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1.2.3 教学设计+课件: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七上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1.2.3 教学设计+课件: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七上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08 17:35:58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2.描述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3.阐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4.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且唯一的家园,树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情境导入
20世纪上半叶,人们频繁地使用农药DDT来防治农林害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人员发现,南极海洋的生物体内竟然也含有DDT的残留。
在其他洲的农田、森林生态系统中使用的DDT为何会出现在南极的海洋生态系统中呢?
新知讲解
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范围
平均直径
12750千米
新知讲解
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物吗?
生物在地球圈层中是如何分布的?
新知讲解
生物圈的范围示意图
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
在这约20千米的厚度当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
新知讲解
大气圈的底部

组成: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
生物:飞翔的昆虫和鸟类,还有细菌等微小生物。
蜻蜓
新知讲解
蓝鲸
水圈的大部
组成: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
生物:鱼、虾、藻类等水生生物。大多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
   150米以内的水层中。
  深海底部火山口周围的热泉附近,生活着大量的硫细菌以及管状蠕虫、双壳类、蟹、鱼等生物。
最大的哺乳动物。
新知讲解
岩石圈的表面
组成: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     
   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大多生存于土壤上层几十厘米之内,生物种类最丰富。
新知讲解
蓝色
黄色
绿色
白色
在生物圈的这个空间范围内有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所以生物圈也是一个生态系统。
生物圈
水圈
岩石圈
大气圈
新知讲解
1.大气圈的上部为什么没有生物生存?
温度低、空气稀薄、低气压等不利于生物的生存。
2.为什么在水圈的深处极少有生物的分布?
限制生物在深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缺光、缺氧和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的压力。150米以下的水层中没有阳光,几乎没有植物生长,动物也因没有食物而无法生存,故大多数生物都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
人类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3.人类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哪个圈层?
新知讲解
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人们常说的“沧海桑田”指的是哪两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转变?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变迁
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
新知讲解
分布:较湿润的地区。
特点:动植物种类______ ,处于稳定状态。
作用:涵养水源、__________等。
   代表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繁多
保持水土
松、杉、柏、东北虎等
分布:______地区。
特点: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的植物。
作用:水土保持、_____________。
代表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
防风固沙
干旱
草原生态系统
草、马、牛、羊等
新知讲解
分布:多水、过湿的环境。
特点:______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
作用:__________、蓄洪抗旱等。
代表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
芦苇、丹顶鹤等
特点:包括河流、湖泊、池塘等生态系统,由  
   淡水水体与____________组成。
作用: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____________。
代表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
扬子鳄、白鳍豚等
湿地生态系统
沼泽
净化水质
淡水生态系统
淡水生物
调节气候
新知讲解
分布: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
特点:植物以________植物为主,动物种类很多。
作用:参与调节全球气候。
代表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浮游藻、斑海豹等
浮游
新知讲解
特点:属于_______生态系统,以_________为主体,  
   动植物种类较少。
作用:为人类提供食物等。
代表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
水稻、黑斑蛙等
分布:在人群较多的地方。
特点:_______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是主要的消费者。
   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代表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白杨、月季、人类等
人类
农田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人工
农作物
课堂练习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地球之肾”
“绿色水库”“地球之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吸收二氧化碳,制造全球70%的氧气量
消费者主要是人,易产生环境问题
新知讲解
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是孤立存在的吗?
迁徙的大雁会经过不同的生态系统
蒲公英的果实随风飘散
新知讲解
20世纪50~70 年代,在许多国家,人们经常施用一种叫做DDT的农药杀灭农林害虫,但在荒无人烟的南极从未施用过DDT。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人员发现,在南极海洋中的鱼、磷虾和企鹅等动物体内竟然也含有DDT。 在其他洲施用的农药DDT,怎么会出现在遥远的南极洲动物的体内呢?
新知讲解
鱼类洄游
鸟类迁徙
人类活动
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生物可以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
新知讲解
从非生物因素来说,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受到阳光、大气、水蒸汽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新知讲解
生态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从非生物因素来说,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受到阳光、大气、水蒸汽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
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很多生物能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学以致用
人类能模拟出一个与生物圈类似的、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吗?
“生物圈Ⅱ号”的实验结果如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生物圈Ⅱ号”实验基地区域分布图
“生物圈Ⅱ号”实验基地内部
学以致用
1996年1月1日,哥伦比亚大学接管了“生物圈Ⅱ号”。9月,由数名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对实验进行了总结,他们认为: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模拟出一个与地球类似的、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我们更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课堂练习
1.下列对各类生态系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繁多,但其自动调节能力弱
B.草原上生活着多种动物,其中主要是两栖动物
C.天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土壤
D.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D
课堂练习
2.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很多微塑料的大小只有微米级别。目前,在海洋、湖泊、河流等水源中都检测到了不同浓度的微塑料,甚至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上也发现有微塑料的存在。以下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海洋、湖泊和河流属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B.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C.微塑料不会进入人体并对人体造成危害
D.微塑料能够广泛分布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
课堂练习
3.生物圈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下列有关生物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
B.生物圈是由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的统一的整体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D.在水圈中,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
B
课堂总结
生物圈
海平面
10千米
10千米
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作业布置
1.搜集资料:“神舟十六号”的三位宇航员在中国空间站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是否可以在空间站长期生活?
2.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教学】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单元整体分析
一、单元学习内容
本单元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七个主题中的第三大主题“生物与环境”,属于新课标九个大概念中的第三大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从属于这个大概念中的第一个重要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如图所示: 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同时生物又能适应和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维护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系统与整体的思维方式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形成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确立生态文明观念。
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形式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生物与非生物区别的科学思维。 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理解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统一整体,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培养学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的生命观念。 尝试运用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进行探究实践,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编写体例 1、章节设置与课程安排相适应,1章对应1个课时; 2、每节设置“想一想、议一议”问题或情境导入,均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 3、每节重难点以小标题形式呈现,简约清晰; 4、每节安排有“探究实践”、“观察与思考”、“小资料”等模块,任务突出; 5、课后有“练习”和“课外实践”,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教材编写特点 1、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设置多个模块实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满足新课标中实现培养学生逐步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的生命观念。它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对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也体现出教学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的表现形式很独特,图文并茂,并且附上了很多的颜色。在生物教学课堂上,教师所讲解的一些内容学生不能理解的时候,就可以参照书上的图文进行理解,这样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直观。另外,教材中的内容都是跟我们的生活相关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相对轻松一些,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探究实践活动。教材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因此设计了多个模块,通过多种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锻炼。如“探究实验”、“观察与思考”模块,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探究力和思考能力;“资料分析”模块,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教材编写意图 本套教材将生物和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①所有的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②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③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从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④本套教材的内容框架特点是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单元按照生物一生物与环境一生态系统一一生物圈的思路,让学生初步建构生物圈的概念,便于后续单元内容的学习。由此可见,在整套教材中,本单元起着打基础的作用。
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和应用 1、合理利用已有教材。根据学情和班级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选择对应的教学模块,有所取舍。如每一节开头的“想一想,议一议”,如果觉得有更合适的问题和情景取代可以有所改变。 2、科学选择网络资源。根据教学过程和与知识的关联,科学选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的呈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辅助教师将知识形象化展示。如:播放“我国三北防护林建设成就,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与生态环境改善的资料,长江禁渔、中国沿海定期禁渔与资源保护政策,全球变暖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举措”等等。 3、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进行学习活动。调查与交流活动:在学校生物园或附近的小池塘、农田等环境中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收集和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收集和交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调查人类活动破坏或改善生态环境的实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生物圈国际保护”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
二、单元学情分析
已知内容学习方法生活经验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 喜欢不断追问“为什么”,并且乐于对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同时他们正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阶段,逻辑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因此在教学上多采用一些视频和图片素材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利用他们亲手制作的生态瓶以及在此过程中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和主动思考获得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新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设计 (1)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分析或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 (2)通过资料分析、调查、实验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并用恰当的形式呈现,发展学生的建模思维。
主要学习障碍有效突破方法 1、学生会误以为能生长、能运动的就是生物。 突破方法:教师强调“满足全部生物的基本特征的才是生物,只满足其中一项的不一定是生物”,如钟乳石。可提供一些图片 (如植物、动物、微生物、机器人和一些软体动物的贝壳等),让学生辨别是否属于生物,并说出理由。 2、学生会误以为各种调查都要对所有的样本逐一进行调查。 突破方法:教师提供需要用“抽样调查法”进行的活动:有时调查的范围较大,调查的对象太多,或者是具有破坏性的调查,不可能逐一调查,往往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学生学习本单元表现出的特点、习惯、兴趣 1、课堂上能够快速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但长时间后注意力容易下降,需要教师把控时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探究实践、动手操作、言语表达等能力两极分化严重,需要每堂课至少安排一次小组讨论或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提升班级综合素养。 3、课后实践任务完成质量两极分化严重,需要教师及时强化、鼓励学生的科学探究,从而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三、单元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认识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理解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统一整体的生命观念。
探究实践 尝试运用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进行探究实践,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科学思维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兴趣点出发,每节课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生物与环境的欲望。课堂上将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对比,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科学思维。
态度责任 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四、单元学习评价
知识评价 节名 基本知识点 学习情况自评
很好 一般 不好
生物的特征 科学方法:观察
生物的共同特征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科学方法:调查
生物归类的方法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圈的概念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科学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范围
生物圈的不同类型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考核方式 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实例——P8 2.题 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及步骤——学习了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后,明明产生了一些疑问,鸟的骨真的比其他动物的轻吗?为此,他选择家鸽和鱼的骨若干,进行了相关实验:( ) ①在带有刻度的水槽中放入一定量的水,记录刻度。 ②将一定量的家鸽骨放入水槽,记录水面上升的高度,然后取出;把鱼骨放入水槽,使水面上升到记录的刻度,然后取出。 ③将两种骨烘干后称量,发现家鸽骨的质量小,鱼骨的质量大。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划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作出假设 B,步骤②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体积相等的家鸽骨和鱼骨 C.由实验可知,家鸽的骨比鱼骨轻 D.鸟类的骨骼轻,有利于减轻体重,适于飞行生活 生物的归类——下列选项符合图中1~4所示关系的是( ) A.1脊椎动物、2鸟类、3爬行动物、4乌龟 B.1孢子植物、2蕨类植物、3藻类植物、4水绵 C.1种子植物、2被子植物、3裸子植物、4水杉 D.1无脊椎动物、2扁形动物、3节肢动物、4祸虫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P18 1.题 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P18 2.题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P18 4.题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P24 5.题 食物链和食物网——P24 2.题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P32 1.题 生物圈的范围——P32 1.题 生物圈的类型——P32 2.题
能力、态度、小组合作评价表(见下页)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
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
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
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
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生物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生物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生物术语 ,过于口语化
五、单元教学实施
整体教学 思路 关键问题子问题核心任务评价设计生物与环境是如何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有什么区别?通过图片分析哪个是生物,哪个是非生物能叙述生物的7大基本特征生物与环境是关系?根据生物现象描述判断生物与环境所属的关系能针对生物现象准确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什么是生态系统?观看课本图文,理解内化生态系统的概念能举例说出周围存在的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小组讨论: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中哪个是最大的?能阐述生物圈的意义
学习方法 和策略 1、落实基础知识。通过理解和记忆掌握最基础的知识点。 2、横纵向分析比较。加强章节直接的联系,帮助形成大概念。 3、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帮助课堂的知识点更加内化。 4、探究实践活动。以实验探究出发,参与调查与交流活动,提升探究能力。
课程资源 多媒体资源:生物与非生物高清图片、动植物名称与分类拓展资料 实验室资源:实验装置、鼠妇 数据资源:三北防护林、环境空气颗粒物检测数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生活资源:学校生物园、附近的小池塘、农田 硬件设施资源:希沃白板、投影仪、扩音器
单元教学 结构图
课时课型 分配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内容 课时分配 课型
生物的特征 1 新授课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2 新授课+活动课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新授课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2 新授课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 新授课
个性化单元作业设计 教学内容 个性化作业
生物的特征 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请根据所学“生物的特征”知识,联想课本以外的实例,举例说明。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完成一篇放学路上生物的调查报告。内容应包括时间、地点、天气、所见生物种类、数量和生活环境、调查后的体会等。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找个身边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并拍照。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用水族箱做一个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请你在熟悉的当地找一处生态系统并拍照,说明是什么类型的生态系统。课题名称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是新程标准中“ 生物与环境”的二级主题。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本节内容应当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课标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从生物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逐步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圈的生命观念。 2、教学分析 教材依次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生物圈的范围,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先介绍生物圈之大,再介绍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最后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难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仍然还是处于一个好奇、好动的年龄,在学生对生物和生物,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下,这节课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兴趣中进一步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而且在学生理解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下,还不是很强,所以只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才能吸引学生兴趣,把握课堂的重点。 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有兴趣,喜欢和别人交流,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易于形成活跃的学习氛围。
学习目标 1.生命观念: 1.通过视频、图片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2.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3.阐明生物圈是包含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最大的生态系统。 2. 态度责任: 理解生物圈是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进而认同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的生态观念。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能描述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2 能举例说明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3 阐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协作能力 通过查阅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通过阐述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
科学态度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且唯一的家园。
形成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知识:“生物圈的范围”,“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先介绍是个生物圈之大,再介绍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最后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关于生物圈的范围,采用形象比喻、定量描述和定性表达相结合的办法,辅之以形象直观的插图,加深学生对生物圈的认识;关于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利用视频、抢答、识图、联系生活实际等不同的方法与手段,以达成“列举不同生态系统”的目标;关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资料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城市生态系统与各个生态系统的紧密联系,同时,通过分析一个塑料瓶的经历,帮助学生认识到生物圈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同时,确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展示资料:20世纪上半叶,人们频繁地使用农药DDT来防治农林害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人员发现,南极海洋的生物体内竟然也含有DDT的残留。 教师提问:在其他洲的农田、森林生态系统中使用的DDT为何会出现在南极的海洋生态系统中呢? 观看资料与图片,并结合实际已有知识经验认识到过度使用DDT的危害。 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是什么关系。
新知探究 生物圈的范围 回顾旧知识:回顾生态系统的概念。 提问: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地球的直径长达一万多千米,而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仅是它表面的一薄层,海平面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下10千米的,这一薄层分为三个圈层。 展示生物圈的范围示意图,引发学生思考:在这约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成几个圈层呢? 对学生的推测作出评价。紧接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这三个圈层中的生物因素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介绍每一个圈层的组成及生活的生物,并分析生物圈的范围并不包括三个圈层全部范围的原因。 总结:在生物圈的这个空间范围内有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所以生物圈也是一个生态系统。 对学生的总结作出评价。接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分组讨论: 1.大气圈的上部为什么没有生物生存? 2.为什么在水圈的深处极少有生物分布? 3.人类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哪个圈层? 回顾生态系统的定义。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并回答: 生物圈的范围在海平面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下10千米的,一个薄层。 根据生活常识,推测出生物圈可以划分为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思考生物圈的三个圈层中生物因素的特点。讨论结束后,学生概括出生物圈的三个圈层中生物因素的特点。 1.大气圈的底部。组成: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 生物:飞翔的昆虫和鸟类,还有细菌等微小生物。 2.水圈的大部 组成: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 生物:鱼、虾、藻类等水生生物。大多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 3.岩石圈的表面。组成: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生物:生物种类最丰富。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1.温度低、空气稀薄、低气压等不利于生物的生存。 2.限制生物在深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缺光、缺氧和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的压力。150米以下的水层中没有阳光,几乎没有植物生长,动物也因没有食物而无法生存,故大多数生物都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 3.人类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归纳等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知生物圈的范围, 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学生体会地球之大,生物圈之小。 学生阅读课本并结合生活经验,可以得出生物圈的几个圈层的划分依据。 通过形象的描述让学生能够很容易弄清楚三个圈层的生物种类,有利于学生了解生物圈各圈层中生物因素的特点。进一步强化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 通过递进问题的思考讨论,将知识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个圈层特点的印象,巩固新知。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过渡:在生物圈中由于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别大,生物种类也千差万别,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展示“沧海桑田”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人们常说的“沧海桑田”指的是哪两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转变?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8~29页,认识并辨别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展示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分布、特点、作用和代表生物分别是什么? 课堂练习: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阅读教材,认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并猜一猜自己所看到的生态系统的类别。 思考,回答。进一步明确生态系统的分类依据主要是生物与环境的差异。 学生通过课堂练习更好的认证生态系统的分类。 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提问,让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概念进一步理解的同时,开阔对生态系统的类型的认知。 带着问题阅读并自学,不仅调动学生寻找答案的积极性,同时也加深对各种生态系统的认识。 通过对各种生态系统图片的直观认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理解。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展示蒲公英的果实随风飘散、大雁迁徙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是孤立存在的吗? 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总结: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出示教材第26页“想一想,议一议”的图文资料,引发学生思考:在其他洲施用的农药DDT,怎么会出现在遥远的南极洲动物的体内呢? 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补充:南极洲的鱼类洄游、鸟类迁徙、人类活动等都是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大气、水蒸气等)也在运动。接着提出质疑,引发学生思考: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这种关联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总结:由一个生态系统受影响、牵连到其他生态系统也受影响的事实,从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方面分析,可以看出整个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思考、讨论,各抒己见。 思考、讨论,得出:DDT→农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南极海洋鱼)→食物链(磷虾、企鹅)。 思考、分析,推断出生态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 2.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很多生物可以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 3.从非生物因素来说,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受到阳光、大气、水蒸气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通过图片展示与分析,明确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明确各个生态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通过“想一想,议一议”的讨论,进一步阐明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关联关系。 强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总结引起学生的共鸣,强化情感教育。
学以致用 展示“生物圈Ⅱ号”实验基地区域分布图,引发学生思考:人类能模拟出一个与生物圈类似的、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吗?“生物圈Ⅱ号”的实验结果如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分析“生物圈Ⅱ号”失败的原因:生物圈中各个生态系统之间有着人类无法想象的、复杂的联系,人类即使重构了生物圈的结构成分,可始终无法模拟其中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因此,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模拟出一个与地球类似的、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认同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我们更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升华学生思想,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课堂小结 学生先归纳总结,尝试画出思维导图,老师再补充总结。 通过梳理小结,不仅巩固了本课核心知识,还培养了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设计 1.搜集资料:“神舟十六号”的三位宇航员在中国空间站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是否可以在空间站长期生活? 2.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