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四)概括新闻要点
(2009山东卷)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5字。
《人民日报》巴厘岛5月3日电,东盟10国与中日韩财长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并运行,以解决区域内的短期资金流动困难,并作为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补充。
根据公报提供的数据,在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中,中日韩3国出资80%,东盟10国出资20%。其中,中国、日本、各占32%,韩国占16%。具体金额为中国384亿美元、日本384亿美元、韩国192亿美元
【答案】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年底前成立,中日韩出资最多(或“中日韩出资比例最大”)
为下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8字)
北京晨报讯(记者 姜葳 邢飞)“请广大市民配合人口普查,把自己记入历史。”市人普办相关负责人昨天向北京常住居民发出呼吁,希望大家给人口普查员打开家门,在配合普查之余给他们一个微笑。
为期10天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昨天正式开始。市人普办负责人重申,市民的家庭及个人信息将仅仅用于此次人口普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普查数据,因此,被普查户应按时如实提供普查所需资料。“请配合人口普查,把自己记入历史。”这位负责人用很“温情”的话诠释和宣传人口普查,“我们不希望落下任何一个人,也没有人愿意被遗忘。”
北京呼吁市民微笑配合人口普查
为下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0字)
本报讯:10月23日-27日,济宁市2010年导游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班分别在济宁和曲阜同时开课,来自全市500多名考生参加了此次培训。
今年导游资格考试报名总人数为627人,其中汉语579人,英语35人,英语加试7人,法语3人,日语2人,外省转入1人。在全部报名人员中,具有大专或以上学历的占到80%以上,专科以上学历所占的比例高于往年。
为提高我市导游队伍总体水平,本次培训聘请了山东省旅游职业学院知名教授,对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法规和导游实务进行了专项培训。此次培训班在保留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现场导游实务的培训。市旅游咨询培训中心岳庆芝主任分别从景点讲解和导游服务规范与应急问题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并组织考生到东大寺景区和孔庙景区进行实地模拟演练,丰富了培训内容,提高了考生应试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也受到广大考生的一致欢迎。
济宁市2010年导游资格考试考前培训圆满结束
新闻概括解题技巧
新闻是以叙事为主的文体,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部分构成。由于要考查考生对整个新闻中蕴含的主要信息的把握,所以,试题材料不加标题和结语。剩下的只有导语和主体了。
如果题干要求概括其“主要信息”时,我们既要注意导语,又要注意主体。如果题干要求我们“用一句来概括……”或者概括标题时,我们只要关注导语就可以了。因为导语本身就是对整个新闻事件的概括。主体就不用去管它了。
而导语的位置在第一段。所以我们只要在第一段找到“谁(什么事)”,然后回答“干了什么(怎么样)”就行了。如果有字数限制的话,只用抽取导语的主干和少量必要的修饰限制成分就可以了。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
“作者”简介
“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钟华论”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彰显新华社评论的影响力。
【文体知识】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代表媒体乃至政党、政治团体等直接发言的喉舌与舆论功能。因此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喻为“报纸的心脏”。
社论不同于一般的评论文章,因为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带有权威性的坚守党性原则的评论文章,是不允许任意发挥个人意见的。
由主副标题构成。主标题“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是一个介词短语,指出抗击疫情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副标题“2020中国抗疫记”则交代了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是
新华社北京时间5月10日发表的一篇通讯报道(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
解 题
学习活动一:问题研究
1、快速浏览课文,圈画每一小节的关键词句,概括各节内容,并给每部分拟一则小标题。
引子
关键词句(中心句):
内容概括:
概述抗疫特点、战果、意义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袭击荆楚大地,蔓延波及全国。(2)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一节
关键词句(中心句):
内容概括:
领导力、组织动员力和执行力【三力协作】引领武汉挺过疫情。
三力同心,共渡难关
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坚如磐石的意志,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抗击疫情建立起了主心骨。(15)
三句:这是……的……力。(16/19/21)
第二节
关键词句(中心句):
内容概括: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共同打赢疫情攻坚战。
制度优越,上下团结
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29)
第三节
关键词句(中心句):
内容概括:
中国人民共度时艰所展现的五种精神。
中国精神,力量之源
中国精神,在抗疫中淬炼,在磨砺中升华。(43)
第四节
关键词句(中心句):
内容概括: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是最为深切的抗疫感悟和必须方向。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所有的“重生”,都在诠释一个理念:生命至上、人民至上。(45)
第五节
关键词句(中心句):
内容概括:
科学防治,贯穿始终
回顾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科学防治”贯穿始终。(57)
从病毒研究到病毒防控,始终坚持使用科学的“武器”。
第六节
关键词句(中心句):
内容概括:
总结、反思抗疫的经验和教训,用四个“必须”表明抗击疫情、奋战到底的决心信念。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答案。(65)
第七节
关键词句(中心句):
内容概括:
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大国担当及团结合作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
全球抗疫,中国担当
尽管将疫情标签化、政治化和污名化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合作抗疫始终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推动团结合作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得到了各国广泛支持与认同。(78)
第八节
关键词句(中心句):
内容概括:
号召全国人民坚定信念,从深重的苦难与磨砺中汲取力量,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前进。
重焕生机,展望未来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许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86)
2、本文围绕着抗疫这一主题,是按照哪些角度和层次来展开的?
全文主体共八个部分,围绕抗疫主题,每部分选取
一个方面(国家力量、制度优势、中国精神、价值取向、抗疫方法、经验教训、大国担当、展望未来),把从个人到国家,从地方到中央,从湖北武汉到全国各地,从卫生防疫到各行各业,从疫情爆发到抗疫艰难直至取得胜利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全面、客观地展现出来,层次分明,角度丰富。
3.作者安排课文主体部分的顺序的依据是什么?各部分的关系是怎样的?
(1)依据是由宏观到具体,由内因到外因,突出了我们国家抗疫成功的主要因素。
(2)党的领导是抗疫成功的根本保证;四面八方的支援与人民的不屈精神、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以及科学防治效果显著,都是党的正确领导的具体体现。抗疫的成功说明了我们国家的治理模式是成功的。合作抗疫虽是外因,但在战胜疫情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问题探究
4、课文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2020年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历史事件,根据课文请分析一下中国取得抗疫重大战略成果的原因是什么?
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抗疫成功的根本保证(原因);
四面八方的支援与人民的不屈精神、医护人员的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及科学防治效果显著,都是党的正确领导的具体体现,也是抗疫取得成功的直接原因。
合作抗疫虽是外因,但在战胜疫情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活动引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这篇通讯中采用了大量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中哪些金句打动了你?请你把这些语句诵读出来,并谈谈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感情。
学习活动二:研读金句,体悟感情
(1)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4)
化用英国诗人雪菜的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同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寒冬象征着困境,而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阻挡不了”说明困难总会过去,希望必将到来,这句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和面对困境的乐观精神。
(2)“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二27)
对称句式,“从来不是”加强语气,突显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句话,生动形象的解读了抗议期间大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面。九省通衢武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居然面临封城。但是武汉不是孤岛,无数热血儿女奔赴那里和武汉人民一起战斗。中华民族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每个老百姓。
(3)“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二29)
引用恩格斯的话强调团结的力量和作用,高度赞扬中国人民集中量办大事的作风,肯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名言的使用使得文章的观点有说服力。
(4)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二30)
采用对称句式,指出抗疫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在于党带领人民上下一心,奋起战斗;比喻手法的运用写出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信任与赞扬,语言富有诗意又饱含作者情感。
(5)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三36)
采用大量诗句诠释抗疫期间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诗句的使用丰富、充实了文章内容,使得文章更具内涵;一连串的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给人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6)“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担风雨”(二29)
引用诗句,增强文章的典雅厚重之感,更表现了全世界人民互帮互助,携手前行带来温暖与力量。
总结归纳:文本传达的价值理念
对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对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
对文化精神的热情礼赞
对命运与共的真诚愿望
对人民品格的歌颂赞美
对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
文章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抗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表现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彰显了科学抗议的理性思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礼赞,对中国人民高尚品格的歌颂,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
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