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择性下册《茶馆》(节选)教学设计01
学习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学习老舍及作品,赏析贴合性格与情境的京味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把握戏剧冲突,梳理人物社会身份,欣赏面貌各异的人物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茶馆》的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对戏剧的欣赏和创作兴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旧时代的黑暗社会现状,深刻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
一、众家评说,激发兴趣
你预习《茶馆》之后,什么感受?可以用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话。
大茶馆、小社会、众生相
鸿篇巨制,气势磅礴,历史沧桑感
人物塑造个性鲜明,真功夫
人物关系纠葛像一张网
借助闲来之笔交代社会背景,水到渠成
一幕戏,十几个人,高度概括精炼传神
现代文学家曹禺:《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现代作家王蒙:我认为《茶馆》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好的作品。作品的特点就是不煽情,语言平实、口语化,却最能表达深刻的感情,能让人落泪。
现代剧作家陈白尘:全剧的文字并不多,就写了五十年,七十多个人物,精练的程度惊人。
现代戏剧理论家刘厚生:《雷雨》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话剧舞台出现的第一流作品中最前列的几个之一。
二、角色朗读,预习交流
纠正注音(自我纠错)
戊戌(xū) 遛够 说媒拉纤 化干戈为玉帛 侦缉 趿拉 蹓蹓 贵庚 戒烟 文绉绉(zhōu)雄赳赳 沏(qī)茶 眼拙(zhuō) 牢骚 侍候 玛瑙 珍馐美味 绫罗绸缎 嘎噔嘎噔(gā dēng) 咂摸(zāmo)老气横秋 溜达 兵荒马乱
三、走近作者,走近作品
1.走近作家,加深印象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剧本《茶馆》《龙须沟》。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师等职;192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此间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长篇小说。1930年回国,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并写出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和短篇小说《月牙儿》等。抗战期间,曾主持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1946年赴美讲学,完成了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等。新中国成立后应召回国,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3部话剧和长篇小说《正红旗下》。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北京太平湖)自尽。
朱光潜:“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
老舍之子舒乙:“生活中的父亲完全是矛盾的。他一天到晚大部分时间不说话,在闷着头构思写作。很严肃、很封闭。但是只要有人来,一听见朋友的声音。他马上很活跃了,平易近人,热情周到,很谈得来。仔细想来,父亲也矛盾。因为他对生活、对写作极认真勤奋;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有情趣,爱生活。”
2. 作品介绍,复述故事
《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在大茶馆先后出场下场,逐渐为我们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揭示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
第一幕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常四爷痛恨洋人,也看不起二德子之流,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宋恩子和吴祥子抓走。相面的唐铁嘴来找生意,说媒拉纤的刘麻子要把康顺子卖给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要搞维新。
第二幕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社会兵荒马乱、日益衰败。茶馆渐趋衰落迫使王利发实行改良难以维持。常四爷出狱,康顺子母子逃出宫,拉皮条的刘麻子被砍了头,两个逃兵想合娶一个老婆。宋恩子、吴祥子摇身一变又成了军阀的走狗。特务、巡警、兵痞接二连三敲诈勒索。
第三幕
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横行。茶馆破败“莫谈国事”更多更大。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女招待的小丁宝走进茶馆。小刘麻子、小唐铁嘴、小二德子子承父业。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常四爷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三人互诉不幸,含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
四、写作背景、走近时代
1.写作背景: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鼓励文艺繁荣发展。同年8月,作者老舍完成了一部配合第一届人大和宪法通过,歌颂人民普选的作品《一家代表》,故事从“戊戌变法”开始,一直写到解放后的普选,其中第一幕的场景,就是清末民初的一家大茶馆,之后作者老舍又创作了《秦氏三兄弟》,这个剧本写的是历代的宪法改革,以秦家为背景。老舍将这部作品与北京人艺的曹禺、焦菊隐、夏淳等艺术家进行了讨论。他们一致认为,第一幕茶馆里的戏非常生动精彩,后几幕则较弱,建议以第一幕为基础发展成一个戏,之后老舍创作了话剧《茶馆》。
1958年5月,作者老舍在《剧本》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的文章,说明了《茶馆》是怎么写的:“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50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