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下册 《窦娥冤》教学设计(上)
教学目标
1.欣赏本色语言,赏析悲剧艺术的美。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
2.剖析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把握作品的主题及进步意义。
3.把握窦娥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4.了解元杂剧有关知识以及学会透过戏剧看社会,增进与社会相处的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鉴赏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窦娥对天地既斥骂又依赖的矛盾中透露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
01印象中国古典戏剧
中国古典戏剧典型特点是什么?
一种歌、乐、舞综合性表演,融合了舞台美术、服饰、化妆、文化等众多艺术因素,采用特征性事物代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脸谱、行舟、骑马等),用演员的“唱、念、做、打”表演故事。“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你知道哪些戏剧种类?
元代杂剧、南戏传奇、明清传奇、清代花部
元代杂剧兴盛的原因:艺术发展的需要唐诗辉煌后的落寞、社会现实的需要废除科举文人投身“书会”,进行杂剧创作。
杂剧结构一般为“四折一楔(序幕)”,扮演的角色主要有末(男)、旦(女)、净(大花脸)、丑(小花脸)等,剧本由唱、科(动作总称)、白三部分构成,音乐为宫调(凡以宫声为主的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02印象关汉卿
关汉卿(1219-1301年),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叟。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作品有《窦娥冤》《单刀会》《救风尘》、《望江亭》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他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被誉为“曲圣”。他的剧本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国的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外国人称他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一身傲骨,和他作品中表现出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如出一辙。
揭露元代社会黑暗无情的现实和讴歌人民的反抗斗争成为他剧作的基调。在他的笔下,写的最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其中窦娥最为出色。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窦娥冤》,通过窦娥形象,管中窥豹,一睹关汉卿作品的精彩。
03复述情节,训练口语
窦娥因家贫被卖给蔡家做童养媳(7岁,3岁丧母),丈夫早死(18岁,17岁成亲),婆媳相依为命。流氓张驴儿闯入这个家庭,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们父子为妻,遭到窦娥严辞拒绝。张驴儿欲毒死蔡婆,结果反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便嫁祸给窦娥。昏聩的桃杌太守严刑逼供,将窦娥屈打成招,并被处死。本节课学习的第三折就是窦娥赴死之前后的剧情高潮部分。
04角色朗读,初步感知
角色分配:正旦窦娥、卜儿婆婆、监斩官、刽子手
纠正字音:
亲眷(juàn) 嗟(jiē)怨 杳(yǎo)无音信 埋怨(mán)
煞尾(shā) 尸骸(hái) 负屈衔(xián)冤 罪愆(qiān)
古陌(mò)荒阡(qiān) 甘霖(lín) 亢旱(kàng) 苌弘(cháng)
羊肚(dǔ) 盗跖(zhí) 湛湛(zhàn)
05梳理文脉,概括情节
押赴刑场,控诉天地;
婆媳诀别,孝顺懂事;
三大誓愿,生命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