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选择题
下图为沿31°N纬线附近的局部地区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②湖泊水面与③山峰的相对高度较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澳大利亚北部盛行西北风
B.巴西高原一片枯黄
C.海洋上等温线向北凸出
D.济南市室内的正午阳光面积为一年中的最大值
2.图示①海区与④高原分别位于( )
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D.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
3.②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板块碰撞 B.板块张裂 C.岩浆活动 D.火山喷发
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5.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下图为陕西蓝田汤峪区域地质略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推测图中温泉最可能存在于(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7.关于该地区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主要汛期为夏汛 B.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C.冬季可能为雪地温泉 D.湖泊可能为咸水湖
我国地形复杂,地势分为三级阶梯,许多山地两侧高差很大。建设穿山隧道时,若将隧道直接打通,坡度会过大。我国隧道工程人员创造了螺旋隧道技术(与传统的笔直隧道相比,螺旋隧道内既有弧度也有坡度),以长度换取高度,既解决了连续纵坡坡度过大的问题,又可规避不良地质条件和自然保护区。下图为四川雅西公路上拖乌山段双螺旋隧道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地区中有可能建设螺旋隧道的是( )
A.太行山区 B.长江三角洲 C.华北平原 D.塔里木盆地
9.雅西高速拖乌山段修筑螺旋形隧道的首要目的是( )
A.联系更多聚落 B.利于行车安全 C.节约建设成本 D.保护生态环境
过去,山区公路多在山间盘旋迁回:现在,山区高速公路则以直达为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过去,山区公路多在山间盘旋迁回,主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因素 B.村镇分布 C.地形状况 D.资源分布
11.现在,山区高速公路以直达为主,其主要原因有( )
①缩短通行里程和时间
②减少占用耕地
③桥隧建设技术进步
④节省建设投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问题。
12.图示地区( )
A.①处地质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适合修建水库
C.③处是背斜山 D.岩层中可能存在化石
13.下列关于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河流的流向是自西向东
B.①河流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受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C.断层形成早于褶皱
D.②处断层北侧地壳断裂抬升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地形剖面图,图中1、2、3、4、5为地层编号,并表示地层年代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地貌主要是受外力作用形成的
B.该地水资源贫乏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素
C.该地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
D.该地的地质构造为:甲处是背斜,乙处是向斜,丙处是地堑
15.若图中4号地层为含油层,则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非选择题
16.读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____,地貌名称是____。丙处地质构造名称是____。乙处的地貌名称是____。
(2)乙处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
(3)若该地富含石油、天然气,应在甲、乙、丙处中的____处开采合适。其中____处最不适合建设大型工程。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腾冲是我国三大地热区之一。腾冲热海位于腾冲县城西南20公里处,面积约为9平方公里,有较大的气泉、温泉群共80余处,其中10个温泉群的水温达90℃以上,到处可见热泉喷涌。热海地区的气泉、温泉均为花岗岩中地下水深循环形成,图左示意腾冲及附近区域地质构造与地热异常点分布,图右示意腾冲热海地区温泉形成过程。
(1)描述腾冲及附近区域温泉分布特征。
(2)简述热海地区气泉、温泉的形成过程。
(3)说明热海温泉水温高的原因。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肯尼亚奥卡瑞地热田位于东非裂谷带中央,这是非洲首个利用地热资源进行发电的地热田,断裂破碎带构成了深层流体(主要是地下天然蒸汽和热水)上涌的主要通道,地热井的生产能力受热源、断裂和裂缝分布、地层岩性影响。地热电站每天需消耗大量的水对设备进行冷却,地热电站水源取自附近纳瓦沙湖。这里年降水量为714mm,雨季主要在3-5月和10-11月。随着地下蒸汽的大规模开采需要地面进行人工回灌。下图示意奥卡瑞地区东部和西部典型地温曲线。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奥卡瑞地热田的形成原因。
(2)指出奥卡瑞地区东西部地热田生产能力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②湖泊为死海,内陆湖,夏季蒸发旺盛,水面下降,水面与③山峰的相对高度较大,因此为北半球夏季,这时南半球为冬季,气压带风带偏北,澳大利亚北部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盛行东南风,A错误;巴西位于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冬季属于干季,植被一片枯黄,B正确;根据等温线特征“七陆北,七海南”即七月份无论南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凸,海洋等温线向南凸可知,此时全球海洋等温线向南凸,C错误;济南位于我国,夏季时,太阳高度角较大,室内阳光面积较小,D错误。故选B。
2.答案:B
解析:从图中经纬度可知,②湖泊为死海,①为地中海,③为阿拉伯高原,①位于非洲板块,④位于印度洋板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死海位于东非大裂谷北端,由板块内部张裂形成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X区和Y区之间岩层断裂错动,D正确。故选D。
5.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Y区海拔高,故Y区受外力侵蚀影响大;X区海拔低,故X区受外力侵蚀影响小,最终导致X区和Y区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C正确。故选C。
6.答案:C
解析:温泉一般出现在断裂带附近。丙地位于山前断裂带,且为断裂交汇处,岩石破碎,地下水易出露,C正确;丁附近为变质岩,不可能存在温泉,D错误;甲、乙距断裂处较远,A、B错误。故选C。
7.答案:A
解析:陕西省主要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故汛期为夏汛,A正确;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B错误;冬季无积雪,无雪地温泉景观,C错误;根据冲积物位于北部,可判断河流自南向北流。河流从湖泊流出,为淡水湖,D错误。故选A。
8.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适宜建设螺旋隧道的地区往往多山地、地势起伏大,因此太行山区符合这些条件,A正确;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塔里木盆地内部地形相对平坦,地势起伏小,不符合建设螺旋隧道的地形条件,B、C、D错误。故选A。
9.答案:B
解析:雅西高速拖乌山段地形起伏大,采用螺旋形隧道,利于减缓坡度,保证行车安全,B正确;山区聚落相对较少,而且高速公路为了保证时效性,一般只会尽可能穿过较大聚落,对较小的聚落的穿过联系考虑的相对较少,A错误;挖隧道增加了建设成本,也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C、D错误。故选B。
10.答案:C
解析:山区公路在山间盘旋迂回可以减小单位距离内的坡度,主要考虑了地形因素,C正确;气候因素、村镇分布、资源分布对山区公路多在山间盘旋迂回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
11.答案:C
解析:曾经的盘旋迂回是因为技术水平低,经济力量不足;现在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桥隧建设技术的进步,使得高速公路建设能够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实现直达,缩短通行里程,节省通行时间,①③正确;山区耕地资源较少,高速公路减少对耕地的占用较少,②错误;建设桥梁和隧道,投资较大,④错误,C正确。故选C。
1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片信息可知①处岩层向上拱起,应为背斜构造,其中地下水沿岩层向两边分流,因此该地质构造不是良好的储水构造,A错误;图中显示,②处河床下有明显的断层构造,地质结构不稳,不适合修建水库,B错误;图示地区③处地下岩层向下弯曲,应为向斜构造,因此③处是向斜山,C错误;图示岩层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层,沉积岩岩层中可能存在化石,D正确。故选D。
13.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河流位于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河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图示信息显示河流南岸出现堆积物,因此可以判断①河流流向为自东向西,A错误;①河流位于背斜的顶部,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受侵蚀,因此可以推测①河流是背斜顶部受流水侵蚀作用而成,B正确;图片信息显示断层南北两侧的岩层呈现出弯曲形态的连续性,因此可以判断断层形成晚于褶皱,C错误;根据图片中同一岩层的相对位置关系可判断出断层北侧断裂下降,D错误。故选B。
14.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该地的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并且有些地区还形成了断层,这些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说明该地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C正确;根据岩层的形态可知,甲处是背斜,乙处是向斜,丙处是地堑,D正确;根据地表的沙丘可知,该地气候干旱,水资源贫乏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素,沙丘地貌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该地地貌是受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A错误,B正确。综上分析,叙述不正确的是A项,故选A。
15.答案:A
解析:背斜构造有利于油气资源的存储,结合上题可知,甲处是背斜构造,最适合开采石油,A正确。故选A。
16.答案:(1)向斜;山岭;断层;谷地
(2)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3)乙;丙
解析:(1)褶皱是因为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得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它包括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图中的丁岩层向下弯曲,所以是向斜。根据海拔分析此时形成了山地地形。
(2)根据图中的岩层弯曲分析乙是背斜构造,但是此时形成了谷地,原因是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岩层变得破碎,易被侵蚀反而形成谷地。
(3)根据图中的岩层弯曲分析乙是背斜构造,石油和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所以在乙中找石油。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处为断层,岩层多裂隙,地质结构不稳定,最不适合建设大型工程。
17.答案:(1)分布数量多、范围广;呈东北-西南走向;腾冲和梁河地区分布密集。
(2)大气降水经过下渗转化成地下水,地下水从高处流往低处,经过高温岩层加热后形成热水、水蒸气;岩层内压力增大,热水和水蒸气在海拔较低(地下水位低)的岩层断裂处喷出,形成气泉、温泉。
(3)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处,岩浆活动强烈,加热地下深水;地下水深循环,水温较高,热水上升过程中受地表冷水影响小。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断裂发育,多地热异常点,而断裂、地热异常点与温泉分布密切相关。结合材料信息“腾冲热海位于腾冲县城西南20公里处,面积约为9平方公里,有较大的气泉、温泉群共80余处”,说明腾冲及附近区域分布温泉数量多、范围广;读图可知,图中地质断裂与地热异常点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且温泉集中分布于腾冲和梁河地区。
(2)提取图中大气降水、地下水流向、断裂、岩浆囊及大地热流等信息可知,大气降水经过下渗,成为地下水后,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在向下渗流过程中,被高温岩浆囊加热,形成地下热水或水蒸气,随着地下水水温的升高,岩层内压力增加,高温热水或水蒸气通过岩层断裂处流出或喷出地表,最终形成气泉、温泉。
(3)根据文字材料可知,该地地处云南,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处,岩浆活动强烈,深层地下水受地下高温岩浆囊加热,水温较高;材料提出该处温泉为地下水深循环形成,热量损失比较少;单独循环,跟其他地下水的交换较少,热量损失少,水温较高;热水上升过程中受地表冷水影响小,因此温泉的水温高。
18.答案:(1)位于东非大裂谷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板块张裂超过岩石承受能力,断裂发育,裂缝众多。雨季降水较丰富,雨水下渗后,被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加热后,以水蒸汽和热水的形式,沿断裂带裂隙溢出地表。
(2)东部大于西部。东部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迅速增加,地热资源开发难度较小;东西部地层岩性不同,东部断裂带更多,地热资源更易溢出。
解析:(1)根据材料“奥卡瑞地热田位于东非裂谷带中央”可知这里位于板块张裂带,“断裂破碎带构成了深层流体(主要是地下天然蒸汽和热水)上涌的主要通道”可知,地热能与地下水结合生成的天然蒸汽和热水是地热电站的发电原料,所以答案可以从断裂带的发育原因和地热资源的溢出形式两方面分析。如位于东非大裂谷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板块张裂超过岩石承受能力,断裂发育,裂缝众多。雨季降水较丰富,雨水下渗后,被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加热后,以水蒸气和热水的形式,沿断裂带裂隙溢出地表。
(2)由图可知,东部地区在地下2000米深度范围内,地层温度均高于西部地区。由此说明东部地区地热资源的生产能力和开发条件优于西部地区。根据图上的信息可知,东部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迅速增加,地热资源开发难度较小;东西部地层岩性不同,东部靠近其他火山,说明断裂带较多,热源丰富,地热资源更易溢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