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7世纪,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和一系列改革,使社会政治经济获得发展。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推动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的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在保存、传播古典文明,沟通东西方文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课标〗通过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帝国的崛起、日本大化改新,以及非洲、美洲的社会发展概况,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2.2022年课标解读
1)唯物史观:
知道大化改新使日本从落后的奴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认识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2)时空观念:
能够按时序论述日本的发展历程、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及阿拉伯帝国的形成;识读《阿拉伯帝国示意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分析阿拉伯帝国形成的基本进程。
3)史料实证:
阅读大化改新的相关史料,分析其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分析史料,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帝国建立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历史解释:
了解大化改新的内容及其对日本的影响,知道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出现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分析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帝国形成的影响,了解灿烂的阿拉伯文化出现的原因,初步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5)家国情怀:
知道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一场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认识学习与模仿他人是提高自身的一种重要途径;了解灿烂的阿拉伯文化,体会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本单元概述
本单元二个关键词:一是亚洲国家,二是封建时代。“日出之国”(日本)与“新月之乡”(阿拉伯),这两个国家与地区在当今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是亚洲东部的国家。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7世纪中期,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进入了封建社会。
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推动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2.时空纵览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 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划重点内容,逐步培养学生大单元、大概念、大主题的历史学科素养,提高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 课堂总结,以时空观念为指引,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明确该知识点在单元、教材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6). 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2至4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行反思,以便于后期调整教学策略。
4.本单元教材体例
通过学习世界古代史,知道主要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世界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树立民族自信心,同时初步树立起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敬、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心态。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以及政权;掌握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背诵)内容和意义。
2.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3.掌握伊斯兰教创立的背景、时间、人物、地点;了解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4.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5.列举世界古代史上的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大帝国;了解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及灭亡的过程,认识帝国对于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大化改新;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和阿拉伯文化。
学习难点: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形成的关系。
(第1课时)第11课 《古代日本》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日本大化改新,以及非洲、美洲的社会发展概况,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素养目标 1.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唯物史观)4.通过对古代日本的学习,认识到要不断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积极体会时代内涵,弘扬民族自信心和民族使命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武士道精神。
教学难点 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教材分析 《古代日本》是初中历史(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 1课,与《阿拉伯帝国》共同展示了封建时代亚洲国家的发展概况。本课分三个子目,“6 世纪前的日本”和“大化改新”以及“幕府统治”。第一子目通过主要讲述大化改新以前的日本社会发展概况,学习大化改新的背景。第二子目阐述了大化改新的过程和主要内容。本课主要内容讲述的是六世纪以前的日本、大化改新及武士与武士集团的形成。日本历史上两次改革,本课学习的是第一次,大化改新向唐朝学习。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日本这个民族善于学习,我们应当向它学习。本节课中武士道精神不容易理解,其实质是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二战时期成为日军的精神支柱。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已初步掌握历史学科学习方法,对于历史知识学习具有一定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在学习中国史时,学生已了解到遣唐使、明朝倭乱等相关的日本内容,同时他们思维活跃,对于世界中世纪史的新内容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地图、示意图、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视频辅助、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热点新闻:日本核废水排海引全球关切,中国强硬反制措施近日,关于日本政府执意将核废水排放到海洋的决定,引起了全球各国的广泛担忧,尤其是中国多次对日本发出警告,并采取相应反制措施,禁止进口日本相关水产品。尽管国际社会广泛反对,日本政府却坚持决定,冒险将核废水排入海洋。这一举动引发了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认为这不仅对日本本国造成巨大威胁,也对全球生态环境构成严重风险。据报道,日本广播协会透露,日本政府近日召开了内部会议,决定自8月24日起,开始核废水的排放工作。此外,据日本东京电力公司表示,截至8月3日,福岛核电站厂区内的核废水总量已超过134万立方米。根据计划,核废水将通过海底隧道排入海洋,整个排放过程将持续30年。值得关注的是,福岛县知事对此提出呼吁,要求日本政府承担全部责任,并与国际组织合作,确保排放工作的透明度。这一举动显示,日本的决定引发了本国社会内外的争议和关切。针对日本政府的决定,中国方面采取了强硬反制措施,对日本相关水产品实施了进口禁令。中国政府强调,日本的核废水排放举动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必须采取坚决措施予以制止。此举不仅显示了中国对环境和民众健康的高度关切,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反对核废水排海的坚定立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日本政府的做法无异于将危机外化,损害全球环境利益,这种行为无法被原谅。今天的日本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而损害全球环境利益,这个岛国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底气从何而来?历史上的日本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来探寻一下其中的秘密吧。 学生读图和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从热点新闻入手,帮助学生直观地形象认识日本这一国家,降低学习内容的距离感。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6世纪前的日本1.出现小国师出示日本古代区域图:看古代日本地图,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这个岛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相关史事:《汉书 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后汉书 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三国志 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地点册封与印绶。2.政权兴起师出示古代日本图:根据图例,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大和是何时兴起?教师补充:大和民族,简称“和族”,又称日本民族。主要是由原日本的土著居民组成,源自公元3世纪的日本政权所在地的大和地区。是构成日本民族主体的民族,约占当前日本人口总数的99%。是以绳文人为祖族,吸收外来移民融合演变而成的独特民族。和族属于蒙古人种。3.政权的巩固:【问题探究1】谈谈大和政权是怎样统治全国的(社会结构)?请阅读课文并进行标识。PPT呈现大和政权管理示意图。师引导阅读课文重点史实,指导学生从“最高统治者、王室和贵族、部民”三种人物角度进行理解。师: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有自己的私有领地,实行土地私有制,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被称为“部民”,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根据特长分别被编入锦织部、锻冶部等。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没有人身自由,地位近似于奴隶。在贵族和部民之间是大量平民,他们的地位随财产变化而变化,时刻有沦为部民的危险。大和政权处于奴隶社会发展时期。【知识补充】日本最高领导称谓“大王”与“天皇”。大和国君主的正式称呼原本是“大王”,以后称“天皇”。据《日本书纪》记载,中国隋炀帝时,日本在国书中首次在外交场合使用“天皇”一词。师:阅读隋、唐图和史料结合七年级中国历史内容,从中领悟出大和政权时的对外交往状况。教师过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一句诗原意为“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其作者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制造上千袈裟,在袈裟上绣着这一句诗,寄诸佛子,希望中国高僧能够去日本传授佛法。这是古代中日友好交往的文化见证。2020年2月,日本汉语水平考试事务所赠给湖北口罩和一批红外体温计,物资外包装的标签上再一次写着八个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八个字阐述了今天中日的友好往来,互帮互助。中日的友好交往历史悠久。古代的日本文化落后于中国,他们便开始了向中国学习的旅程。目标导学二、大化改新1.背景:师出示材料:【问题探究2】观看视频,结合材料,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归纳日本改革的背景,并记住时间、重要人物、学习重点。材料1:贞观四年(630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缺粮,民物蕃息,四夷将附者百二十万人。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新唐书。食货志》材料2: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掌权的圣德太子主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同时派遣大量遣唐使出使中国,并向中国送去大量留学生等,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材料3:7世纪时,日本大奴隶主贵族苏我氏父子实行专制统治,天皇无实权,由于土地和财富不断集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奴隶、部民和平民纷纷造反逃亡。社会陷入混乱。统治阶级不得不考虑寻找新的出路。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 、中臣镰足(藤原镰足)等人于朝中杀死苏我入鹿,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2.时间:3.人物:4.学习重点:师:公元六七世纪时,日本仍处于奴隶社会,此时的中国已步入隋唐盛世。邻国的强大,给落后的日本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也给日本指明了方向。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皇室不断派遣大批使节和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5.内容及作用:材料展示1:646年的大化改新“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机构。地方设国、郡、里,分别派政府官员治理。“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均受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的影响。——摘编自王新生《日本简史》图片展示:大化改新中央机构设置示意图、中国唐朝中央机构设置示意图。(感受到日本政治制度是向隋唐学习的)材料展示2:“大化二年(646年)春正月甲子朔,贺正礼毕即宣改新之诏”……“其三曰,初造户籍、计账、班田授受之法。凡五十户为里,每里置长一人,掌按检户口,课殖农桑,禁察非违,催驱赋役。若山谷阻险,地远人稀之处,随便量置。凡田长三十步、广十二步为段,十段为町。段租稻两束两把,町租稻二十二束”。“其四曰,罢旧赋役而行田之调……”即废除原有之赋役,以租庸调取代之,具体做法是: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物(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 ——冯玮著《日本通史》师:引导集体朗读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一段并根据材料,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归纳大化改新的内容,分析其内容有什么作用。师归纳:①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作用:把氏族豪强改造成为律令国家服务的官僚,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传统特权,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②经济上:a.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b.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c.统一赋税。作用:废除了部民制,建立起封建土地国有制,农民地位有所改变,提高了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师:除了政治、经济,文化上大化改新是否又对日本产生影响?6.意义师出示两张图片:观察两张图,对比改革前后的变化?7.大化改新的启示:师:展示2022年世界各国经济排名图。想一想: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现在却已是世界强国,从今天我们学习古代日本这段历史,你有何启示?师提出问题:如何看待通过学习中国进行改革,然而强大后的日本却对我国实施了侵略行为?师归纳点拨:理性对待,睦邻友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教学过渡】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武士这一特殊阶层也随之出现。日本社会又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目标导学三、幕府的统治1、 庄园的形成: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社会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随着封建制的发展,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农民受剥削越来越严重,大量逃亡,国家户籍、田籍混乱;贵族、豪门、寺院开始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土地私有化出现。阅读思考:庄园有何特权?领主如何管理庄园?2、武士的形成:师:这些打手不再种地,专职练武成为职业军人,后来就慢慢地就形成了日本武士。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地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候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师衔接:拥有武士集团的豪强势力逐渐壮大,产生了与皇权共存的政权。3.幕府统治:材料: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权力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1)时间(2)标志(形成过程)(3)特点:师归纳提示学生标识出三个特点,并点拨:幕府是封建军事集团。【问题探究3】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师:出示图片图中的武士在幕府统治中,充当不可或缺的角色,了解武士道精神。师归纳解释武士道:武士道是日本武士遵守的封建道德。始于镰仓幕府时代。内容有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等。目的在使武士忠实地为封建统治者服务。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地死,毫不犹豫地死”,为主君毫无保留地舍命献身的精神。“武士道”没有是非观念,只重视维护自己所在集团的荣誉和安全。 明治维新后,武士等级在法律上废除,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却经常利用所谓武士道精神宣传军国主义,发动对外侵略。【知识补充】武士道精神积极: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消极:明治维新后,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师:根据以上内容人物(天皇、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试绘出幕府时代人与人之间关系简图。 阅读材料和观察图片,结合课文内容:东亚的一个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②国土狭小,资源匮乏;③四面环海且多火山地震。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独立的小国,其中部分国家与汉朝已有来往。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发现并标识: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在5世纪,列国变化成为政权的兴起并实现统一。学生在理解过程中明白部民的地位低下,毫无人身自由,被压迫被剥削。明白日本大和政权时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学生阅读地图和史料,明确大和政权时中国处于隋唐时期,当时日本叫“倭国”,交往比较密切。学生通过课文和解读史实材料归纳出: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政局混乱;宫廷政变,孝德天皇继位,年号大化。国际形势是: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并根据教师的板书标识强记646年、孝德天皇等关键信息。学生阅读材料,归纳经济上的措施,明白唐朝经济制度对日本的影响,同时明确公民得到人身自由是日本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明白日本善于学习进步较快。学生阅读图片和课文内容归纳:改革前属于奴隶制度,改革后变为封建制度没有人身自由奴隶地位的部民成为有人身自由的公民。标志着奴隶制的瓦解。大化改新给日本带来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方面,它是一次全方位的学习和变革,全方位师从中国,日本的文字、服饰、货币等等都带有大唐印记。日本将唐朝服饰改造成和服;日文的平假名是由汉字的草书简化得来,片假名是由汉字的偏旁部首得来;日本还仿唐朝货币制成日本货币。中国文化在日本生根发芽。大化改新的影响:改新之前,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没有人身自由和生产资料。改新之后,奴隶主成为地主,农民在租种地主土地的同时自己也能得到相应的报酬。此外,农民还有分田,人身上也不再是谁的私有财产。原有的部民奴隶变成了封建农民,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发展成为一个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学生在老师提示下交流并展示归纳感悟:一个国家或民族只有立足于本国国情,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求新,与时俱进 ,才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明白:大化改新后,变为公地和私地并存,在土地兼并下形成了豪强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为了保护庄园,组成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记住时间和事件。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客观分析武士道精神的本质。幕府统治的特点(1)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2)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天皇大权旁落(3)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幕府与天皇的关系: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讨论并绘制简图并明白幕府统治集团下形成森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等级制度。 加强结合地图对典籍理解的能力,明确古代日本出现小国是古代中国的汉朝时期,培养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加强了阅读地图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阅读史实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培养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核心素养。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和地图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的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史实归纳能力、分析材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通过对改革内容的理解学习,提高学生横向对比学习的能力,培养“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增加学生课外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增加学生课外知识和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学科整合学习的能力,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和“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以及“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增加课外知识和培养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学习能力利用图片学习历史的习惯和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分析理解问题能力和中外史横向联系学习的能力,时空观和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增强理解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制作历史史实简图能力和培养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它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代。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是一个善于学习与模仿的国家;善于学习他国优点是促使自身进步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一个国家或者个人都应该善于借鉴与学习,以积极的心态促进自身的成长。 学生总结,构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总结提升
课堂反思 本课内容是古代日本社会发展。本设计采用“一纵一横”来概述本课内容,突出古代日本社会的历史基本线索, 同时与同时期的中国比较,尤其是与唐朝的比较,突破大化改新这一重点内容。在本课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点——线”结合,构建古代日本社会的发展过程,运用年代尺,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古代日本发展的脉络和阶段特征。课本文字内容不多,能够运用实物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多种史料,丰富课程内容。通过学习日本主动吸收隋唐文化的史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实现学科的育人功能。
附1:板书设计
读
解
标
课
元
单
壹
析
分
材
教
元
单
贰
标
目
习
学
元
单
叁
计
设
学
教
元
单
肆
隋朝时,日本国与隋朝交往密切,且希望平等往来
唐朝时,日本国与唐的交往进一步频繁,即派遣唐使唐到大唐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