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穿井得一人》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穿井得一人》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8 17:5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穿井得一人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该书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名、法、墨、农、兵及阴阳家言,汇合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理论依据。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了解《吕氏春秋》
宋 之 丁氏,家无井 而出 溉汲,常一人 居 外。
及 其 家穿井, 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 闻 而 传 之 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表承接
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
等到
开凿
助词,的
居住
代词,他
告诉
得到,这里本义指节省
听闻
表承接
传播
代词,丁氏说的话
……的人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外出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个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开凿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开凿水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他说的话)就传播说:“有个姓丁的人开凿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

国人 道 之, 闻 之 于 宋君。
宋君 令 人 问 之 于 丁氏,丁氏 对 曰:
知道、听说,这里指:使知道
对,向
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代词,这件事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四处讲述这件事,使宋国国君也听闻了这件事。
讲述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丁氏对答说:
回答
代词,这件事

“ 得一人 之 使,非 得 一人 于井中也。”
求 闻 之 若此,不若 无 闻 也。
劳力
不如
得到,此实意为节省
得到,此实意为发现


定语后置标志
若此之求闻
求取
像这样(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求取传闻,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
听到,此指传闻
像这样
听到
“(开凿水井)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发现一个人。

整体感知——文言知识归纳
(一)古今异义:
1、及其家穿井:古义:挖掘、开凿
今义:把衣服、鞋袜等套在身上,破,透。2、国人道之: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3、国人道之: 古义:讲述,谈论 今义:道理4、丁氏对曰: 古义:回答 今义:对错

整体感知——文言知识归纳
(二)一词多义:
宋之丁氏(助词,的)
有闻而传之者(代词,指这件事)
国人道之(代词,指这件事)
闻之于宋君(代词,指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指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标志:若此之求闻,像这样(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求取传闻)
有闻而传之者(动词,知道、听说)
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



(三)词类活用: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四)省略句:
1、常一人居外:常一人居(于)外
2、告人曰:(丁氏)告人曰
整体感知——文言知识归纳

思考1:再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宋国姓丁的人家将因打井而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起因
误传
国人以讹传讹,国君询问真相。
真相
收束全文,用议论点明文章主旨。
(第1、2句)
(第3、4句)
(第5句)
思考2:产生误传的关键一句是什么?为什么?
“吾穿井得一人”
丁氏:我家因为打井从而节省了一个劳力。
传之者、国人: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劳动力

谁负责
负什么责任
关键词
丁氏
闻而传之者
国人
表述不清
(起因)

未经调查
传播开去
闻而传
接收传闻越传越广

1、情景模拟:宋国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负什么责任?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任?
内容剖析

2、通过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从传之者、丁氏、宋君的角度谈一谈。
传之者: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要轻信流言蜚语,切忌道听途说;不要听到传闻就往外传,要动脑筋想是否合乎情况;
丁氏: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楚,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宋君:我们应该学习国君调查研究的求证精神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写作特色
1、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交代故事的背景,是全文的引子,为下文“穿井”引发的内容作铺垫。 2、结尾一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在结构上,收束全文,表达对故事的看法;
在内容上,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文章主旨,简洁明了,画龙点睛。
1、构思精巧:以生活中的趣闻为素材,以“得一人”这个具有歧义的词语为展开情节的契机,以众人的盲从衬托宋君的清醒,娓娓道来,既生动亲切,引人入胜,又启发人掩卷沉思,悟出一番治国方略和生活哲理。这种以形见理的论说技巧很是高明。
2、幽默风趣:姓丁的人说的话,因有一个多义词“人”(既可以理解为“人”,也可以理解为“劳动力”)而被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闻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闻。
《穿井得一人》记叙了宋国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话,一定要细察,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课堂小结

拓展提升
1、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寓意: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2、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自知》寓意:比喻自欺欺人。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吕览》中还有哪些经典寓言故事?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