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8 14:56:04

文档简介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兴隆洼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170余座房址,最大的房址面积达140平方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村落的国家 B. 半穴居是中国原始村落主要居住形式 C. 村落为人们提供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D. 内蒙古是中国最早产生文明的地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距今8000多年前中国。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C项正确:材料没有中国与其他地区的对比,无法得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村落的国家,排除A项;村落出现之后人们的生活以筑屋定居为主,排除B项;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草原地区都是中华文明的源流之一,排除D项。故选C项。
2. 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据此推测,战国时期( )
A.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上层建筑发生变革
B.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开始被破坏
C. 大的诸侯国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
D. 儒家思想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出现了 “田氏代齐”、“六卿分晋”的现象,说明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上层建筑发生变革,A项正确;“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开始被破坏”是在春秋时期,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能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A项。
3. 自古以来,我国与周边民族和域外国家保持着密切联系,各朝代都有管理边疆民族和域外宾客的机构。图中①②③④处填写正确的是( )
A. ①宾②鸿胪寺③大鸿胪④宣政院
B. ①小行人②大鸿胪③礼部④理藩院
C. ①小行人②鸿胪寺③宣政院④礼部
D. ①宾②大鸿胪③礼部④理藩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商朝管理边疆民族和域外宾客的机构是宾,汉代管理边疆民族和域外宾客的机构是大鸿胪,明朝管理边疆民族和域外宾客的机构是礼部,清朝管理边疆民族和域外宾客的机构是理藩院,D项正确;根据所学元代管理边疆民族和域外宾客的机构是宣政院,不是清朝,排除A项;根据所学周朝管理边疆民族和域外宾客的机构小行人,不是商朝的,排除B项、C项。故选D项。
4. 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表述正确的是( )
①商周时出现大量铁农具的范
②提花机成为汉朝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
③唐朝通过筒车借助水力灌溉
④唐宋时期放置支钉避免烧制过程中粘连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可知,提花机成为汉朝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唐宋时期放置支钉避免烧制过程中粘连,因此②④正确,①错在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③错在筒车是唐朝的灌溉工具,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5. 清代乡约仪式中设置“圣谕牌”上面写着“圣谕十六条”,讲乡约时要对圣谕行礼,旁边一个小牌为“和事牌”书写“天地神明纪纲法度”,两旁为听众。由此可知( )
A. 基层组织成为封建统治的重要补充 B. 乡约开始带有强制力
C. 中央政府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 D. 乡约有助于依法治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乡约仪式中设置“圣谕牌”,讲乡约时要对圣谕行礼,有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权威,说明基层组织成为封建统治的重要补充,A项正确;开始一词不恰当,排除B项;材料末涉及中央政府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排除C项;材料末体现依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A项。
6. 中医在实践中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的诊断防治经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为中因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下列中医药学成果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黄帝内经》 ②《伤寒杂病论》 ③针灸铜人 ④《本草纲目》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要求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①《黄帝内经》是战国至西汉时期;②《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的著作;③针灸铜人是宋代医学教学模型;④《本草纲目》是明朝时期的著作,时间先后顺序是①②③④,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本题选A项。
7. 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批引进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生产的企业。1912 年至1917年期间,荣氏兄弟创办福新面粉公司,范旭东创办天津水利碱厂。这一时期民族企业初步发展的原因是( )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战
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大力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④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12年至1917年(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因此,这一时期民族企得到业初步发展,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1917年一战并未结束,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与题干时问不符,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8.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牵制中国军队,并策应占领香港、南洋等地的作战,集结重兵约12万人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制定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策略进行防御作战。该战役( )
A.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 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狂妄企图
C. 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D. 有利于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日军为牵制中国军队,并策应占领香港、南洋等地的作战、集结重兵约12万人发动进攻”可知,这是发生于1941年至1942年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这次会战有利于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D项正确;1937年的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A项;B项是淞沪会战的意义,排除B项;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
9. 中共历史上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对中国革命起了极其重要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指导思想
B. 八七会议做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的决策
C. 遵义会议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945年中国。据所学可知,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A项正确;B项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出的决策,并非是八七会议,排除B项;“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是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并非遵义会议,排除C项;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的会议是遵义会议,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下图是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表,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
A. 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 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推动中国迎来新建交高潮
D. 中国提出“真实亲诚”理念,深化了与东盟各国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中国提出“真实亲诚”理念,这是对非洲的政策,不是对东盟国家,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随后,很多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推动中国迎来新建交高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1. 亚历山大东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希腊和东方文化获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机会。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密勒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下列能体现希腊化时代文化特征的是( )
①象形文字的代表性文物那尔迈调色板
②托密勒埃及统治者戴上了法老王冠
③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
④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成为新的文化中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希腊化时代(西方)。据所学可知,希腊化世界主要包括托密勒埃及、马其顿王国、塞琉古王国,因此②托密勒埃及统治者戴上了法老的王冠符合希腊化时代文化特征,②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成为新的文化中心,④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使用的文字,希腊化时代是指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密勒埃及之间大约300年,时间上不一定重合,排除①项;③项错在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是日本的文学作品,不符题意,排除③项。综上所述,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 蕃柿:“一名六月柿, 茎似离,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二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米自西蕃,故名。"有关该物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美洲的番茄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种植
B 明朝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将之引入中国
C. 十八世纪中叶的欧洲开始作食用栽培
D. 清朝光绪年间长期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近现代史(世界)。据材料“蕃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促进了物种交流,十八世纪中叶的欧洲开始作食用栽培,C项正确;美洲的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种植,排除A项;明朝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引入中国的是番薯,排除B项;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农场种植,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875年,首相狄士累利未经议会同意,擅自购买了苏伊士运河44%股票,而这种“违宪”行为却得到了议员们的齐声喝彩。该行为侧面反映了( )
A. 议会下院不再是英国权力的中心
B. 首相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
C. 首相和内阁对议会有重大影响力
D. 内阁实际上完全掌握了政府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5年英国。据材料可知,1875年首相狄士累利未经议会同意,擅自购买了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狄士累利的“违宪”行为却得到了议员们的齐声喝彩,这说明首相和其代表的内阁对议会产生重大影响,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议会下院依然是英国权力的中心,排除A项;英国名义上的国家领导人是国王,并非首相,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4. 战后,东亚一些国家在近3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因此东亚各国的现代化道路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以新加坡和韩国较为典型,其成功离不开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列属于两国类似儒家文化背景的是( )
①重视教育 ②科学技术 ③勤俭节约 ④高效作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二战后(新加坡和韩国)。结合所学可知,新加坡和韩国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影响,儒家文化重视教育,强调教化的作用,强调勤俭节约,①③正确,B项正确;儒家思想并不重视科学技术,②错误,儒家思想并不强调高效作风,④错误,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5.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卢浮宫博物馆,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是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拥有的艺术收藏品高达40万件,保留了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甚至亚洲各国不同时期的艺术品。作为近代博物馆的卢浮宫( )
①是展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②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③向公众全方位提供多个领域知识 ④担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材料“艺术收藏品高达40万件”、“保留了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甚至亚洲各国不同时期的艺术品”可知,卢浮宫是展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担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③中“全方位”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二、选择题I(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 《史记》记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院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结合所学,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秦朝丞相是行政中枢所在,掌管图籍文书
B. 泰朝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实行分类登记
C. 汉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以便征发赋役
D. 秦汉时通过设立什伍组织,管理狱讼赋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可知,萧何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律令图书收藏起来,这说明秦朝丞相是行政中枢所在,掌管图文书,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秦朝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实行分类登记,排除B项;材料虽然提到沛公为汉王时让萧何出任丞相,汉王才知道汉地户籍百姓疾苦,但不能据此得出汉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排除C项;D项说法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7.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他的《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康有为这两本书( )
A. 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
B. 已经完全从根本上动摇了了孔子的神圣地位
C. 提出了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D. 是维新变法理论依据,宣传了变法合理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维新变法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而采取的托古改制的方式,其目的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D项正确;A项是魏源的《海国图志》,不符题意,排除A项;B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不符题意,排除B项;C项是梁启超的思想,不是康有为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8. 某一历史时期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刘少奇为主任,并向党内外人士广泛地征询了意见、最终确定的土地政策是:“ 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经过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征收和分配土地财产,进行复查和动员生产等步骤”。该时期最可能是( )
A. 土地革命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新中国成立初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据材料“中央人民政府”可知,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不符题意,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不符题意,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政策是依靠贫农、联合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土地制度,不符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9. 农业革命作为历史演化的重要事件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进程,被公认为--种历史性社会进步。主流观点认为:以栽培和驯化,以及水利灌溉为基本特征的农业革命不仅是原始时期人类采集狩猎形态的进化,而且促使了人口聚集、群体定居、城市雏形乃至国家的生成。关于下图表述正确的是( )
A. ①地罗马人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葡萄
B. ②地苏美尔人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骆马等家畜
C. ③地印第安人在特斯科科湖排种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而积
D. ④地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的农作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地是地中海沿岸,这里的罗马人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葡萄,A项正确;②地生活的苏美尔人种植大麦和小麦,但骆马是美洲的动物,排除B项;③地是美洲,特斯科科湖在中美洲,并不在图片上的南美,排除C项;④地是南非,班图人主要居住在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国家,地图范围不正确,排除D项。故选A项。
20. 某国际金融组织的宗旨之一是:协助建立会员国问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并消除妨碍世界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据此推断该国际组织( )
A. 初期贷款对象是发展中国家
B. 致力于削减关税和贸易壁垒
C. 保证了充分就业和实际收入
D. 利于美国主导战后国际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根据材料“协助建立会员国间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并消除妨碍世界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可知,该国际金融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并通过提供短期货款,协助成员国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国际收支的逆差,有利于美国主导战后国际经济,D项正确;世界银行的初期贷款对象是发展中国家,排除A项;B项是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排除B项;该组织不能保证充分就业,排除C项。故选D项。
21. 马克斯·韦伯等学者认为基督新教的出现是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重要动力,而基督旧教即天主教则阳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有学者对这种观点持质疑和否定态度,认为基督教(这里指天主教)不是反对积累财富,而是倡导取之有道,财富要用于救济需要的人,在基督教教义中明确强调积聚钱财是罪恶的,只有疏财才可得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历史研究只有质疑精神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B. 不同视角研究基督教教义可能得出相反观点
C. 以论带史不可取,只需要参考基督教教义即可
D. 参考多种史料就一定能得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基督教不反对积累财富,但是强调要取之有道,财富要用于救人,这与传统观点中基督教反对积累财富的观点是不同的,这说明不同视角研究基督教教义可能得出相反观点,B项正确;“只有质疑精神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只需要参考基督教教义即可”说法过于绝对,历史研究应参考借鉴多方史料,排除C项;“参考多种史料就一定能得出正确的历史解释”的说法过于绝对,参考多种史料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的历史解释,排除D项。故选B项。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2题20分,第23题20分,第24题12分,共52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任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变化。
——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二 作为英国皇室私人领地的东印度公司,其官员任命通常听命于皇家贵族的安排,公司中的职员大多是皇家贵族安插的人选。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这种任命权贵亲信的制度,显然无法支撑日益庞大的“日不落国”的管治。1806年,在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当时几乎垄断印度经济),在伦敦附近设立了一所培养行政人员的学院,...是根据该公司驻广州人员推介的科举考试模式,成了一种新的文官产生模式。东印度公司,又在印度实行了有限规模的行政人员选拔制度,当时都觉得行之有效。
——摘编自 《上海教育杂志》
材料三 公务员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民主、法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观念。这种观念上的更新反映在政府人事管理领域就是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的不合时宜的人事制度。...从1984年下半年,中央决定加强干部人事立法,主要经历了调研准备、试点运行、推行实施、健全完善四个阶段。在这一背景之下,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干部人事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199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摘编自中国网 《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10年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度“有了不少变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东印度公司职员任用方面的变化及动因,并指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罪恶行径。
(3)根据材料三,运用唯物史观,阐述公务员制度推行的必要性。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
【答案】(1)背景:地主经济的发展;庶族势力壮大(或适应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封建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国家官僚机器完善的需要;九品中正制存在不足,无法继续。
具体表现: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2)变化:皇室任命到考试选拔(或书面考试录用)。
动因:大英帝国的扩张;旧选官制度的弊端无法支撑帝国管治;工业革命的推动;借鉴中国科举考试模式;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试点。
罪恶行径:走私鸦片到中国。
(3)必要性: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民主、法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观念更新的需要;改革传统不合时宜的人事制度实施干部人事立法的需要。
根本原则:党管干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和宋朝中国。背景:根据材料“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可分析出地主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可分析出庶族势力壮大(或适应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封建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根据材料“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可分析出国家官僚机器完善的需要;根据材料“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可分析出九品中正制存在不足,无法继续。
具体表现: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和中国。变化:根据材料“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在伦敦附近设立了一所培养行政人员的学院,...是根据该公司驻广州人员推介的科举考试模式”可分析出皇室任命到考试选拔(或书面考试录用)。
动因:根据材料“大英帝国的扩张”可分析出大英帝国的扩张;根据材料“这种任命权贵亲信的制度,显然无法支撑日益庞大的‘日不落国’的管治”可知,旧选官制度的弊端无法支撑帝国管治;根结合工业革命可分析出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根据该公司驻广州人员推介的科举考试模式,成了一种新的文官产生模式”可分析出借鉴中国科举考试模式;根据材料“又在印度实行了有限规模的行政人员选拔制度”可分析出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试点。
罪恶行径:结合鸦片战争可分析出走私鸦片到中国。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必要性:根据材料“公务员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可分析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根据材料“取而代之的是民主、法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观念”可分析出民主、法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观念更新的需要;根据材料“取而代之的是民主、法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观念”可分析出改革传统不合时宜的人事制度实施干部人事立法的需要。
根本原则: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党管干部。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流的高峰时期。明末李之藻、徐光启等学者接受西学,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地理学、数学、农学水利等书籍.清代初年,一些学者自觉不自觉地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传救士出于其自身的目的,在利用科学技术作为传教手段之时,也有意迎合中国知识界“西学中源”的说法。“西学中源”说的产生及其流传,其着服点在于接受西学,吸纳西学,它反映了当时的学人士子对以西学为代表的外域文明一种接纳的心态,一种开放的意识, 一种融合的观念。
——摘编自黄爱平 《明清之际“西学中源”》
材料二 曾国海在奏陈中认为:“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译书方法具体地说:“将所欲译者,两人先熟览朐中而书理已明,则与华士同译,乃以西书之义,逐句译成华语,华士以笔述之;若有难言处,则与华士斟酌何法可明;若华士有不明处,则讲明之。译后,华士将稿改正润色,令合于中国文法....洋务派领导的翻译出版活动有意识地介绍科学基础知识,以提高普通民众的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活动为科学启蒙。
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西方书籍一览表(部分)
目别 种数 图数(注:插图) 本数 目别 种数 图数(注:插图) 本数
兵政 43 1660 122 格致 3 160 7
船数 9 177 21 物理 10 1311 25
工程 5 169 13 化学 11 717 73
矿学 10 1383 36 医学 91 958 63
工艺 36 2856 76 合主地 218 9391 426
——摘编自李纲、倪波《试论洋务运动中的翻译出版活动》
材料三 从国际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轨迹中去把握党的百年历史,《火星报》创办的近三年时间里,共发表了三百多篇论述党的工作的文章。在《火星报》的宣传、引导下,列宁的建党思想深入人心。《火星报》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制定并宣传党纲的任务圆满完成.创办《火星报》,列宁行动的核心都是建党,其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每时每刻体现于办报活动之中,他创造性地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办报思想与俄国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高金萍《照亮新时代的"星星之火“一列宁早期党报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出现“西学中源”说的原因。结合所学,分别列举此时学者与传教士在地图、数学、农学水利等三个领域的合作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派翻译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列宁创办《火星报》的目的。从社会主义运动史的角度,阐述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及影响
【答案】(1)原因:一些学者认为中学西学相通相合;利用科学技术作为传教手段的需要传教士有意迎合“西学中源”;学人士子对西学的接纳与融合。
成果:《坤舆万国全图》;《几何原本》;《泰西水法》。
(2)特点:西译中述(或答中西两人合作,西人口译/口述,中国人笔记/笔译、润色);种类多,侧重工程技术、科学理论;插图多便于理解和实际操作。
积极影响: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和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传播了西方思想文化;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有意识介绍科学基础知识起到了科学启蒙的作用。
(3)目的: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理论成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或者: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影响: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末清初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些学者自觉不自觉地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可分析出一些学者认为中学西学相通相合;根据材料“用科学技术作为传教手段之时,也有意迎合中国知识界‘西学中源’的说法”可分析出利用科学技术作为传教手段的需要传教士有意迎合“西学中源”;根据材料“接受西学,吸纳西学,它反映了当时的学人士子对以西学为代表的外域文明一种接纳的心态”可分析出学人士子对西学的接纳与融合。
成果:结合明清科技的发展可分析出《坤舆万国全图》、《几何原本》、《泰西水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将所欲译者,两人先熟览朐中而书理已明,则与华士同译,乃以西书之义,逐句译成华语”可分析出西译中述(或答中西两人合作,西人口译/口述,中国人笔记/笔译、润色);根据材料“兵政、船数、物理”可分析出种类多,侧重工程技术、科学理论;根据材料“图数1660”可分析出插图多便于理解和实际操作。
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和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传播了西方思想文化,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根据材料“洋务派领导的翻译出版活动有意识地介绍科学基础知识,以提高普通民众的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活动为科学启蒙”可分析出有意识介绍科学基础知识起到了科学启蒙的作用。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俄国。目的:根据材料“共发表了三百多篇论述党的工作的文章”、“”在《火星报》的宣传、引导下,列宁的建党思想深入人心可分析出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理论成果: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或者: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影响:根据材料“其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每时每刻体现于办报活动之中,他创造性地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办报思想与俄国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及列宁的思想理论成果可分析出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交通工具 事件
1519-1522年 马车、帆船 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19世纪末 地铁、汽车、火车 伦敦地铁线问世、城市规模扩大,功能增加,柏林、纽约等城市交通网形成
21世纪 高铁、喷气式飞机、磁悬浮列车 民航客机速度在800-1050千米/小时之间,绕地球一周大约需要50小时
材料二中欧班列线路图 (中外历史纲要上图册)
结合材料一、二,任选某一历史时段相关史实,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交通进步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
交通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一方面,交通促进城市的繁荣:美国的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通海运河的建成,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另一方面,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改变了城市布局。城市公共交通始于19世纪初欧洲的公共马车。后发展为有轨电车、市内铁路和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众多交通工具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改变了城市布局。
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也对交通提出新的要求。19世纪中后期,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立体化、多样化趋势,进一步便利了人们的交通出行。
总之,交通进步促进城市的繁荣和城市布局的变化,城市化又对交通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城市建设与交通进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类,时空是近现代世界。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一描述了近现代不同时期的交通工具,材料二是中欧班列线路图,结合某一历史时段相关史实,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伦敦地铁线问世、城市规模扩大,功能增加,柏林、纽约等城市交通网形成”可得出交通进步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其次,结合轮船、地铁、火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城市发展、城市布局等相关史实,对题目进行论证。要注意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题目。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兴隆洼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170余座房址,最大的房址面积达140平方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村落的国家 B. 半穴居是中国原始村落主要居住形式 C. 村落为人们提供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D. 内蒙古是中国最早产生文明的地区
2. 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据此推测,战国时期( )
A.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上层建筑发生变革
B.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开始被破坏
C. 大的诸侯国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
D. 儒家思想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
3. 自古以来,我国与周边民族和域外国家保持着密切联系,各朝代都有管理边疆民族和域外宾客的机构。图中①②③④处填写正确的是( )
A. ①宾②鸿胪寺③大鸿胪④宣政院
B. ①小行人②大鸿胪③礼部④理藩院
C. ①小行人②鸿胪寺③宣政院④礼部
D. ①宾②大鸿胪③礼部④理藩院
4. 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表述正确的是( )
①商周时出现大量铁农具的范
②提花机成为汉朝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
③唐朝通过筒车借助水力灌溉
④唐宋时期放置支钉避免烧制过程中粘连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5. 清代乡约仪式中设置“圣谕牌”上面写着“圣谕十六条”,讲乡约时要对圣谕行礼,旁边一个小牌为“和事牌”书写“天地神明纪纲法度”,两旁为听众。由此可知( )
A. 基层组织成为封建统治重要补充 B. 乡约开始带有强制力
C. 中央政府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 D. 乡约有助于依法治国
6. 中医在实践中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的诊断防治经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为中因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下列中医药学成果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黄帝内经》 ②《伤寒杂病论》 ③针灸铜人 ④《本草纲目》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①④
7. 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批引进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生产的企业。1912 年至1917年期间,荣氏兄弟创办福新面粉公司,范旭东创办天津水利碱厂。这一时期民族企业初步发展的原因是( )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战
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大力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④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8.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牵制中国军队,并策应占领香港、南洋等地作战,集结重兵约12万人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制定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策略进行防御作战。该战役( )
A.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 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狂妄企图
C. 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D. 有利于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
9. 中共历史上召开一些重要会议,对中国革命起了极其重要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 八七会议做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的决策
C. 遵义会议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10.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下图是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表,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
A. 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 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推动中国迎来新建交高潮
D. 中国提出“真实亲诚”理念,深化了与东盟各国关系
11. 亚历山大东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联系,希腊和东方文化获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机会。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密勒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下列能体现希腊化时代文化特征的是( )
①象形文字的代表性文物那尔迈调色板
②托密勒埃及统治者戴上了法老的王冠
③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
④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成为新的文化中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2. 蕃柿:“一名六月柿, 茎似离,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二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米自西蕃,故名。"有关该物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美洲的番茄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种植
B. 明朝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将之引入中国
C. 十八世纪中叶的欧洲开始作食用栽培
D. 清朝光绪年间长期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13. 1875年,首相狄士累利未经议会同意,擅自购买了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而这种“违宪”行为却得到了议员们的齐声喝彩。该行为侧面反映了( )
A. 议会下院不再是英国权力的中心
B. 首相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
C. 首相和内阁对议会有重大影响力
D. 内阁实际上完全掌握了政府权力
14. 战后,东亚一些国家在近3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因此东亚各国的现代化道路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以新加坡和韩国较为典型,其成功离不开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列属于两国类似儒家文化背景的是( )
①重视教育 ②科学技术 ③勤俭节约 ④高效作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5.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卢浮宫博物馆,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是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拥有的艺术收藏品高达40万件,保留了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甚至亚洲各国不同时期的艺术品。作为近代博物馆的卢浮宫( )
①是展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②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③向公众全方位提供多个领域知识 ④担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选择题I(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 《史记》记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院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结合所学,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秦朝丞相是行政中枢所在,掌管图籍文书
B. 泰朝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实行分类登记
C. 汉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以便征发赋役
D. 秦汉时通过设立什伍组织,管理狱讼赋税
17.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他的《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康有为这两本书( )
A. 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
B. 已经完全从根本上动摇了了孔子的神圣地位
C. 提出了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D. 是维新变法理论依据,宣传了变法合理性
18. 某一历史时期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刘少奇为主任,并向党内外人士广泛地征询了意见、最终确定的土地政策是:“ 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经过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征收和分配土地财产,进行复查和动员生产等步骤”。该时期最可能是( )
A. 土地革命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 农业革命作为历史演化的重要事件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进程,被公认为--种历史性社会进步。主流观点认为:以栽培和驯化,以及水利灌溉为基本特征的农业革命不仅是原始时期人类采集狩猎形态的进化,而且促使了人口聚集、群体定居、城市雏形乃至国家的生成。关于下图表述正确的是( )
A. ①地罗马人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葡萄
B. ②地苏美尔人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骆马等家畜
C. ③地印第安人在特斯科科湖排种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而积
D. ④地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的农作物
20. 某国际金融组织的宗旨之一是:协助建立会员国问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并消除妨碍世界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据此推断该国际组织( )
A. 初期贷款对象是发展中国家
B. 致力于削减关税和贸易壁垒
C. 保证了充分就业和实际收入
D. 利于美国主导战后国际经济
21. 马克斯·韦伯等学者认为基督新教的出现是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重要动力,而基督旧教即天主教则阳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有学者对这种观点持质疑和否定态度,认为基督教(这里指天主教)不是反对积累财富,而是倡导取之有道,财富要用于救济需要的人,在基督教教义中明确强调积聚钱财是罪恶的,只有疏财才可得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历史研究只有质疑精神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B. 不同视角研究基督教教义可能得出相反观点
C. 以论带史不可取,只需要参考基督教教义即可
D. 参考多种史料就一定能得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2题20分,第23题20分,第24题12分,共52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任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变化。
——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二 作为英国皇室私人领地的东印度公司,其官员任命通常听命于皇家贵族的安排,公司中的职员大多是皇家贵族安插的人选。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这种任命权贵亲信的制度,显然无法支撑日益庞大的“日不落国”的管治。1806年,在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当时几乎垄断印度经济),在伦敦附近设立了一所培养行政人员的学院,...是根据该公司驻广州人员推介的科举考试模式,成了一种新的文官产生模式。东印度公司,又在印度实行了有限规模的行政人员选拔制度,当时都觉得行之有效。
——摘编自 《上海教育杂志》
材料三 公务员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民主、法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观念。这种观念上的更新反映在政府人事管理领域就是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的不合时宜的人事制度。...从1984年下半年,中央决定加强干部人事立法,主要经历了调研准备、试点运行、推行实施、健全完善四个阶段。在这一背景之下,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干部人事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199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摘编自中国网 《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10年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度“有了不少变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东印度公司职员任用方面变化及动因,并指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罪恶行径。
(3)根据材料三,运用唯物史观,阐述公务员制度推行的必要性。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流的高峰时期。明末李之藻、徐光启等学者接受西学,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地理学、数学、农学水利等书籍.清代初年,一些学者自觉不自觉地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传救士出于其自身的目的,在利用科学技术作为传教手段之时,也有意迎合中国知识界“西学中源”的说法。“西学中源”说的产生及其流传,其着服点在于接受西学,吸纳西学,它反映了当时的学人士子对以西学为代表的外域文明一种接纳的心态,一种开放的意识, 一种融合的观念。
——摘编自黄爱平 《明清之际“西学中源”》
材料二 曾国海在奏陈中认为:“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译书方法具体地说:“将所欲译者,两人先熟览朐中而书理已明,则与华士同译,乃以西书之义,逐句译成华语,华士以笔述之;若有难言处,则与华士斟酌何法可明;若华士有不明处,则讲明之。译后,华士将稿改正润色,令合于中国文法....洋务派领导的翻译出版活动有意识地介绍科学基础知识,以提高普通民众的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活动为科学启蒙。
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西方书籍一览表(部分)
目别 种数 图数(注:插图) 本数 目别 种数 图数(注:插图) 本数
兵政 43 1660 122 格致 3 160 7
船数 9 177 21 物理 10 1311 25
工程 5 169 13 化学 11 717 73
矿学 10 1383 36 医学 91 958 63
工艺 36 2856 76 合主地 218 9391 426
——摘编自李纲、倪波《试论洋务运动中的翻译出版活动》
材料三 从国际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轨迹中去把握党的百年历史,《火星报》创办的近三年时间里,共发表了三百多篇论述党的工作的文章。在《火星报》的宣传、引导下,列宁的建党思想深入人心。《火星报》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制定并宣传党纲的任务圆满完成.创办《火星报》,列宁行动的核心都是建党,其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每时每刻体现于办报活动之中,他创造性地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办报思想与俄国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高金萍《照亮新时代的"星星之火“一列宁早期党报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出现“西学中源”说的原因。结合所学,分别列举此时学者与传教士在地图、数学、农学水利等三个领域的合作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派翻译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列宁创办《火星报》的目的。从社会主义运动史的角度,阐述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及影响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交通工具 事件
1519-1522年 马车、帆船 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19世纪末 地铁、汽车、火车 伦敦地铁线问世、城市规模扩大,功能增加,柏林、纽约等城市交通网形成
21世纪 高铁、喷气式飞机、磁悬浮列车 民航客机速度在800-1050千米/小时之间,绕地球一周大约需要50小时
材料二中欧班列线路图 (中外历史纲要上图册)
结合材料一、二,任选某一历史时段相关史实,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