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考试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二者在认识上相差不多”错,由材料一第
二段第一句“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可知。再由后文“虽然他们也提出什么‘天
下为公’,但这个‘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可知,儒家所说的“利”是个人之私利;而由
“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伦理准则”可知,墨家所说的“利”是公利、
他利。
2.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该被摈弃”错,儒家对于“利”的学说在
历史上有其作用,“应该被摈弃”之说没有历史地看问题。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材料二中“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
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可知,C项中的发明,和材料二中的公输削鹊一样,都是单纯为了
展示技术之“巧”,而不是为了便利民生
4.①材料一侧重于辩证地阐释墨家义利合一的义利观,认为墨家在主张义利统一的同时,不反
对“自利”。②材料二侧重于从价值立场的层次探究墨家哲学的义利观,认为爱民、利民是墨
家哲学的价值立场。(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辨别不同材料侧重点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要找出两则材料侧重点的不同。
通读材料可知:材料一侧重于辩证分析,材料二侧重于从价值立场的角度看待。由此可简要概括
出答案。
5.①“利”是个人追求和社会发展的动力,脱离了“利”而谈“义”是空洞的、没有现实基础的,人们
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是合理的。②“义”是社会稳定的砝码,应通过调动积极性等来发挥心理
作用,脱离“义”的“利”是低级的,社会离不开“义”。③应坚持墨子义利合一的道德价值观,不
管是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都是失之偏颇的。(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
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题体现了因文设题的考查特
点,一方面要求考生对材料信息内容加以整合,另一方面需结合自身理解加以判断和推理,有
一定的灵活度。
6.D【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安娜的丈夫并不能理
解这个故事”于文无据,从文本整体来分析,他打断老人的叙述是因为对此冷淡、漠然
7.B【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特定情节的能力。A项,“详细交代了奥茨中尉牺牲前后的整
个过程”错误,并未详细交代整个过程。C项,“表明他的文学观提倡这种平实的日记形式的
纪实风格”错误,日记文字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契合当时人物的境遇,这是一种艺术真实,而其
他地方的文字体现出一种抒情性,这是作家所独有的。D项,“这仅源于他相信他们南极探险
所体现的品质会震撼每一个人”不全面,原文“但我相信,像英国这样的富庶之国,是不会不关
②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
·HEB·绝密★启用前
“赖其力者”,都该有应得的“自利”。反之,“不与其劳,获其实”,诸如偷人桃李、抢人马牛等,那
就是“亏人”而“自利”,是不仁不义的行为。这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劳动者的功利观和道德观。
高三语文考试
墨子这种先人后己,先“利人”然后“人亦从而利之”的思想,一方面表明了劳动者助人为乐的优
秀品质;另一方面也是个体劳动者依赖集体力量以保护“句利”的思想反映。
器子既查利,文贵义,把义看作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为义
注意事项
可以获利,“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既肯定了“利”是月的,又侣导贵“义”,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维护了道德的尊严,实现了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这种追求义利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把利国利民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的答案标号涂
之利视作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不像其他学派那样要么重义轻利,要么贵利贱义,而是追求二者的
黑。如需改动,州橡皮擦十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有机统一。它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是极有借鉴意义的。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摘编自《墨子重天下之利,从“兼相爱,交相利”解读义利合一的道德价值观》)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材料二: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墨家一向以“贵义”自许。如《贵义影有言:“万事莫贵于义。”然墨家所论之“义”,其实为
“利”。《经上说“义,利也”。但墨家所说之“利”,非一已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种天下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公利,又具体表现为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现实。《经说上进-一步解释说:“志以
如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天下为芬,而能能利之,”这也就是说,器家既重视为义者要以“兴天下之利”作为自己的本分,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强调为义者要培育自身兴利除宫的才能,前者是为义者应有的动机与德性,后者是为义者当有
材料一:
的资材与德行。止楚攻宋的义事,正是墨家义利统一、德才兼备的为义之道的一个经典示例。
“义”与“利”的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争辩不休的一个大问题。失秦儒家认为“义”和“利”是
墨家所孜孜以求的“天下之利”,其实就是对民生民利的一种雏护,也是对统治阶层只顾自
对立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们认为,
利而罔顾民利的一种抗议。墨家所述的“兼爱”等说,在根本上还是为了雏护民生芪利。同时,
对利的追求是造成社会混乱、国家动荡的根源。实际上,儒家也并不是根本不言利,只是要把义
墨家还为统治者树立了能保民、爱民、利民的以大禹为典范的古时圣王形象,作为统治者爱利万
放在首位,反对后义而先利罢了。
民的义政义事之历史经验。而对那些极端戕害民生民利的如桀、纣一般的暴君,墨家义提出了
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由于圣子把“利”作为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此,
“不非诛”的革命主张,从而保留了以武力来雏护民生民利的底线。
在墨子那里,“利”也就是“义”,“重利”地就是“贵义”,二者是统一的。这里有一个对于“利”的不
爱民、利民还是墨家最为裉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在先秦诸家中,墨家一向以重视科技而为
同理解的问题。孔子和孟子所谓的“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
中国科技史家所推崇。但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公输影所载的公输
虽然他们也提出什么“天下为公”,但这个“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
削鹊之故事,正体现了墨家这种以爱民、利民为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墨家极为贬低那种为了单
墨子所谓的“利”,则是“爱利万民”“天下之利”的“公利”。维护这样的公利,正是仁义的要
纯展示技术之“巧”而从事的技术创制活动,转而强调技术之“巧”的根本就在于其能“利于人”。
求、道德的标准。很明显,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伦理准则。墨子认
在器家看来,哪怕再为精巧的技术,如若不能利于人,也都是“拙”。《墨子》中的城守诸篇所记栽
为“义”就是“利”,“利”就是“义”,主张贵义重利,追求义利合一。
的守城之术,也都是对其“兼爱”“非攻”主张的实行,故而也是本之于爱民、利民的价值立场而来。
墨子认识到,人类首先必须求得生存,为了生存,就不能不追求物质利益。所以,避苦求乐、
(摘编自张万强《“利民”与“明故”:墨家暂学的基本精神)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利和害、苦和乐都是相对的,人们通过比较权衡,利中取大,害中取小,趋利避害,此种行为
A.儒家的“天下为公”和墨家的“天下之利”谈的都是“利”,二者在认识上相差不多,都为人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如此。墨子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
们所赞同。
性,对人们的求利动机给予了有力的辩护。墨子认为公利,即社会的整体利益是至上的,个人只
B.墨子在止楚攻宋一事中,反对楚国发动战争,体现了墨子之德,而能够制止楚国攻打宋
能作为群体的部件而行动,任何人只有维护并实现了整体利益,个人利盏才能得到显现。在他
国,则体现了其才。
利与自利之间,应该从他利出发再到自利。
C偷人桃李、枪人马牛等不仁不义的行为,都具有“亏人”而“自利”的思想,墨家认为这一
虽然墨子重视天下之利,把“亏人”“自利”视为人们互不相爱的思想根源,但是墨子并不是
思想是人们不“兼爱”的思想根源
笼统地反对“自剥”,墨子反对的是“亏人”而“自利”、损人而利己的行为。至于不“亏人”、不“损
D.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和实践都在强调爱民、利民,反对只有“巧”之名而尤“利”之实的
人”的“自利”,他不仗不反对,而且加以保护。这里的界限就看是不是自食其力。被墨子视为
技术创制活动。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