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 岳麓版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说课课件 福建省惠安第三中学 李惠东电话:0595-87899692 邮箱:lihuidong1971@163.com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乃至高中历史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 教学内容
本课基本线索是“一国两制”的构想、实践和深远影响。共有三目,第一目"'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介绍"一国两制"形成过程、内涵及意义;第二目"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介绍香港、澳门回归的过程、原因和影响;第三目"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介绍台湾问题的由来、现状及未来走向。本课内容最大的特点是和现实紧密相连,都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因此教学要体现出比较强的时代感。 2、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制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深远影响;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过程及,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及其发展情况,理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讨论归纳一国两制形成过程;
学生通过影片并结合教材归纳香港回归的过程及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认识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祖国统一的必然性。(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她的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等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认识到祖国统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一国两制"理论形成过程与含义和香港回归的意义(因为祖国统一实质上就是港、澳、台的回归过程,而"一国两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因此是本课重点。而港、澳回归是我国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对解决台湾问题有着现实意义,因此我也将它设为本节重点) (2)教学难点: 解决台湾问题的阻力及台湾问题的未来走向。(台湾问题由来已久,并面临着重重阻力,而解决台湾问题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问题,因此我将它设为本课的难点)二、说学情高一的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喜欢究根问底。但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具体到本课,学生们对“一国两制”,香港、澳门的回归和祖国大陆与台湾的分离状态都有所了解,但对于象“为什么香港、澳门能顺利回归?”、“台湾问题到底是怎么来的?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到底会是个什么样子?”等问题比较感兴趣,并急于得到答案。 三、说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方式自主参与学习过程;(目的是为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探究、讨论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综合素质。)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的音频,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关于香港问题会谈的视频,香港回归的视频,有关台湾问题的最新资料等等。
2、学生:预习教材,回顾和整理初中和小学阶段获得的关于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知识,了解附近地区台商及其子弟对两岸关系的看法。
3、课前按教室座位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8-10人,每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播放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中欣赏台湾美丽的风景图片。 阿里山风景日月潭高山族舞蹈高山族服饰 ●讲授新课:
(一)伟大构想----“一国两制” 形成过程 :
四个关键词,“酝酿、形成、保障、确立” ☆对“一国两制”中的“两制”,解释最为准确的是( )
A、两种政治体制 B、两种经济制度
C、两种法律制度 D、两种社会制度
想一想:
“一国两制”的内涵是什么?提出这一构想的目的何在?
“一国两制”是针对哪一问题提出的?最先在哪一地区得到了实践? 探究: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有什么不同? (二)成功运用——港、澳回归 新 界九龙香港岛189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860《北京条约》1842《南京条约》香
港
问
题
由
来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香港、澳门政权交接仪式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 中国国力增强,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日渐完善。探究:香港、澳门为何能够顺利回归呢?
(三)展望未来——两岸关系台湾的历史沿革先秦 《尚书》称之为“岛夷”
三国 卫温到达夷洲
隋唐 《隋书》称为“流求”
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
明代 划归福建省管理
清朝 设台湾府,后设台湾省阅读材料:材料一 中国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
——1995年《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继续奋斗》
材料二 1995年4月,李登辉强调两岸为“分裂而治”“两个互不隶属的政治实体”以及“台湾是大陆的一部分”的说法无法接受。
——1995年6月新华社记者评论
思考: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是什么?
李登辉是如何歪曲两岸关系的?台湾各界反台独行动课堂思考:
阅读以下图片,并结合课文评述海峡两岸关系的主流趋势。台湾同胞祭拜黄帝陵
(2006年4月)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2005年胡锦涛分别会见连战和宋楚瑜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陈云林和江丙坤会谈今日话题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有何意义?探究
历史讨论:
台湾问题的未来走向是什么?
3、课堂小结课堂练习(略)课外延伸:编写澳门简史五、说教学反思 本课事关国家统一大业,与现实联系紧密,都是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而且材料丰富。教师应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学习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方式自主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师生互动,共同享受学习成果;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谢 谢 指 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