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攻略(含答案)
课内阅读。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在坡头那片月光下的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是啊,它旁边,是它浇灌过的稻田。哦,阿妈,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春天,我们种的油菜开花了,我在田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收了油菜,栽上水稻。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1.选段中加点的“它”指的是( )
A.稻田 B.沟水 C.菜地
2.读画“ ”的句子,我仿佛听到了 ,仿佛看到了 和 的画面,仿佛闻到了 。
3.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A.设问 B.疑问 C.反问
4.选段中写“春天,我们种的油菜开花了……我在田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我们还能想象:夏天,我和阿妈
课内阅读。
《观潮》节选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5.节选片段按照 的顺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用“○”圈出能体现这一顺序的两个词语。
6.品读赏析,边读边想象画面。
(1)这个段落主要从 和 两个方面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2)根据选段写出江面的变化。
风平浪静→ →白线向我们移来→ →白浪翻滚,形成水墙
(3)读到“齐头并进”,我仿佛看到了 ,读到“山崩地裂”,我仿佛听到了 ,从整个画面中,我能体会到大潮 的特点。
7.下列诗句与文段内容相关的是( )
A.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B.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外真题拓展阅读。
钱塘江秋潮
九月的一天,我来到钱塘江边,观赏那举世闻名的钱塘江秋潮。
江边,几座山峰突起。山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山顶上,人们正焦急地望着地平线,等待着秋潮到来。
开始,远处的江面( )。突然,远处的江面上出现了一个个小白点。不一会儿,那白点连成一条细长的白线,侧耳倾听,隐隐传来“轰隆轰隆”的响声,一瞬间,就像擂起了阵阵战鼓,震耳欲聋。转眼间,潮水便涌向眼前,( ),漩涡急转,浪花飞溅,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气势犹如万马奔腾,令人心惊胆战。潮水涌来,( ),掀起七米多高的浪头,声传数十里,我为“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自然景观所折服!
啊,钱塘江秋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8.下面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潮水的,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波涛起伏 水平如镜 汹涌澎湃
9.将文中画“ ”的句子用一个词语概括: 。
10.读下面的句子,哪句是描写秋潮的声音?哪句是描写秋潮的形状?请选一选,填序号。
A.写声音 B.写形状
(1)浪花飞溅,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 )
(2)一瞬间,就像擂起了阵阵战鼓,震耳欲聋。( )
11.《观潮》一文是以 结构来写的,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形式先交代了观潮的 、 、 。结尾与《观潮》的开头有着异曲同王之妙,都赞美了钱塘江大潮是 。
12.钱塘江秋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外真题拓展阅读
星星多美呀!一颗一颗的,像撒在蓝布面上的碎金子,晶莹透亮,亮闪闪的,活像(玩 顽)童的眼睛,蕴藏(zàng cáng)着深奥莫测的秘密。星星多有趣呀!好像是渔人们撒下的航标,被波浪摇得一闪一闪地发着亮光;又像五线谱上的蝌蚪音符,闪耀着,跳动着,化作无形的旋律在夜空中飘荡。星星多可爱呀!小的星星眨着眼向我问好,大的星星则侧着耳朵听我唱歌,亮的星星高兴地告诉我昨夜和月亮姑姑嬉戏的情景,暗的星星哭泣着向我诉说孤独和寂寞(mù mò)。星星多神奇呀!银闪闪的,像一颗颗钻石。我总是梦想着把它们摘下来,穿成一串亮的项链,(戴 带)在自己的脖子上,那该有多美丽呀!
(作者:佚名)
13.选出文中正确的读音和汉字,画”“√。
14.用“ ”画出文中一处比喻句,这里是把 比作 。
15.作者是从哪四个方面描写星星的?请你从文中找出来写在下面。
① ② ③ ④ 。
16.你看到过怎样的星星?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写一写。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天柱山观日出
朱亚夫
观日亭中已聚集了不少观众,那方形石岩上人们或坐,或站,都翘首东望。
前方除了几座低矮的峰峦外,是一处一望无际的开阔地。导游说这是皖水、潜水的汇合处,天边那略呈弧形的是长江。①此时,东方欲晓,曙光渐现,微晖稍露,天际恰似一片白蒙蒙的鱼肚色。低处几座峰峦,影影绰绰,扑朔迷离,犹如一个技艺超群的剪纸大师信手剪出的张张剪影。导游指着远处的山峦说:“你看,那是前不久游客发现的卧佛,报纸上发过消息的!”
正说着,只听得远处有人欢呼,回头望去,原来身后高山上,还有观日出的游客,他们居高临下,先看到日出胜景了。②待我掉首前望,果然东方泛出朝霞,刹那间,天宇变成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瑰丽世界,花絮似的云霞闪烁着金红的光彩,恍如一条硕大无比、满身金鳞的大鲤鱼横卧在天际。③紧接着,金光喷射,人群齐声欢呼,但见一轮火球冉冉升起,一时间,万道金光,驱云散雾,漫天彩霞漫天虹,漫江春水漫江红,那憩息的卧佛也仿佛苏醒了,只见他容光焕发,红光满面。④掉首望去,身后高耸的天柱峰染上了片片玫瑰色,重重叠叠的峰峦间镶起了道道银边,闪烁得如同金蛇狂舞……
新的一天开始了。
17.结合文章内容,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翘首东望:
居高临下:
18.从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并画上“~~~”。
19.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说说作者通过所见或所想分别描绘了什么画面,请连一连。
第①句 金蛇狂舞图
第②句 东方欲晓图
第③句 金鲤横卧图
第④句 火球升起图
20.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日出的?( )(填序号)
A.低处→远处→高处
B.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C.听到→看到→想到
课外阅读。
走进丽江
丽江,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它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距省会城市昆明六百余公里。①它以雄伟的山川、古老的城镇、纯朴的民风著称。在它的土地上,奇妙地分布着圣洁的雪山、汹涌的大江、险峻的峡谷、清澈的湖水、宽阔的坝子……
丽江古城以四方街为中心,呈八卦型放射状延伸,并分出无数条街道,整体形成网状布局。条条街道有小桥,小桥两边是人家,桥下有潺潺的流水,这是终年积雪的玉龙雪山之水渗透到黑龙潭而成的。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座座,城内共有大小桥三百五十四座,可谓城依水存,水随城在,②好一幅“家家溪水绕户转,户户垂柳赛江南”的“高原姑苏”图景!
丽江最吸引人的,除了有“高原姑苏”风貌的古城外,就是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了。玉龙雪山距丽江古城西北十五公里,由北向南绵延近五十公里,有十三座山峰。③最前面的山峰昂然挺立,其后峰峰相连,远远望去,云腾雾绕,好像一条银鳞闪烁的玉龙在蜿蜒飞腾。主峰扇子陡,海拔五千五百九十六米,为长江南岸第 一峰,被誉为地球上“最温暖的雪山”。
丽江还有许多迷人的景观:有惊心动魄的虎跳峡,有万里长江第一湾,有三江并流奇观,还有母系氏族的最后乐园——泸沽湖及其神秘的摩梭人,在北边更有闻名遐迩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
月色溶溶的晚上,漫步古城的小街,看着水中闪闪烁烁的灯光倒影,听着远处传来的隐隐约约的纳西古乐,④你难道不会被这里的一切深深陶醉吗?
21.读短文,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丽江 ( )的雪山 ( )的城镇 ( )的流水
22.短文中画“ ”的句子依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比喻 B.反问 C.排比 D.引用
①( ) ②( ) ③( ) ④( )
23.画“﹏﹏﹏”的句子是 句,在文中起的作用是 。
24.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上“√”,错的打上“×”。
①丽江古城的布局为网状。( )
②走进丽江,你会发现,这里真可谓是“小桥流水人家”( )
③玉龙雪山终年积雪,被誉为“地球上最寒冷的雪山”( )
④丽江最吸引人的就是有“高原姑苏”风貌的古城。( )
25.短文中详写的景观是 和 ,略写的景观有虎跳峡、 、 、 、 等。
26.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各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B 2. 秋虫鸣叫的声音 夜鸟拍打着翅膀 鱼儿跃出水面 果子的甜香 3.A 4.收油菜,我在油菜地里捉蜻蜓、捉蝴蝶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字词的含义。
从“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是啊,它旁边,是它浇灌过的稻田。”可以知道句子的“它”指的是沟水。故选B。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从句子“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可以知道“我”仿佛听到了秋虫鸣叫的声音,仿佛看到了夜鸟拍打着翅膀和鱼儿跃出水面的画面,仿佛闻到了果子的甜香。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设问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疑问句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语句。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画线句“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在坡头那片月光下的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有提问的内容,也有回答的内容,自问自答。因此,画线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故选A。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夏季“我”和阿妈会干什么农活,“我”会在田间做什么。
示例:夏天,我和阿妈在田间施肥浇水,我在地里捉虫子、追蝴蝶。
5.时间 6. 声音 样子
白线 横贯江面 万马奔腾 隆隆的声音 汹涌澎湃 7.A
【解析】5.本题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这段话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情形。表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是:“午后一点左右”和“过了一会儿”。
6.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1)这段话描写了大潮来时的情景,结合“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和“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可知主要从声音和样子两个方面来叙述。
(2)结合“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知大潮来时,江面发生的变化是:首先是风平浪静,接着是一条白线,然后是白线拉长,变粗,再到横贯江面,然后到白浪翻滚,形成水墙。
(3)读到“齐头并进”,我仿佛看到了万马奔腾,读到“山崩地裂”,我仿佛听到了隆隆的声音,从整个画面中,我能体会到大潮汹涌澎湃的特点。
齐头并进,意思是多方面同时前进。多形容几件事情或几项工作同时进行。
山崩地裂,意思是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7.本题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拓展。
A.“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这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意思是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B.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句意: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C.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句意: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
故选A。
8.水平如镜 波涛起伏 汹涌澎湃 9.人山人海 10. B A 11. 总分 时间 地点 人物 天下奇观 12.钱塘江秋潮十分壮观。
【解析】8.本题考查根据短文内容选词填空。
波涛起伏: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水平如镜:形容水面平静,没有一丝波浪,就象一面镜子镜子。
汹涌澎湃:汹涌:洪水猛烈上涌的样子;澎湃: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根据词义,结合短文内容,刚开始的江面是水平如镜的,然后波涛再波涛起伏,最后水势是汹涌澎湃的。
9.本题考查了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山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体现了人多的情景,可以用“人山人海”来概括。
10.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1)浪花飞溅,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水墙”是描写浪花的形状的,所以是写形状的。
(2)一瞬间,就像擂起了阵阵战鼓,震耳欲聋。“震耳欲聋”是形容声音的,所以是写声音的。
11.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以及短文内容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观潮》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根据原文可知,“九月的一天”交代了观潮的时间,“我来到钱塘江边”交代了观潮的地点,“人们正焦急地望着地平线”交代了观潮的人物,再根据文章中心可知,该文结尾与《观潮》的开头都赞美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1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钱塘江秋潮》这篇短文,记叙了作者观赏钱塘江秋潮的所见和所感,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叙述了钱塘江秋潮的壮观景象,表明了钱塘江秋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我们可以从钱塘江秋潮的所见谈起。
示例:钱塘江秋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13.顽 cáng mò 戴 14.示例:星星多神奇呀!银闪闪的,像一颗颗钻石。 星星比钻石 15. 星星的美 星星的有趣 星星的可爱 星星的神奇 16.示例:夏天的夜晚。吃过晚饭后,我在阳台上看星星。天空中镶满了小星星,像一粒粒的珍珠,闪着柔和的光亮,那样安静、美好。
【解析】13.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辨析。
蕴藏:拼音yùn cáng,蓄积,深藏未露。
[ cáng ] 1.隐避起来。2.收存起来。[ zàng ] 1.储放东西的地方。2.道教、佛教经典的总称。3.中国少数民族,藏族。4.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简称。
寂寞:孤单冷清。
顽童:顽皮的儿童。
带用于附属、携带。戴多用于在穿戴,在身上穿什么东西。
14.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比喻句是将什么比作什么,“一颗一颗的,像撒在蓝布面上的碎金子,晶莹透亮,亮闪闪的,活像顽童的眼睛”“好像是渔人们撒下的航标”“像五线谱上的蝌蚪音符”这些句子也是比喻句。
15.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把握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提示可将短文分为四个层次,其中每个层次前面都有一个标志性的句子,如“星星多美呀”“星星多有趣呀”“星星多可爱呀”“星星多神奇呀”。这几个句子就是每个层次的总起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星星,所以可以从中提取关键词。
16. 本题考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表达的能力。
我们在描写星星时,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回想一下所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的以及当时的感受。描写时注意调动多种感官,既可以写自己看到的,也可以写自己想象到的,还可以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语句更优美,更有画面感。
17. 仰起头来向东边望去。 处在高处,俯视下面。 18.低处几座峰峦,影影绰绰,扑朔迷离,犹如一个技艺超群的剪纸大师信手剪出的张张剪影。 刹那间,天宇变成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瑰丽世界,花絮似的云霞闪烁着金红的光彩,恍如一条硕大无比、满身金鳞的大鲤鱼横卧在天际。 19. 20.B
【分析】17.考查了词语意思的理解。
翘首东望:仰起头来向东边望去。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
18.考查了对比喻句的理解。
比喻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文段中的比喻句:①低处几座峰峦,影影绰绰,扑朔迷离,犹如一个技艺超群的剪纸大师信手剪出的张张剪影。②刹那间,天宇变成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瑰丽世界,花絮似的云霞闪烁着金红的光彩,恍如一条硕大无比、满身金鳞的大鲤鱼横卧在天际。
19.考查了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仔细分析句子意思作答即可。第①句分析关键信息“东方欲晓,曙光渐现”。第②句分析关键信息“恍如一条硕大无比、满身金鳞的大鲤鱼横卧在天际”。第三句分析关键信息“但见一轮火球冉冉升起”。第④句分析关键信息“闪烁得如同金蛇狂舞”。注意每一句所运用的修辞和所叙述的对象。
20.考查了作者的观察顺序。
从文中表现时间的词语:“此时”“回首前望”“紧接着”“回首望去”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时间顺序来描写的。
21. 美丽 圣洁 古老 潺潺 22. C D A B 23. 过渡 承上启下 24. √ √ × × 25. 丽江古城 玉龙雪山 万里长江第一漂 三江并流 泸沽湖 香格里拉 26.丽江古城是一幅“高原姑苏”图景,玉龙雪山被被誉为地球上“最温暖的的雪山”。
【分析】21.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通过关键内容“丽江,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它以雄伟的山川、古老的城镇、纯朴的民风著称”“在它的土地上,奇妙地分布着圣洁的雪山”“桥下有潺潺的流水”可以概括出对应词语。
22.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第一句:“雄伟的山川”“古老的城镇”“淳朴的民风”是三个并列关系的短语,所以是排比句。第二句:“家家溪水绕户转,户户垂柳赛江南”引用了清末刘鹗的《老残游记》中的一句诗,所以是引用句。第三句:把“山峰”比喻成“玉龙”,有本体和喻体,所以是比喻句。第四句:“你难道不会被这里的一切深深陶醉吗?”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你会被这里的一切深深陶醉。
23.本题考查句子作用分析。
“丽江最吸引人的,除了有'高原姑苏'风貌的古城外,就是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了”承接上文所写的“高原姑苏”,引出下文的“玉龙雪山”,所以这个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答案为:承上启下。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①结合原文第二自然段的“整体形成网状布局”可知,说法正确。
②结合原文第二自然段的“条条街道有小桥,小桥两边是人家,桥下有潺潺的流水”可知,“小桥”“流水”“人家”在丽江都有,所以说法正确。
③结合原文第三自然段的“被誉为地球上最温暖的雪山”可知,说法错误。
④结合原文“丽江最吸引人的,除了有'高原姑苏'风貌的古城外,就是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了”可知,丽江最吸引人的还有“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所以说法错误。
2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第二自然段写的是“丽江古城”,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玉龙雪山”,所以详细写了“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结合原文第四自然段的“有惊心动魄的虎跳峡,有万里长江第一湾,有三江并流奇观,还有母系氏族的最后乐园一泸沽湖及其神秘的摩梭人,在北边更有闻名遐迩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可知,略写的景观有:虎跳峡、万里长江第一湾、三江并流奇观、泸沽湖、香格里拉。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原文“好一幅'家家溪水绕户转,户户垂柳赛江南'的'高原姑苏'图景”可知,丽江古城是一幅“高原姑苏”图景;结合原文“被誉为地球上最温暖的雪山”可知,玉龙雪山被誉为地球上“最温暖的雪山”。所以答案为:丽江古城是一幅“高原姑苏”图景,玉龙雪山被誉为地球上“最温暖的雪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