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8 16:4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 !”
这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袁隆平的颁奖词。袁隆平为什么能够获此殊荣呢?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人物通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袁隆平这个人物的。
袁隆平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掌握通过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描写让人物更加丰满、内容更加真实感人的写作手法。
学习袁隆平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教学目标

阅读一则消息,通过对比说说通讯的特点
标题
消息和通讯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的类型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等;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它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文体知识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新闻人物为报道对象,通过新闻人物的行动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换言之,人物通讯书写的不只是人物,还有时代精神,要能够正确引导舆论,培育社会共识,起到激励和鼓舞的作用。
文体知识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
传记式
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写作类型
所获荣誉
1985
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
1973
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1974
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1979
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1987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
1989
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4
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2019
荣获共和国勋章
袁隆平为什么可以作为人物通讯的主角?你对袁隆平了解多少?
袁隆平为什么可以作为人物通讯的主角?你对袁隆平了解多少?
“杂交水稻之父”(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2019年9月17日)
“共和国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以红色、金色为主色调,章体采用国徽、五角星、黄河、长江、山峰、牡丹等元素,章链采用中国结、如意、兰花等元素,象征勋章获得者为共和国建设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礼赞国家最高荣誉,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人物通讯
筛选信息——归纳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写了什么”
从读者的角度
学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学会写作通讯
“怎么写的”
从作者的角度
梳理内容
人物通讯要深入挖掘典型事件以表现人物精神。袁隆平作为第一位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其优秀事迹非常多,感人的场面也很多,到底应该选择哪些事件写好这样一篇新闻通讯呢?
任务1:概括典型事件,寻其迹
序号 事

1
2
3
4
发现天然杂交稻
构建未来战略梦想
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植株
澄清杂交稻非劣质“三不稻“
这篇人物通讯写了哪几件事?
比较事件和文中的小标题
序号 事 件 标

1
2
3
4
发现天然杂交稻
构建未来战略梦想
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植株
澄清杂交稻非劣质“三不稻“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比较事件和文中的小标题
序号 事 件 标 题 精神
品质
1
2
3
4
发现天然杂交稻
构建未来战略梦想
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植株
澄清杂交稻非劣质
“三不稻“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不同的小标题,所侧重的人物精神品质不同。
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序号 事 件 精神 品质 侧重

1
2
3
4
发现天然杂交稻
构建未来战略梦想
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植株
澄清杂交稻非劣质
“三不稻“
这些精神分别侧重于袁隆平哪些方面?
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工作方法
学术品格
道德操守
理想志向
1、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本文的题目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2、试找出文章细节描写是如何表现袁隆平的精神品质。
3、以“到中流击水”为例,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作者如何表现袁隆平的实践精神。
4、本篇通讯具有怎样的写作特点?
任务2:品读细节描写,悟其神
1、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本文的题目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作用:
引用诗句增加文采,使文章富有文学性,吸引读者兴趣。
副标题交待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
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稻菽”点明了袁隆平的研究对象;“喜看”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译文】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补充: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试着找出细节部分的描写,自主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细节描写
示例1: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苑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
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效果:“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形容词,准确无误地抓住了袁隆平在发现“天然杂交稻株”时的心情,再配以“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就更是详尽地突出了他工作认真专注、观察严谨细致、科研一丝不苟的个性。
效果:“眯起”“打量”“跨过”“走进”“蹲下”等动作描写;“出神地”神态描写。
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示例2: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跨过……迈步……蹲下……翻看……”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
示例3: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效果:对于环境的细节强调以及动作的描写,可见袁隆平不畏艰难,克服困难的决心,“14天”,时间的强调,亦体现他坚持不懈、执着的精神,在这14天之前可能有着千千万万的14天。
3、以“到中流击水”为例,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作者如何表现袁隆平的实践精神。
表达方式
一般分为以下几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
下课铃声响过之后.......
描写
议论
说明
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苑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落荒而逃。
大量数字的运用
4、本篇通讯具有怎样的写作特点?
真实性:写出了真人真事。
典型性: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
生动性:表达方式多样,细节描写传神。
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多种表达
方式灵活运用。
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善于再现情景,使文章更生动
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总结
例: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
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 ,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
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寻梦者
任务3:创作人物展板,诠其情(仿写)
任务3:创作人物展板,诠其情(展板)
四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创作“隆平印象”展厅的一面展板。
要求:课下继续搜集有关袁隆平的事迹,任选其人生中的典型事件写作人物展板解说词,要求突出细节和精神,标题命名具有文学性,自备\绘配图。
补充资料: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
古人有云,稻粱民性命,丰歉国安危。如今,这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泥腿子院士”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但他没有止步,仍旧跋涉在让全人类不再饥饿的梦想之路上。斯人已逝,但风吹稻香,精神永存。袁隆平院士的墓碑上镌刻着他生前写的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他就像一粒种子一样,将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精神撒播于我们的心田。
“一颗米里面住着七位神仙”,这个流传于中国民间的说法,将珍惜一粥一饭的重要性“拔高”到至高无上的境地。“神仙”自然是一种比喻,但珍惜粮食的意识确实应该被赋予某种“神圣”的色彩。
“人间一粒种,天上一颗星”,袁隆平一辈子躬耕田野的成就,永远镌刻在这辽阔大地上,让我们一起缅怀“稻念”这位德馨犹存的“神农”。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