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8 17:2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思路,理解文意
2.对比分析法,概括木的艺术特征,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3.了解诗歌意象稳定性特点,提高诗歌理解力、领悟力
4.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01预习检测,作业展示
林庚(gēng) 袅袅(niǎo) 传诵 钟爱 橘颂 (jú)徕服)(lái )(生来适应本地水土气候) 皎皎 ( jiǎo) 洗练 缘故 亭皋(gāo) 柳恽 (yùn)寒砧 (zhēn)(寒秋的捣衣声) 征戍 涔阳(cén )脉络 万应锭 (dìng)言筌(quán)(言词上留下的迹象) 得鱼忘筌(捕鱼的竹器,喻功成而忘其凭借)疏朗 干燥 门闩 桅杆 窸窣(xī sū)歧路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
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
《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
林庚父亲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林宰平,沈从文称其在文学、法政、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金岳霖、张中行、吴小如均为其弟子。
02词汇找茬、对比概念
木叶和树叶一样吗?请你找出文章的句子,说明他们的异同点?
相同:“木叶”也就是“树叶”(词义)
不同:“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美学意义,词的联想性、情感性)
0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 四人合作,完成表格
时间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木叶
秋风叶落
落叶
微黄
干燥
空阔疏朗
疏朗清秋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树叶
春夏之交
繁茂枝叶
碧绿褐绿
柔软湿润
繁茂绵密
密密层层的浓阴
2. 梳理文脉,理解文意
“木”两个特征,体现诗歌语言暗示性,艺术特征分别是什么?
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第4段说明艺术特征,那么前三段什么作用?理清梳理文章的思路
1-3,发现问题,木叶是古代诗人所钟爱的形象。
4-6,分析问题,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7,总结全文,艺术形象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3.文中引用了大量的诗句,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说明理由
屈原的《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
屈原的《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写景的名句,对渲染气氛和心境都极有效果,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因而深得后代诗人的赏识。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拟人,云在山顶一动不动)”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诗歌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
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比喻,像洞庭的波浪一样)。”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 “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九月,秋凉,窗外频频传来撩人心绪的捣衣声和秋风催落叶的声音。女主人公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苦苦思念的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
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04拓展延伸,触类旁通
1. 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特点,意象内涵相对稳定,请同学回忆学过诗歌中的“梅”“月”等意象及内涵
梅花
作者:王安石 (宋)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卜算子
作者:陆游 (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讨论总结:梅花意象内涵为孤傲、清高、圣洁、坚贞。
2. 就像“木”一样,在长期文化进程中,诗歌中很多意象形成相对稳定的感彩,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元素。
梧桐更兼细雨 (忧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离别之情)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怨恨之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俗之美)
3.体味作者的语言深入浅出:
作者有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却考虑读者阅读者心理,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具象,请举出这样的表达语句。
比如:题目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说“木叶
05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概括暗示性理论,体味月亮的意象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