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择性下册《秦腔》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结合散文文体特征,了解秦腔、秦地、秦人的基本特点。
2通过分析文本内容,品味文章的重点句子,初步把握文中的描写手法。(重点)
3分析课文内容,了解秦腔文化的特点,提出关于秦腔之类传统艺术发展前景的见解。(难点)
一、秦腔视频,造境入文
陕派民谣歌曲《老陕咥面》说“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让我们一起
聆听一段秦腔《宝莲灯》《哭墓》,比较一下,它和其他戏曲有什么不同?
高亢响亮、震撼人心、热血沸腾
地理题中的概括:“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岀嫁的姑娘也回头。”
贾平凹的表达:震撼、有劲、大喊大叫(“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
众多观众:
“气势宏大、震撼人心”“唱腔高亢激昂,其声如吼,让人振奋”
“其旋律高亢婉转,大气磅礴,荡气回肠……它气势恢弘、古拙质朴的内蕴。”
“唱戏大声吼起来,说的是秦腔声如黄河奔腾,如华山宏伟,如黄土深厚,高亢的秦腔融有山地民歌的吆喝和西北民风的淳朴。”
“秦腔起源于劳动号子,它与人们的生命是相通的……黄河绵延了时间,华山挺立了空间,秦腔接着地气,吼出的是人间大理。”
二、印象秦腔,印象作者
1.印象秦腔:“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贾平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和人孕育不同的戏剧。
秦腔:秦腔(Qinqiang Opera),别称“梆子腔”。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秦腔成形后,它历经各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
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唱腔惯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高亢激越。目前,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它的唱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一种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正如西北人那粗犷豪放,朴实憨厚的性格。唱腔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人,表演上,朴实热烈,富有夸张性,不论是性格粗暴的花脸还是英俊萧洒的小生,不论是粗布烂衣,苦愁万千的青衣,还是俊俏美丽、活泼可爱的花旦小旦,都让我觉得是一种美。”
我喜欢秦腔的动人情节:忠节烈义、凄惨爱情、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仗义救人的侠义精神、悲欢离合的亲情伤感;我喜欢秦腔优美的乐曲:高亢激昂,让人豪情满怀,为朋友两胁插刀,为正义甘愿赴,婉转缠绵,,让人感受悲欢离合的伤感,亲人离散的伤痛,遭受诬陷的凄惨,为国捐躯的壮烈;我喜欢秦腔各式各样的脸谱:黑脸包拯额头一弯明亮的月牙,显示他的正直清廉,不畏强暴,徐彦章的红白相间的花脸,代表他的忠义勇武,单雄信的红绿蓝白黄的大花猃,彰显他威武凶猛,宁死不屈的好汉个性,简单白净,白里透红的男子脸代表正义善良朴实的性格,还有一脸白灰似脸代表奸佞邪恶,如曹操、秦桧、潘仁美、李延年都是秦腔戏里著名的奸臣。
2. 印象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代表作有《浮躁》《废都》 《秦腔》 《古炉》 《高兴》 《带灯》 《老生》 《极花》 《山本》等长篇小说16部。中短篇小说《黒氏》 《美穴地》 《五魁》及散文《丑石》 《商州三录》 《天气》等。
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
作品获奖:
作品曾获得国家级文学奖五次,即“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另获“人民文学奖”“当代文学奖”等50余次;并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娜文学奖”,香港“红楼梦 世界华人长篇小说奖”,法国“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作品被翻译出版为30多个语种,并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话剧、戏剧等20余种。
由《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主办的“第五届长篇小说年度金榜(2020)揭晓。贾平凹的《暂坐》领衔年度金榜得票第一名。
人物评价: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 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作品风格:
贾平凹散文陕西特色浓郁,常常坦率、真诚地表现自己,他善于运用朴素、自然的写实手法,在似乎漫不经心的描绘人们的生活与风情中,萦绕着一种使人深思的哲理,给读者一种社会、人生的启迪。
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三、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1.字词积累
泾(jīng)阳 敦厚 疙瘩(gē da) 筋疲力尽 肺腑 涤荡 泡馍 别扭
熨(yùn)平 田埂 冗(rǒng)长 喷薄 嬉闹 熏蚊草 咳嗽 殷勤 煨(wēi)熟
攒(cuán聚)拥 叮咣 旋涡 帽翎 过瘾 气氛(fēn) 逞能 麦秸(jiē) 瞌(kē)睡
偌(ruò)大 嘁(qī )嘁喳( chā)喳
2.概括信息:请你以“秦腔的 ”为短语,概括每段段意。横线上允许填两个字。
秦腔的起源、必需、影响、彩排、观众、表演、观众、故事、神圣、唯一
3. 梳理文脉: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秦腔源于秦川西府,是秦川农民大苦中的大乐。
第二部分(4-8):秦腔演出(排演、演出)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第三部分(9-10):秦腔神圣,强调只有也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四、细读文本,文本解读
1. 阅读课文删除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作者认为秦腔高亢激昂,朴实粗犷的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 不得其解。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扶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 的旋律维妙维肖的一统!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 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 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那晚霞烧起 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 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
作者认为,秦腔的形成与秦地的风土人情密不可具体内容有:
①几百年来,秦腔没有被淘汰……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
②这里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秦腔与秦地的关系)
③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秦腔与秦人的关系)
2.秦川、秦人、秦腔的基本特点是?他们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
秦川:广漠旷远;秦人:大苦大乐;秦腔:大喊大叫。
广漠旷远的地形养育了豪爽粗犷的秦人;复杂悠久的历史使秦人见多了兴衰成败,也让他们经历更多的大喜大悲;他们的痛苦欢欣需要高亢有力的秦腔来表达,因而三者之间是血肉联系、不可分割的。
3.你从本文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①理解秦人。作者理解他们劳动的艰辛,生活的不易,理解秦腔对于秦人的重要意义。
②欣赏秦人。秦人质朴、豪迈、幽默性格。
③热爱秦人、秦川,爱得理智而深刻,爱得专注而执着。这种感情上的认同,使得作者能够满怀激情地为秦腔文化呐喊、辩护,能够将秦腔文化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
“秦腔不只是为了那声音之大,而是我感受到了他周身因为对秦腔的热爱而迸发出的强烈火花。那时,对秦腔的不解与偏见荡然无存。我突然明白了秦腔是多么值得人们去热爱的东西!它是一个在八百里秦川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剧种,凝聚了无数代陕西人的热血与活力!从那以后,我渐渐了解并接纳了秦腔。这个奔放的戏剧,坚守着与秦川大地相协调的格调,坚守着与秦砖汉瓦相匹配的古老,坚守着与陕西人相一致的厚重。秦腔属于并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无论时日如何变迁,这种唱腔终不会泯灭!”
五、品读文本,艺术赏析
1.第三段使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突出秦地的历史悠久,渲染了苍凉悠远的意境,衬托秦腔的雄壮厚重。
2.研读第4~8段,思考: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写秦人喜爱秦腔
4段:细节描写,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
4段:环境描写:寺庙里有 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 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
4彩排场面描写,从演员到导演到观众,屋内屋外,夏天蚊虫,冬天透风,表现了人们对秦腔的认真严肃,对秦腔的钟爱,也反映出秦川人的生活状态。
6段演出效果用演员正面描写、观众侧面描写体现
6段视听结合:“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
5段和7段都是观众,有何不同?
5段是侧重场面描写(“面”式格式,描写场面中的一群人,既可以是对整个场面中的人进行全面描写,分类描写)写秦腔演出前的观众席场面。占位,闹台的锣鼓,前边后边,里边外边,争抢,拥挤,甚至打闹,喊声骂声哭声,等等,场面热烈,全都是为了秦腔,表现出秦腔与秦川百姓的血肉联系。
贾平凹曾说,“我羡慕那种横空排浪式的汪洋场面……情绪有了声响,幻想有了色彩”,你如何理解作者这句话?
表明了作者对宏大的场面描写的青睐,对场面描写的妙处的体会。
7段是侧重点的描写,(对单个人或物进行描写的小片断),特殊的观众,“那些老一辈的秦腔迷”“那些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有闲阶级”
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既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现出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点:喝倒彩的观众、慧娘的出场、老一辈的秦腔迷、从树上掉下来的小观众、相亲等等,面:观看秦腔演出的场面,具体生动地描绘秦腔与秦人的关系,有声有色地展现了秦川的风俗民情。
2. 阅读第5段,请概括开演前人们的活动,作者写了什么 为什么要这么细致地描摹?
①开演之前,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观众席场面宏大,人头攒拥;②小吃丰富,叫卖不绝;③台上锣鼓不停,台下你呼我应;④小吃隔空买卖,拥挤产生冲突。
运用侧面描写:
①这些细致描摹戏开演前人们火爆的言辞、激动的情绪和各种行为,体现了秦川人民粗犷、质朴的性格特点;②有力地渲染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和痴迷;③使读者如临其境真切亲昵之感,角色代入感强烈。
3.结尾一句有何作用?
①再次扣题,突出讴歌秦腔的内容;②呼应了开头,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③强化主题,深化作者对秦腔的喜爱和痴迷,赞扬这种文化的艺术生命力和魅力。
总结:结尾的作用
①呼应标题 ②呼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③总结全文,卒章显志,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④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4.语言生动鲜活,风味独特。
方言土语的穿插,民间传闻的补充,使文章庄谐并重,活泼风趣,营造出具有浓郁秦川风情的艺术世界。
灵活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 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对比、比喻、通感)
外边的趁机而入,一时四边向里挤,里边向外扛,人的旋涡涌起,如四月的麦田起风,根儿不动,头身一 会儿倒西,一会儿倒东(比喻)
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通感)
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夸张)
如 果是冬天,那风在刮着,像刀子一样,如果是夏天,人窝里热得如蒸笼一 般,但只要不是大雪,冰雹,暴雨,台下的人是不肯撤场的。(夸张、比喻)
一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他们是体会得最深。(通感)
“秦腔戏里铁面无私的包公,赤胆忠心的杨继业,舍妻救嫂的周仁等仁人志士的故事种在我心里。……每当不如意时,听上一段秦腔的雄浑高亢、大气磅薄秦腔红生戏,让我像吃了一大口油泼辣子,大汗淋漓般舒畅,人立即变得淡定;悲伤时,听上一段秦腔哀怨凄楚、如泣如诉的苦情戏,五腹六脏苦的情绪,全部彻底释放出来,浑身轻松;而若快乐成功时,听段欢快活泼秦腔快板戏,那种高兴劲犹如燃放的花炮,灿烂尽情飞溅。……一时兴起,唱上一段,浑身从脚到头,从心底到血液到皮肤都是受活的。秦腔的粗犷豪放是种豁达,秦腔的气势磅礴是种高远,秦腔原生态是种率真。我想,秦腔将与我相伴一生。”
六、对比阅读,总结提升
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贾平凹的《秦腔》放在一课里?你觉得教材者为什么这样设置?
读完两篇散文,前者是个人和自然风物的心灵对话,感悟生命的精神意义和体验,后者是烟火中的秦人看秦腔热闹非凡的农村文化生活,感受秦腔之于秦人的非凡意义;前者是阳春白雪,后者是下里巴人;前者让人冷静沉思,后者让人感到生活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