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短文两篇》.

文档属性

名称 27《短文两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2-24 16:3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 陶弘景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都四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指人间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参与 合作探究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本文美在哪里?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高峰如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高峰……俱备
沉鳞……猿鸟山水相映之美
俯仰生姿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意境美
动静结合之美景物描写的方法,你学会了吗?1、抓住景物的特征;
2、按照一定的顺序;
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
五、巩固练习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1、两岸石壁,五色( )。
2、青林翠竹,四时( )备。
3、晓雾将( ),猿鸟乱鸣;
4、夕日欲( ),( )竞跃。
5、未复有能( )其奇者。
俱交辉歇颓沉鳞与交相辉映都消散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指欣赏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总—分—总的结构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实是欲界之仙都。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你能吟诵几句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吗?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会在初冬的夜晚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月夜图有何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1、作者为什么在初冬的夜晚会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修辞比喻
3、月夜图有何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贬官的悲凉、落寞,
赏月的欣喜,
自我解嘲的达观 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