大青树下的小学,我们就发现这是一所特别的边疆民族小学,那么,这所学校究竟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呢?现在让我们深入这所美丽的校园,去感受它的独特风采吧!
一、聚焦“活动”,想象画面,体会学校的“特别”。
1.自主读一读课文的第2、第3自然段,看看作者在描写上课和下课时又写到了哪些特别之处,画出相关的词句。
2.小组合作学习。
(1)朗读圈画出的词句,边读边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哪些画面?
(2)相互交流所想象的画面,可以借助相关资料,播放图片或视频,加深理解。
(3)小组内交流圈画出的内容,联系自己的学校生活,简要说说自己觉得“大青树下的小学”有何特别之处。
(4)小组选择一个内容(“上课时”或“下课时”),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交流“上课时的特别”。
①对比“大青树下的小学”和“我们的学校”。
大青树下的小学 我们的学校
大青树下的小学上课铃声是铜钟敲响的。 班上有许多不同民族的学生一起上课。 教室外还有山林里的小动物来听课。 我们的上课铃声是电脑控制播放的一段音乐。 我们教室里没有那么多民族的学生坐在一起上课。 我们教室外面没有山林里的小动物。
②结合相互交流的句子,重点学习句式表达。
a.结合初读课文时对有新鲜感的词句的体验,想象这几句话描绘的画面,感受“安静”的氛围。
b.点拨:这里以树枝、鸟儿、蝴蝶、猴子的状态来表现窗外的安静,衬托出了学生上课时的专心,也表现出了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c.想象还会有哪些小动物在听大家读课文,再用上“(花儿)________(小草)________(蚂蚁)________,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以“交流圈画描写画面的具体语句”为切入口,将课文中的“大青树下的小学”与自己的学校进行比较,意在通过比较,把理解词句与想象画面、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结合在一起,促进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预设: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2)交流“下课时的特别”。
①对比“大青树下的小学”和“我们的学校”。
大青树下的小学 我们的学校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 同学们的活动引来了许多小动物来看热闹。 下课了,我们会玩跳绳,踢毽子,很少有人跳舞,摔跤。 没有小动物来看热闹。
②展开想象:这些小动物看着小学生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预设: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也赶来看热闹。
a.想象小鸟、松鼠看到大家玩耍、做游戏,赶来看热闹的情景。
二、聚焦“环境”,想象画面,感受学校的“可爱”。
1.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与同桌交流。
2.结合课文插图说说这所学校在环境方面的特别之处,从中感受这所学校的可爱。
3.对比“大青树下的小学”和“我们的学校”。
大青树下的小学 我们的学校
古老的铜钟 粗壮的大青树 凤尾竹 洁白的墙 一排杨树 热闹的操场 美丽的花坛 安静的图书室 ……
4.抓住关键句,体会作者对这所学校的感情。
预设:“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 本环节围绕“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生通过交流有新鲜感的句子,对这所学校已有初步的感受,在这一基础上,可以将“特别”与“新鲜感”融合在一起来反映特别之处。
b.点拨:这里写小鸟、松鼠等小动物来看热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下课后同学们玩耍的热闹景象。
活动二:回归整体,分享“特别”,畅谈校园生活
1.快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从整体上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提示:可以按照课文描写的先后顺序说,如,“上学路上……上课时……下课时……”;也可以从课文描写的几个方面来说,如,学校独特的景物、不同民族的学生、上课和下课时的情景等。
2.联系自己的学校生活,借助照片,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
(1)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特别感兴趣的场景进行观察,如,教室里、操场上、花坛边,可以在不同时间去看看这些地方的环境是怎样的。
(3)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在学校里会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 仿说意在促进理解的进一步内化,让学生积极运用课文中的词句进行表达,再一次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
 (2)以“教室里”为例,借助课后第三题泡泡中的提示“上课的时候……”“放学了……”来说;也可以抓住其他时间,如,“早晨……”“下课了……”“中午……”来说。
活动三:交流书写,积累词语
1.交流书写汉字“静、停、孔、雀、粗”。
(1)观察字的结构,同桌间交流自己发现的异同。
(2)自主练习,相互评价。
2.对词语表中本课的词语进行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示例:
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服装、国旗、树枝、孔雀、枝干、影子。
表示动作的词语:穿戴、打扮、敬礼、招引。
描写事物或人物的词语:鲜艳、敬爱、安静、好奇、粗壮。
活动四:检查反馈,课堂延伸
1.完成本课课后习题。
2.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随堂练》。
3.选择一个场景,写一写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会做什么。可以仿照课文的写法,用上自己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本学期的第一课,对于刚刚结束暑假生活的学生们来说,算是一篇“收心”的课文。学生重新回到久违的校园,对学校里发生的一些变化还比较感兴趣。而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正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就借助课后的“资料袋”介绍相关民族的图片和知识,这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感知学校的特别”与“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相结合,引导学生充分展开学习过程:通过品读词句、想象画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表达,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最后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在运用中积累、内化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