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二单元6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二单元6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8 17:2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哈姆雷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及其疯癫言行的含义。对哈姆莱特的言行进行评价。
2.弄清哈姆莱特的内心纠结所在,领会剧作的情感意蕴。
3.赏析本剧的悲剧意蕴,感受莎士比亚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
4.把握本剧的主旨、时代内涵与文化意蕴。
教学重点:
品析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分析人物形象和品质。
教学难点:
探究哈姆莱特的内心纠结所在,把握人物形象的时代内涵与文化意蕴。
01 莎士比亚影响深远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
英国有句谚语:“宁可不要100个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 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莎士比亚就是这样一个在西方文化艺术中备受推崇的人物。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他是欧洲乃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l早期:历史剧、喜剧时期。写出了历史剧《亨利四世》等9部历史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10部喜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3部悲剧。
l中期:悲剧时期。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优柔寡断、妒忌猜疑、世态炎凉、无节制的野心)
l后期:传奇剧时期。《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莎士比亚的故事:
莎士比亚出生于富裕的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受到良好教育,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自谋生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做过伦敦剧院的马夫,小配角。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他开始写剧本,先是改编前人,后为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 但莎士比亚仍然埋头创作。他的剧作征服了所有人,包括曾经讽刺过他的人。他参加了伦敦著名的环球剧院,并成为股东兼演员。
02 《哈姆雷特》
最著名的台词
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必答之问题。
人物关系(丹麦宫廷)
哈姆雷特 王子
克劳狄斯 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
葛特露德 王后
波洛涅斯 大臣
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
奥菲莉娅 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  王子挚友
罗森格兰兹 王子同学,后背叛王子
吉尔登斯吞 王子同学,后背叛王子
小福丁布拉斯 挪威王子
03阅读全剧,概括故事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丹麦国王去世,王位由其弟弟继承,并与皇后结婚,王子哈姆雷特沉浸在丧父之痛中,并对叔叔和母亲的婚姻表示极度愤怒与不耻。此时,他被好友告知其父的鬼魂在午夜出现,当晚便去见了鬼魂,其揭露了现任国王杀兄篡位的罪行,哈姆雷特大为震惊,当即表示要为父报仇,并决定装疯。
哈姆雷特的疯癫行为引起众人关注,国王和王后召见了哈姆雷特昔日的两位同学兼好友,要求他们去陪伴王子,并找出其行为怪异的原因。哈姆雷特安排剧团的人排一出戏给众人观看,暗自决定利用这出谋杀戏来试探国王。 戏中戏开演,国王看到自己的罪行被搬到舞台上,惶恐不已,匆匆退场,由此哈姆雷特确定国王就是凶手。
哈姆雷特受母亲召唤,在去见王后时看到毫无防备的国王,觉得这是个刺杀国王的好时机,但他以为国王在忏悔,此时杀他就会把他送到天堂,因此放弃了这次机会。他走到王后的起居室,而波洛涅斯又躲在室内的帷幕后偷听,被哈姆雷特误以为是国王,一剑刺死。而后哈姆雷特慷慨陈词,揭露国王罪行,痛斥母亲的不忠和乱伦。
哈姆莱特识破叔父要借英王之手加害于自己的阴谋;而雷欧提斯听说父亲被杀害,因父亲被恋人杀死而发疯的妹妹奥菲莉娅又落到河里淹死,令他非常痛苦。
两个仇恨的年轻人相互比剑,而真正的罪人克劳狄斯却在旁边观战。等到真相大白,身中毒剑的雷欧提斯临死前说出克劳狄斯的奸计,哈姆莱特终于杀死克劳狄斯,报了父仇。但他的母亲已无意中替他喝了毒药而死,哈姆莱特自己也与仇人同归于尽。
“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社会,反映现实。
04学生分角色表演
05哈姆雷特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请学生根据剧中人物的言行外貌神态心理谈一谈自己眼中的哈姆雷特。
善良、正义、犹豫、拖延等。
名人眼中的哈姆雷特
“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
-----别林斯基
“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雨果
“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每个责任对它来说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标。”
-----歌德
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他的犹豫、拖延是人道正义信仰的本能和是否用敌人同样的手段消灭敌人的矛盾。在种种矛盾冲突中,哈姆雷特进行着艰难的蜕变和抉择。
哈姆雷特不断的看到社会的黑暗,力图让自己融入这种灰暗的世界中去,用敌人同样的手段来对付敌人;但是人道与正义的信仰却做着本能的抵抗.在这种针锋相对的思想冲突中,
哈姆雷特的尴尬在于以一个纤弱而又明达的心灵肩负着与其行为能力不相称的重任。用歌德的说法:“这是一株橡树给我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嫩的花朵的花瓶里。” 哈姆雷特,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为,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人,就是那个“花瓶”;那项他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但又决不可推卸的复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树”。一旦“橡树”的根须膨胀开来,“花瓶”就非给挤破不可,这就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