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专项攻略(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专项攻略(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0 09:1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专项攻略(含答案)
课内阅读
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知道蝙蝠在夜里如何飞行,你猜到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了吗?现代飞机上安装了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类似。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1.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用“ ”在选文中画出来。
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3.选文中加点的“终于”一词说明了(  )
A.科学家为研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B.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被发现只是一个意外。
C.科学家没有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
D.科学家无论如何也弄不明白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
4.请你阅读选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两个问题。
(1)内容:
(2)写法:
课外阅读。
小降落伞大声答道“放心吧,太阳公公!我们一定到泥土中去生长!”可是,有两颗种子却不这样想。一颗种子望了望下面的大地说:“这(黑黑 黄黄)的泥巴有什么意思!瞧,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数不尽的宝贝。到那儿去,我准会变成百万富翁。”于是他就向沙漠飞去。另一颗种子落在湖泊里,他(得意 高兴)地说:“这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定能给我带来欢乐!”
第二年的春天,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种子早已干死;落在湖泊里的种子早已淹死;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 健壮)成长起来,他们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竞相开放,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
5.在短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下面画“ ”。
6.照样子,写词语。
金灿灿 波光粼粼
7.最后,落在沙漠里的种子 ,落在湖泊里的种子 ,落在泥土里的种子 。
8.如果你是落在泥土里的种子,你会对落在沙漠和落在湖泊里的种子说些什么呢?
课外阅读。
没有双手的塑像
巴尔扎克是法国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他逝世后,法国作家协会为了纪念他,请当时国内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塑一座巴尔扎克像。罗丹为塑这座像伤透了脑筋。因为巴尔扎克其貌不扬,身材又矮又胖,头大肚圆,这样的形象如何塑造呢?罗丹左思右想,决定把刻画的重点放在巴尔扎克的脸部。
罗丹为了雕刻这座像,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经过整整七年的时间,巴尔扎克的雕像诞生了。只见他身披宽袖长袍,双手叠合在胸前,昂着一颗硕(shuò)大的脑袋,额纹紧皱,两眼注视着前方,目光中带着深深的思考,好像在构思新作……
雕塑完之后,罗丹叫他的学生来欣赏。几个学生一踏进工作室,立刻惊呆了,他们不断惊叹:“这双手简直像真的一样,无与伦比啊!”听着听着,罗丹的眉头皱起来,突然,他操起一把斧子,“咔嚓”砍掉了雕像的两只手。看着学生惊讶的目光,罗丹解释说:“我要着重表现的是巴尔扎克的脸部,但是,你们一进门就被双手吸引住了,说明这双手比他的脸部更突出。只有砍去这双手,才能突出巴尔扎克的脸部!”
然而,大家纷纷指责罗丹的想法和行为,法国作家协会也不要这座塑像了。但是罗丹坚信,有一天人们会认识这座雕像的价值的。果然,罗丹逝世后,人们重新发现并认识了这座雕像,把它敬放到巴黎艺术馆。现在每当人们站在雕像前瞻仰巴尔扎克的风采时,无不对罗丹的独具匠心由衷敬佩。
9.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寝忘食:
瞻仰:
独具匠心:
10.根据短文的内容填空。
巴尔扎克是法国的 ,罗丹是法国的 。
11.罗丹接受塑造巴尔扎克像的任务后,为什么伤透了脑筋?
12.罗丹为巴尔扎克塑造的像是怎样的?
13.针对本文,你能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读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片段,回答问题。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 , ”来形容。
14.将选文内容补充完整。
15.根据词语意思连线。
发现 创造出新的事物或方法。
发明 经过探索研究认识或找到前人没有认识或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改变 改变原来的看法。
改观 事物发生了明显的差别。
16.选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我也能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
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猪嘴防毒面具
①细心的人会注意到防毒面具的外形和猪嘴极为相似,这是为什么呢?莫非防毒面具的发明和猪嘴有关?为什么叫猪嘴防毒面具?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曾与英法联军为争夺比利时伊泊尔地区展开激战,双方对峙(zhì)半年之久。1915年,德军为了打破欧洲战场长期僵持的局面,第一次使用了化学毒剂。他们在阵地前沿设置了几千个盛有氯(lǜ)气的钢瓶,朝着英法联军阵地的顺风方向打开瓶盖,把约180吨氯气释放出去。顿时,一片绿色烟雾弥漫,并以三米左右的速度向对方的阵地飘移,一直扩散到联军阵地纵深约25千米处,致使几千英法联军士兵中毒身亡,战场上的大量野生动物也相继中毒丧命。
③可是奇怪的是,这一地区的野猪竟意外地生存下来。这件事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经过考察和研究后,科学家们终于发现是野猪喜欢用嘴拱地的习性,使他们免于一死。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野猪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赐予它的防毒面具,因此它们能在这场氯气的浩劫(jié)中幸免于难。
④揭开了这个秘密之后,英国军事科学家深受启发。科学家们很快就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像猪嘴巴一样的防毒面具,但这种防毒面具没有直接采用泥土作为吸附剂,而是使用木炭颗粒做过滤层,内装可以过滤毒气的材料,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活性炭。后来经过多次改进,防毒面具采用的过滤材料更为先进可靠,吸附化学毒剂的本领更大,但它酷似猪嘴的基本样式却一直没有改变。
⑤防毒面具可以说是一件模仿猪嘴的杰作。
17.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野猪用嘴拱地是为了过滤有毒气体。( )
(2)第一批防毒面具采用木炭颗粒做过滤层,内装可以过滤毒气的材料。( )
(3)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突出猪嘴防毒面具的特点。( )
(4)第②段的故事既引出了制造防毒面具的原因,又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18.第④段中加点的“这个秘密”指的是什么?用“ ”画出来。
19.“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活性炭”一句中“较多的”能删去吗?为什么?
20.把下面的问题进行分类,并回答针对短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A.针对短文的写法 B.针对短文内容 C.联系生活经验
(1)防毒面具的发明和猪嘴有关吗?为什么叫猪嘴防毒面具?( )
(2)把“猪嘴”说成“大自然赐予它的防毒面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3)猪嘴防毒面具能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
21.读了这篇短文,请你提出一个对理解文章有帮助的问题?
读美文,做题
中国高铁:智能触手可及
什么是智能高铁?智能高铁是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先进技术,综合高效利用资源,实现高铁移动装备、固定基础设计等,实现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的新一代智能化高速铁路系统。其智能建造安全可控,智能装备先进实用,智能运营舒适便捷。
如今,中国铁路把发展智能铁路作为未来一个时期铁路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方向。未来,中国高铁将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上继续开拓进取,全面推进高铁技术的创新。
22.将材料中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句子画上“___”。
23.新一代智能化高速铁路系统的特点有( )(多选)
A.智能建造安全可控
B.推进高铁技术的创新
C.智能装备先进实用
D.智能运营舒适便捷
24.请结合材料内容,说一说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25.针对短文内容,你提出的问题是:
参考答案:
1.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2.①超声波 ②无线电波 ③天线 ④荧光屏 3.A 4. “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选文中为什么要详写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中“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可知后面提到的就是蝙蝠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选文中提到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图中从嘴里发出又传到耳朵里的就是超声波。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中提到“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从“反复研究、揭开了秘密”可知,科学家为研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4.(1)选文主要就是讲了人类将蝙蝠飞行的秘密运用到了飞机运行上。所以从内容上提问,可以提到无线电波和超声波之间的关系等。
(2)写作方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文章的写法有托物言志,夹叙夹议,抑扬,首尾照应,设置悬念,对比,衬托,做铺垫等。选文行文思路是先介绍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为后文作铺垫,联系到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可以从这方面去提问。
5.黑黑 得意 茁壮 6. 红彤彤 绿油油 风度翩翩 神采奕奕 7. 早已干死 早已淹死 茁壮成长 8.我会对落在沙漠中的种子说:“你不要被金灿灿的表面现象所迷惑,那里没有你成长需要的水分,你会被干死的。”
对落在湖泊中的种子说:“你不要被银光闪闪的表面现象所迷惑,那里没有你成长需要的泥土,你会被淹死的。”
【解析】5.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根据适合种子生长的泥巴的颜色来选择,“黑黑的泥巴”;
得意: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
高兴:愉快而兴奋。
根据语境,种子是心甘情愿到湖泊里去的,所以是“得意地说”。
茁壮:形容生长得旺盛、健壮。
健壮:健康而壮实。
根据词义及词语搭配来选择“茁壮成长”。
6.本题考查词语仿写。
金灿灿的词语类型是:ABB;这样的词语有:红彤彤、明晃晃、白茫茫、热乎乎等。
波光粼粼的词语类型是:ABCC;这样的词语有:想入非非、得意洋洋、喜气洋洋、心事重重等。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种子早已干死;落在湖泊里的种子早已淹死;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补充题干内容即可。
8.本题考查合理的想象能力。
结合第②自然段内容,沙漠会使种子干死,湖泊会使种子淹死,只有黑黝黝的泥土才能使种子茁壮成长。据此来回答,答案不唯一。
9. 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非常勤奋专心。文中指罗丹为了雕刻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勤奋专心。 恭恭敬敬地看。文中指人们看巴尔扎克的雕像。 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文中指罗丹雕刻巴尔扎克的雕像具有巧妙的构思。 10. 作家 雕塑大师 11.因为巴尔扎克其貌不扬,身材又矮又胖,头大肚圆,这样的形象不好塑造。 12.他身披宽袖长袍,双手叠合在胸前,昂着一颗硕大的脑袋,额纹紧皱,两眼注视着前方,目光中带着深深的思考,好像在构思新作…… 13.一:为什么要塑一座巴尔扎卡的像?二:为什么罗丹要砍掉雕像的两只手?
【解析】9.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废寝忘食,废寝忘食意思是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结合“罗丹为了雕刻这座像,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理解即可。
瞻仰,意思是怀着崇高的敬意、严肃而恭敬地看着某人或某物。结合“现在每当人们站在雕像前瞻仰巴尔扎克的风采时,无不对罗丹的独具匠心由衷敬佩”理解即可。
独具匠心,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造性。结合“现在每当人们站在雕像前瞻仰巴尔扎克的风采时,无不对罗丹的独具匠心由衷敬佩”理解即可。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一段“巴尔扎克是法国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他逝世后,法国作家协会为了纪念他,请当时国内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塑一座巴尔扎克像”可知答案。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一段“罗丹为塑这座像伤透了脑筋。因为巴尔扎克其貌不扬,身材又矮又胖,头大肚圆,这样的形象如何塑造呢”可知答案。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二段“只见他身披宽袖长袍,双手叠合在胸前,昂着一颗硕大的脑袋,额纹紧皱,两眼注视着前方,目光中带着深深的思考,好像在构思新作……”可知答案。
13.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短文写巴尔扎克是法国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他逝世后,法国作家协会为了纪念他,请当时国内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塑一座巴尔扎克像,罗丹左思右想,决定把刻画的重点放在巴尔扎克的脸部。经过整整七年的时间,巴尔扎克的雕像诞生了。他的学生看了后赞扬巴尔扎克的手简直像活的一样,无与伦比,罗丹的眉头皱起来,操起一把斧子砍掉了雕像的两只手。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写出问题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①为什么罗丹要砍掉雕像的两只手?②为什么罗丹要塑造那样一个巴尔扎克的形象?
14.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15. 16. 设问 是谁给我们传授知识?是老师。
【解析】14.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语段选自《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原句: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5.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发现”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指创造出新的事物或方法。“改变”事物发生了明显的差别。“改观”改变原来的看法。
16.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仿写句子。
文中画线句子“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是一个设问句,其句式特点是自问自答。我也能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如:竺可桢走进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他是来观察物候,作科学研究的。
17. × √ × √ 18.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19.不能。“较多的”准确地说明了用猪嘴的形状能装入更多的木炭颗粒,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0. B A C (1)有关,因为防毒面具酷似猪嘴的基本样式。 21.防毒面具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泥土做吸附剂?
【分析】17.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错误,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
(3)错误,第①段并没有写出猪嘴防毒面具的特点,也并没有总结全文。
1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一步定位原文:在文章第④段“揭开了这个秘密之后”。
第二步联系上下文:通过句子可分析出答案在上文。即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19.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辨析。
可以运用句子对比,分析未删去“较多的”的句子“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木炭颗粒”和删去“较多的”的句子”“猪嘴的形状能装入木炭颗粒”的区别,可分析得出未删去“较多的”的句子能更准确地说明了用猪嘴的形状能装入更多的木炭颗粒,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0.考查阅读方法和策略。
(1)文章主要介绍了防毒面具的由来和猪嘴的关系,针对“防毒面具”和“猪嘴”提问,这是针对短文内容。
(2)结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可知这是针对短文的写法的提问。
(3)结合“能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可知这是与联系生活经验相关的提问。
结合“经过考察和研究后,科学家们终于发现是野猪喜欢用嘴拱地的习性,使他们免于一死。”“揭开了这个秘密之后,英国军事科学家深受启发。科学家们很快就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像猪嘴巴一样的防毒面具”可知防毒面具的发明和猪嘴有关。结合“酷似猪嘴的基本样式却一直没有改变。”“毒面具可以说是一件模仿猪嘴的杰作。”可知是因为外形酷似猪嘴,而叫猪嘴防毒面具
21.考查开放性题。
此题答案不唯一,围绕文章内容提出问题即可。注意本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防毒面具”。
22.什么是智能高铁?智能高铁是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先进技术,综合高效利用资源,实现高铁移动装备、固定基础设计等,实现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的新一代智能化高速铁路系统。 23.ACD 24.科技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 25.智能高铁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哪些便利呢?
【分析】22.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关键信息的提取。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结合第一段“什么是智能高铁?智能高铁是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先进技术,综合高效利用资源,实现高铁移动装备、固定基础设计等,实现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的新一代智能化高速铁路系统。”可以看出运用了设问修辞。
23.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第一段“什么是智能高铁?智能高铁是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先进技术,综合高效利用资源,实现高铁移动装备、固定基础设计等,实现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的新一代智能化高速铁路系统。”和第二段“如今,中国铁路把发展智能铁路作为未来一个时期铁路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方向。”中可以看出A、C、D说法正确。
24.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第一段“其智能建造安全可控,智能装备先进实用,智能运营舒适便捷。”中可以看出。
25.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这是一道开放题,作答时要结合对文章的进行理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合自己的语言作答即可,表达合理,答案不唯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