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模拟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模拟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4 17:55:57

文档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模拟考试试卷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dài)□、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会全力以(fù)□、自始至终、心无旁骛的人。
(波德莱尔)
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____;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黄宗羲)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爱(  ) 会力以(  )
(2)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厉害 B.利益 C.利害
【答案】(1)戴;赴
(2)C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近义词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爱(  )”写作“戴”;“全 力以(  )”写作“赴”
⑵ 本题考查词语辨析。要正确分析待选词语的异同,然后根据语境进行选择即可。
厉害:剧烈的、强大的、猛烈的本事或手段,也指实力高强,具备有某项特殊超凡的能力。
利益:人类用来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系列物质、精神的产品,某种程度.上来说,包括金钱、权势等。
利害:利益和损害;利弊。
根据“是非”“顺逆”的提示,选“利害”恰当。意思是:做事的标准是看事情的是非对错,不是看对个人的利害关系。
【点评】⑴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总是不禁想起那些年轻的面容,他们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奋斗成就了“最可爱的中国”。
一百多年前,中国青年的觉醒,点燃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光。民族危难之际,五四运动【甲】,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zūn yán、【乙】民族力量,掀起了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在革命征程上,青年的英勇战斗事迹举不胜举。他们为人民的江山打下了最滚tàng、最壮美的底色。
在新中国的大地上,青春的汗水,汇入巩固人民政权【丙】打造zhǎn新江山的时代大潮。
改革开放中,广大青年发出“我与祖国共奋进”的青春强音,一张张亮丽的青年名片印刻在时代画卷上。
步入新时代,中国青年继承了前辈先贤拼搏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2)填入【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发生 【乙】凝聚
B.【甲】爆发 【乙】凝结
C.【甲】爆发 【乙】凝聚
D.【甲】发生 【乙】凝结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结构上说,“红日初升”是主谓短语,“革命征程”是偏正短语。
B.加点词“举不胜举”,在文中是数量很多的意思。
C.【丙】处的标点符号应当是顿号。
D.“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一句有语病,应将“增强”改为“扩大”。
【答案】(1)尊严、烫、崭
(2)C
(3)D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近义词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zūnyán”写作“尊严”,“滚tàng”写作“滚烫”,“zhán新”写作“崭新”。可据此作答。
⑵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甲处,“发生”指原来不存在的事情出现了;“爆发”指突然发作,突然发生。结合语境可知,“爆发”更能表明其力度、突然性。
乙处,“凝聚”指凝结聚集;“凝结”指液体遇冷变成固体,气体因压力增加或温度降低变成液体。结合“民族力量”的语境可知,应填写“凝聚”。
⑶ ABC.正确。D.有误,此句无语病。
【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⑶本题考查语法知识的掌握。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根据平时所学,结合各选项内容分析判断。
二、选择题
3.北京市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已进入第 12 年,学校为古琴、昆曲、木偶戏、评书四个文艺 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机巧,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B.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C.①昆曲C.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D.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意思是说戏曲演员们借助表演揭露人性,借前人旧事来展现今朝面貌。“假笑啼”对应昆曲演员们的表演。
②“关节”“绘声绘影”“连环”体现了评书说书人的高超技巧和评书章节回合的特点。
③“白雪阳春”“雅曲”“高山流水”符合古琴的特点。
④“傀儡”“舞台”“机关”符合木偶戏的特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解答这道题,要准确、全面地理解名言警句的思想内涵,再结合问题情境来分析,阐述理由要简明扼要。
三、情景默写
4.古诗文默写
青春是一幅绚烂的印象画,先贤们用画笔描绘了灵魂的底色。青春的底色是爱国,是范仲淹“①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拳拳之心;青春的底色是奉献,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②   ”的倾情告白;青春的底色是李白在经历无数次现实与理想的痛苦交织后,毅然唱响的坚定信念——“③   ,④   ”;青春的底色是刘禹锡被贬归来依旧乐观进取的心态——“⑤   ,⑥   ”;青春的底色是始终心怀美好,是苏轼无论身处何境,都要送去的祝愿——“但愿人长久,⑦   ”。这些底色不断叠加、调和、补充、映衬,冲破束缚,实现蜕变,最终迸发出迷人的光华。
【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化作春泥更护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千里共婵娟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化 、 济 、 畔 、 婵娟”
故答案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
化作春泥更护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千里共婵娟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四、填空题
5.填空。
(1)贺敬之,当代著名   、   。1924年生于山东峄县。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新歌剧《   》曾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代表作有诗集《   》《   》等。
(2)《回延安》第五节中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   
(3)第二节中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   
【答案】(1)诗人;剧作家;白毛女;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
(2)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3)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 贺敬之,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著有诗集《朝阳花开》(1954)、《放歌集》(1961)、《回答今日的世界》(1990)等,代表作有长诗《放声歌唱》、《雷锋之歌》,抒情诗《回延安》、《三门峡——梳妆台》,歌剧《白毛女》等。他的诗歌长于将个人情感与时代气氛相融合,关注现实中的社会情绪,以富于鼓动力的语言形式书写个人的时代之声。20世纪50年代他所创作的阶梯式政治抒情诗曾名动一时,产生了广泛而恒久的影响。1979年山东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出版由作者重新编写的《贺敬之诗选》,收入作者创作于1939-1988年的诗作61首,歌词17首。 歌剧剧本《白毛女》(参加执笔,马可作曲,已公演)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金。 据此答题即可。
(2)根据对这首诗的背诵及理解答题,注意“延”不要写错。
(3)根据对这首诗的积累默写,注意“的”不要写成“地”。
故答案为:⑴诗人;剧作家;白毛女;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
⑵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⑶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识记。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出处、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
⑵此题考查诗文的背诵、理解与默写能力。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记忆、积累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⑶此题考查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本属于理解性默写题。只要平时既注意记忆、积累,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解答本题并不难。名句默写题答题时要认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6.阅读下面的文字后答题
二将相交,各赌平生本事。一来一往,一去一回;四条臂纵横,八支马蹄撩乱两个斗到五十余合,不分胜败,月台上梁中书看得呆了,两边众军官看了,喝采不选,阵前上军士们递相厮觑,道:“我们做了许多年军,也曾出了几遭征,何曾见这等一对好汉厮杀!”李成,闻达在将台上不住声叫道:“好斗!”
文中的二将分别是   和   ,其中一将因杀了一泼皮   被发配到大名府。
【答案】杨志;索超;牛二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把握。依据平时学习积累作答。
故答案为:杨志;索超;牛二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五、名著阅读
7.名著园地。
(1)填空:“言论的花儿/开的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这首小诗出自诗集《   》,作者是   ,原名   。
(2)鲁迅的《狗·猫·鼠》中狗和猫是怎么成了仇家的?请简述。
【答案】(1)繁星·春水(繁星);冰心;谢婉莹
(2)据说,是这么一回事: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大家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它问。“那容易,”大众说,“它是驼背的。”狗去了,遇见一只猫,那猫立刻弓起脊梁来,狗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在这里!”于是大家都嗤笑起来。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言论的花儿/开的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这首小诗出自诗集《繁星·春水》,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
⑵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对于该题考查的内容,需要回忆名著原文中的相关情节,然后加以概括即可。《朝花夕拾》中猫和狗成为仇家是因为有一次,动物们要开会议事,大象没来,让狗去请大象。但是狗不认识大象,众人告诉它弓背的就是大象。结果狗碰到猫,猫就条件反射的把背拱起来了,然后狗就将猫当成大象请来了,因此狗受到动物们的嗤笑。从此,狗和猫就成了仇家。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故答案为:
(1)繁星·春水(繁星);冰心;谢婉莹
(2)据说,是这么一回事: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大家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它问。“那容易,”大众说,“它是驼背的。”狗去了,遇见一只猫,那猫立刻弓起脊梁来,狗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在这里!”于是大家都嗤笑起来。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⑵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
被母亲逼着搬出去住的那些天
明前茶
①在他生日那天,母亲招待他吃了一顿大餐,跟他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勒令他搬出去住。他的脑门上仿佛打了一道焦雷。彼时,他已在本市读了4年大学和3年研究生,并且已在本市找了工作。父母在江北买了滨江公寓,他和母亲都在南岸工作,他已习惯了母亲每天开车接送他。因此,当母亲严肃地说“我不能再伺候一个好像永远长不大的高中生”后,他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②他赌气,立刻联系中介小哥,最后看上单位附近的一套老房子,装潢与家具都十分老旧,每月租金3500元。他拿出所有压岁钱,支付了3个月的房租和保证金,就搬了出去。搬家那天,母亲正好在外地出差,父亲去医院陪护外公,他连一个可以示威的对象都没有。
③搬完家,他将所有的日用品和衣物归位,只躺在床垫上叹了十分钟的气,就立马出门了。他必须立刻去家具大卖场买转椅,买晾衣架,买鞋柜,否则,只能坐在房东留下的塑料凳上工作,脱下的外套只能放在床垫上。
④他万万没想到,3天后,家具大卖场快递过来的所有家具都是散装零件。他必须再买一个工具箱,用螺丝刀和扳手将它们一一组装起来。当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晾衣架和转椅都装好,他感到前所未有的骄傲,不由自主地拍了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去嘚瑟。结果,他受到在大洋彼岸留学同学的一致嘲笑。正在读博的同学告诉他,自己曾手持冲击钻安装过大衣柜、厨房吊柜,而最近的成果是安装花园的镂空大铁门。
⑤他受到了善意的鄙视,但他被潜能激发而产生的骄傲并没有因此削减半分。他生平第一次搞清楚洗衣液与柔顺剂的区别,搞清楚滚筒洗衣机上面十几个按钮的不同含义。如今,离开了母亲的呵护,他不得不亲自打扫卫生,亲自洗碗、擦拭灶台和油烟机表面,把地拖干净,徒手把浴室下水道中积攒的落发掏出来。他学会了熨烫衬衣,擦皮鞋,拆洗窗帘。之前说到手机上的应用软件,他只知道那些可以看视频和玩游戏的APP,而现在,他开始在购物类应用软件上关心菜价。
⑥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他被母亲赶出来满两年了。他意识到自己对时间与金钱的认知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之前,母亲揽下了所有的家务,他双休日能赖床到下午2点;而今,即使在周末,每天7点30分,他身体里的闹铃就响了。他知道早市的蔬菜水果最新鲜,而厨余垃圾必须在上午9点前送到回收点,否则家里容易滋生蟑螂。他的作息正常了,早睡早起,居然一年可以读20多本书,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如今,靠替别家公司兼职做账,除去每月3500元的房租,还攒下了人生的第一个20万元。对目前的状况,他似乎满意了。
⑦他偶尔还回父母家去,但是那股微妙的尴尬似乎尚未完全消失。母亲一如既往地招待他,知道他新交了女朋友,听他讲述工作和感情生活的进展,但从不过问他的生活细节。他一直想对母亲之前25年的照料表示感谢,但他一直拖延着,迈不出对自家人说体己话这一步。直到有一天,他在厨房吊柜里发现了母亲的日记。鬼使神差地,他翻到了两年前,母亲逼自己搬出去住的那些天的日记。母亲写道,自己争取了出差任务,躲了出去,是生怕目睹独生子搬家的场景会掉眼泪。她怕自己是一只溺爱孩子的老鹰,舍不得做出将儿子啄离的决断,把儿子这只本可展翅翱翔的小鹰,圈养成了不舍离巢的肥胖家禽。
⑧他吃了一惊,急速地往后翻,终于发现一桩母亲没有告诉他的事实:为了习惯他搬出去住的这种变化,她吃了整整3个月的安眠药。而她在儿子面前表现出的,却是一副如释重负的轻快感。深谋远虑的中国父母,从来都控制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坐等孩子去发现与感悟。
(选自2022年第1期《读者》,有删改)
8.阅读②~⑥段,请在下表A、B、C三处补写相关内容。
段落 “他”的所作所为 “他”的情感变化
② A 赌气
③-⑤ 买家具、学会做各种家务 B
⑥ C 满意
9.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⑦段画线的句子。
她怕自己是一只溺爱孩子的老鹰,舍不得做出将儿子啄离的决断,把儿子这只本可展翅翱翔的小鹰,圈养成了不舍离巢的肥胖家禽。
10.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1.文末写到:“深谋远虑的中国父母,从来都控制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坐等孩子去发现与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8.A.租房搬家; B.骄傲; C.转变认知
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溺爱孩子的老鹰,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既想让儿子有所成就,但又舍不得儿子的矛盾复杂心情。
10.母亲是一个严厉的人。从母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独立,逼着他搬出去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用心良苦的人。母亲认同将儿子“啄离”,怕把他“圈养成了不舍离巢的肥胖家禽”,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认可孩子且深谋远虑的人。从母亲相信儿子将来能成为“雄鹰”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位对儿子有深沉无私的爱的人。从母亲对儿子搬出去有万般的不舍、无奈,但忍痛吃安眠药也要让儿子学会独立,可以看出。
11.“深谋远虑的中国父母,从来都控制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母亲既想让儿子出去有所成就但又舍不得儿子吃苦的矛盾复杂心情。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爱。我们生活中,父母也如此。他们独自忍受生活的艰辛,把最好的给我们,他们用自己深谋远虑的方式教育着我们,我们更应该理解他们的一片苦心,更多爱他们一点。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⑷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8.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分析概括。解答时,注意根据文章的段落层次内容进行分析。
A:文章①②段:为了让“他”独立,母亲逼着“他”从家里搬了出去,由第②段“他拿出所有压岁钱,支付了3个月的房租和保证金,就搬了出去”可知,“他”赌气,立即租房搬家。
B:文章③至⑤写了“他”独自料理生活,如:自己买家具,学会做各种家务。由④段“他万万没想到,家具大卖场快递过来的所有家具都是收装零件”,他必须买工具箱一一 组装,当他组装好时,感到前所未有的骄傲;⑤段“他受到了善意的鄙视,但他被潜能激发而产生的骄傲并没有因此削减半分”可知,此时他为自己独立生活而感到骄傲。
C:文章“他意识到自己对时间与金钱的认知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且“对目前的状况,他似乎满意了”可知,“他”转变了认知对自己能独立生活感到很满意。由此作答。
故答案为: A.租房搬家; B.骄傲; C.转变认知
9.本题考查对文章句子的赏析。“她怕自己是一只溺爱孩子的老鹰”这里把母亲比作老鹰;“儿子这只本可展翅翱翔的小鹰”把儿子比作小鹰,把母亲对)子的照顾比作老鹰对小鹰的圈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既想让儿子独立,有所成就,但又万般不舍,而且更 害怕因为自己的不舍影响儿子的成长独立的矛盾复杂心情,表现母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故答案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溺爱孩子的老鹰,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既想让儿子有所成就,但又舍不得儿子的矛盾复杂心情。
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从第①段“母亲跟他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可知,母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独立,逼着他搬出去,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严厉的人。从第7段她怕自己是一只潮爱孩子的老度,舍不得做出将儿子啄离的决断,把儿子这只本可展翅邮翔的小度,圈养成了不舍离巢的肥胖家禽”可知,母亲认同将儿子“啄离”,怕把他“圈养成了不舍离巢的肥胖家禽”,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用心良苦的人。第⑦段“儿子这只本可展翅翱翔的小鹰”可知,母亲认为儿子是“可展翅翱翔的小鹰”,且考虑长远,相信儿子将来能成为“雄鹰”,由此看出,母亲是一个认可孩子且深深远虑的人。第⑦段“自己争取了出差任务,躲了出去,是生怕目睹独生子搬家的场景会掉眼泪”,第四段“为了习惯他题出去住的这种变化。她吃了整整3个月的安眠药”可知,母亲对儿子搬出去有万般的不舍、无奈,由此看出这是一位对儿子有深沉无私的爱的母亲。
故答案为:母亲是一个严厉的人。从母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独立,逼着他搬出去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用心良苦的人。母亲认同将儿子“啄离”,怕把他“圈养成了不舍离巢的肥胖家禽”,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认可孩子且深谋远虑的人。从母亲相信儿子将来能成为“雄鹰”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位对儿子有深沉无私的爱的人。从母亲对儿子搬出去有万般的不舍、无奈,但忍痛吃安眠药也要让儿子学会独立,可以看出。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首先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首先理解句子表达的意用和情感:“深淇远虑的中国父母,从来都控制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是指,母亲既把让儿子出去有所成就但又舍不得儿子吃苦的矛盾复杂心情,由第⑧段“为了习惯他搬出去住的这种变化,她吃了整整3个月的安眠药”最能体现。文中母亲对儿子深谋远虚的教育,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爱。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围绕理解感激父母的苦心回答即可。示例:我们生活中,父母也如此。那些恨铁不成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他们也在用自己深谋远虑的方式教育着我们,我们更应该理解他们的一片苦心,做更好的自己,不辜负他们的期望,更多爱他们一点。
故答案为:“深谋远虑的中国父母,从来都控制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母亲既想让儿子出去有所成就但又舍不得儿子吃苦的矛盾复杂心情。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爱。我们生活中,父母也如此。他们独自忍受生活的艰辛,把最好的给我们,他们用自己深谋远虑的方式教育着我们,我们更应该理解他们的一片苦心,更多爱他们一点。
阅读
材料一:日前,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2)》指出,2022年,全球大部陆地气温接近常年至偏高,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大部分海域海表温度接近常年或偏高,但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常年偏低。北极和南极的海冰范围均较常年偏小。2022年,全球大部陆地气温接近常年至偏高,其中,亚洲北部、中亚、西亚东部、欧洲北部和西部、格陵兰大部等地偏高1摄氏度以上。全球年平均陆地气温较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偏高1.67摄氏度,为1850年以来第四高。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3月20日,有删改)
材料二:以行动履行承诺,为全球气候治理发挥中国作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愿景才能变为现实”。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创新节能减排技术,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业已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下降40%~45%的目标,2021年又同比下降3.8%。同时,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推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开展大规模绿化行动,人工林面积长期居世界首位。行重于言,全球气候治理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各国能否将承诺转化为行动。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力争用史上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无疑会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持续发展作出表率。
(选自《当代世界》2022年第6期,有删改)
材料三:温室效应指的是地球大气层捕获太阳的能量的功能。太阳辐射的能量到达地球的大气层后,被大气层所吸收,然后再把它向各个方向辐射。这种能量使得地面和地面表层的空气得到二次加热。大气层就相当于给我们的星球裹了一层玻璃,把太阳能暂时储存起来,再慢慢使用。如果没有它,地球的温度会比现在低30摄氏度。
正是由于这种作用,地球才有了生命的存在。但是近年来,温室效应在不断加强。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地球温度升高了将近1度,而且有加速上升的趋势。这个现象导致了两极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河流断流,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经研究发现,空气中有些成分,像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甲烷会使温室效应的作用加强。前两种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引起的,例如煤炭燃烧和排放汽车尾气等;后者则是现代畜牧业发展,反刍动物的嗳气和粪便发酵产生的。
因此,要弱化温室效应必须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来考虑。一个人的作用是微小的,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少开一公里车,少用一张纸,多栽一棵树。只要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就可以为我们生存的环境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
(选自“百度教育”,有删改)
材料四:
12.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2)》指出,2022年,全球陆地气温接近常年至偏高,其中,有的地区偏高了1摄氏度以上。
B.全球气候治理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各国能否将承诺转化为行动。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力争用史上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C.太阳辐射的能量到达地球的大气层后,被其吸收并把它向各个方向辐射。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温度会比现在低30摄氏度。
D.从1910~2010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统计图来看,百年间全球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区间最大的阶段是在2000~2010年间。
13.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4.请围绕“温室效应”,梳理材料三的行文思路。
15.全球气候治理迫在眉睫,请根据材料二,就如何有效地进行“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2.A
13.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出了“1.67”“第四”的数据,将2022年的全球年平均陆地气温与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2022年全球年平均陆地气温偏高,使得说明的内容更具说服力。
14.首先解释了什么是温室效应;然后介绍了温室效应加强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接着分析了温室效应加强的原因;最后呼吁大家从个人做起,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5.①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②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创新节能减排技术。③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④世界各国要将承诺转化为行动,用最短时间实现碳中和。
【知识点】把握作者的见解;新闻、材料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⑷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2.A.有误,材料一提到“2022年,全球大部陆地气温接近常年至偏高”,选项比原文扩大了范围,与原文不符。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偏高”提示运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67” ‘ 第四”说明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将2022年的全球年平均陆地气温与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2022年全球年平均陆地气温偏高。
故答案为: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出了“1.67”“第四”的数据,将2022年的全球年平均陆地气温与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2022年全球年平均陆地气温偏高,使得说明的内容更具说服力。
14.本题考查行文思路的分析,首先要划分层次,并理清每一层次的关键意思,然后使用“首先”“其次”“然后”等表示承转的词语连接。材料三第-段解释了温室效应的原理,第二段说明了温室效应加强的危害,第三段解释了温室效应加强的原因,最后一段说明了我们可以为弱化温室效应贡献自己的力量。答题时在理清这些层次内容的基础.上用连接词串联起来即可。
故答案为: 首先解释了什么是温室效应;然后介绍了温室效应加强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接着分析了温室效应加强的原因;最后呼吁大家从个人做起,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5.材料二中提到为实现全球气候治理中国采取的行动有: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不断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推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开展大规模绿化行动。结合这些内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①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②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创新节能减排技术。③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④世界各国要将承诺转化为行动,用最短时间实现碳中和。
七、对比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知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己,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16.解释加点词含义
求二石兽于水中(  )
棹数小舟(  )
佯败走(  )
秦悉坑之(  )
17.翻译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②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18.对于河中石兽,甲文中寺僧“求之水中”“求之下流”,讲学家认为应“求之地中”作者通过他们的错误告诉读者什么道理?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19.乙文中赵括最终兵收身死,葬送了赵国军队,请你用一个相关的成语概括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20.请根据甲、乙两文中讲学家和赵奢所说的话,分别概括他们是怎样的人。
【答案】16.寻找 ;划(船);假装;坑杀或活埋
17.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②如果赵王不让赵括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使赵军失败(毁掉赵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
1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9.纸上谈兵
20.讲学家:一知半解,好为人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赵奢:行事谨慎,(看问题)有预见(远见),以国家利益为重。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⑸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16.①句意为: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求:寻找。
②句意为: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
③句意为:假装打败撤退。佯:假装。
④句意为:秦国全部将他们活埋了。坑:坑杀或活埋。
故答案为: 寻找 ;划(船);假装;坑杀或活埋
1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①重点词语:尔辈,你们。究,探究。物理,事物的道理。②重点词语:使,假如,假使。将,做将军。若,如果。
故答案为: 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②如果赵王不让赵括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使赵军失败(毁掉赵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
18.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河中石兽》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文章中的“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直接揭示了文章的寓意。
故答案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9.本题考查成语积累。乙文叙写的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由此得出的成语是“纸上谈兵”。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只会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 问题据此可作答。
故答案为: 纸上谈兵
20.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讲学家的话“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可知,他是一个好为人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人。根据赵奢的话“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可知,他是一位行事谨慎、以国家利益为重、有预见的人。
故答案为: 讲学家:一知半解,好为人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赵奢:行事谨慎,(看问题)有预见(远见),以国家利益为重。
八、作文
21.请就上面你写的作文,向阅卷老师写一段推荐语。100字左右。
附上面作文题目:
每年“双十一”,总会掀起一股网购狂潮。有数据显示,去年截至11日0点3分1秒,某网络平台成交额破100亿,比起前年的6分58秒破100亿,时间缩短了整整3分多钟。40分12秒,成交额超500亿,而前年用时约2.5小时,购物狂欢火爆程度可见一斑,但伴随而至的也有假货频现、网络诈骗、快递缓慢等长期难以解决的痼疾。针对这一行为与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不少于600字。
[写作助手]
深入思考,确定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明确表达出来;围绕观点展开论述,注意选取适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和当前现实,力争做到有理有据。
【答案】我的作文以“为人需诚信”为中心论点,首段即提出中心论点,观点明确。然后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对中心论点进行严谨有力地证明。末段向读者发出了积极的号召。整篇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语言富于思辨,论证过程严密。
【知识点】创新题型;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微写作。审题可知,本题要求学生就自己所写的习作向阅卷老师写-段推荐语。拟写作品的推荐语,既向阅卷老师表明自己作文的成功之处。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文章的主旨立意。二、文章的写作手法。三、文章的语言风格。用语需简洁明了,思路要清晰有序。既符合自己作文的实际,又要切中要点,要言不繁。
故答案为:我的作文以“为人需诚信”为中心论点,首段即提出中心论点,观点明确。然后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对中心论点进行严谨有力地证明。末段向读者发出了积极的号召。整篇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语言富于思辨,论证过程严密。
【点评】片段作文就是在练习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之前,就人、事、物的某个断面或局部进行的单项写作训练。片段作文的写作要做到几点要求:①要把内容写具体;②叙事要做到条理清楚;③围绕中心展开段落。
22.请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②老和尚问小和尚:“如果你前进一步是死,后退一步则亡,你该怎么办?”小和尚毫不犹豫地说,“我往旁边去。”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呢?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不少于6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换个角度看问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诚然,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世界也大不相同。生活中不如意十之八九,倘若换个角度看问题,失意也许会变成诗意,使我们的生活换出新天地,变得更自在,更惬意。
两个台湾观光团到伊豆半岛旅游,面对都是坑洞的路况,一导游连忙抱怨向游客致歉,而另一导游却巧妙地化解了游客的不满,从另一个角度,把道路比作迷人的酒窝大道,让大家体验其与众不同。两个角度,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显然,第一个团的游客必定仍心存不满,而第二个团的游客却多了一次别样的体验,不得不佩服第二个导游的机智,他的诗意的回答,也诗意了游客们的旅程。
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也许就不再是问题,反而换出新天地。
换个角度看问题,需要有一种豁达的境界,一种淡然的心境,倘若一个人充满野心,追名逐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那么他眼中的世界必定也是功利的,充满焦躁的。一旦遭遇失败,失去了金钱名利,便怨天尤人,甚至走入歧途。可如果他能换个角度看问题,失去的外在的一切都不重要,反而让他能摆脱外在物质的诱惑,过过那种平淡安逸的生活,这需要他的豁达与淡然,否则他只会陷入怨恨的深渊。
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有着这样一种境界,譬如苏格拉底,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啊。”哲人就是哲人,从我们的角度看,我们会艳羡外界的丰盈,感叹自身物质的困窘,换了个角度,苏格拉底帮我们窥见了生活的真谛,追求更好的生活本无可厚非,但不能被无尽的物欲遮住了双眼,从而沦为物质的奴隶、精神的乞丐。
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的生活会多一点快乐,多一点阳光。我曾对萧伯纳的一句名言深以为然——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二是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我感叹他竟然把二种可悲的人生境界描述得如此俏皮,于是那段时间充斥我生活的便是得不到的悲哀和得到后的无聊。后来我发现,从另一个角度看,两大悲剧也是快乐的源泉,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去品味和体验。从此我的生活变多了一点快乐,多了一点阳光,换了一个角度看问题,换出新天地,生活便会自在很多。
试着换个角度看问题,换出新天地,你会发现一个更精彩的世界。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二则材料,可归纳为一个共同主旨一“换个角度”。 前面有提示性材料,生活中,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认知和感悟。本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构思:写关于换个角度的经历;写关于换个角度的感受;写关于换个角度的认识;写关于换个角度的体验等。若写“换个角度看生活的经历的”适合写记叙文;若写“换个角度看生活的感受的”适合写散文;若写“换个角度看生活的认识和写关于换个角度看生活的体验的”可以写议论为主的文章。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抒写自己的情感体验、认知和感悟,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模拟考试试卷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dài)□、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会全力以(fù)□、自始至终、心无旁骛的人。
(波德莱尔)
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____;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黄宗羲)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爱(  ) 会力以(  )
(2)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厉害 B.利益 C.利害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总是不禁想起那些年轻的面容,他们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奋斗成就了“最可爱的中国”。
一百多年前,中国青年的觉醒,点燃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光。民族危难之际,五四运动【甲】,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zūn yán、【乙】民族力量,掀起了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在革命征程上,青年的英勇战斗事迹举不胜举。他们为人民的江山打下了最滚tàng、最壮美的底色。
在新中国的大地上,青春的汗水,汇入巩固人民政权【丙】打造zhǎn新江山的时代大潮。
改革开放中,广大青年发出“我与祖国共奋进”的青春强音,一张张亮丽的青年名片印刻在时代画卷上。
步入新时代,中国青年继承了前辈先贤拼搏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2)填入【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发生 【乙】凝聚
B.【甲】爆发 【乙】凝结
C.【甲】爆发 【乙】凝聚
D.【甲】发生 【乙】凝结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结构上说,“红日初升”是主谓短语,“革命征程”是偏正短语。
B.加点词“举不胜举”,在文中是数量很多的意思。
C.【丙】处的标点符号应当是顿号。
D.“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一句有语病,应将“增强”改为“扩大”。
二、选择题
3.北京市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已进入第 12 年,学校为古琴、昆曲、木偶戏、评书四个文艺 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机巧,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B.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C.①昆曲C.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D.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三、情景默写
4.古诗文默写
青春是一幅绚烂的印象画,先贤们用画笔描绘了灵魂的底色。青春的底色是爱国,是范仲淹“①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拳拳之心;青春的底色是奉献,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②   ”的倾情告白;青春的底色是李白在经历无数次现实与理想的痛苦交织后,毅然唱响的坚定信念——“③   ,④   ”;青春的底色是刘禹锡被贬归来依旧乐观进取的心态——“⑤   ,⑥   ”;青春的底色是始终心怀美好,是苏轼无论身处何境,都要送去的祝愿——“但愿人长久,⑦   ”。这些底色不断叠加、调和、补充、映衬,冲破束缚,实现蜕变,最终迸发出迷人的光华。
四、填空题
5.填空。
(1)贺敬之,当代著名   、   。1924年生于山东峄县。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新歌剧《   》曾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代表作有诗集《   》《   》等。
(2)《回延安》第五节中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   
(3)第二节中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   
6.阅读下面的文字后答题
二将相交,各赌平生本事。一来一往,一去一回;四条臂纵横,八支马蹄撩乱两个斗到五十余合,不分胜败,月台上梁中书看得呆了,两边众军官看了,喝采不选,阵前上军士们递相厮觑,道:“我们做了许多年军,也曾出了几遭征,何曾见这等一对好汉厮杀!”李成,闻达在将台上不住声叫道:“好斗!”
文中的二将分别是   和   ,其中一将因杀了一泼皮   被发配到大名府。
五、名著阅读
7.名著园地。
(1)填空:“言论的花儿/开的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这首小诗出自诗集《   》,作者是   ,原名   。
(2)鲁迅的《狗·猫·鼠》中狗和猫是怎么成了仇家的?请简述。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
被母亲逼着搬出去住的那些天
明前茶
①在他生日那天,母亲招待他吃了一顿大餐,跟他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勒令他搬出去住。他的脑门上仿佛打了一道焦雷。彼时,他已在本市读了4年大学和3年研究生,并且已在本市找了工作。父母在江北买了滨江公寓,他和母亲都在南岸工作,他已习惯了母亲每天开车接送他。因此,当母亲严肃地说“我不能再伺候一个好像永远长不大的高中生”后,他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②他赌气,立刻联系中介小哥,最后看上单位附近的一套老房子,装潢与家具都十分老旧,每月租金3500元。他拿出所有压岁钱,支付了3个月的房租和保证金,就搬了出去。搬家那天,母亲正好在外地出差,父亲去医院陪护外公,他连一个可以示威的对象都没有。
③搬完家,他将所有的日用品和衣物归位,只躺在床垫上叹了十分钟的气,就立马出门了。他必须立刻去家具大卖场买转椅,买晾衣架,买鞋柜,否则,只能坐在房东留下的塑料凳上工作,脱下的外套只能放在床垫上。
④他万万没想到,3天后,家具大卖场快递过来的所有家具都是散装零件。他必须再买一个工具箱,用螺丝刀和扳手将它们一一组装起来。当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晾衣架和转椅都装好,他感到前所未有的骄傲,不由自主地拍了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去嘚瑟。结果,他受到在大洋彼岸留学同学的一致嘲笑。正在读博的同学告诉他,自己曾手持冲击钻安装过大衣柜、厨房吊柜,而最近的成果是安装花园的镂空大铁门。
⑤他受到了善意的鄙视,但他被潜能激发而产生的骄傲并没有因此削减半分。他生平第一次搞清楚洗衣液与柔顺剂的区别,搞清楚滚筒洗衣机上面十几个按钮的不同含义。如今,离开了母亲的呵护,他不得不亲自打扫卫生,亲自洗碗、擦拭灶台和油烟机表面,把地拖干净,徒手把浴室下水道中积攒的落发掏出来。他学会了熨烫衬衣,擦皮鞋,拆洗窗帘。之前说到手机上的应用软件,他只知道那些可以看视频和玩游戏的APP,而现在,他开始在购物类应用软件上关心菜价。
⑥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他被母亲赶出来满两年了。他意识到自己对时间与金钱的认知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之前,母亲揽下了所有的家务,他双休日能赖床到下午2点;而今,即使在周末,每天7点30分,他身体里的闹铃就响了。他知道早市的蔬菜水果最新鲜,而厨余垃圾必须在上午9点前送到回收点,否则家里容易滋生蟑螂。他的作息正常了,早睡早起,居然一年可以读20多本书,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如今,靠替别家公司兼职做账,除去每月3500元的房租,还攒下了人生的第一个20万元。对目前的状况,他似乎满意了。
⑦他偶尔还回父母家去,但是那股微妙的尴尬似乎尚未完全消失。母亲一如既往地招待他,知道他新交了女朋友,听他讲述工作和感情生活的进展,但从不过问他的生活细节。他一直想对母亲之前25年的照料表示感谢,但他一直拖延着,迈不出对自家人说体己话这一步。直到有一天,他在厨房吊柜里发现了母亲的日记。鬼使神差地,他翻到了两年前,母亲逼自己搬出去住的那些天的日记。母亲写道,自己争取了出差任务,躲了出去,是生怕目睹独生子搬家的场景会掉眼泪。她怕自己是一只溺爱孩子的老鹰,舍不得做出将儿子啄离的决断,把儿子这只本可展翅翱翔的小鹰,圈养成了不舍离巢的肥胖家禽。
⑧他吃了一惊,急速地往后翻,终于发现一桩母亲没有告诉他的事实:为了习惯他搬出去住的这种变化,她吃了整整3个月的安眠药。而她在儿子面前表现出的,却是一副如释重负的轻快感。深谋远虑的中国父母,从来都控制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坐等孩子去发现与感悟。
(选自2022年第1期《读者》,有删改)
8.阅读②~⑥段,请在下表A、B、C三处补写相关内容。
段落 “他”的所作所为 “他”的情感变化
② A 赌气
③-⑤ 买家具、学会做各种家务 B
⑥ C 满意
9.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⑦段画线的句子。
她怕自己是一只溺爱孩子的老鹰,舍不得做出将儿子啄离的决断,把儿子这只本可展翅翱翔的小鹰,圈养成了不舍离巢的肥胖家禽。
10.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1.文末写到:“深谋远虑的中国父母,从来都控制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坐等孩子去发现与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
材料一:日前,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2)》指出,2022年,全球大部陆地气温接近常年至偏高,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大部分海域海表温度接近常年或偏高,但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常年偏低。北极和南极的海冰范围均较常年偏小。2022年,全球大部陆地气温接近常年至偏高,其中,亚洲北部、中亚、西亚东部、欧洲北部和西部、格陵兰大部等地偏高1摄氏度以上。全球年平均陆地气温较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偏高1.67摄氏度,为1850年以来第四高。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3月20日,有删改)
材料二:以行动履行承诺,为全球气候治理发挥中国作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愿景才能变为现实”。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创新节能减排技术,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业已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下降40%~45%的目标,2021年又同比下降3.8%。同时,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推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开展大规模绿化行动,人工林面积长期居世界首位。行重于言,全球气候治理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各国能否将承诺转化为行动。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力争用史上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无疑会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持续发展作出表率。
(选自《当代世界》2022年第6期,有删改)
材料三:温室效应指的是地球大气层捕获太阳的能量的功能。太阳辐射的能量到达地球的大气层后,被大气层所吸收,然后再把它向各个方向辐射。这种能量使得地面和地面表层的空气得到二次加热。大气层就相当于给我们的星球裹了一层玻璃,把太阳能暂时储存起来,再慢慢使用。如果没有它,地球的温度会比现在低30摄氏度。
正是由于这种作用,地球才有了生命的存在。但是近年来,温室效应在不断加强。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地球温度升高了将近1度,而且有加速上升的趋势。这个现象导致了两极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河流断流,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经研究发现,空气中有些成分,像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甲烷会使温室效应的作用加强。前两种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引起的,例如煤炭燃烧和排放汽车尾气等;后者则是现代畜牧业发展,反刍动物的嗳气和粪便发酵产生的。
因此,要弱化温室效应必须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来考虑。一个人的作用是微小的,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少开一公里车,少用一张纸,多栽一棵树。只要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就可以为我们生存的环境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
(选自“百度教育”,有删改)
材料四:
12.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2)》指出,2022年,全球陆地气温接近常年至偏高,其中,有的地区偏高了1摄氏度以上。
B.全球气候治理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各国能否将承诺转化为行动。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力争用史上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C.太阳辐射的能量到达地球的大气层后,被其吸收并把它向各个方向辐射。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温度会比现在低30摄氏度。
D.从1910~2010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统计图来看,百年间全球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区间最大的阶段是在2000~2010年间。
13.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4.请围绕“温室效应”,梳理材料三的行文思路。
15.全球气候治理迫在眉睫,请根据材料二,就如何有效地进行“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七、对比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知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己,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16.解释加点词含义
求二石兽于水中(  )
棹数小舟(  )
佯败走(  )
秦悉坑之(  )
17.翻译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②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18.对于河中石兽,甲文中寺僧“求之水中”“求之下流”,讲学家认为应“求之地中”作者通过他们的错误告诉读者什么道理?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19.乙文中赵括最终兵收身死,葬送了赵国军队,请你用一个相关的成语概括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20.请根据甲、乙两文中讲学家和赵奢所说的话,分别概括他们是怎样的人。
八、作文
21.请就上面你写的作文,向阅卷老师写一段推荐语。100字左右。
附上面作文题目:
每年“双十一”,总会掀起一股网购狂潮。有数据显示,去年截至11日0点3分1秒,某网络平台成交额破100亿,比起前年的6分58秒破100亿,时间缩短了整整3分多钟。40分12秒,成交额超500亿,而前年用时约2.5小时,购物狂欢火爆程度可见一斑,但伴随而至的也有假货频现、网络诈骗、快递缓慢等长期难以解决的痼疾。针对这一行为与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不少于600字。
[写作助手]
深入思考,确定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明确表达出来;围绕观点展开论述,注意选取适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和当前现实,力争做到有理有据。
22.请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②老和尚问小和尚:“如果你前进一步是死,后退一步则亡,你该怎么办?”小和尚毫不犹豫地说,“我往旁边去。”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呢?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戴;赴
(2)C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近义词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爱(  )”写作“戴”;“全 力以(  )”写作“赴”
⑵ 本题考查词语辨析。要正确分析待选词语的异同,然后根据语境进行选择即可。
厉害:剧烈的、强大的、猛烈的本事或手段,也指实力高强,具备有某项特殊超凡的能力。
利益:人类用来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系列物质、精神的产品,某种程度.上来说,包括金钱、权势等。
利害:利益和损害;利弊。
根据“是非”“顺逆”的提示,选“利害”恰当。意思是:做事的标准是看事情的是非对错,不是看对个人的利害关系。
【点评】⑴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2.【答案】(1)尊严、烫、崭
(2)C
(3)D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近义词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zūnyán”写作“尊严”,“滚tàng”写作“滚烫”,“zhán新”写作“崭新”。可据此作答。
⑵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甲处,“发生”指原来不存在的事情出现了;“爆发”指突然发作,突然发生。结合语境可知,“爆发”更能表明其力度、突然性。
乙处,“凝聚”指凝结聚集;“凝结”指液体遇冷变成固体,气体因压力增加或温度降低变成液体。结合“民族力量”的语境可知,应填写“凝聚”。
⑶ ABC.正确。D.有误,此句无语病。
【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⑶本题考查语法知识的掌握。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根据平时所学,结合各选项内容分析判断。
3.【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意思是说戏曲演员们借助表演揭露人性,借前人旧事来展现今朝面貌。“假笑啼”对应昆曲演员们的表演。
②“关节”“绘声绘影”“连环”体现了评书说书人的高超技巧和评书章节回合的特点。
③“白雪阳春”“雅曲”“高山流水”符合古琴的特点。
④“傀儡”“舞台”“机关”符合木偶戏的特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解答这道题,要准确、全面地理解名言警句的思想内涵,再结合问题情境来分析,阐述理由要简明扼要。
4.【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化作春泥更护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千里共婵娟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化 、 济 、 畔 、 婵娟”
故答案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
化作春泥更护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千里共婵娟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5.【答案】(1)诗人;剧作家;白毛女;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
(2)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3)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 贺敬之,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著有诗集《朝阳花开》(1954)、《放歌集》(1961)、《回答今日的世界》(1990)等,代表作有长诗《放声歌唱》、《雷锋之歌》,抒情诗《回延安》、《三门峡——梳妆台》,歌剧《白毛女》等。他的诗歌长于将个人情感与时代气氛相融合,关注现实中的社会情绪,以富于鼓动力的语言形式书写个人的时代之声。20世纪50年代他所创作的阶梯式政治抒情诗曾名动一时,产生了广泛而恒久的影响。1979年山东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出版由作者重新编写的《贺敬之诗选》,收入作者创作于1939-1988年的诗作61首,歌词17首。 歌剧剧本《白毛女》(参加执笔,马可作曲,已公演)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金。 据此答题即可。
(2)根据对这首诗的背诵及理解答题,注意“延”不要写错。
(3)根据对这首诗的积累默写,注意“的”不要写成“地”。
故答案为:⑴诗人;剧作家;白毛女;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
⑵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⑶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识记。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出处、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
⑵此题考查诗文的背诵、理解与默写能力。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记忆、积累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⑶此题考查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本属于理解性默写题。只要平时既注意记忆、积累,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解答本题并不难。名句默写题答题时要认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6.【答案】杨志;索超;牛二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把握。依据平时学习积累作答。
故答案为:杨志;索超;牛二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7.【答案】(1)繁星·春水(繁星);冰心;谢婉莹
(2)据说,是这么一回事: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大家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它问。“那容易,”大众说,“它是驼背的。”狗去了,遇见一只猫,那猫立刻弓起脊梁来,狗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在这里!”于是大家都嗤笑起来。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言论的花儿/开的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这首小诗出自诗集《繁星·春水》,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
⑵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对于该题考查的内容,需要回忆名著原文中的相关情节,然后加以概括即可。《朝花夕拾》中猫和狗成为仇家是因为有一次,动物们要开会议事,大象没来,让狗去请大象。但是狗不认识大象,众人告诉它弓背的就是大象。结果狗碰到猫,猫就条件反射的把背拱起来了,然后狗就将猫当成大象请来了,因此狗受到动物们的嗤笑。从此,狗和猫就成了仇家。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故答案为:
(1)繁星·春水(繁星);冰心;谢婉莹
(2)据说,是这么一回事: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大家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它问。“那容易,”大众说,“它是驼背的。”狗去了,遇见一只猫,那猫立刻弓起脊梁来,狗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在这里!”于是大家都嗤笑起来。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⑵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答案】8.A.租房搬家; B.骄傲; C.转变认知
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溺爱孩子的老鹰,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既想让儿子有所成就,但又舍不得儿子的矛盾复杂心情。
10.母亲是一个严厉的人。从母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独立,逼着他搬出去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用心良苦的人。母亲认同将儿子“啄离”,怕把他“圈养成了不舍离巢的肥胖家禽”,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认可孩子且深谋远虑的人。从母亲相信儿子将来能成为“雄鹰”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位对儿子有深沉无私的爱的人。从母亲对儿子搬出去有万般的不舍、无奈,但忍痛吃安眠药也要让儿子学会独立,可以看出。
11.“深谋远虑的中国父母,从来都控制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母亲既想让儿子出去有所成就但又舍不得儿子吃苦的矛盾复杂心情。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爱。我们生活中,父母也如此。他们独自忍受生活的艰辛,把最好的给我们,他们用自己深谋远虑的方式教育着我们,我们更应该理解他们的一片苦心,更多爱他们一点。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⑷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8.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分析概括。解答时,注意根据文章的段落层次内容进行分析。
A:文章①②段:为了让“他”独立,母亲逼着“他”从家里搬了出去,由第②段“他拿出所有压岁钱,支付了3个月的房租和保证金,就搬了出去”可知,“他”赌气,立即租房搬家。
B:文章③至⑤写了“他”独自料理生活,如:自己买家具,学会做各种家务。由④段“他万万没想到,家具大卖场快递过来的所有家具都是收装零件”,他必须买工具箱一一 组装,当他组装好时,感到前所未有的骄傲;⑤段“他受到了善意的鄙视,但他被潜能激发而产生的骄傲并没有因此削减半分”可知,此时他为自己独立生活而感到骄傲。
C:文章“他意识到自己对时间与金钱的认知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且“对目前的状况,他似乎满意了”可知,“他”转变了认知对自己能独立生活感到很满意。由此作答。
故答案为: A.租房搬家; B.骄傲; C.转变认知
9.本题考查对文章句子的赏析。“她怕自己是一只溺爱孩子的老鹰”这里把母亲比作老鹰;“儿子这只本可展翅翱翔的小鹰”把儿子比作小鹰,把母亲对)子的照顾比作老鹰对小鹰的圈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既想让儿子独立,有所成就,但又万般不舍,而且更 害怕因为自己的不舍影响儿子的成长独立的矛盾复杂心情,表现母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故答案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溺爱孩子的老鹰,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既想让儿子有所成就,但又舍不得儿子的矛盾复杂心情。
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从第①段“母亲跟他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可知,母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独立,逼着他搬出去,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严厉的人。从第7段她怕自己是一只潮爱孩子的老度,舍不得做出将儿子啄离的决断,把儿子这只本可展翅邮翔的小度,圈养成了不舍离巢的肥胖家禽”可知,母亲认同将儿子“啄离”,怕把他“圈养成了不舍离巢的肥胖家禽”,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用心良苦的人。第⑦段“儿子这只本可展翅翱翔的小鹰”可知,母亲认为儿子是“可展翅翱翔的小鹰”,且考虑长远,相信儿子将来能成为“雄鹰”,由此看出,母亲是一个认可孩子且深深远虑的人。第⑦段“自己争取了出差任务,躲了出去,是生怕目睹独生子搬家的场景会掉眼泪”,第四段“为了习惯他题出去住的这种变化。她吃了整整3个月的安眠药”可知,母亲对儿子搬出去有万般的不舍、无奈,由此看出这是一位对儿子有深沉无私的爱的母亲。
故答案为:母亲是一个严厉的人。从母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独立,逼着他搬出去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用心良苦的人。母亲认同将儿子“啄离”,怕把他“圈养成了不舍离巢的肥胖家禽”,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认可孩子且深谋远虑的人。从母亲相信儿子将来能成为“雄鹰”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位对儿子有深沉无私的爱的人。从母亲对儿子搬出去有万般的不舍、无奈,但忍痛吃安眠药也要让儿子学会独立,可以看出。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首先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首先理解句子表达的意用和情感:“深淇远虑的中国父母,从来都控制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是指,母亲既把让儿子出去有所成就但又舍不得儿子吃苦的矛盾复杂心情,由第⑧段“为了习惯他搬出去住的这种变化,她吃了整整3个月的安眠药”最能体现。文中母亲对儿子深谋远虚的教育,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爱。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围绕理解感激父母的苦心回答即可。示例:我们生活中,父母也如此。那些恨铁不成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他们也在用自己深谋远虑的方式教育着我们,我们更应该理解他们的一片苦心,做更好的自己,不辜负他们的期望,更多爱他们一点。
故答案为:“深谋远虑的中国父母,从来都控制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母亲既想让儿子出去有所成就但又舍不得儿子吃苦的矛盾复杂心情。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爱。我们生活中,父母也如此。他们独自忍受生活的艰辛,把最好的给我们,他们用自己深谋远虑的方式教育着我们,我们更应该理解他们的一片苦心,更多爱他们一点。
【答案】12.A
13.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出了“1.67”“第四”的数据,将2022年的全球年平均陆地气温与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2022年全球年平均陆地气温偏高,使得说明的内容更具说服力。
14.首先解释了什么是温室效应;然后介绍了温室效应加强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接着分析了温室效应加强的原因;最后呼吁大家从个人做起,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5.①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②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创新节能减排技术。③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④世界各国要将承诺转化为行动,用最短时间实现碳中和。
【知识点】把握作者的见解;新闻、材料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⑷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2.A.有误,材料一提到“2022年,全球大部陆地气温接近常年至偏高”,选项比原文扩大了范围,与原文不符。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偏高”提示运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67” ‘ 第四”说明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将2022年的全球年平均陆地气温与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2022年全球年平均陆地气温偏高。
故答案为: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出了“1.67”“第四”的数据,将2022年的全球年平均陆地气温与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2022年全球年平均陆地气温偏高,使得说明的内容更具说服力。
14.本题考查行文思路的分析,首先要划分层次,并理清每一层次的关键意思,然后使用“首先”“其次”“然后”等表示承转的词语连接。材料三第-段解释了温室效应的原理,第二段说明了温室效应加强的危害,第三段解释了温室效应加强的原因,最后一段说明了我们可以为弱化温室效应贡献自己的力量。答题时在理清这些层次内容的基础.上用连接词串联起来即可。
故答案为: 首先解释了什么是温室效应;然后介绍了温室效应加强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接着分析了温室效应加强的原因;最后呼吁大家从个人做起,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5.材料二中提到为实现全球气候治理中国采取的行动有: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不断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推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开展大规模绿化行动。结合这些内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①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②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创新节能减排技术。③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④世界各国要将承诺转化为行动,用最短时间实现碳中和。
【答案】16.寻找 ;划(船);假装;坑杀或活埋
17.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②如果赵王不让赵括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使赵军失败(毁掉赵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
1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9.纸上谈兵
20.讲学家:一知半解,好为人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赵奢:行事谨慎,(看问题)有预见(远见),以国家利益为重。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⑸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16.①句意为: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求:寻找。
②句意为: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
③句意为:假装打败撤退。佯:假装。
④句意为:秦国全部将他们活埋了。坑:坑杀或活埋。
故答案为: 寻找 ;划(船);假装;坑杀或活埋
1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①重点词语:尔辈,你们。究,探究。物理,事物的道理。②重点词语:使,假如,假使。将,做将军。若,如果。
故答案为: 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②如果赵王不让赵括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使赵军失败(毁掉赵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
18.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河中石兽》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文章中的“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直接揭示了文章的寓意。
故答案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9.本题考查成语积累。乙文叙写的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由此得出的成语是“纸上谈兵”。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只会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 问题据此可作答。
故答案为: 纸上谈兵
20.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讲学家的话“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可知,他是一个好为人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人。根据赵奢的话“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可知,他是一位行事谨慎、以国家利益为重、有预见的人。
故答案为: 讲学家:一知半解,好为人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赵奢:行事谨慎,(看问题)有预见(远见),以国家利益为重。
21.【答案】我的作文以“为人需诚信”为中心论点,首段即提出中心论点,观点明确。然后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对中心论点进行严谨有力地证明。末段向读者发出了积极的号召。整篇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语言富于思辨,论证过程严密。
【知识点】创新题型;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微写作。审题可知,本题要求学生就自己所写的习作向阅卷老师写-段推荐语。拟写作品的推荐语,既向阅卷老师表明自己作文的成功之处。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文章的主旨立意。二、文章的写作手法。三、文章的语言风格。用语需简洁明了,思路要清晰有序。既符合自己作文的实际,又要切中要点,要言不繁。
故答案为:我的作文以“为人需诚信”为中心论点,首段即提出中心论点,观点明确。然后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对中心论点进行严谨有力地证明。末段向读者发出了积极的号召。整篇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语言富于思辨,论证过程严密。
【点评】片段作文就是在练习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之前,就人、事、物的某个断面或局部进行的单项写作训练。片段作文的写作要做到几点要求:①要把内容写具体;②叙事要做到条理清楚;③围绕中心展开段落。
22.【答案】【参考例文】
换个角度看问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诚然,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世界也大不相同。生活中不如意十之八九,倘若换个角度看问题,失意也许会变成诗意,使我们的生活换出新天地,变得更自在,更惬意。
两个台湾观光团到伊豆半岛旅游,面对都是坑洞的路况,一导游连忙抱怨向游客致歉,而另一导游却巧妙地化解了游客的不满,从另一个角度,把道路比作迷人的酒窝大道,让大家体验其与众不同。两个角度,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显然,第一个团的游客必定仍心存不满,而第二个团的游客却多了一次别样的体验,不得不佩服第二个导游的机智,他的诗意的回答,也诗意了游客们的旅程。
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也许就不再是问题,反而换出新天地。
换个角度看问题,需要有一种豁达的境界,一种淡然的心境,倘若一个人充满野心,追名逐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那么他眼中的世界必定也是功利的,充满焦躁的。一旦遭遇失败,失去了金钱名利,便怨天尤人,甚至走入歧途。可如果他能换个角度看问题,失去的外在的一切都不重要,反而让他能摆脱外在物质的诱惑,过过那种平淡安逸的生活,这需要他的豁达与淡然,否则他只会陷入怨恨的深渊。
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有着这样一种境界,譬如苏格拉底,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啊。”哲人就是哲人,从我们的角度看,我们会艳羡外界的丰盈,感叹自身物质的困窘,换了个角度,苏格拉底帮我们窥见了生活的真谛,追求更好的生活本无可厚非,但不能被无尽的物欲遮住了双眼,从而沦为物质的奴隶、精神的乞丐。
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的生活会多一点快乐,多一点阳光。我曾对萧伯纳的一句名言深以为然——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二是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我感叹他竟然把二种可悲的人生境界描述得如此俏皮,于是那段时间充斥我生活的便是得不到的悲哀和得到后的无聊。后来我发现,从另一个角度看,两大悲剧也是快乐的源泉,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去品味和体验。从此我的生活变多了一点快乐,多了一点阳光,换了一个角度看问题,换出新天地,生活便会自在很多。
试着换个角度看问题,换出新天地,你会发现一个更精彩的世界。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二则材料,可归纳为一个共同主旨一“换个角度”。 前面有提示性材料,生活中,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认知和感悟。本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构思:写关于换个角度的经历;写关于换个角度的感受;写关于换个角度的认识;写关于换个角度的体验等。若写“换个角度看生活的经历的”适合写记叙文;若写“换个角度看生活的感受的”适合写散文;若写“换个角度看生活的认识和写关于换个角度看生活的体验的”可以写议论为主的文章。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抒写自己的情感体验、认知和感悟,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