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教学导学案
课题 秋天的怀念 课 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总课时 2课时 授课班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作者的意图。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忏悔和自责之情。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坚强成长的品质。
教学重点 深入文本,圈画、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教学难点 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教法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课题解读:由秋天的故事引发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 学生了解史铁生主要事迹及其作品。 情景导入,激情。
自学感知 1.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然后默读,让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去浏览,捕捉课文中有用的信息。2.默读思考。(1)试着给文章划分段落。(2)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3)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4)通过读课文,你怎么理解:“母亲爱花,更爱双腿瘫痪的儿子”?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释疑点拨 朗读完课文,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2.描写母亲,作者用到了哪些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这些描写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4.文中的四个省略号各自有什么作用?5.“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朗读描写菊花的句子,找出形容菊花的品质的词语。6.“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懂得了什么?7.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学生合作探究发现并展示。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课堂小结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深切缅怀。
导学过程 第二课时
导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作者史铁生的遭遇和经历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谁能用简洁的语言和我们分享一下你上节课的收获? 请四名左右同学交流发言 复习回顾展示交流收获
合作探究释疑点拨 文章写了哪四件事,表露出什么样的感情?2.找出描写母亲语言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3.仔细阅读最后一段话,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写了这些菊花?文章主旨:本文讲述了一位虽重病缠身,仍体贴入微地照顾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在临终前还在挂念儿女的母亲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写作特点:1.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我”的暴怒与母亲的体贴,“我”的绝望和母亲的坚强……多重对比,不仅使母亲的形象更加坚强、伟大而且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及怀念之情。2.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母亲的内心活动,而是通过细腻的动作、神态描写来使读者体会到母亲的心情。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最后一段中的一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义,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深情解读。 学生合作探究发现并展示。教师总结点拨文章主旨及写作特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忏悔和自责之情。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坚强成长的品质。
达标测试 写一段描写自己母亲的文字,恰当使用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母亲的伟大形象。
总结升华 那多姿多彩的菊花就象征着人生百态——或淡雅、或深沉、或热烈激情,或圣洁崇高,但不管哪一种都应该活出一种姿态,活出自己的滋味,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价值!绽放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花!
作业设计 基础题:识记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题:赏析“黄色的花……开得烂漫”拓展题:《在地坛玩耍的那个孩子走了》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爱“我” 审批意见: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