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8 21:2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沁园春·长沙》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所学习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所属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沁园春·长沙》豪迈大气,洋溢着不可抗拒的青春热情,特别是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和以天下为已任的雄心壮志在当今依然有着强烈的感染力。用《沁园春 ·长沙》引导青年学生审视青春价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抱青春,放飞梦想,走向未来。
通过反复诵读、品析关键词、抓取典型意象等方式深入理解作者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
《沁园春·长沙》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抒发了意气风发、壮志凌云的豪情。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抓住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意象―意境―画面―情感)
3.了解革命领袖的青春理想和远大报负。
4.背诵并用楷书默写《沁园春·长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金秋九月,你们带着新时代青年的蓬勃朝气,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而来,在这里开启了人生的青春之旅。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人民领袖的青春理想和远大报负。

自主学习
(一)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二)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192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面对的不光是绚丽的秋景,还有大好的革命形势。而今,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与此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将成“星火燎原”之势。
(三)文体知识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称长短句、乐府、曲子词、曲词、诗余。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依据字数来划分。小令58字,中调 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2.词牌则是一首词的词调。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的声韵。
3.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
情境任务一 【整体感知】
多媒体播放《沁园春·长沙》朗诵。
朗诵:方明 康辉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廖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先独立阅读《沁园春·长沙》,不要任何参考资料,记下你的初读感受。
情景任务二 【缘景明情】
我们来朗读一下上阙写景的部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沁园春·长沙》上阙写景的部分有哪些意象?请同学们找一找特别有表现力的词语并加以分析。
明确:
意象:山、林、江、舸、鹰、鱼
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万――山之多;
遍――红之广;
层――林之密;
透――水之清;
争――千帆竞发的场面;
击――雄鹰矫健有力;
翔――鱼儿自由自在;
提示:
“击”与“飞”的区别?陌生化用词,雄鹰展翅,搏击长空,矫健有力,充满勇猛的力量。
“翔”与“游”的比较,通常鱼才用“游”,鸟才用“翔”,但蓝天映照碧水,江中的鱼像天上鸟儿一样,轻松自如。
2.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按照怎样顺序来描绘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远近结合,仰俯结合,动静结合。
①远近结合:“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远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为近景。
②仰俯结合:“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仰一俯,仰俯结合。
③动静结合:“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为静态之景,“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为动态之景。
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古人说:“立象尽意。”诗词往往以形象取胜,借助形象传达丰富、含蓄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何通过作品的景语理解情语,则需要从意象入手,把握并体会意象的特点,进而联想和想象由若干意象组成的一幅画面,感受由其营造出来的意境,借此揣摩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情境任务三【披文入情】
1.下阙诗人塑造了什么样的同学少年形象?
明确: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青春年少 才华横溢
(2) 书生意气,挥斤方遒――热情奔放 豪情满怀
(3)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午万户侯――激浊扬清 蔑视权贵
(4)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激流勇进 甘为中流砥柱
【背读训练】
请同学把书本半合着根据提示背诵《沁园春·长沙》。
提示: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作业布置】
1.背诵并用楷书默写《沁园春·长沙》。
2.阅读《毛泽东诗词鉴赏》(公木著),进一步了解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深切感受革命领袖的青春理想和远大报负。
3.(2008年高考辽宁卷节选)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 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靛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靛,即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句则是从前面四句的白天转到黄昏,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宏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