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1.2教学设计+课时课件:运动的描述+物理八上第一章《机械运动》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1.2教学设计+课时课件:运动的描述+物理八上第一章《机械运动》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9-08 18:21:1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物理八年级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
本章内容分析
本章内容《机械运动》在2022新课标中是在“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二个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的内容部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测量是各种实验的基础。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的必要准备。本单元介绍的物体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初中物理从学习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此外,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其他科学课程的重要基础。
第一章《机械运动》里包含着很多学习方法、实验方法和思维方法。长度的单位和单位换算是学习物理概念的基础。对常见长度、时间、速度的感知是初中学生必备的估测技能。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学习各种测量仪器的基础。“比值法”定义速度是初中阶段定义物理量经常采用的方法。对于速度图像的识别和理解是今后理解各种图像的基础。生活中会经常应用参照物、速度的知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等。
本章课标要求
2.2.1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例1 会利用自身的尺度(如步长)估测教室的长度。
例2 了解我国古代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体会古人解决问题的智慧。
2.2.2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本章核心素养
物理概念:九个概念——单位、国际单位制、误差、机械运动、参照物、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平均速度;一个公式——v=s/t
物理思维:三种方法——比值定义法、图像法、控制变量法。
科学探究:两个实验——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测量平均速度。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平均速度的测量,经历探究过程,客观记录测量结果,感知误差的存在,体会减小误差方法的应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单元教学目标
(一)内容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会估算,了解误差与错误的差别。
2、知道参照物的选取如何科学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
3、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会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
4、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能通过读图辨认出两者的区别。
5、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二)学业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
2、学会利用间接测量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关注我们身边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与行动力的教育。
五、教学重点:
1、长度和时间的正确测量和读数。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六、教学难点:
机械运动的描述和探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七、学情分析,教学建议:
在思维方面,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之前,他们已经接触到大量生活当中的物理现象,但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转化的阶段,很容易养成片面看待问题,既看现象而看不到本质的习惯。在兴趣方面,根据学生既喜欢物理又害怕难等等现象,怕的是计算题,特别是大部分数学基础不扎实的孩子们。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地重要。同时根据中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现象,可又没有产生探索这些实验现象原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和实际实验操作的功能,同时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本章活动主题:
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有一位楚国人非常喜爱创术,总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有一天,他搭乘一条溲船过江,船行至江中时,他随身携带的宝剑突然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见他紧盯着宝剑掉下去的地方发呆,船家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结果这位楚国人却笑着摇摇头,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
只见他掌出一把小刀在船眩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船夫以为他不要宝剑了,就继续向前划船。
待船夫停船时,这位楚国人站起身,面对船夫惊讶的目光,从容不迫地脱了衣服,从船弦边所刻记号处跳入水中去捞掉落的宝剑。他捞来捞去,怎么也没有捞着他那把宝剑。这位楚国人为什么没有找到自己的宝剑?你能描述清楚船和宝剑之间的运动关系是怎样的吗?学完本单元知识你就知道了。
九、教学过程性评价细目设计
学习任务 长度、时间的测量 速度的测量 减小误差
优秀 熟悉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能熟练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熟悉时间的测量工具;会熟练使用停表测量时间和读数。 精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单位;熟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会熟练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熟悉误差的概念;能区分误差和错误;熟练误差的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良好 知道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利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时间的测量工具;会使用停表测量时间和读数。 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知道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单位;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误差的概念;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知道误差的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合格 了解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能利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了解时间的测量工具;能用停表测量时间和读数。 了解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了解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单位;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了解误差的概念;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了解误差的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
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
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
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
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成果展示(35%) 汇报交流 物理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物理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物理术语 ,过于口语化
教学流程图(思维导图展现整个整体单元教学的思路及课时安排)
机械运动
活动一:观看并讨论课本P21的“想想议议”,学习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通过解答例题加强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活动二:评价考核课本第22页第4题
问题2: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活动一:分组进行探究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并填写表格。

活动三:评价考核课本第25页第2题。
活动二:小组进行“拓展性实验”,并观看“科学世界”。
任务四:测量平均速度
(1课时)
问题1:什么是机械运动,什么是参照物?
活动一:讨论课本P19的“想想议议”,尝试总结速度的概念,并对照课本。
根据速度的概念,学习速度的公式。
活动二:评价考核课本第22页第3题
任务三:运动的快慢
(2课时)
问题1:怎么计算速度?
任务二:运动的描述
(1课时)
活动一:自学课本P13时间的单位,分组进行探究实验“用停表测量时间”。
问题2:如何测量时间呢,有误差怎么办?
活动二:观看“误差”的知识,讨论如何减少误差的产生。
问题1:什么是机械运动,什么是参照物?
活动二:讨论课本P17的“想想议议”,尝试总结出参照物的概念,并对照课本。了什么规律。
活动三:分组观看课本P17的“想想议议”,小组代表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活动一:讨论课本P16的“想想议议”,尝试总结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并对照课本。
任务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课时)
活动三:分组进行探究实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讨论回答“想想议议”的问题
活动二:考核评价“估算填写实际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单位”、“比一比谁换算的快”
问题1:长度的单位有哪些,如何换算和测量呢?
活动一:自学课本,回忆部分长度的单位并学习新的单位,学习单位换算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2张PPT)
第一章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新知导入
观察并回答:小男孩在捂眼的过程中,同学动了没?在小男孩喊木头人的时候有没有人动?
新知讲解
一、机械运动
1.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位置的变化分为相对距离的变化和相对方位的变化。
什么是位置的变化?
越野车在冰原上行进
小球运动的频闪图
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现象是否属于机械运动?
新知讲解
2.一些常见的机械运动:
行驶的汽车、走路的人、南飞的大雁、奔跑的猎豹、奔腾的江流、天体的运动、地壳运动等。
新知讲解
除了机械运动,运动还有多种形式,如微观世界里分子、原子的运动,电磁运动,生机盎然的生命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新知讲解
思考谁说的对?
小朋友说的对,在他们看来乘客很快的从他们眼前驶过。
司机说的也对,在他看来乘客没有动。
为什么会这样呢?
新知讲解
二、参照物
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以树为参照物,跑步的人动了。
新知讲解
2.参照物的选取标准:
(3)方便性: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树木、房屋等)
作为参照物。
以树为参照物时,我们假定树是______(填“运动”或“静止”)的。
静止
(1)假定性:参照物一旦被选定,则认为它是______的。
静止
我们可不可以选择小花为参照物?
(2)任意性: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是不能选择自身为参照物。
通常说“汽车在马路上运动”,选取的参照物是什么?
地面、房屋
可以
新知讲解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坐在高速行驶的动车上的乘客:
以动车为参照物,乘客是________的;
以铁轨为参照物,乘客是________的。
静止
运动
研究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讨论交流
运动员练习滑雪时,教练要求运动员保持身体不动的姿势从斜坡上滑下。
教练要求运动员从斜坡做下滑运动时以________为参照物;
教练要求运动员保持不动又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
地面
滑雪板
课堂练习
《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中,坐在船上刻舟的人 最终未能寻到其落水的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______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______的.(两空均填 “运动”或“静止”)
运动
静止
趣闻轶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
飞机和子弹具有相同的快慢程度,飞行方向也相同,因此接近相对静止了。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顾客们站在商场内正在运行的
自动扶梯上。当我们说某一顾客“静止”
时,所选的参照物是( )
A.顾客本身
B.扶梯
C.大楼地面
D.墙壁上的画
B
课堂练习
2.如图所示,是一种“开车镜头”的拍摄方法。
将轿车固定在卡车上,随卡车一起前进。
轿车相对于地面是_________;轿车相对于卡车是_________。
运动的
静止的
课堂总结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运动状态:_________或_________。
静止的
运动的
2.参照物
参照物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参照物的选取:假定性;任意性;方便性。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________。
相对的
作业布置
1.在平直的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甲车上的乘客看到乙车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车可能都向南运动
B.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
C.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D.甲车一定在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B
2.在南京“中山北路”平直的快车道上,有三辆汽车正同向顺风行驶,此时甲车上的人感觉顺风,乙车上的人感觉逆风,丙车上的人感觉无风,由此可以初步判断三辆汽车中行驶最快的是______车。若以丙车为参照物,空气与丙车处于相对________状态;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______的。
作业布置
运动

静止
如图所示,观察烟和小旗的状态,判断两车是否可能向同一方向运动,并说明理由。
作业布置
甲、乙两车有可能同时向左运动。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是力学的基础知识。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教材中首先出示了一组有趣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列举了一些机械运动的例子,说明了运动的普遍性: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介绍了参照物的概念。
2.学习者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较强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本节教学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将一些场景生动再现,使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3.学习目标确定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4.培养学生用物理思维去思考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学习评价设计 自我评价表项目评价内容掌握情况很好一般不好科学知识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3会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探究能力体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科学态度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小组评价表评价内容得分标准成员一成员二成员 三团队精神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实施能力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结果展示能力5分:小组协同合作,判断机械运动全部正确。 3分:小组协同,判断机械运动部分不正确。 1分:完成小组协同,但判断机械运动全部不正确。总分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创设情境
观察2幅图片,小男孩在捂眼的过程中,同学动了没?在小男孩喊木头人的时候有没有人动? 仔细观察,并思考、回答老师的提问: 捂眼的时候同学动了, 喊木头人的时候没人动 通过观察,根据儿时的游戏,利用活动情景把学生带入主题: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
任务二:机械运动
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动画解释机械运动中位置变化的含义。 机械运动的判断 即时巩固:判断图中情形是否属于机械运动。 引导学习:介绍常见的机械运动以及运动的其他形式。 过渡:思考谁说得对? 观看动画,尝试判断位置的变化。 判断位置的变化:   越野车在冰原上行进留下的车辙印;   小球运动频闪图的小球轨迹。 小组合作,判断下机械运动。如果是机械运动,在对应图片下打对勾;如果不是机械运动,在对应图片下打错号。 了解常见的机械运动以及运动的其他形式。 观察图片,讨论谁说得对? 小朋友说的对,在他们看来乘客很快地从他们眼前驶过。 司机说得也对,在他看来乘客没有动。 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通过此判断活动,加深对机械运动的理解。 通过学习,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通过图片思考,引导出: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需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
任务三:参照物
参照物的定义: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取标准: 结合上页内容,以问答的形式分析情况,得出参照物的选取标准。 观察图片,判断位置变化,并学习“参照物”的概念。 小组讨论并得出参照物的选取标准:   _________:参照物一旦被选定,则认为它是________的。   _________: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是不能选择自身为参照物。   _________: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树木、房屋等)作为参照物。 引导学生通过对图片信息的分析,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培养学生形成“物理观念”和对自然现象的分析能力。 通过分析,得出参照物的选取标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四: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通过思考回答动车中乘客的运动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活动: 《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中,坐在船上刻舟的人 最终未能寻到其落水的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______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______的.(两空均填 “运动”或“静止”) 即时巩固(参照物的选择、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 如图所示,顾客们站在商场内正在运行的自动扶梯上。当我们说某一顾客“静止”时,所选的参照物是( ) A.顾客本身B.扶梯 C.大楼地面D.墙壁上的画 如图所示,是一种“开车镜头”的拍摄方法。   将轿车固定在卡车上,随卡车一起前进。   轿车相对于地面是________;   轿车相对于卡车是________。 仔细观察图片中的事物,思考并解答:   以动车为参照物,乘客是________的;    以铁轨为参照物,乘客是________的。 思考回答:《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中,坐在船上刻舟的人 最终未能寻到其落水的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______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______的.(两空均填 “运动”或“静止”) 全班齐声回答,做题巩固知识内容。 通过分析人物的运动状态,得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感受物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选取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通过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状态进行判断,以及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实际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通过习题,加深对参照物的选择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
任务五: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归纳本课所学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6.板书设计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二、参照物   1.作为标准的物体   2.假定性、任意性、方便性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在平直的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甲车上的乘客看到乙车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甲、乙车可能都向南运动 B.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 C.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D.甲车一定在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2.在南京“中山北路”平直的快车道上,有三辆汽车正同向顺风行驶,此时甲车上的人感觉顺风,乙车上的人感觉逆风,丙车上的人感觉无风,由此可以初步判断三辆汽车中行驶最快的是 乙 车。若以丙车为参照物,空气与丙车处于相对 静止 状态;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 运动 的。 3.如图所示,观察烟和小旗的状态,判断两车是否可能向同一方向运动,并说明理由。 甲、乙两车有可能同时向左运动。
【拓展】 课后活动:小组设计演绎机械运动。 设计的运动参照物_______同学的运动状态
提示:写出设计演绎的活动、所选择的参照物、对某一同学运动状态的描述等。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因此本节教学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将一些场景生动再现,如多媒体视频、动图、运动类的图片等。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概括。重视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21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