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 高中必修第二册(新教材)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精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人教版 高中必修第二册(新教材)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精品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08 16:5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运用资料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过程,掌握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2.结合实例,认识不同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并能够分析环境问题类型及其成因。(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综合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特点及成因。(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4.结合具体问题,探寻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表现。
【教学难点】
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及分析。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展示《寂静的春天》和“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图。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撰写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各国政府把环境保护提上了日程,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签署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开启了环境保护事业。这次大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吗?为什么大会议题引发了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注意观察大会会徽,思考它的寓意。
师:人类活动一方面需要从环境中索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甚至破坏,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特别是20世纪中叶,西方工业化国家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引发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环境公害事件,这次大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中心图案表示人与地球的相互依存,寓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周围环绕的橄榄枝出自联合国会徽,象征和平、幸福、美好。
继上册书最后我们学习了自然灾害,这册书最后一章,我们一起来探究环境与发展问题。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概念
【多媒体展示】“未来地球”图,思考:什么是环境问题?
生: 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师: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环境问题一般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板书)2.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思考:箭头①②、③④、⑤⑦、⑥⑧分别表示的含义。
生:箭头①②表示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物质;箭头③④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以“三废”等形式排入环境;箭头⑤⑦表示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箭头⑥⑧表示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反馈。
【小结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表现为: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攫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以此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②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又被排放到环境中。③对人类社会而言,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一方面维系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板书)3.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原因
师: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人类合理和适度的索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对于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自然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容纳、分解和清除等作用。但是当人类索取或排放超过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多媒体展示】“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思考:若①②超过环境承载力会怎样?③④超过环境承载力会怎样?
生:①②超过环境承载力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③④超过环境承载力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师:人类与环境处于统一关系中,人地和谐发展;随着人口压力增加、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等,人类与环境处于对立关系中,环境会进一步恶化。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是循环流动的,而人类社会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单向流动的。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师:人类与环境处于统一关系中,人地和谐发展;随着人口压力增加、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等,人类与环境处于对立关系中,环境会进一步恶化。
(板书)3.1 环境污染成因及危害
师:环境污染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多媒体展示】“污染的形成”图,思考图中所示的环境污染可能有哪些?完成表格。
环境污染表现 污染原因
大气污染 工业废气和交通尾气等任意排放到大气
水污染 工业废水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废弃物任意排放到江河湖海
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等任意排放到土壤中
固体废弃物污染 城市建设和生活垃圾堆积在城市或郊区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建筑等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产生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师:你周围有哪些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生:周围的污染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
影响有:空气污浊,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水质下降,危害人体健康;噪声扰民,影响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垃圾成堆,影响市容市貌;等。
师:生活环境污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工业社会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了更沉重的代价,如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案例】“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美国多诺拉烟雾 英国伦敦烟雾
日本熊本县水俣病事件 日本四日哮喘病事件
日本米糠油事件 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板书)3.2 生态破坏成因及影响
【活动1】【多媒体展示】“过度垦荒引起的恶性循环”图,思考:①推测驱使人们垦荒的原因可能有哪些。②图示垦荒方式有哪些?分别对环境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③耕地面积虽然扩大了,但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垦越贫穷。请讲讲其中的道理。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并展示答案。
【多媒体展示答案】
师: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便会出现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森林锐减、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此外还有湖泊富营养化、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等。
(板书)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主要环境问题及表现
【探究1】美国“黑风暴”图,思考:美国“黑风暴”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美国西进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移民拓殖运动。在宜耕的气候带,扩大了耕地面积,农业迅速发展。但由于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导致林地锐减。1934年5月11日,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黑色风暴。风暴整整刮了3天3夜,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千米、南北宽1440千米、高3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黑色风暴带。风暴带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家枯萎,牲畜渴死,千万人流离失所。
生:过度开垦和放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林木、草原等植被大量破坏。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裸露,使土壤极易遭受风蚀。在大风、干燥天气条件下,易形成沙尘天气。
措施: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资源观,具体的有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建立防护林工程等。
师: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有哪些?
【多媒体展示】“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了三种环境问题,那么这些环境问题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一样吗?
(板书)2.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差异 2.1城乡差异
【探究2】【多媒体展示】“农村和城市的产业结构及人口数量和生活方式”表格和城乡景观图,探讨城乡主要环境问题。
产业结构 人口数量 生活消耗 环境问题
农村 第一产业为主 少 少 生态破坏
城市 二、三产业为主 多 多 环境污染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分析。
师总结:农村地区以第一产业为主,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破坏问题,另加上农村地区多是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农业或牧业以及林业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容易造成生态破坏问题。城市地区以二、三产业为主,产业活动密集,人口较多,二、三产业活动产生的废弃物较多,另加上城市地区人文化的地理环境,原生态存在的自然环境较少,因此重点表现为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
师: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发展,我国一些乡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乡村环境治理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任务之一。
(板书)2.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探究2】【多媒体展示】“当今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图,结合教科书相关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
1.图中所示环境问题有哪几类?其成因主要是什么
2.举例说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主要差异。
3.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并展示答案。
【多媒体展示答案】
师:较之自然资源枯竭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广泛存在的。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为什么?
生:发展中国家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此外,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也使得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师:受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环境问题在不同国家表现也是不同的。发达国家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环境问题,并将污染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承受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力量薄弱,没有足够能力解决环境问题。完成表格“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及成因”。
【小结2】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及成因。
地域分布 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成因
城市 环境污染 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
乡村 生态破坏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发达国家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 过度消耗资源
发展中国家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掠夺式开发及快速工业化
(板书)3.环境问题的变化趋势
师:环境问题是动态发展的,目前有愈演愈烈,逐步蔓延的趋势。其中全球变暖等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例如,结合教材图5.6“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越来越大。
【多媒体展示】“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图,思考:①选择图示某个案例,思考其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影响。②图示哪些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并展示答案。
【多媒体展示答案】
【小结3】环境问题的变化趋势。
【活动2】分析小岛国忧虑的背景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小岛国联盟是最积极的倡议者和最坚定的支持者。小岛国联盟是由数十个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地国家为了强化自身话语权而结成的联盟。他们十分关注全球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及木材的年产量报表,并把他们国家未来的命运与其联系起来。
问题:
1.小岛国的忧虑是什么?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
2.找出下列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试着绘出联系框图,并说明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两极冰川融化 全球变暖 砍伐森林 燃烧化石能源
海平面上升 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淹没岛屿和沿海低地
3.根据所绘框图,找出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就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并展示答案。
【多媒体展示答案】
【课堂小结】这节我们主要了解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限,甚至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还有些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也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普遍的忧虑和关切。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前关乎人类自身命运和前途的一个重大课题。《人类环境宣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板书】
【随堂练习】
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类系围,完成1~2题。
1.图示虚线箭头体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其外在表现主要是
A.资源破坏与短缺 B.经济迅速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 D.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
2.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B.人类可以无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D.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不断增多
【答案及解析】1.A 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资源破坏与短缺。
2.C 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
读漫画,完成第3~5题。
3.该漫画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体污染 B.全球变暖 C.水资源短缺 D.生物多样性减少
4.导致地面沉降的人类活动主要是
A.开矿毁坏岩层 B.滥砍滥伐森林 C.任意排放废弃物 D.过度抽取地下水
5.地面沉降对该地区可能的影响是
A.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安全 B.影响交通线路的安全
C.提高了河流的泄洪能力 D.降水增加,形成洪灾
【答案及解析】3.C 从漫画中可以看出,人类从地下深处超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说明水资源短缺。
4.D 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
5.B 由于地面沉降是不均匀的,地面可能变得不平,进而影响交通线路的安全。
读我国雾霾多发区(圆圈所示范围)分布示意图,完成6~8题。
6.雾霾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是因为雾霾
A.吸收地面辐射 B.增强大气逆辐射 C.吸收太阳辐射 D.反射太阳辐射
7.正常年份,我国雾霾天气最多的是
A.黄淮海平原 B.四川盆地 C.长江河谷 D.珠江三角洲
8.城市雾霾天气多于农村,是因为城市
①高楼林立,风力弱②热岛效应,对流运动弱③汽车数量多,尾气排放多④空气湿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及解析】6.D解析:雾霾能反射、散射太阳辐射,使地面、大气中的可见光减少,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
A解析:正常年份,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少,空气干燥,植被覆盖率低,再加上燃烧媒炭多,空气中粉尘微粒多,出现雾霾天气最多。
8.C解析:城市工业发达,车辆众多,PM2.5等微粒、粉尘排放量多;加上城市高楼林立,风力弱。大气相对稳定,不利于微粒等物质的扩散,故雾霾天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