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8 14:0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统编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之下古代的中国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通过学习掌握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和监察等制度,学会用辩证的、发展的视角看待政治制度的演变。
2.感受中国政治制度文明的源远流长与东方特色,认同有效政治制度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
中国古代官员管理(考核和监察)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
“得贤者昌,不肖则亡”
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大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张居正
先秦
秦汉魏晋南北朝
元明清
从世官制到军功制
重法吏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民族特色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隋唐两宋
考核+监察
官员选拔
1.西周时期的官员选拔
途径:世官制
选拔标准:血缘
材料1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诗经》
材料2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问题1:分析西周时期如何选拔官员?
对点训练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 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B
(一)先秦时期的选官
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的选官办法
途径:荐举、军功
选拔标准:才能、军功
(一)先秦时期的选官
材料3 李悝相魏文侯时说:“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刘向《说苑》
材料4 秦时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宗族非有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荐举(自荐)
毛遂自荐
荐举(他荐)
鲍叔牙举荐管仲
军功爵
材料5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史记 商君列传》
问题2: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如何选拔官员?
对点训练
(2023湖南)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A
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秦朝的选官制度
材料7 始皇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苏轼《论养士》
问题3:秦朝为何确立这种选官制度?这种制度有何问题?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材料6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法吏”也担负起宣讲法律、执行君王旨意的使命。
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文化上的专断、专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也是文化教育制度
材料8 古者天下散乱,莫能
相一。人善其所私学,闻令下,则各以其私学议之。臣请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juan)除去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学者,以吏为师。
——《史记·李斯传》
(二)秦汉时期的选官
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科目
讲求孝行、廉洁。
选拔智略出众的优秀人才。
德才兼备,正直不阿,能直言极谏。
品德与文才兼备,又有良好的经学底蕴。
明于儒学的经典,通晓儒术。
(1)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
如孝廉、茂才等。
(2)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
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方式:先考察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
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积功劳为官、征辟
(重要补充)
2.汉朝的选官制度
途径:察举制
选拔标准:品德、才能
常科
特科
察孝廉 举茂才
贤良方正
贤良文学明经
(二)秦汉时期的选官
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材料10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12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书·段灼传》
材料11 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结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
——白寿彝《中国通史》
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后期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材料9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影响
2.汉朝的选官制度
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
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问题4:据材料分析汉代察举制的影响。
(二)秦汉时期的选官
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材料13 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部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品。
——杜佑《通典·选举典》
“品”:共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
“状”:书面鉴定,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之类。
“簿世”:即家世情况
问题5:据材料分析九品中正制
推行的背景和标准。
材料14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15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
——南北朝 颜之推《颜氏家训》
标准:家世、道德、才能 品级
问题6:据材料分析九品中正制推行的
后期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消极:门阀士族势力发展,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导致政治腐败。
东晋南朝时,谱学成为专门之学,士族若不精谱学,便不能到吏部为官,谱学既是吏部选官的依据,也是南朝矫正伪冒士族的庶族寒人之凭依。这反映了
A.士庶界限日渐模糊
B.门阀政治具有重要影响
C.社会阶层完全固化
D.宗法制度影响南朝政治
对点训练
B
(三)魏晋时期的选官——九品中正制
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制举
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1、科举制度的初创——隋唐
常科
秀才
明经
进士
明法
明书
明算
最受重视
每年举行
材料17 明经科主要考帖经,旨在检测应试者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才学识。
当时的高官多出身于进士科,非进士出身者,即便位极人臣,也难享时人美誉。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什么?
材料16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背景:九品中正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为加强中央集权。
问题7:据材料分析科举制推行的背景。
标准: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四)隋唐至明清的选官——科举制
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材料17 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礼部侍郎裴坦主考,进士科考生一千余人,有三十人及第,其中皆衣冠士子,是岁:郑义则,故户部尚书瀚之孙;裴弘,故相休之子;魏当,故相魏扶之子;令狐湻,故相令狐綯之子。余不能遍举,皆以门阀取之。惟陈河一人孤平,负艺第于榜末。
——《册府元龟·贡举部·谬滥》
材料18 考生与考官并不回避,士子往往事先向考官呈送诗文,趋附巴结,求取赏识,甚至出现泄漏试题、冒名顶替等科场舞弊现象。……
从官员总数看,非科举入仕者仍占很高比例,科举取士并未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上述状况直至宋代方有明显改观。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问题8:据材料分析唐代科举存在什么问题?
存在问题:
门阀势力垄断科举;腐败舞弊。
1、科举制度的初创——隋唐
(四)隋唐至明清的选官——科举制
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强化殿试,严格考试,由皇帝亲策,废除公荐,“取士不问家世”,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尤其是锁院、糊名、誊录等制度的实行,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的竞争原则。
材料19 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
材料20 锁院就是在贡举考官被任命之后,立即被送入贡院或其他考试场所,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拟题、引试、考校试卷、确定等第,放榜之后,才能解禁出院,以防止请托之弊。此制自太宗淳化三年创立之后,一直沿用。
——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上》
①籍贯信息
②三代脚色
③所习经典
锁院制度
誊录制度
已糊名弥封
拆去糊名弥封
2、科举制度的完善——两宋
问题9:宋代科举有何优点?
(四)隋唐至明清的选官——科举制
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3、元朝之选官
材料21 元代……选拔人才主要不由科举,所以举办科举的次数极少。最早的一次是窝阔台汗(1237年)因耶律楚材的力请而举行的……此后过了77年,直到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才又开科取士。元朝总共才举行科举17次……而且进士分配名额极不公平,蒙古、色目、汉人的人口数相差极端悬殊,名额却一样……无论乡试、会试,蒙古、色目人都比汉人、南人要少而简单。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问题10:元代选官有何特点?
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元朝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的官员比例也不高。
材料22 从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开始,整个元代存在的年间,其中开科取士不过断断续续的47年,共17次,自延幼二年至元代灭亡,共取进士1135人,……科举入仕者只占元代官员比例的1/22。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
(四)隋唐至明清的选官——科举制
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童生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第一名:解元
第一名:会元
第一名:状元
严格的考试程序
各省省城举行“秋闱”
京师举行“春闱”
4、明清科举
材料23 “科举与学校出身者几乎垄断了上至朝廷公卿,
下至府州县正官的所有职位……科举和学校之外,”非
是途也,虽孔、孟无由而进。”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
(四)隋唐至明清的选官——科举制
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南北榜案”
材料25 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24 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
(2022湖北)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薄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对点训练
A
4、明清科举
(四)隋唐至明清的选官——科举制
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材料26 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但日子久了,那制度就变坏了。这不止是汉代选举制度如是,我们可以说,古今中外一切制度,都必如是。否则一项好制度,若能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再不需要后代人来努力政治了。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永久好下去,才是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制度也只是历史事项中之一目,人类整部历史便没有百年不变的,哪能有一项制度经过一两百年还算得是好制度呢?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问题11:根据材料,试评析钱穆先生的观点。
【拓展资料】
“在权力问题上不要奢谈对人的信任,而是要用宪法的锁链约束住掌权者不做坏事。”
——托马斯·杰斐逊
官员选拔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元
明清
朝代 制度 途径 标准
西周 世官制 世袭(世卿世禄) 血缘
春秋战国 荐举功劳制 举荐、通过战争获得军功 才能、军功
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 明习法律
两汉 察举制 先考察后推举,分常科和特科 孝廉、茂才等
魏晋 九品中正制 中正定品,吏部授官 家世、道德、才能
隋唐 科举制 分科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 才学
两宋 科举制 “取士不问家世” 才学
元 蒙古传统和科举制 世袭、军功、科举比例小 血缘、军功、才学
明清 科举制 从学校参加科举,分三级考试 才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
文物简介
江苏尹湾汉墓出土木牍24方,简133枚
墓主师饶曾任东海郡功曹史,约葬于王莽时期
《集簿》用草体书于木牍正反面,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
从“文物简介”中你能提取到哪些关键信息?《集簿》中记录各方面年度统计数字目的是什么?
二、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一)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先后制定了一些列的考课法,试图加强对官吏的考课,使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北朝考课尤其是北魏考课创新颇多,成就较大。北魏的考课继承了以往汉民族政权考课的优点,同时杂以拓跋鲜卑自身的特点,……但由于考课实施的效果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威信有很大关系,考课法要靠君主个人来强制推行北魏考课很快流于形式,考课法也就荒废不用了。尽管如此,……魏晋北朝考课法的制定是我国古代考课制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对隋唐考课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东洋《魏晋北朝考课制度探讨》
根据以下材料,评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
二、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隋书·儒林传》
为了解决官员考核的问题,唐高祖于武德七年颁定了“考课令”,确定了“四善”“二十七最”为主的官员考核标准。“四善”为:“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这是唐王朝对官吏……“德”的标准。“二十七最”,是把各种官职按职守分为二十七类,确定各类官职的考核标准,用以考核各类官吏的才能和政绩。考核时,以“善”“最”分为九等来定结果。
——杨共乐主编《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
二、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三)隋唐两宋时期
(明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下诏)令称职者升,平常者复职,不称职者降,贪污者付法司罪之,阘茸(品格低下)者免为民。
——《明史·选举制》
考满:分为“初考”“再考”“通考”
结果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
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考察: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
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
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二、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四)明朝
清代的文官考核制度在继承明制基础上,根据行政需要逐步变革、调整,最终确立下来。顺治年间是文官考核制度的因袭期。顺治一朝,京察、大计与考满并行,考核方式与内容基本沿袭明代。自康熙始,考核制度进入逐步调整与变革期。康熙四年彻底取消考满制度,初步确立了清代文官的考核制度。
——《清代文官考核制度研究》
京察:考察京官 大计:考察外省文官
二、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五)清朝
官员考核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两宋
清朝
明朝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发展
朝代 考核制度或归属部门 考核时间 考核对象 考核结果
秦汉 上计制 每年岁末 地方行政长官 官员赏罚的依据
隋唐 两宋 尚书省吏部负责考核 每年 九品以上官员 官员升降的依据
明朝 考满 三年、六年、九年 任职期满的官员 分三等,是决定官员升降的依据
考察 三年 外地官员 查处官员贪、酷和作为
六年 京官 清朝 京察 三年 京官 官员奖惩的依据
大计 外省官员 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秦汉时期
使御史案问诸生……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史记》
秦有监御史,监诸郡。——《后汉书》
孝武帝初置刺史十三人,秩六百石。成帝更为牧,秩二千石。——《后汉书》
“司隶校尉,武帝初置,后诸王贵戚不服,乃以中都官徒奴千二百人属(焉)。”——《北堂书钞·设官部》
(1)秦朝:
中央监察以御史大夫为首;地方监察为监御史。
(2)汉朝:
中央监察沿袭秦制;汉武帝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司隶校尉监察京师(中央)和周边地方。
西汉晚期御史中丞成为最高监察官。(P31注释)
1. 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
2. 二千石不奉诏书,侵渔百姓
3. 二千石风厉杀人、怒则任刑
4. 二千石选署不平
5. 二千石子弟恃怙荣事、请托所监
6. 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
思考:刺史的监察对象是哪些群体?有何特点、作用和发展趋势?
监察对象:地方豪强;郡国守、相
特点:位卑权重
作用:前期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后期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2.隋唐时期
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旧唐书·韦思谦传》
中央:最高监察机构为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
地方:十道监察区,派监察御史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
太宗至武后时期多以临时差遣“巡察、按察、黜陟、巡抚、安抚、存抚使”等巡察道。
玄宗时置十五道采访处置使,三年一替,检察非法。
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3.宋朝
中央:最高监察机构为御史台。
地方:路作为监察区。(设四司) 通判监察知州。
新变化:台谏合一。
"谏官"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
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4.元明清
中央
地方
(省)
纠察百官,巡按各省
监察六部。
“封还驳正”
“言谏弹劾”
“部分司法权”
清代延明制,但将六科给事中归入都察院,科道合一。
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发展
朝代 中央 地方
秦朝 御史大夫 监察史
汉朝 御史大夫 十三州刺史
隋唐 御史台(御史大夫)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
两宋 御史台、台谏合一 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
元朝 御史台 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朝 都察院、六科 御史巡按各省
清朝 都察院 /
官员监察
秦汉
隋唐
两宋
清朝
明朝
元朝
课堂练习
1.晚唐诗人杜荀鹤,诗名远播却屡试不中,发出“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的感慨,并写下“闭户十年专笔砚,仰天无处认梯媒”的诗句。这反映了唐代科举
A.忽视对文化内容的考察 B.受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影响
C.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 D.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
B
2.唐代吏部考功司专门负责官员政绩 德行等考核,由考功郎中主持,参与官员考核的专职官员多达50余人,尚书省另派大臣前往主持。这一做法旨在
A.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B.完善科举选官制度
C.减少政治决策失误 D.加强君主专制集
A
本课小结: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中国古代历史上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的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